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吕梁山地区地形垂直差异明显,植被对气候变化反应敏感,研究吕梁山地区植被物候变化,探索植被物候变化与气候的响应关系,旨在为高海拔山区植被物候研究和生态治理提供借鉴。基于2000—2015年MODIS NDVI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动态阈值法提取吕梁山地区的植被物候,对气温、降水进行空间插值,并对植被2个关键物候期与气候因素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植被生长季开始日期(the start of the growing season,SOS)提前的区域约占85.7%,其中16.2%显著提前;植被生长季结束日期(the end of the growing season,EOS)推迟的区域约占90.6%,其中33.3%显著推迟。(2)区内74.8%、87.7%植被SOS分别与气温、降水呈负相关,气温升高或降水增加,植被SOS提前。植被SOS在高海拔山区受4月气温影响显著,而低海拔地区受4月降水影响显著。(3)区内72.6%、65.1%植被EOS分别与气温、降水呈正相关,气温升高或降水增加,植被EOS推迟。植被EOS在北部和西部地区受11月气温影响显著,而高海拔地区受9月降水影响显著。2000—2015年吕梁山地区植被物候发生显著变化,各地区对气温、降水的响应不同,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物候、气候变化研究和陆地生态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山西忻州地区植物物候与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摘要:本文利用了忻州市、五台县的气象和物候资料,并运用距平分析法、回归分析法、M-K突变分析法,分析其特征。结果显示,1)忻州、五台两个农业气象站点,年平均气温冷暖交替变化,年降水量逐年减小。2)两个农业气象站的植物,春季物候期均呈提前趋势。秋季物候期表现不一致,忻州市秋季物候期的平均倾向率为1.29d/a,整体趋势表现为推迟;五台县的秋季物候期,因紫丁香提前趋势相对较大,故总体呈提前趋势。3)植物物候期与气温变化的相关性较大,而年降水量对其变化的影响较为微弱。从植物物候期突变时间可看出,其与气温、降水突变时间同步或紧随其后,且对气温的小幅变化反应敏感。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基本农田划定和监测工作的效率,减少人力物力的耗费,利用Landsat-8遥感数据通过像元二分法估测农作物植被覆盖度,并与基本农田农用地分等成果对比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植被覆盖度以中等覆盖度为主,即大多数地区的植被覆盖度在30%~50%,这与同期的外业调查情况相一致。对于研究区来说,中等覆盖度下的植被生长状况已达到鼎盛时期,中等覆盖度的比例也随农用地等级的提高而增多,而对于分布较少的高覆盖度和极低覆盖度地区,也呈现随着基本农田等别的提高而增多和减少的趋势。这说明利用Landsat-8遥感数据估计植被覆盖度来判定植物的生长状况,从而将Landsat-8遥感数据运用到基本农田的划定和监测工作中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以直接研究观测到气候变化对作物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可以为评估气候变化对作物生产影响提供更准确的信息。利用西北地区特干旱(敦煌)、干旱(武威)、半干旱(定西)、半湿润(临夏)、湿润(岷县)5个案例区1981(1986)—2017年地面观测数据,分析气象变化趋势,确定春小麦生长、产量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981—2017年间,5个案例区的气候变化模式及其对春小麦物候和产量的影响在空间和时间上是不同的。除极端干旱地区出现较暖和较潮湿的趋势,其他地区观测到较暖和较干燥的趋势。相关分析表明,1981(1986)—2017年武威、定西、临夏站春小麦产量呈增加趋势,但变化趋势除武威站外均不显著,其中武威站生育期内≥30℃天数的减少致使武威站近37年来产量增加,而定西站生育期内降水增多、每穗粒数显著增多及不孕小穗数的显著减少致使定西站近32年产量呈增加趋势。预计随着全球气温的持续升高和未来降水格局的变化,将进一步影响中国西北地区春小麦生产。  相似文献   

5.
师桂花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9):197-204
植物物候能直接反映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利用1954—2012 年内蒙古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气象资料和1986—2012 年典型草原优势牧草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 Roshev.)物候期观测资料,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克氏针茅物候的影响。结果表明:近60 年来,锡林浩特典型草原地区平均气温呈极显著上升,降水量微弱减少,日照时数呈极显著增加(P<0.01),总的气候趋势呈“暖干”性。克氏针茅返青期呈极显著延迟趋势,其它物候期均呈逐年提前趋势,整个物候期呈逐年缩短的趋势。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0℃至返青日的累计温度对返青期影响较大;5 月平均气温和牧草返青-抽穗期累计温度对抽穗期影响较大;4 月、6 月降水量对开花期的影响较大;6 月份降水量对成熟期的影响较大;9月份降水量对黄枯期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利用1988—2020年门源国家基本气象站红柳物候和气温资料,通过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红柳叶春、秋季物候期(芽开放期、展叶期、开花期、叶变色期、落叶期)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分析发现:(1)春季物候期呈现提前趋势,开花期提前的趋势最为明显,秋季物候期表现出推迟的趋势。(2)门源红柳平均生长季168天,生长季随时间表现为极显著的延长趋势,变化速率为13 d/10 a。(3)1988—2020年门源县年、季平均气温均呈升高趋势,与全球变暖一致,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气候倾向率为0.54℃/10 a,32年上升了约1.7℃。(4)红柳春季物候期对气温变化很敏感,气温升高,物候期就提前。(5)1988—2020年期间门源年平均气温、红柳物候期均未发生突变。研究结果表明门源红柳对气候变化响应比较敏感,因此,在祁连山生态脆弱区选用红柳对气候变化响应进行研究,对生态环境监测、治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荒漠植被的生长受制于地下水和大气降水。民勤绿洲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现大部分区域植被已无法利用地下水,降水量逐年呈略增趋势,降水逐渐成为植被生长的主要来源。研究民勤荒漠绿洲地下水位、降水量变化对植被的影响,对绿洲保护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利用2000—2018年的地下水观测数据、年降水数据结合遥感反演的NDVI数据,探究民勤绿洲年降水和地下水对植被覆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民勤绿洲地下水主要在15~30 m之间;影响绿洲植被覆盖的地下水埋深主要在1~10 m;随着地下水位下降,对植被覆盖影响降低;NDVI和年降水变化趋势一致,均呈现增加趋势,并且降水显著影响绿洲地表植被覆盖。  相似文献   

8.
为了深入研究温带草原区气候变化及其对自然-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系统响应及适应,回顾了温带草原区气候主要要素(如温度、降雨)与旱灾的变化及未来区域气候趋势预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总结了气候变化对温带草原植被影响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发现,温带草原区呈现总体气温明显升高,降水区域差异显著,干旱年份增多、旱灾增加的变化趋势。受此影响,植物物候、生理特征、生产力、覆盖度等发生明显的变化。最后指出,在气候变化核心要素预测、研究的时空尺度等方面还不完善,今后应重视开展大尺度气候变化的时空格局,微地形下气候变化的时空异质性等方面研究,同时加强气候变化对草原植被的影响与生态系统响应以及气候变化适应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青岛地区动物物候期对逐月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利用青岛地区1986—2018年动物物候期资料和逐月气象观测资料,通过趋势分析和超前相关分析法对物候期及其同期和前期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和响应趋势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青岛地区1—12月的气温/风速均呈显著增加/减小趋势,除4月外其他各月日照时数显著减少。除7月降水显著减少外,其他月份青岛降水的气候趋势变化较小。(2)各月风速的显著减少趋势与候鸟(家燕)和两栖类动物(青蛙)的物候变化关系最为密切。对于始鸣期来说:家燕和青蛙始鸣期与各气候因子关系并不非常密切。对于绝鸣期来说:近几十年来风速的显著减小趋势极可能导致家燕和青蛙绝鸣期的推迟。(3)降水和日照时数的变化对昆虫(蚱蝉和蟋蟀)始鸣期的影响较为明显,而气温和风速对昆虫绝鸣期的影响更为突出。以上分析说明动物物候期对气候因子变化的响应比较敏感,可作为气候变化的指示器。  相似文献   

10.
民勤荒漠区36种植物物候期积温变化动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西北荒漠区植物物候随气温变暖表现为提前趋势。那么,在物候提前的过程中,是物候日数变化敏感呢,还是物候持续期积温变化敏感呢?变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本文以中国西北荒漠区36种植物34年的物候观测资料,利用一次趋势线方程、相关系数及其T检验等方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气温升高,物候持续日数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物候持续期的积温变化较物候持续日数变化敏感。积温的增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物候持续日数增加或减少引起的,其次才是由于气温增高引起的,这一点是其他相关研究文献未曾报道过的。年平均气温对物候持续日数的影响>物候开始当月平均气温>物候开始上月平均气温>物候持续期间平均气温和以及物候结束月平均气温。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地流转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理,笔者以该区273户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Logistic模型对农户土地流入和流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户主年龄、户主文化、非农收入比重、农田面积、水利设施年代、有合作组织、是否雇工和补贴政策认知与农户土地流入呈显著的正相关,家庭劳动力、规模认知和借贷难易度与农户土地流入呈显著的负相关,而土地平整状况、水利设施年代、补贴政策认知和销售方式与农户土地流入无关;(2)与农户土地流出呈显著正相关的因素有户主年龄、户主文化、家庭劳动力、非农收入比重、有合作组织和规模认知,水利设施年代、补贴政策认知和销售方式与农户土地流出呈显著的负相关,而农田面积、土地平整状况和是否雇工与农户土地流出无关。农户户主特征及家庭特征对土地流入或流出的决策均有重要的影响,需要引起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12.
基于隔离布防护的水稻冠层上方风速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确定隔离布防护转基因水稻基因漂流效果,设计了隔离布防护措施的田间试验,研究防护区内、外水稻冠层上方的风速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背风面不同风向角的1 m高度风速变化规律基本相同,1~2.5 H(H为隔离布高度,2 m)区域内风速降低幅度最大;其次是2.5~5 H区域内,而在5~10 H区域内风速降低幅度相对较小;随着风向角的增大,风速降低幅度有所减小。迎风面不同风向角的1 m高度风速在2.5 H处风速降低幅度最大,为60%~70%。隔离区内1 m高度风速整体减小,越靠近隔离布,风速减小越明显。因此,隔离布防护风障降低隔离区内外风速明显,可有效缩短转基因水稻花粉扩散距离。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确新品种的增产潜力和加快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实现新品种的应用价值,通过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等方法对小麦新品种--‘川麦51’的产量、抗病性等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川麦51’是四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选育的一个中筋小麦品种,该品种在2年的区试试验中分别比对照增产12.6%和14.2%,生产试验中比对照增产11.4%。采用DPS软件进行区域试验分析的结果表明,‘川麦51’具有良好的丰产性、稳产性和稳定性。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川麦51’高抗条锈病和中抗白粉病,能够抵御频繁爆发条锈病和偶发白粉病的四川气候条件。综合评价认为‘川麦51’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台风暴雨过程对局地的影响,利用WRF模式,对0601号强台风“珍珠”引发广东潮州的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对模拟的结果进行Q矢量诊断和分析。模拟结果表明,强台风“珍珠”活动期间,低层辐合对潮州的暴雨降水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配合低层充沛的水汽输送触发了强降水的产生。对WRF模式的输出结果,利用Q矢量进行诊断,发现沿着降水区域移动方向,始终有Q矢量辐合区配合。同时,Q矢量散度的大值区对应降水大值的分布。Q矢量散度在垂直方向的分布,可以用来判断锋生与锋消,对台风的衰减与消亡有一定的预报意义。  相似文献   

15.
湖南省森林火灾人为火源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孙玉荣  张贵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8):103-108
人为火源是引发森林火灾的主要原因,对火源时空分布特征的认识关系到火源管理工作成效,也是实现林火生态预防的重要基础。以湖南省2001-2008年导致森林火灾的生产性火源和非生产性火源数据为例,应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集中度3种方法分析湖南省人为火源的区域差异变动情况、空间分布均衡程度及地域分布。结果表明,生产性火源和非生产性火源的差异变动表现出波动上升趋势,3种方法所反映的火源空间分布特征一致。特别是近3年来,非生产性火源的差异变动幅度大,上升趋势极为明显。表明湖南省森林火灾的生产性火源和非生产性火源的区域差异和空间聚集特征明显;森林火灾的发生受自然调节、人为调控作用影响;近年来,区域非生产性火源导致的森林火灾差距有扩大趋势,空间聚集程度加剧,反映出人类社会活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森林火灾的发生;湖南省人为火源引发的森林火灾主要集中在邵阳、长沙和永州等地。  相似文献   

16.
芝麻栽培种与野生种种间杂交亲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芝麻栽培种‘中芝14’(2n=26)为母本,分别与野生种‘刚果野芝麻’(2n=64)和‘野芝1号’(2n=64)进行正反交,结果表明:栽培种与野生种杂交均可得种子,其中‘中芝14’与‘刚果野芝麻’正交结籽率为2.16%,平均每蒴粒数为0.85粒,反交结籽率为95.14%,平均每蒴粒数为2.16粒;‘中芝14’与‘野芝1号’正交结籽率为8.21%,平均每蒴粒数0.51粒,反交结籽率为0.79%,平均每蒴粒数5.43粒。将杂种F1植株与亲本比较发现,F1植株的形态偏向于母本。因此,通过人工杂交的方法难以得到真正的杂交种。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小陇山自然保护区锐齿栎群落的稳定性与动态,以及不同自然条件与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天然林保护工程”下小陇山锐齿栎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研究区锐齿栎群落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测度结果为:丰富度指数R为10.6,多样性指数H′为1.422,均匀度指数Jsw为0.545,优势度指数C为0.413;(2)群落内不同生长型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在森林群落中大小顺序多样性指数:乔木层<草本层<灌木层;均匀度指数: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3)区域内多样性指数随海拔的升高,呈递减的趋势,丰富度指数的变化与之相反;(4)多样性指数随林龄的增长呈递增的趋势,优势度的变化亦与之相反。本次调查为划定小陇山锐齿栎的保护区和进行区域环境管理提供了基础数据。与早期研究相比,以锐齿栎为建群种的群落处于稳定状态,验证了研究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的科学性和成效性。关键词:锐齿栎林;物种多样性;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秦岭  相似文献   

18.
从生态旅游植被景观特征分析普陀山旅游对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实地取样,选取植被景观特征指标,分析普陀山旅游植被景观特征与地理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自然地理因子中,海拔和植被景观特征关系最为密切。在人文地理因子中,游径宽度和旅游影响系数相关系数达到0.584,同时和植被层盖度、景观重要值形成极显著相关,说明植被景观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植被层盖度、景观重要值、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比和耐阴种比值之间多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它们之间有着较为一致的生态反映,而耐阴种比值和伴人种比值与其他植被景观特征值的相关性很小,说明这2个指标作为植被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因子,在本研究区域不能很好地反映植被景观特征。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对菏泽冬小麦播种期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36年(1970—2006年)气温资料分析了菏泽市局地气候变化对来年小麦产量的影响。根据相关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局地气候变化对本地区冬小麦的冬前生长具有较大影响。由于传统播种期没有考虑这种影响,其结果严重影响了来年小麦的产量,所以研究冬小麦产量与播种—出苗间平均气温之间关系,并找出适合本地冬小麦适宜播种期,无疑对提高来年小麦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浙江省日照时数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为了了解浙江省日照的时空分布特征,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笔者根据1971-2009年浙江省65个台站逐月日照资料,利用Morlet连续小波变化、功率谱检验及Mann-Kendall检验,研究了浙江省日照时数的时间变化趋势、周期演变规律和突变转折点;并通过等值线分布和EOF分解等方法,分析了浙江省近39年的日照时数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浙江省日照时数存在不同尺度的周期分量,6~9年的周期振荡较强烈,其中8.7年周期通过了功率谱95%的置信度检验;Mann-Kendall检验表明浙江省日照在全时域表现为一致的减少趋势,并且在70年代中后期存在突变;浙江省日照时数空间分布上呈现自东北向西南减少的趋势,EOF分析得出全省日照距平表现为整体一致的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