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棉花打顶和保留营养枝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适应生产上对棉花简化栽培技术的需求,以‘华杂棉H318’为材料,设置打顶整枝(A)、打顶留叶枝(B)、不打顶留叶枝(C)、不打顶整枝(D)4个处理,在大田条件下,对打顶、整枝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打顶使棉花的平均成熟期延迟5~6天。打顶、留叶枝有利于棉花茎枝、叶片和生殖器官干物质的积累。留叶枝单株铃数增加,单铃重和衣分降低,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与整枝处理相当,打顶、留叶枝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不大,最后得出打顶留叶枝处理最好。  相似文献   

2.
通过小区试验探究喷施氟节胺对棉花农艺性状及其产量的影响,为研究区开展化学打顶技术提供科学依据。以主栽棉花品种新陆早42号为供试材料,设置3个处理,测定了棉花生育期的农艺性状及产量,对氟节胺化学打顶技术进行了综合的技术评价,结果表明:化学打顶棉花株高显著高于人工打顶,但显著低于不打顶处理(P0.05);主茎平均节间长度与人工打顶处理差异不显著,但打顶后显著降低了棉株的主茎节数,且化学打顶显著高于人工打顶(P0.05);化学打顶后植株果枝数比人工打顶提高59.9%,棉花上部果枝结铃数及内围铃数略高于人工打顶,但铃重显著高于人工打顶(P0.05),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与人工打顶处理相比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3.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棉花赘芽生长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究新型生长调节剂对棉花赘芽生长及产量性状的影响,探索棉花规模化种植过程中抑制赘芽滋生、简化整枝管理的新技术。在大田条件下设置了多铃专家、艾氟迪与生长调节剂缩节胺(DPC)的对比试验,对棉花植株形态、赘芽生长、成铃空间分布以及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喷施多铃专家、艾氟迪后,对棉株上部主茎节间平均长度和中上部果枝平均长度的生长抑制作用弱于缩节胺;单株赘芽鲜重和干重均显著小于缩节胺处理,单株赘芽鲜重为对照的54.8%和49.4%,单株赘芽干重为对照的53.2%和54.8%,单株赘芽总长度为对照的69.0%和58.1%;单株成铃数比对照高7.0%和12.3%,产量分别比对照高12.6%和10.2%,多铃专家处理提高了棉株内围铃数,艾氟迪处理则主要增加了棉株外围铃数,两者还有增加主茎叶腋处桠铃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低供钾水平下,追施氮肥形态对棉花生长、钾素吸收利用以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方法】选择钾高效棉花品种辽棉18、冀棉958和钾低效棉花品种新棉99B为材料,进行营养钵培养试验,设置38.01mg·kg~(-1)和152.24 mg·kg~(-1)两个供钾水平,追施铵态氮肥(硫酸铵)和硝态氮肥(硝酸钙)两种形态氮素肥料。【结果】供钾不足会降低棉花果枝始节和单株成铃数,高钾处理棉花干物质积累量、钾累积量、钾利用指数以及产量显著高于低钾处理;与追施硝态氮肥相比,追施铵态氮肥会降低棉株高度、果枝数和单株成铃数,减少籽棉产量和总干物质积累量;追施铵态氮肥处理棉花对钾素的吸收和利用显著低于追施硝态氮肥处理。【结论】钾低效基因型品种棉花在钾素供应不足时对追施铵态氮肥更敏感,且棉花成熟越晚受到追施肥料氮素形态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5.
打顶是棉花整枝工作的中心环节,打顶效果的关键在于时间和方法.打顶过早,上部果枝长势强,使棉株形成伞状,田间阴蔽加重,通风透光不良,烂铃增加,赘芽丛生,增加整枝用工;打顶过晚,无效花蕾增多,吐絮成熟推迟,导致棉花产量和品质降低.适时打顶可协调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控制主茎节间距和果枝长度,调整株型结构,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提高结铃率,从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当前主推早熟棉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为选育优质棉花品种提供亲本来源。在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试验田和辛集市马兰农场棉花天然病圃内,对来自我国不同研究单位的103份主要早熟抗虫棉花品种(系),进行8个农艺性状指标,5项品质性状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品种(系)生育期较早,株高适中,节位较低,体现了早熟棉的典型特性。霜前籽棉、霜前皮棉、籽棉总产和皮棉总产变异系数分别为30.15%,32.35%,24.28%,29.11%,遗传变异较大,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表明果枝数与单株铃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株高与烂铃数呈极显著负相关,果枝节位与果枝数、单株铃数和烂铃数都呈极显著负相关,果枝铃数与铃重呈负相关。纤维长度在中长绒范围,比强度较高,马克隆值偏粗。多类型的遗传变异为进一步培育新品种和选择变异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7.
以北疆高产棉田棉纤维作为研究对象,引入生态位适宜度理论,对三个打顶次数不同的处理的棉花群体棉纤维生态位适宜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用生态位适宜度来评价棉纤维品质是切实可行的,三个打顶处理中7月10日和7月25日打顶棉株棉纤维生态位适宜度均为中部最高,并且随着棉花群体打顶次数的增加,其下部棉纤维生态位适宜度较上部有逐渐增高的趋势,与一次打顶相比较,其二、三次打顶棉株上、下部棉纤维生态位适宜度均升高。二、三次打顶处理中的6月25日打顶棉株棉纤维生态位适宜度最大值所在部位上移至棉株上部。  相似文献   

8.
以北疆高产棉田棉纤维作为研究对象,引入生态位适宜度理论,对三个打顶次数不同的处理的棉花群体棉纤维生态位适宜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用生态位适宜度来评价棉纤维品质是切实可行的,三个打顶处理中7月10日和7月25日打顶棉株棉纤维生态位适宜度均为中部最高,并且随着棉花群体打顶次数的增加,其下部棉纤维生态位适宜度较上部有逐渐增高的趋势,与一次打顶相比较,其二、三次打顶棉株上、下部棉纤维生态位适宜度均升高。二、三次打顶处理中的6月25日打顶棉株棉纤维生态位适宜度最大值所在部位上移至棉株上部。  相似文献   

9.
《棉花学报》2015,27(5):427-434
在新疆膜下滴灌大田条件下,选用新陆早43号和新陆早45号2个棉花品种,测定不同产量水平棉田棉株根系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地上部生物量、根冠比等,分析滴灌棉花产量形成过程中根、冠生物量的累积特征。结果表明:与一般产量棉田及中低产棉田相比,高产棉田在整个生育期根系生物量较高、中下层根系分布比例较大,棉株总生物量、地上部生物量、棉铃生物量均较高,根冠比较低;产量构成因子表现为总铃数较多、铃重较高。高产棉花由于其生物量快速累积起始时间较早、累积速率快,进而棉株根系生物量、总生物量累积多。因此,根据参试棉花品种的生育特点,在适期早播促生育进程提前、前期营养器官稳健生长的前提下,采取水肥后移或适当推迟停水时间,可适度增加棉花中下层根系分布,降低根冠比,提高光合产物向棉铃的分配比例,增加铃重,进一步提高棉花产量。  相似文献   

10.
秋淋对转基因抗虫棉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003—2004年秋淋灾害年,对早熟类棉花品种中棉所45和33B及中熟类棉花品种中棉所41和SGK321的产量形成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后期阴雨寡照,导致烂铃增多,早衰加重。棉株上部和外围成铃率不足10%,早熟棉花烂铃率达25.4%,比中熟棉花高4倍多,失去早发优势,10月10日早熟棉花收获量比中熟棉花减产31.1%。中熟棉花伏桃比例较高,7月集中成铃性强,与关中棉区最佳成铃期吻合,对关中棉区秋淋发生率高的生态环境有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1.
以北疆高产棉田棉纤维作为研究对象,引入生态位适宜度理论,对三个打原次数不同的处理的棉花群体棉纤维生态位适宜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用生态位适宜度来评价棉纤维品质是切实可行的,三个打顶处理中7月10日和7月25日打顶棉株棉纤维生态位适宜度均为中部最高,并且随着棉花群体打顸次数的增加,其下部棉纤维生态位适宜度较上部有逐渐增高的趋势,与一次打顶相比较,其二、三次打顶棉株上、下部棉纤维生态位适宜度均升高.二、三次打顶处理中的6月25日打顶棉株棉纤维生态位适宜度最大值所在部位上移至棉株上部.  相似文献   

12.
整枝方式与种植密度对蒜套棉产量和品质的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棉花抗虫杂交种鲁棉研15号(F1)为材料,在鲁西南3个不同的地点,研究了整枝方式(去叶枝、留叶枝)与种植密度(2.7、3.3、3.9、4.5万株·hm-2)对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整枝方式和种植密度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不显著,但对棉花产量有显著的互作效应,3.3万株·hm-2×留叶枝、2.7万株·hm-2×留叶枝和3.3万株·hm-2×去叶枝的组合比传统栽培(2.7万株·hm-2×去叶枝)分别增产20.4%、9.2%和10%,也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合;生物产量分别提高了13.7%、27.8%和11.6%,而经济系数只降低了5.3%、11.5%和4.5%。在维持较高经济系数和铃重的基础上增加生物产量和铃数是该3个处理组合显著增产的原因,适当提高密度并配合简化整枝是实现蒜套棉高产高效的重要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3.
棉花株间竞争对铃重及成铃数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俊  潘学标  李菊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1):120-120
在黄淮海气候生态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对棉花不同部位铃重和结铃数的影响,探讨了黄淮海地区棉花产量进一步提高的途径。结果表明:在正常气候年份下,低密度1.5万株/hm2与高密度9万株/hm2处理下均不利于群体产量的提高,中等密度6万株/hm2处理下群体产量则能够保持较高水平。试验表明,增加密度能增加单位面积总铃数,但密度过高削弱了棉株个体发育,造成单铃重降低,不利于提高棉产量。棉铃在不同密度处理下均集中于3~10果枝,因此提高中部果枝铃重对棉花生产意义很大。农业生产中要注意个体与群体的平衡以获取最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在棉花耐旱育种中,由于地区生态差异,育成推广了中熟和早熟两种生态类型。袁钧等曾就其生态表现及适应范围进行了探讨。为针对性的进行品种改良,对两类熟性品种在旱地的差异及其改进方向进行了研究。1材料和方法试验于1987~1995年在山西省棉花研究所试验田进行。选用国内育成的114个棉花耐旱品种(系)。设置了中熟和早熟两套旱地品种联合试验。分别以中棉所12和中棉所16为对照。试验设计同常规区试,栽培管理同旱地一般试验,考察项目有皮棉产量、单株铃数、铃重、衣分、株高和生育期,考察方法依照国家区试要求。在此基础上,汇总了中熟对照、…  相似文献   

15.
机采棉主要农艺性状与密度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棉花适宜机采农艺性状与密度的相关性,明确通过密度塑造适宜机采株型的方法,采用大田试验,以K836为试验材料,设计3×10 4、6×10 4和9×10 4株/hm 2 3个密度处理,研究密度对机采棉子棉产量的影响及其与机采棉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本研究密度范围内,棉花株高、果枝长度、果枝第一节位长度、果枝节数、单株果枝数和单株干物质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密度对第一果枝节位和果枝夹角没有显著影响。与低密度(3×10 4株/hm 2)相比,高密度处理(9×10 4株/hm 2)棉花单铃重降低,衣分提高,单株铃数降低,总铃数增加,密度对子棉产量没有显著影响。除第一果枝高度外,株高、第一果枝节位、果枝长度、果枝第一节位长度、果枝节数、果枝夹角、单株果枝数与单株干物质量和单株铃数呈正相关,与单铃重和子棉产量呈负相关,其中果枝长度和单株果枝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适当增加种植密度使棉花株高降低,果枝变短,株型更为紧凑,可以通过密度塑造适合机械采收的株型,冀南地区高密度(9×10 4株/hm 2)处理棉花株型符合机采要求。  相似文献   

16.
株型对棉铃时空分布及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1 997~ 1 998年研究了株型对棉花结铃时空分布及棉铃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简化整枝棉花最大成铃高峰期推迟 ,伏桃数量和所占比例降低 ,主茎各果枝、果节结铃数减少 ,所占比例降低 ,平均单铃重和衣分降低 ,但叶枝可间接结铃 ,完全可以补偿主茎结铃减少数量 ,故群体总结铃数增加 ,子棉和皮棉产量与对照持平或略增产。简化整枝早打主茎顶心 ,可提高棉株基部、中下部果枝结铃数和所占比例 ,叶枝结铃数增加 ,成铃高峰期提前 ,伏桃数量和所占比例增大 ,衣分提高 ,但群体铃数、全株平均单铃重并未增加 ,对子棉、皮棉产量和纤维品质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杏棉间作田间配置对棉花生长发育及棉铃时空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实现杏棉间作复合农业生态条件下棉花高产栽培,在杏树株行距配置为3 m×6.5 m、树高5.45 m条件下,研究了棉花3种不同田间配置对棉花生长发育及棉铃时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株距10 cm、种植10行(B处理)棉花的株宽比最低,棉花的真叶数、倒4叶宽及果枝数有优势。棉花茎粗与棉花的株距呈正比。棉花单株干物质质量在整个生育期表现为B处理高于其余2个处理,并且毛地棉花群体干物质积累与单株干物质积累变化趋势一致;净地群体干物质质量则随着棉花净地密度的增大而增大。遮阴推迟了棉花生长发育,导致3种配置下棉花均以伏桃和秋桃为主;横向分布内围铃是构成棉铃主要部分,并且内围铃所占比例随着株距的增大而增加;纵向分布均以中下部棉铃为主。毛地皮棉产量表现为株距10 cm配置(B处理)时最高,分别比株距12 cm、8 cm的高4.69%、19.96%;净地皮棉产量则表现为株距8 cm配置时最高,比株距10 cm、12 cm配置的分别高7.18%、30.91%。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滴灌量变化对化学打顶棉花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为棉花化学打顶技术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2016年,田间自然条件下,以人工打顶作为对照,选用氟节胺复配型和缩节胺复配型两种打顶剂,分别设3种不同滴灌量,通过测定不同处理棉花农艺性状、机采前脱叶效果及产量变化,分析不同滴灌量条件下棉花化学打顶株型变化及产量效应。【结果】打顶处理与滴灌量处理对棉花株高及果枝长有显著的互作效应,其中化学打顶×中滴灌量组合较化学打顶×高滴灌量组合株高平均降低6%,果枝长平均变短12%,产量差异不大;而较化学打顶×低滴灌量组合株高增加13%,果枝长平均增加14%,籽棉产量却增加7%。化学打顶与人工打顶之间脱叶率及杂叶率无显著差异,而较低的滴灌量可以加快化学打顶棉花的脱叶进程。与人工打顶相比,化学打顶虽显著降低了上部果枝铃重,但对衣分及产量无显著影响。【结论】喷施打顶剂后的2次灌水控制在中滴灌量(32 m3·667 m~(-2)),不仅可以调节化学打顶棉花的株型和脱叶进程,还可以在不降低籽棉产量的同时减少滴灌量,生产上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棉花不同熟性品种栽培技术新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7~1999年对中早熟春棉和短季棉品种在一熟条件下的不同播期和密度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晚播有利于一播全苗,并能调节结铃盛期与山东棉区的最佳结铃期自然重叠,伏桃增多;密植矮化可使单位面积的总铃数显著增加,从而提高了皮棉单产。据此认为棉花晚播密植栽培是山东棉区棉花增产的又一种栽培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麦后移栽棉不同品种棉铃内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陆地棉早熟品种中棉14、中熟品种苏棉4号和泗棉2号为材料,研究了麦后移栽棉不同开花期棉铃内干物质积累分配的特点:麦后移栽棉棉铃各部分干物质积累比一熟棉和麦套棉时间长,并随开花期的推迟,干物质积累高峰期相应推迟。早熟品种干物质积累和运转比中熟品种快1~2周。后期低温影响铃壳养分向子棉输送,尤其对种子的影响更为严重。因此,麦后移栽棉在生产上更应强调早发、早熟、争高产优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