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探究磺胺甲恶唑(sulfamethoxazole,SMZ)在渔业水体中的自然降解规律,本试验选取了养殖水环境中常见的因素(温度、pH和敞蔽条件),通过正交实验探究这三个因素对SMZ在自然养殖水体中消解动态的影响。试验初期各处理SMZ浓度保持一致,实验周期内定期取水样检测水体中SMZ的浓度变化,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计算各处理中SMZ药物的半衰期和消除率。结果表明,18个处理组SMZ的半衰期及其消除率变化范围为4.88-12.89d,28%-77%。方差分析得出:在实验水平范围内,温度、pH因素对SMZ的消解结果有显著影响,但敞蔽的影响较小,因此提高养殖水体高温度、调节酸碱性pH等条件均有利于促进SMZ的降解。  相似文献   

2.
抗生素进入水体易堆积在水体下层或者底泥中,对水生生物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本实验旨在探究恩诺沙星在渔业下层水体中的消除规律,以及代谢产物环丙沙星的生成情况。实验选取了渔业水环境中常见的环境因素(温度和pH),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通过正交实验研究这两个环境因素对恩诺沙星(ENR)在水体中降解的影响,同时检测其代谢产物环丙沙星(CIP)的生成及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9个处理组中ENR的半衰期变化范围为13~32天,消除率范围为44%~80%。根方差分析可知,pH变化对恩诺沙星的降解有显著影响,而温度变化对其影响不显著,在温度为25℃和pH 5的条件下,恩诺沙星的消除率最高。此外,在实验过程中检测到环丙沙星的产生,其在实验开始的第7天,在pH 5和温度为25℃的条件下浓度达到最高(10.8 ng/mL),之后逐渐降低,在第26天时浓度降低到0~0.16 ng/mL之间。本研究明确了环境因素对恩诺沙星降解的影响,为减少养殖环境中残留的恩诺沙星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在高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养殖水体中添加一定浓度氯制剂,研究了漂白粉、漂粉精、强氯精和二氧化氯对养殖水体高亚硝酸盐和高硝酸盐消除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4种氯制剂对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消除都有显著性效果(P<0.05),水体中氨氮在试验过程中无显著变化,浓度为0.00 mg/L;二氧化氯组消除效果最明显,30 min时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消除率高达99%、100%,处理组和空白组的硝酸盐浓度为(0.15±0.72)、(16.82±0.97) mg/L,亚硝酸盐浓度为(0.07±0.01)、(19.95±0.61) mg/L,强氯精次之,漂白粉效果最差,30 min时消除率分别为50%、38%,漂白粉和空白组硝酸盐的浓度为(8.49±0.66)、(16.82±0.97) mg/L,亚硝酸盐浓度为(12.33±0.48)、(19.95±0.6) mg/L;水体的pH值在试验后,各处理组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P<0.05),空白组pH 7.63±0.10,强氯精和二氧化氯添加组,pH值都为降低趋势,二氧化氯组pH值降幅最大(pH 2.68±0.06),漂白粉和漂粉精添加组,pH值呈升高趋势,漂白粉组pH值升幅最大(pH 9.6)。通过本试验的研究,4种氯制剂在消除养殖废水中高亚硝酸盐效果显著,并且无氨氮累积,不产生二次污染物,对于养殖废水的处理排放及循环使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作为对水生生物高毒的杀虫剂,氰戊菊酯(Fenvalerate,FV)在水产养殖环境中的残留将会危及到养殖生物的安全。本研究选用过碳酸钠和次氯酸钠作为添加药物,探究了水产养殖常规管理活动中的药品添加对FV消除规律的影响,并借助气象色谱仪的检测结果分析了在两种药物的不同添加水平条件下FV的消除规律。研究结果发现,30 mg/L过碳酸钠和40 mg/L次氯酸钠的添加对FV及其顺反异构体(反式异构体FV1和顺式异构体FV2)的消除产生显著效果,FV消除半衰期范围为2.87 d~10.85 d,FV1的半衰期为2.88 d~12.55 d,FV2的半衰期为2.83 d~9.56 d。通过相应指标均值分布及相关性分析发现,FV的消除加快与高浓度的过碳酸钠和次氯酸钠对水体pH的影响有关。过碳酸钠主要通过提高水体pH和自身的氧化作用来消除水体中残留的FV,次氯酸钠在养殖水体中主要通过提高水体pH水解环境中的FV。在实际生产中,可以利用高浓度的过碳酸钠和次氯酸钠消除养殖水体中FV的残留,但是需要根据养殖对象及水体环境条件确定合适的添加水平。在FV消除规律方面,两类药物的添加并没有对FV顺反异构体的消除带来显著差异,FV顺反异构体消除差异的影响因素有待进一步明确。本研究明确了水产养殖常规管理活动对FV消除的促进作用,为养殖环境中FV的安全使用和残留消除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正>农药的降解特性是评价其环境安全性的重要指标。为评价植物源农药苦参碱对水环境的安全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研究人员依据"化学农药环境安全性评价试验准则",采用室内模拟试验探讨了苦参碱的水解动态及其在自然水体中的降解特性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苦参碱在不同pH值缓冲液中水解均较缓慢,120天后水解率仍低于25%,属于难降解型;其在6种  相似文献   

6.
采用电化学/过硫酸盐耦合体系(E-PS过程)降解水中的有机药物卡马西平(CBZ)。实验采用了分批模式进行,研究了温度、过硫酸钠浓度、初始pH值、电压等因素对E-PS过程降解CBZ的影响。反应100 min后,单独过硫酸钠、电解和E-PS过程对卡马西平的降解率分别为25.5%、59.3%、78.1%,TOC去除率分别为8.25%、23.48%、26.68%。升高温度可以有效提高CBZ的降解率。反应100 min后,在288 K,CBZ降解率为60.2%;在298 K,CBZ降解率达到78.1%;而在308 K,CBZ降解率为90.1%。CBZ的降解率随着过硫酸盐浓度的增加而提高。当过硫酸盐浓度为40 g/L时,反应100 min,CBZ降解率达94.7%。初始pH值对CBZ降解率的影响为pH 3.0 >pH 5.0 >pH 7.0;电压对CBZ降解率的影响为6 V >5 V >4 V。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通过向罗非鱼养殖水体中添加小球藻,旨在探究其对养殖水体N、P降解和微生物群落调控的最佳浓度。分别设置对照组(NC)、低浓度组(LC)、中浓度组(MC)和高浓度组(HC),探究不同浓度小球藻对罗非鱼养殖水体中N、P的改善效果,并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养殖水体细菌群落结构变化。与其他处理组相比,HC组水体N、P营养盐含量降低,对3种形态氮的降解速率NH4+-N>NO3--N>NO2--N。与NC组相比,MC组和HC组的微生物多样性降低;各处理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增加,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减少,且HC组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最高,群落丰富度与NH4+-N含量显著相关。小球藻可以吸收养殖水体中N、P营养盐,调节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从而改善养殖水体水质状况,为养殖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胺唑草酮的光解规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笔者采用液液分配-高效液相色谱法,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胺唑草酮在不同自然水体、不同pH缓冲溶液、不同表面活性剂、不同浓度腐殖酸中的光解动态。研究结果表明:胺唑草酮在碱性条件下光解最快,中性条件次之,半衰期分别为2.9h和6.4h。在酸性条件下最缓慢,半衰期为7.6h。胺唑草酮在4种不同类型水体中的光解速率顺序为:河水>稻田水>湖水>蒸馏水。胺唑草酮在不同浓度腐殖酸中的光解半衰期分别为1.3、3.5和5.8h。在不同表面活性剂试验中,胺唑草酮在Span60中的光解最快,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次之,在Tween80存在的条件下降解最慢,其半衰期分别为2.1、2.5、10.2h。可得出结论,胺唑草酮在碱性和中性环境中不稳定;在河水中能较快光解;低浓度腐殖酸对胺唑草酮的光解有促进作用;在Span60存在的条件下最不稳定。  相似文献   

9.
臭氧溶解特性及对哈密瓜中农药残留降解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臭氧水处理对农残降解的影响,研究了臭氧水的溶解特性以及臭氧水在不同浓度、不同处理时间、不同pH和不同处理方式对哈密瓜中4种农残(马拉硫磷、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和百菌清)降解的效果。结果表明:臭氧的溶解度随吸收液体积增大、pH的升高而下降,pH 4时的溶解度最高为10.15 mg/L;哈密瓜中4种农残的降解率随着臭氧浓度的增加、浸泡时间的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动态臭氧水处理的降解率显著高于静态处理(P<0.05);pH 10的臭氧水动态处理30 min效果最佳,马拉硫磷、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百菌清4种农药的降解率分别是90.87%、85.62%、78.31%和85.26%。  相似文献   

10.
采用正丁醇有机溶剂萃取法分离栀子中的栀子苷,考查萃取时间、萃取温度、栀子苷质量浓度、相比和pH值对栀子苷萃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试验因素和水平,根据中心组合试验设计采用三因素三水平响应面分析方法,拟合试验因素与响应值的多元二次方程,对各个因素的显著性及交互作用进行分析,运用Design Expert 8.0.6优化试验条件。得到最佳工艺参数为萃取时间30 min,萃取温度45℃,栀子苷质量浓度3.0 mg/m L,相比为0.5∶1,pH值7.0,栀子苷萃取率为30.27%。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农业生产中草甘膦污染水体问题,本文通过利用草甘膦为唯一碳源,从污水厂活性污泥中分离、纯化、培养,筛选出降解草甘膦能力较强的菌株PP84,通过观察形态和16S rDNA序列鉴定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试验研究了菌株对草甘膦的降解特性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Bacillus megaterium菌株在草甘膦浓度为500 mmol/L的培养基中,48 h内对草甘膦的降解率可达54.67%,生长范围宽泛,最适合生长的环境为pH 6.0。在重金属毒性实验中发现,当环境中Cu2+浓度在50 mg/kg,对巨大芽孢杆菌降解草甘膦有一定的毒害作用,降解率为65.6%,当Cu2+浓度为250 mg/kg时对菌株的生长极其不利,对草甘膦的降解率降为37.9%;环境中Cd2+浓度为0.25 mg/kg和2.5 mg/kg时对巨大芽孢杆菌降解草甘膦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菌株对草甘膦的降解率分别只有50.4%、28.8%。  相似文献   

12.
以朝鲜蓟提取物为原料、乙酸乙酯为萃取剂,考查萃取时间、分相时间、提取物质量浓度、相比、萃取温度、pH值等因素对萃取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洋蓟素的最佳萃取参数。结果表明,朝鲜蓟中洋蓟素的最佳萃取参数为萃取时间30 min,分相时间80 min,提取物质量浓度10.0 g/L,相比1.25∶1,萃取温度35℃,pH值4.0,此时洋蓟素萃取率达到67.37%。  相似文献   

13.
采用正交试验探究了不同pH值、赤霉素浓度及浸种时间对笃斯越橘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对照相比,不同处理对笃斯越橘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及发芽势均有显著提高。其中以溶液的pH=5.0,赤霉素浓度为400mg/L的,浸种18h后,再播种于pH值为5.0的土壤中效果最好,笃斯越橘萌发率可达91.33%。  相似文献   

14.
草酸青霉ZHJ6固定化后对甲胺磷农药降解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能够降解有机磷农药的草酸青霉ZHJ6进行固定化研究,了解固定化后菌丝是否提高降解有机磷农药的能力和对高浓度农药的耐受能力。用包埋法和载体结合法固定化菌丝,并对固定化以后菌丝降解甲胺磷的影响因素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聚酯无纺布结合法固定化菌丝对甲胺磷的降解率要高于游离菌丝,在同样的温度、pH或者初始甲胺磷浓度条件下甲胺磷的降解率都得到了提高,最佳条件为pH为5.0,温度为25℃。而且固定化后对氧化乐果、草甘膦、辛硫磷以及用河水和土壤模拟的甲胺磷农药的降解能力都比游离菌丝的高。  相似文献   

15.
氯吡嘧磺隆的水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氯吡嘧磺隆对环境的影响和在水中降解的动力学参数,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氯吡嘧磺隆在不同自然水体、不同pH缓冲溶液中的水解动态。结果表明:氯吡嘧磺隆在碱性条件下水解最快,酸性条件次之,半衰期分别为0.7天和8.9天。而在中性条件下最缓慢,半衰期为14.6天,说明氯吡嘧磺隆在中性环境中稳定性较好。氯吡嘧磺隆在4种不同类型水中的水解速率顺序为:湖水>河水>稻田水>蒸馏水。研究结果为指导氯吡嘧磺隆的合理使用和环境风险评估提供了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草铵膦在油菜植株、土壤中的消解情况及其残留对下茬作物水稻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了转基因和非转基因油菜施用灭生性除草剂草铵膦后叶片和土壤中草铵膦的消解动态及对后茬作物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苗期施用1%草铵膦,转基因和非转基因油菜叶片中的半衰期分别为5.3 d和3 d,喷药后21 d,转基因油菜叶片中测不出草铵膦存在;在田间条件下夏季土壤和秋季土壤中草铵膦的半衰期分别为2.5 d和6.6 d,夏季土壤和秋季土壤分别在中第14天和第28天检测不到草铵膦;室内恒温4℃和25℃情况下,草铵膦降解速率较田间环境中缓慢,半衰期分别为21 d和14.4 d。水稻播种前15 d,土壤喷施1%和10%浓度草铵膦,水稻出苗率明显低于不施处理,10%处理叶片SPAD值在播种后30 d内一直最低,肉眼可见偏黄绿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处理出苗数与叶片SPAD值接近,处理间根长、农艺性状、产量等因素差异不明显,说明油菜田施用草铵膦对后茬作物水稻安全。本研究为草铵膦在油菜和水稻轮作体系中的使用提供合理指导。  相似文献   

17.
黑花生衣色素热降解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pH3.4和pH4.5条件下,对黑花生衣色素花色苷溶液的热降解进行了定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黑花生衣花色苷的热降解符合动力学一级反应规律。pH3.4条件下黑花生衣花色苷活化能Ea为84.146kJ/mol,比pH4.5条件下所需Ea(67.993kJ/mol)大。在低pH值条件下有利于黑花生衣花色苷的保存,降低温度能明显地延长黑花生衣色素的半衰期。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养殖池塘底泥环境中农药氰戊菊酯(fenvalerate,简称FV)及其异构体(分别用FV1、FV2表示反式异构体,FV3和FV4表示顺式异构体)的消除动态规律,本研究通过室内模拟培育的方式观察底泥样本中FV及其手性异构体在浓度水平和异构体差异上的消除变化规律。研究发现,FV在底泥环境中的降解过程符合一级降解动力学方程。不同暴露浓度条件下,FV及其手性异构体的降解半衰期均无显著性差异,FV在环境中的半衰期范围是19.47~38.73天。不同手性异构体在底泥环境中的半衰期存在差异,FV1的降解半衰期显著高于其他异构体,FV3显著高于FV2和FV4。FV在底泥环境中存在α-C位置异构的转化现象,当转化进行3周后,转化速率变慢,转化产物变化开始不断减少。研究认为,FV在底泥中的蓄积周期较长,应尽量避免FV在底泥环境中的直接残留和暴露。此外,为安全进行渔业生产和有效进行环境生态风险评价,在底泥FV残留的检测或去除研究中应区分其不同的手性异构体。  相似文献   

19.
以DR 5为父本诱导5份糯玉米杂交种获得的单倍体籽粒为试验材料,探究处理方法、浓度、处理时间和温度对糯玉米单倍体的加倍效果.结果表明,浸芽法的加倍效果最好,加倍率均值达11.02%.秋水仙素浓度为0.8 mg/mL时,加倍率最高,均值达10.47%.处理时间以8h最好,加倍率均值达7.58%.处理温度为21℃时达到最佳,加倍率均值达10.96%.  相似文献   

20.
王爽  赵兰坡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4):233-239
为了解决中国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本研究将硫酸铝作为一种有效吸附水体中总磷的吸附剂,通过试验室模拟试验,采用平衡吸附法,考察了硫酸铝投加量、pH值、震荡时间、温度、扰动等不同环境因素条件下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硫酸铝投加量为0.2 mg/L、pH值为7、震荡时间为120 min的条件下,吸附效果最好,去除率可达80%以上。通过对各因素与硫酸铝对磷的吸附效果分析得知,加入适量的硫酸铝,可以降低水体中总磷的含量,吸附效果对温度、震荡时间、pH值变化敏感,这也为中国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