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9 毫秒
1.
湖南省猪瘟流行情况的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ELISA对湖南省规模猪场送检的953份血清进行了猪瘟抗体的检测,对305个病例(场次)进行了猪瘟抗原的检测。结果表明未免疫猪的抗体阳性率仅为2%,免疫猪的抗体阳性率为55.59%;305个病例(场次)其猪瘟抗原的阳性率为61.97%。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伊犁地区某规模化肉牛场牛病毒性腹泻(BVD)感染情况,采用商品化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剂盒对采集的10 069份血清、3 393份耳组织进行BVD抗原和抗体检测。结果显示,所检血清样本的抗原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5.93%(8 652/10 069)和0.41%(41/10 069),耳组织样本BVD抗原阳性率0.06%(3/3 393),该肉牛场BVD感染较为严重,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本次调查为该牛场制定牛病毒性腹泻病的防控和净化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抗体的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摘要: 从辽宁省各地区采集猪血清样本,应用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检测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HEV)抗体。结果,910份样品中有451份呈现HEV抗体阳性反应,阳性率为49.6%;抽检了10个规模化养猪场共280份样品,阳性率高达70.0%;抽查了不同年龄阶段猪血清样品,种母猪阳性率最高,为73.8%,仔猪次之,为67.5%,育肥猪最低,为37.0%。调查证明辽宁省各地区普遍存在HEV感染,被采集血清的成年猪未表现临床症状,说明HEV在本地区的猪群中主要表现为隐性感染,仔猪有少数出现症状,诊断为HEV与猪瘟或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混合感染。关键词: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血清学调查;猪;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北屯市周边地区养猪场主要疫病免疫效果。采集北屯市周边地区5个养猪场不同猪群的1 008份血清样本,应用ELISA抗体检测方法,对其进行口蹄疫(FMD)、猪瘟(CSF)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抗体检测。结果表明,该地区口蹄疫病毒(FMDV)、猪瘟病毒(CSF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SSV)的平均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4.33%(850/1 008)、86.61%(873/1 008)和87.30%(880/1 008),且各养殖场之间差异不显著(P> 0.05),猪群整体免疫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70%)。说明北屯市周边地区猪场主要疫病免疫效果良好,但距离创建净化场还有差距,需要动物防疫部门和养猪场共同努力,修改完善免疫方案,切实提高猪群免疫水平,为北屯市养猪行业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中国鸭群感染禽坦布苏病毒流行病学的情况,采用建立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ELISA)对于2010年6月—2013年9月三年内采自福建、江西、浙江、广东、广西五省(区)发生产蛋异常鸭场的各品种开产种(蛋)鸭、后备种(蛋)鸭及肉鸭血样共6854份进行禽坦布苏病毒抗体的检测,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开产种(蛋)鸭、后备种(蛋)鸭及肉鸭中除肉用番鸭血清中未检出禽坦布苏病毒抗体外,其他品种鸭血清中禽坦布苏病毒抗体阳性率高低不一,揭示存在不同程度的禽坦布苏病毒感染,且感染谱扩大到肉鸭,为以上省(区)乃至中国鸭群需做好禽坦布苏病毒感染的预防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贵州柑橘产区的25个县(市)的柑橘园中裂皮病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结合指示植物鉴定,结果表明,现已有8个县(市)有柑橘裂皮病分布,田间发病品种16个,其中宽皮柑橘类品种5个,甜橙类品种11个。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牛病毒性腹泻病毒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内蒙古自治区集约化养牛场病毒性腹泻的感染情况。用致细胞病变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毒株制备中和抗原,通过中和实验对采自乌兰浩特、巴彦淖尔和呼和浩特地区6个集约化奶牛场的509份血清进行了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抗体检测。结果表明:共检出阳性血清297份,6个牛场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血清阳性率分别为55.10%、38.80%、45.50%、50.00%、77.80%、33.33%;乌兰浩特、巴彦淖尔、呼和浩特这3个地区的平均阳性率分别为77.80%、48.70%、33.33%,总血清阳性率为58.35%。说明内蒙古地区存在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感染,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净化牛场。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湖北省内规模化养猪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感染及疫苗免疫状况,在省内17个地市的50个规模化猪场采集5160份血清样品进行了PRRSV抗体检测。结果显示:未免疫猪场PRRSV抗体平均阳性率为33.54%(21.10%~46.92%),其中公猪的阳性率为0,母猪的阳性率为7.69%,而育肥猪、保育猪及哺乳仔猪的阳性率分别为34.24%、28.18%和38.53%;免疫猪场PRRSV抗体平均阳性率为75.52%(68.46%~100%),其中公猪的阳性率为100%,母猪的阳性率为96.78%,育肥猪、保育猪及哺乳仔猪的阳性率分别为70.07%、74.28%和68.46%。说明PRRS在湖北省普遍流行,且感染程度高,流行范围广,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是探讨通过不同途径给羊接种布鲁氏菌S2菌苗后抗体消长规律,以及用不同方法检测菌苗抗体结果的符合程度。[方法]选取44只在相同饲养条件下的北京土种绵羊进行单次免疫,分为注射组20只,50亿/CFU/只;灌喂组24只,100亿/CFU/只。在免疫后的第3周,7周,13周,17周,21周,25周采血分离血清,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试管凝集试验(SAT),微量凝集试验(MAT)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对这44份血清抗体进行检测,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结果显示,注射组在第7周仍能保持一定的抗体水平,直至第25周仍能检测到抗体,而灌喂组在第13周阳性率已为0。3种检测方法与ELISA比较κ值分别为:κRBPT VS ELISA=0.805,κSAT VS ELISA=0.760,κMAT VS ELISA=0.899。[结论]肌肉注射比灌喂接种方式有更高的抗体阳性率,且该抗体能维持半年。微量凝集试验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抗体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最高。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梅花鹿副结核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摘 要:调查2012年吉林省梅花鹿副结核病感染现状,为吉林省今后制订梅花鹿副结核病预防控制规划提供科学依据。采集吉林省富有代表性的4个梅花鹿养殖地区的630份血清样本,用ELISA方法进行副结核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吉林省梅花鹿血清中副结核分枝杆菌抗体检测阳性率为18.73%,其中,辽源的梅花鹿副结核病阳性率为25.00 %,为吉林省副结核病之首,而四平的梅花鹿副结核病的阳性率为11.86%,明显低于其他3个地区。通过对梅花鹿在年龄与性别方面进行统计学两两比较分析发现,仔鹿与育成鹿及成年鹿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育成鹿与成年鹿二者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性别鹿群的副结核病阳性率差异性不显著(P>0.05)。吉林省梅花鹿副结核病流行不容乐观,提示广大饲养者及相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梅花鹿副结核病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1.
波萨安杂交羊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Logistic模型、Bertalanffy模型和Gompertz模型分别拟合波萨安杂交羊生长发育规律,其中以Bertalanffy模型拟合的拟合精度最大,其R2为0.99223。根据此模型可建立波萨安杂交羊的生长曲线,为其进一步选育提高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安徽主要土壤酸碱性及其酸缓冲性能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为了解安徽省土壤酸碱性分布状况和影响因素、以及未来酸雨可能给土壤带来的酸化影响,选取采集了安徽省不同地理区域4种主要土壤的0~20 cm表层样品,通过收集资料、室内测定和相关性分析研究了土壤酸碱性和酸缓冲容量的大小、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安徽主要土壤pH值和酸缓冲容量均呈现由北向南依次递减趋势;pH值大小顺序为:潮土>砂姜黑土>水稻土>红壤,土壤酸碱性与年均降水量、交换性铝、交换性酸和水解性总酸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2=0.7010~0.9039**);土壤酸缓冲容量大小顺序为:潮土(87.6 mmol/kg)>砂姜黑土(36.4 mmol/kg)>水稻土(29.2 mmol/kg)>红壤(23.0 mmol/kg),土壤酸缓冲容量与土壤pH值、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土壤盐基饱和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2=0.7631~0.9494**);由此可见安徽几种主要土壤的酸碱性存在很大差异,土壤基本性质和环境条件强烈影响着土壤酸碱性和对酸的缓冲性能,由此也必然影响着土壤受酸雨影响的后果。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农业灾害情况及防灾减灾对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分析安徽省主要农业灾害发生及分布情况,探讨相应的防灾减灾对策,为实现安徽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及保障安徽省粮食安全提供依据。以1978—2012年安徽省农业灾情及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等数据为依据,分析农业灾害对安徽省农业生产的影响和安徽省水灾、旱灾、风雹灾、霜冻灾等主要农业灾害发生及分布规律,并提出防灾减灾对策。结果表明,1978年以来,安徽省农业气象灾害频发,1991、1998、2003年受灾面积较大,总体上粮食总产呈增加趋势,农业气象灾害受灾及成灾面积与粮食总产呈负相关;1979—2012年安徽省粮食总产呈周期性波动,且与成灾面积的年际增长率呈负相关关系,表现为每3年左右为1个周期;影响安徽省农业生产发展的最主要灾害种类是旱灾、水灾、风雹、霜冻等,其中水灾和旱灾是最主要灾害,其危害多数年份占所有农业灾害危害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的80%以上;安徽省绝大部分地市的旱灾成灾面积指数大于水灾成灾面积指数,说明旱灾是影响安徽省农业生产发展的最重要农业气象灾害类型。该研究可为安徽省农业灾害风险的有效管理和政府部门相关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安徽典型山地茶园养分状况与土壤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探明安徽山地茶园土壤养分分布特征和土壤紧实度的基本情况,分析土壤养分供应和茶树养分含量之间的关联性可为山地茶园经营管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茶园土壤在不同pH区段内的化学性质随 pH 值的变化差异明显,当土壤pH处于4.0~4.5区段时,对于酸化过程的抑制能力明显减弱,其盐基离子的脱除速度也显著增加,交换性阳离子中致酸离子比例增大,而当土壤pH>5.0时,对于酸化过程的抑制能力则明显增强,盐基脱除速度也迅速下降,交换性阳离子中致酸离子比例下降。皖南山区的茶园土壤中氮磷含量较高,但钾的含量相对不足,皖西的茶园土壤中氮磷钾含量较为均匀。各区县茶园土壤pH都较低,其中低于4.5的占到将近50%,土壤酸化的程度呈日益加剧的趋势。0~20 cm和20~40 cm的土壤容重分别为1.32~1.47 g/cm3和1.37~1.58 g/cm3之间,土壤总孔隙率在50%左右,气相所占比例相对不足,土壤通透性不良。各区县的施肥水平差异较大,皖南的肥料投入量要比皖西的肥料投入量高15%左右。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气候变化背景下降水量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揭示安徽省不同区域气温和降水的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对粮食单产的影响,利用安徽省78个县1971—2010年气象数据和1991—2010年粮食单产,运用统计分析法,分析安徽省气候变化背景下降水量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气温随时间升高趋势明显,但是年际变化率相对较小;降水量无显著的时间变化趋势,但年际波动大;北部降水量少于南部,但是变异系数较南部更大。因此产量波动主要由水分条件不稳定所导致,北部更甚于南部。4个区域作物3—9月积极生长期最适宜降水量由北向南分别为400~800 mm、400~1000 mm、500~1000 mm、800~1400 mm。由于作物的积极生长期与降水量偏多的时段同步,降水量偏多对产量的不利影响显著,特别是降水量最多的Ⅳ区。  相似文献   

16.
基尼系数视野下的安徽省水土资源匹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科学地规划区域农业的发展,通过构建区域基尼曲线和计算区域基尼系数,同时选用单位面积耕地所拥有的水资源总量法,对安徽省2000—2012年的水资源和耕地资源进行匹配分析。结果显示:安徽省多年平均水土资源空间匹配的区域基尼系数G=0.4449,水土资源空间匹配状况优于中国(0.5664)、世界(0.5864)平均水平。安徽省水土资源匹配在地市尺度上具有明显空间分异,呈现皖南地区水土资源匹配状况优于江淮之间,而江淮之间又优于皖北地区的水土资源匹配格局。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粮食单产趋势变化及主要经济因素影响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揭示安徽省粮食单产趋势变化特征和影响粮食单产变化的主要经济因素,利用1991—2010年安徽省78个县(区)粮食产量、农业经济数据,采用多种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安徽省粮食单产的变化趋势及主要经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20年安徽省和各县粮食单产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20年变异系数较大,以及2000年之后的10年较前10年变异系数增长的区域均是粮食增长率不高的地区。运用系统聚类中的欧氏距离平方和最远邻远法,并结合地理特征将安徽粮食单产变化类型划分为四区。各区粮食单产变化趋势、波动幅度和产量高低差异较大,单产最高的是Ⅲ区,为5957 kg/hm2,最低的是Ⅰ区,为4255 kg/hm2,Ⅱ区和Ⅳ区居中,分别为5089 kg/hm2和4905 kg/hm2。影响粮食单产变化的首要因子是农民人均纯收入、财政支出,其次是有效灌溉面积、农机总动力、旱涝保收面积和农村用电量等,农用薄膜和农药用量等因子的影响较小。而各区粮食单产的变化趋势主要取决于农业经济因素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水稻条斑病菌种群的分离及其致病型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明安徽省水稻条斑病菌种群的致病类型及分布情况,采用平皿稀释法对采自安徽省不同地区的水稻条斑病叶进行了病原细菌分离,通过PCR专化性检测方法对细菌分离物进行分子鉴定,并利用IRBB5、IRBB14、IR24、IRBB4、IRBB21和‘金刚30’等6个水稻鉴别品种,对获得的水稻条斑病菌种群进行了致病型监测。结果表明,从安徽省11个不同县市的水稻条斑病样中共获得72株水稻条斑病菌,来源于不同地区的水稻条斑病菌种群存在明显毒力分化,强毒性菌株和弱毒性菌株并存,且多数菌株与水稻品种间表现为弱互作关系,部分菌株与寄主存在强互作模式。依据其毒力差异可将其划分为Ⅰ、Ⅱ、Ⅲ、Ⅳ、Ⅴ、Ⅵ等6个致病型。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安徽省水稻条斑病菌种群致病型分化明显,且水稻条斑病菌种群的毒力与地域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安徽省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程度及购买意愿,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以及现场宣讲等方式,对合肥、芜湖、宣城、安庆、阜阳等城市的消费者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安徽省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程度较低,24%从未听说过转基因食品,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却不低,倾向于购买转基因食品的消费者占33.80%。依据调查结果反映的问题,提出了针对不同年龄、学历人群采取不同宣传方式,建立转基因食品动态监管追溯体系等加强对转基因食品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张脉惠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6):266-271
利用安徽省近30年逐日最大风速资料,对安徽省最大风速集中度(MWSCD)和集中期(MWSCP)时空分布不均匀性进行了分析,最后讨论了影响安徽省MWSCD异常时的环流特征,结果发现:安徽省大部MWSCD多在0.06上下,其中山区MWSCD相对较低。淮北和江淮之间中东部MWSCP主要集中在18~24候之间,山区的MWSCP较晚,多集中在24~28候之间,MWSCD和MWSCP空间的差异主要是受地形分布影响的。MWSCD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其高值年与低值年环流差异的对比上,高值年对流层高层,中国河套以西和以东为“+-”位势高度距平控制,同时对应一个气旋性环流和一个反气旋性环流,安徽处在气旋性环流的中心地带,对流层中层,安徽处在偏北风异常控制之下。在对流层低层,安徽省处在负异常位势高度的西南侧,在西北风的控制之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