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4 毫秒
1.
在分析1979~2013年35年河南省城镇化水平与耕地资源变化趋势的基础上,探讨了城镇化与耕地资源变化的理论关系与定量模型,并对两者协调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耕地总面积呈整体减少趋势,并具有阶段性特征,总体表现为调和→基本调和→调和和基本调和波动期→基本协调→基本调和→基本协调→较协调→调和。  相似文献   

2.
在介绍陕西省城市化水平与耕地资源动态趋势的基础上,采用相关性理论对陕西省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借鉴协和度模型分析了1980-2010年陕西省不同阶段的城市化与耕地面积的协同度.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的耕地面积呈不断减少的趋势,城市化水平每增加一个单位,耕地面积就会减少6.318个单位,城市化水平的增加和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表现出由负面效应到正面效应的转变,陕西省城市化水平与耕地资源的协调度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总体呈现出“勉强调和与基本调和—不协调—调和、基本协调与较协调”等3个阶段.  相似文献   

3.
王雨  许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4):2373-2375
基于1979~2008年邯郸市30年的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统计数据,构建了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的回归模型,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借鉴经济与环境协调度模型,计算了邯郸市城市化水平与耕地资源的协调度。结果表明:邯郸市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城市化水平与耕地资源的协调度呈阶段性分布,总体呈现出"调和与不协调相互交错→调和基本调和→基本协调"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唐山市耕地资源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唐山市1978-2007年的耕地面积数据,分析唐山市耕地面积变化及城市化发展过程,构建了耕地资源与城市化水平的回归模型。并借鉴经济与环境协调度模型,计算了耕地资源与城市化水平的协调度。结果表明,唐山市耕地资源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存在极强的负相关关系,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多数年份耕地资源与城市化水平协调度呈调和状态,耕地资源总体保持在承载力范围内,短期内尚能接受。  相似文献   

5.
基于脱钩理论,构建脱钩模型,测算三台县城镇化水平与耕地安全胁迫指数两者的脱钩弹性系数,划分两者间的脱钩状态。研究表明,三台县2006—2018年城镇化水平稳步上升,耕地安全胁迫指数总体上呈波动式下降趋势;三台县的城镇化水平与耕地安全胁迫指数脱钩态势主要呈强负脱钩、强脱钩、扩张负脱钩、弱负脱钩4种,且呈动态交替变化;从脱钩-耦合关系来看,近13年的脱钩状态变化虽然部分年份存在较消极的状态,但大致上表现为从畸形向理想状态的转变;脱钩状态呈现阶段性特征:2007—2011年,该阶段脱钩状态表现出由极不理想状态逐步改善的趋势,城镇化水平与耕地安全两者间的协调关系表现为前期不合理逐渐优化调整;2012—2018年,该阶段整体表现出脱钩状态振荡稳定在合理状态与较消极状态,城镇化水平与耕地安全两者耦合关系也基本稳定在协调与较协调状态。  相似文献   

6.
通过借鉴经济与环境协调度模型,对1980—2010年芜湖市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及人均粮食产量进行协调度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化—耕地面积协调度水平最低,协调度平均值为0.202,出现不协调类型频率最高;城市化—粮食产量协调度和城市化—人均粮食产量协调度总体状态较理想,出现调和以上状态次数居多,协调度平均值在0.45以上.表明芜湖市城市化进程中耕地面积大多时候难以保持在承载力阈值内,处于衰退状态;粮食产量及人均粮食产量变化保持在承载力阈值内;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衰退趋势显著削弱了粮食安全的资源基础.因此,要维持城市化与耕地保护及粮食安全的高协调度关系,就要综合耕地面积与耕地利用及人口增长等多方面考虑,从而合理评估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保护及粮食安全压力.  相似文献   

7.
粮食安全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城镇化发展为粮食安全提供动力。以中原经济区为研究区域,以2005—2015年为研究区间,构建城镇化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发展的测度指标体系,基于耦合协调性模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测算、聚类分析、耕地压力指数、土地资源承载力模型(LCC)和土地资源承载指数(LCCI)模型,利用Arc GIS 10.1空间分析对相关数据进行计算,探讨中原经济区城镇化与粮食安全的耦合协调关系与时空特征。结果表明,2005—2015年中原经济区城镇化水平整体呈中心-外围延伸型的稳步上升发展趋势,但区域内综合发展水平指数极差为26.54,仍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耕地有明显压力的地区整体上呈波动减少趋势,空间上呈现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格局,其中,无明显耕地压力的地区由2005年的7个增加到2015年的13个;土地资源承载力整体呈"南北对称,东西非均衡"趋势,且人口超载区呈向西靠拢的格局;研究区城镇化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状态由西北向东南地区呈现由"调和协调类"向"轻度不协调类"的恶化趋势,且城镇化综合评价值(u1)始终高于粮食安全综合评价值(u2)。  相似文献   

8.
基于安徽省1990-2012年耕地资源变化数据及相关统计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与回归分析,对22年安徽省的城镇化进程与耕地面积变化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影响地区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1990-2012年,安徽省城镇化水平呈持续上升、耕地面积呈显著减少的趋势;2)省域耕地资源数量变化驱动力综合得分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即影响地区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驱动力逐渐加强;3)安徽省城镇化进程集中体现为地区经济发展、城市空间扩张以及城镇人口增加,其中,地区经济发展成为影响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且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以新疆14个地州为研究对象,构建新型城镇化和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发展模型等方法,研究新疆2010-2020年两系统间的综合发展水平及其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时空特征。结果表明,新疆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各地区之间差异较大,除乌鲁木齐市以外,其他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潜力仍然较强。全疆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虽然呈上升趋势,但整体效果不明显,除喀什地区和阿勒泰地区外,其他地区发展水平普遍偏低,此外,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主要集中在“濒临失调”和“中度协调”之间。因此,新疆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要因地制宜,在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同步提升耕地集约利用程度,加强资金和技术投入,完善基础设施,以便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贵阳市19962010年的耕地面积和城市化率为数据基础,采用SPSS软件对两者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协调度模型计算两者的协调度,并根据协调度划分标准,确定各年度的协调情况。结果表明:贵阳市耕地面积变化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76,两者间的协调度偏低,整体上处于调和、基本调和和勉强调和状态,2002年、2008年和2010年处于不协调状态。为此,在促进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耕地资源,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以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为切入点,利用协调发展模型,探讨1992-2013年四川省农村区域发展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协调发展状况,以期为农村社会经济的合理增长、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借鉴。结果表明,(1)1992-2013年四川农村的区域发展综合指数、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和两系统间的协调度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区域发展系统与土地利用系统已达到优质协调发展水平;(2)1992-2013年受区域发展综合指数和二者协调度等指标下降的影响,两系统的协调发展度呈倒"U"型发展;(3)加快农业转型升级,避免对土地过度依赖,加强政策导向,加快农村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发展,进一步实施产业帮扶,培育新型经营业态将成为目前四川省农村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分析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运用多样化指数、集中化指数、区域组合类型以及区位指数对四川省及省内各地区的土地利用数量结构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四川省的土地资源具有地域差异明显、组合类型数小等特征,同时也指出四川省在土地利用上存在人地矛盾突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高、宜农土地后备资源贫乏等问题,提出切实保护耕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加强土地开发和复垦,在土地管理领域发展循环经济等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新型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协调发展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协调发展、重心迁移等模型,以广东省为实证,揭示两者间协调发展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呈较强正相关,本质上属互促共进关系,但受发展阶段和地区差异影响,两者间仍存在矛盾;户籍城镇化率是协调发展等级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后者随前者同向变化;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协调发展等级较高,协调发展类型对经济实力依赖较小,主要受产业结构、耕地资源禀赋等影响;协调发展度重心大体向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城乡统筹发展的地理空间转移;促进协调发展应结合地区特色及所处协调阶段,采取差异化创新驱动发展策略,注重加大农业机械投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和加速区域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姚涛 《广东农业科学》2013,40(9):229-232
介绍了1980-2011年陕西省耕地面积的变化态势,对影响陕西省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指出陕西省耕地面积变化受政策因素和社会-经济-农业系统因素共同影响.其中,政策因素一方面在促进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当中使得耕地面积减少,另一方面为了保障粮食安全,保护耕地红线,又通过政策因素来抑制耕地过快和非理性减少;社会系统因素中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进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经济系统因素中耕地面积的变化是由投资、外延扩张以及农业经济调整引致的;农业系统因素主要是通过农业科技要素影响耕地面积变化的.在实证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实现区域耕地动态平衡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李家兵  刁承泰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9):2685-2686,2723
分析了永川市城市化水平和耕地面积的变化趋势,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进一步论证了城市化水平提高和耕地面积减少的相关性,找出城市化发展使耕地减少的原因,并对永川市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更好地保护耕地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陕西省在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给耕地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尤其是减少了耕地的面积。本文通过运用权重法和综合指数法来计算陕西省2000年到2011年城镇化指数,确认城镇化发展的速度,通过对陕西省2000年到2011年年末常用耕地面积、房屋建筑施工面积、农业占总产值比重和公路里程数据进行分析,进而对城镇化与耕地资源的各项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耕地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呈现高度负相关。我们应减少城镇化对土地的依赖,更好地合理利用和配置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6—2019年安徽省16个城市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度的测算结果,考察三者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安徽土地城镇化主要依赖土地、人口、固定资产等要素投入驱动;人口城镇化主要通过产业承接调整产业结构、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等措施驱动;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度三者发展趋势基本同步,趋于良好协调发展,但城市差异呈扩大趋势;2019年16个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度空间集聚显著。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相互影响,同时,协调发展度受国家政策与城市间不平衡发展影响,可通过差别化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巩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地位、建立综合性的地方政府考核制度等措施切实推进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陕西省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城市化的内涵分析及其水平的测度出发,计算了陕西省的城市化水平,分析了陕西省1949年以来城市化水平和耕地面积的变化情况,进而又对二者进行了相关分析、动态变化分析以及辨证关系分析和回归预测分析,最后对陕西省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更好地保护耕地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的相关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53,自引:0,他引:53  
在界定城市化的内涵、城市化水平测度指标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系数和回归分析模型对江苏省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论是:城市化与保护耕地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城市化发展有利于保护耕地,协调两关系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城市化进程,走集约利用土地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