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稻蟹共作水稻产量形成及配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蟹共作是根据稻养蟹、蟹养稻、稻蟹共生的理论,互惠互利,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本文以同期播种的水稻为对照,对稻蟹共作产量形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穗粒结构"二增二减",单产水平降低,但综合效益显著提高。并且对其配套技术进行细致研究,稻蟹共作效益稳定,具有很好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在辽宁省盘山县太平农场开展了稻-萍-蟹无公害农业模式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稻-萍-蟹2、3处理水稻分别增产5.79%、1.69%,而稻-萍-蟹1处理与对照相比减产2.03%,稻-萍-蟹系统增收河蟹103.95—170.85kg·hm-2;稻-萍-蟹系统与对照相比土壤全氮含量增加了12%—20%、全磷增加了15.7%—30.3%、全钾增加了40.9%—49.7%,有机质增加了20.4%—36.2%;稻-萍-蟹1、2、3处理杂草量比对照分别下降了25%、50%、15%;稻-萍-蟹共生模式是北方水田区无公害农业最佳生态模式。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提升吉林省稻蟹田节水灌溉研究与应用的科技含量,提高稻蟹田灌溉水有效利用效率、土地利用率及产出率。在吉林省半干旱地区选择具有典型区域代表性的水田试验区进行稻蟹综合种养水分管理模式对比试验,研究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稻蟹产量及收益影响,分析水分管理模式与稻蟹田灌溉水量及灌溉水生产率的响应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从水稻产量和显著性、河蟹成活率和产量、收益率和灌溉水生产效率等角度与农户稻蟹田进行综合对比,浅水淹灌10cm水分管理模式的应用可使水稻增产率为1.38%,河蟹增产8.62%,收益率提高7.36%,田间节水率15.06%,灌溉水生产效率提高20.03%,各项指标表现良好,故较为适合在吉林省半干旱区稻蟹综合种养区进行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4.
蟹稻共生模式应用种植、养殖相结合的方法组建了稻蟹互利共生的稻田生态系统,生产出无公害稻米以及消费者喜食的河蟹,对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等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稻蟹共作模式,提高了水稻种植的附加值,实现了"一地两用、蟹稻共赢"。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宁夏稻蟹综合种养发展现状,从田块整理、水稻河蟹养殖管理等方面介绍了稻蟹综合种养技术,并对稻蟹综合种养模式进行了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6.
稻蟹共作模式的发展历程和前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农业科学》2013,(3):89-92
本文阐述了稻蟹共作模式的发展历程,将稻蟹共作模式的历史特点分为3个阶段:兴起阶段、思考阶段和基础理论研究阶段,表明了该模式对生态系统起到了积极作用。还讲述了新型稻蟹共作模式——"盘山模式"的特点。并对今后稻蟹共作模式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稻-蟹-鳅生态系统的能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采用奥德姆能值理论和分析方法,对稻-蟹-鳅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稻-蟹-鳅生态系统的可更新有机能利用比率、能值投入率、能值密度、能值-劳动生产率、净能值产出率、环境负载率和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数分别为0.30、2.34、43.85×1010 sej/m2、9.63×1012 sej/h、4.61、2.72、1.69,比稻-蟹生态系统和单作稻生态系统的高.不可更新工业能利用比率为0.4,比稻-蟹生态系统和单作稻生态系统的低.  相似文献   

8.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稻-蟹-泥鳅田生态系统的效益。结果表明:稻-蟹-泥鳅田饵料转化率在16.57%-18.34%之间.比稻-蟹田13,61%提高2.96%-4.73%。1hm^2稻-蟹-泥鳅田产出无公害水稻9111kg、无公害河蟹474kg,分别与稻-蟹田水稻9200kg和河蟹489.6kg相近。增收无公害泥鳅145,8kg,经济效益比稻-蟹田14458元增加1015.6元。其中养泥鳅利润为1191.11元。  相似文献   

9.
为实现稻田立体种养,提高稻田效益,在天津市宝坻区大钟庄镇开展稻蟹综合种养示范,引进了"光合1号"河蟹,总结了稻蟹综合种养技术.结果表明,示范区每667 m2平均产河蟹12.03 kg,稻谷618 kg,稻蟹种养成本1538元,产值3662元;3.33 hm2示范区稻蟹种养总产值18.31万元,总成本7.69万元,纯收益...  相似文献   

10.
稻蟹综合种养实用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生态学原理,将水稻种植与河蟹养殖相结合,在天津市武清区开展稻蟹综合种养试验,在基础设施构建、水稻与河蟹品种选择、水稻种植与河蟹养殖、河蟹收获等方面进行总结,提出稻蟹综合种养实用技术,并对稻蟹综合种养模式进行了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11.
稻蟹共生系统水稻栽培模式对水稻和河蟹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徐敏  马旭洲  王武 《中国农业科学》2014,47(9):1828-1835
【目的】稻蟹共生生态系统是一种新型稻田种养模式,对推动水稻种植变革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稻蟹生态种养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河蟹放养密度、水稻生长情况及产量、水体生态环境和浮游生物等研究,而关于水稻栽插密度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水稻栽培模式对水稻茎蘖情况、植株生物产量、茎秆构成、产量构成及综合经济效益的影响,探索通过优化水稻栽插密度以达到水稻性状指标的最佳及产量效益的最大化,进一步完善稻蟹共作模式的技术和理论体系研究。【方法】试验共设置养蟹田单穴单株水稻(T1)、单穴双株水稻(T2)、单穴四株水稻(T3)和不养蟹田单穴双株水稻(CK)4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处理单元格面积为50 m2,其中养蟹田每试验小格放养规格为12 000 只/kg的幼蟹(Ⅲ期仔蟹)900 只,生长周期共137 d。于水稻的4 个生长时期(返青期、拔节期、孕穗期和成熟期),每试验小区随机选取3 个采样点,每点连续选择10穴水稻,分别测定记录水稻茎蘖情况、生物产量、植株性状指标及水稻产量。【结果】与不养蟹稻田相比,相同水稻栽培密度下养蟹稻田可以增加约0.17个有效蘖/穴,提高水稻植株生物产量3.3%,对水稻茎秆构成影响不显著,但对水稻的结实率和穗粒数影响较显著,同时可以增加约11.5%的水稻产量;养蟹稻田内各试验处理间水稻分蘖数受每穴栽插株数影响显著,单穴四株有效穗数最高且显著单穴双株和单穴单株,水稻生物产量以单穴四株最高,水稻茎秆性状则随水稻栽插密度增加呈现逐渐弱化趋势;单穴单株水稻的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较其他处理则分别提高6-26个、1.2%-3.6%、1.5%-3.3%,其他性状指标则要低于平均水平。【结论】基于水稻生长性状指标及经济效益分析,养蟹田单穴单株水稻植株性状要优于其他处理,水稻产量则以养蟹田单穴四株水稻产量最高;基于幼蟹产量及效益考虑,单穴单株幼蟹产量要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处理,单穴单株水稻性状优势明显且综合经济效益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12.
稻蟹综合种养是崇明地区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之一,崇明生态岛是亚太地区候鸟南北迁徙的重要停歇地,但丰富的鸟类资源也对稻蟹种养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本研究首先初步调查了崇明稻蟹种养区域的主要鸟类组成,比较了不同稻蟹种养模式下主要鸟害种类和发生时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比较了两种生态防鸟方式的防鸟效果和投入产出情况。结果表明:(1)崇明稻蟹池塘的常见鸟类有13种,其中鹭类种类最多,为6种;(2)纯养蟹池塘主要危害种类为鹭类,危害时间主要为秋冬季,稻蟹共作池塘的主要危害鸟类为鹭类、麻雀和喜鹊等,麻雀和喜鹊的危害时间主要为水稻播种期、灌浆期和成熟期;(3)尼龙线防护成本较低,适合于纯养蟹池塘,该方法一次性投入为1 443元/hm2;线网防护成本较高,一次性投入高达5 096元/hm2,考虑折旧后的成本约为1 999元/hm2,该方法适合于稻蟹共生池塘,防鸟效果较好。因此,对稻蟹综合种养而言,采用线网结合的防护方式,辅以稻草人等视觉驱鸟方法,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3.
稻蟹共作系统对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水稻的返青期、分蘖期、拔节期、扬花期和灌浆期,对稻蟹共作水环境的浮游甲壳动物群落进行研究。本实验设置了4个处理:单株/穴养蟹田(T1),双株/穴养蟹田(T2),四株/穴养蟹田(T4)和双株/穴不养蟹田(CK)。各处理均设3个平行。通过收集和分析实验田的浮游甲壳动物,经鉴定:枝角类有13种、桡足类有5种,共18种,其中4种为优势种。枝角类平均密度呈现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分蘖期升至峰值,不养蟹田灌浆期下降至较低水平,养蟹田扬花期下降至较低水平随后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大,返青期和分蘖期各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拔节期、扬花期和灌浆期养蟹田和不养蟹田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桡足类平均密度总体呈上升趋势,返青期平均密度极低,仅为0.48 ind/L,平均生物量变化趋势与密度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水稻的不同栽培模式对浮游甲壳动物有一定的影响。从生产的角度分析T1的栽培模式综合收益最大,因此,T1更有益于稻蟹共作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4.
通过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有机稻—蛙生产模式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有机稻—蛙生产模式较传统水稻生产模式尽管稻谷产量略有下降,但每年多收获了一季紫云英种子和有机青蛙;有机稻米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略低于传统模式生产的稻米,但在营养及蒸煮品质上均有显著提高;有机稻—蛙生产技术模式显著提高了农产品产值和经济效益,其经济收益是传统水稻生产模式的10.3倍;同时有机稻—蛙生产模式还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改善土壤物理性状。  相似文献   

15.
稻鳖生态种养技术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鳖生态种养是根据生态学原理与稻鳖共生、互利互惠的关系,通过稻田改造及运用相应的技术措施,使稻、鳖在同一稻田中共同生长发育,实现产品提质、效益增加、环境优化的一种新型综合生态种养技术。本文总结了稻鳖种养技术,包括基地规划、基地选择、稻田工程建设、水稻种植、鳖养殖等,并对效益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旱稻是水稻长期驯化演变形成的一种生态类型,主要分布在夏季雨水稳定但缺乏灌溉条件的旱地、山坡地。目前,全世界旱稻种植面积约 1 900 万 hm2,约占水稻栽培总面积的 12.7%。旱稻在我国具有丰富的资源和悠久的种植历史,在国内不同稻作区均有分布。农业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之一,其中水稻种植过程中需要建立较长时期的水层,排放的温室气体约占农业的 16%。而旱稻种植在减少稻田温室气体排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光温条件和降雨量总体相对平衡,广东各生态区以双季水稻种植为主,旱稻发展相对滞后。随着农村劳动力减少、水资源短缺,以及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的不断发生,广东乃至华南稻作区对旱稻品种的需求逐年增加。本文介绍了国内外旱稻抗旱机制、品种培育及配套技术研究进展,对广东旱稻研究和种植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广东旱稻研究的建议,以期为广东旱稻品种的分子育种、低碳栽培技术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稻田养蟹"盘山模式"的水温特征。[方法]利用稻田养蟹"盘山模式"中水田温度和气象监测资料,分析了该模式中不同深度的水温随天气变化的特征,同时结合试验基地2009年的河蟹和水稻的生产效益,讨论了水温变化给河蟹生态养殖带来的效益。[结果]盘山模式无论在晴天或雨天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改良河蟹最重要的生存环境因子之一——水温,扩大了河蟹生存活动的垂直空间。[结论]为实现水稻增产、河蟹养成规格增大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以其稳产提质、改善环境、绿色增效等特点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本文基于不同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对水稻、养殖动物和环境的影响,对常见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进行了汇总,以期为中国稻田综合种养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稻蛙绿色种养模式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在南方稻区及长江流域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并形成一定的规模。本文采用产业调查,结合试验示范,介绍了稻蛙绿色种养模式的技术特点,如稻田改造、水稻种植、蛙苗繁育与投放和蛙类饲喂与管理等;分析了稻蛙绿色种养模式发展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总结了稻蛙绿色种养模式发展中存在的市场机制尚不完善、规模化程度低、产品附加值低、重蛙轻稻、蛙药和饲料使用过量等问题;提出了因地制宜,避免盲目发展,科学投饲和水肥调控以及模式升级,延长产业链等稻蛙绿色种养模式的发展策略,为稻蛙绿色种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北方稻蟹共作系统氨挥发损失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稻蟹共作系统氨(NH3)的挥发损失,在辽宁盘锦开展田间实验。实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以养蟹为主因素,施肥为副因素,设置4个处理,即单作稻不施肥(R0M)、稻蟹共作不施肥(R0C)、单作稻施肥(R1M)和稻蟹共作施肥(R1C)。结果显示,在水稻全生育期,R0M、R0C、R1M和R1C的NH3挥发量分别为8.56、7.37、45.64和41.34 kg·hm-2。施肥是影响稻田NH3挥发的主要因素,R1M和R1C的NH3挥发量分别较R0M和R0C提高4.33倍和4.65倍。在施肥稻田,NH3挥发主要集中在淹水后10 d内,该阶段的挥发量占全生育期的67.6%~76.7%。不施肥稻田的NH3挥发速率整体较平稳。施肥也显著提高水稻氮(N)素积累量,R1M较R0M提高53.3%,R1C较R0C提高69.7%。养蟹可以降低稻田的NH3总挥发量,从河蟹放入稻田后计,R1C的NH3挥发量较R1M降低28.4%,差异显著;然而整个水稻生长季,R1M和R1C处理NH3的总挥发量无显著差异。R1M和R1C处理NH3总挥发量分别占当季施N量的28.5%和26.0%。养蟹提高了水稻N素积累量,在水稻成熟期R1C的水稻N素积累量较R1M增加25.0%。在不施肥稻田中,养蟹对削弱NH3挥发损失和提高水稻N素积累量的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