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张建军 《甘肃农业》2005,1(11):155-156
刑法的价值内容是以公正为基石的,刑法的公正性就表现在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的统一,而罪刑法定主义是刑法人权保障机能优先观念的最集中体现与表述。对罪刑法定原则社会保护价值的偏失可以通过严格限制的类推起到价值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2.
张建军 《甘肃农业》2005,(11):152-153
学者们对罪刑法定原则的实质、基本精神及其内容的把握存在着界限不清等混乱状况,对被告人的人权保障是对罪刑法定原则修正的最终界限。学者们同时对罪刑法定原则如何应对法无明文规定的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行为这个必须面对的理论难题感到困惑,严格限制的类推制度对此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罪刑法定原则的完善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得到容忍,但其适用必须在罪刑法定所要求的国民预测可能性的范围内,而不能无限制的适用。刑法解释(包括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都是为了追求刑法适用的妥当性,但其前提是应当在罪刑法定的"框架"内为之。刑法解释应该在罪刑法定原则的指导下,综合运用各种解释方法以达到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的平衡,在刑法解释中通过对立法目的的探寻可以保证司法者的解释符合罪刑法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刑法解释是否能达到预定的目标,首先取决于是否有一个正确的罪刑法定观。而对罪刑法定原则的理解直接影响法官适用法律。本文以罪刑法定与刑法解释的关系为切入点,就司法实践中存在的误区进行分析认为:罪刑法定中的“明文规定”不等于“明确规定”;罪刑法定并不是仅仅强调形式合理性,要求解释尽量做到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的统一;保障人权并不是刑法的首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论述了罪刑法定原则与类推制度的内涵以及确立罪刑法定原则的价值取向,同时论述了在我国如何从立法和司法上实现罪刑法定原则。  相似文献   

6.
罪刑法定原则在97刑法典中的确立,是我国法制建设史上的里程碑,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客观要求。罪刑法定原则的法典化,意味着刑法发展方向的定位,对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和刑法理论的研究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李玉梅 《甘肃农业》2004,1(10):100-101
本文通过对罪刑法定原则的含义及历史演进 ,刑法解释的诞生、存在的必要性两个方面的论述 ,意图来说明二者并不是互相排斥 ,而是相辅相成的 ;罪刑法定原则为刑法解释提供了存在的空间 ,同时也为其提供了诸多的限制 ;刑法解释有利于罪刑法定原则的真正意义上的贯彻实施。因此 ,我们应规范、加强刑法解释 ,以使罪刑法定原则得到更好的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8.
基本人权的发展历程坎坷,从人权思想到人权学说再到宪法化实践。但对基本人权的界定尚有争议,笔者认为:凡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皆基本人权,我们称之为宪法化的公民权利,但尚有公民权利应宪法化而未宪法化。基本人权的根本属性决定了基本人权是宪法的终极追求。我国不仅要完善宪法基本人权之规定—从应有人权到法定人权,还要建立基本人权的宪法保障制度—从法定人权到现实人权。  相似文献   

9.
张建军 《甘肃农业》2005,(10):144-145
成文法难以克服的局限性及经济生活变化的冲击对罪刑法定原则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了避免绝对罪刑法定原则的僵化和弊端,罪刑法定原则开始了由绝对到相对的转变,并对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不作为犯尤其是不真正不作为犯历来是刑法理论中量刑争议的焦点,本文以义务违反标准来区分作为和不作为,并分析了不作为的行为性问题。在面对处罚不真正不作为犯与罪刑法定原则相冲突问题时,以“保证人说”和“构成要件等值性判断标准”解决与罪刑法定中禁止类推解释原则的矛盾,阐述其可罚性问题,提倡用开放性构成要件理论解决与罪刑法定原则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现有的法律体系在面对农民工权益保护的问题上,表现出明显的缺位、滞后和乏力,反映出现有法律落后于社会发展,己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无论是从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和基本人权还是维护社会稳定有序、促进经济社会良性、健康发展来说,政府都有责任加强对农民工的制度保护。  相似文献   

12.
《土地管理法》正式实施后,作为下位法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等都应当及时做出相应修改和完善,应明确建立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照“权责相一致”的原则列明地方政府的用地自主权,优化建设用地审批制度,全面编制《土地征收目录》,应采取多样性的征地补偿方式,建立以维护农民权益为核心地位的、细化的土地征收程序,健全土地征收审查、监督机制,从而建立我国完整的地方土地管理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3.
人权主流化的基本趋势以及国家契约观的哲学基础表明,必须用人权视角审视自然灾害立法。近年来,无论是立法目的、还是权利保障的范围、关注的中心以及立法的技术等方面,中国的自然灾害立法都体现了人权理念的深刻影响。尽管如此,在人权保障的模式、范围以及权利救济等方面,中国自然灾害立法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权,我们应该在自然灾害立法中建立“权利-义务-责任型”人权保障模式,拓宽权利范围,完善程序保障和畅通救济渠道。  相似文献   

14.
在大学生就业求职过程中,其权益受到侵犯的事件屡有发生,虽然国家和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但与之配套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立法层次和法律效力低、权限划分不清和政策匹配性差、区域发展差异大和地方保护严重等方面。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普遍存在法律知识淡薄、合同意识淡薄、维权意识淡薄、法制观念淡薄等问题。同时,用人单位也时常存在歧视大学生求职、拒绝与大学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利用"试用期"侵害大学毕业生合法权益等违反法律法规的现象。因此,为保证大学生在就业过程的合法权益,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应不断增强法制观念,共同努力培育和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  相似文献   

15.
庞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852-11854
分析了失地农民在政府征地过程中的权益受损状况,论述了政府保护失地农民利益应遵循的原则,提出了保护失地农民权益的政策措施:政府应通过制度设计、执政理念的转变,完善对失地农民的利益补偿、就业安置与社会保障,尊重其政治权利和人格尊严,全方位保护失地农民的权益,使政府行为与农民利益达到共赢。  相似文献   

16.
《物权法》是坚持改革开放、保护私人财产和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宣言书。它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长期以来渴望由法律对物权进行确认的愿望。纵观《物权法》有喜亦有忧,应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自然保护区主要处在边远贫困落后地区,当地社区居民对保护区资源有着更迫切的需要。在政府加强保护的同时,社区居民的原有经济权利受到限制,经济利益受到损害,通过完善法律体系、理顺管理体制、建立补偿基金等措施来保障社区居民的经济利益,协调自然保护区与社区之间的关系,促进自然保护区及其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防治污染攻坚战的深入推进,多地相继出台了更为严格的环保政策,实行了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分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对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产生了积极作用,同时也给猪农的生存、发展权益造成了冲击。该政策给猪农的生存、发展权益带来冲击的原因有立法、监管、执法和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原因,需要通过提高相关法规立法质量,强化畜禽养殖业发展规划与监督,坚持人性执法和加强各项社会保障等措施,最终实现猪农生存、发展权益和公众环境权益相统一。  相似文献   

19.
建筑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邦辉  陈燚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748-19751
在分析建筑农民工权益保障现状和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切实保障建筑农民工权益的对策:一是政府改变思维,健全管理制度;二是完善法律法规,贯彻落实新劳动法;三是进一步规范和发展劳务分包制度,实行"包工头"实名制;四是成立农民工自组织。  相似文献   

20.
论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保障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刑事诉讼制度发展的趋势在充分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诉讼权利的同时,也重视加强对被害人诉讼权利的保障。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在这两个方面郁做了有益的尝试。针对我国法律对被害人诉讼权利保障的缺陷,提出对被害人的起诉权作出完善的规定,确立刑事被害人的上诉权,明确规定刑事被害人的诉讼代理人相应权责,完善被害人陈述意见权,加强对被害人知情权的保障,建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增设国家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