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低温对不同群体仿刺参幼参某些生理现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低温对仿刺参的中国群体(C×C)、俄罗斯群体(R×R)、中俄杂交群体(R×C)和韩国群体(K×K)幼参的影响.试验最低温度为-2 ℃,各试验组仿刺参幼参在0 ℃以下持续时间分别为48~57 d.试验期间,溶解氧为7.5~10.5 mg/L,pH为7.30~8.20.结果表明:低温下不同群体仿刺参都出现排脏、皮肤溃烂(化皮)和死亡等现象;在1.8~1.0 ℃以下,仿刺参幼参紧缩不动并停止摄食活动;体重为(0.813±0.043)g的不同群体仿刺参,低温下平均死亡率最高的是仿刺参的韩国群体(95.8%),最低的是仿刺参中俄杂交群体(R♀×C♂)(20.8%),对低温耐受能力的顺序是:R♀×C♂>C♀×R♂>R×R>C×C>K×K;平均体重为0.21、0.80、2.00 g 3个规格仿刺参的中国群体,其平均死亡率分别为73.5%、16.7%和10.0%,说明大规格的仿刺参比小规格的耐低温能力强.低温过程以后,当温度缓慢上升到14.0 ℃时,仿刺参恢复活力,轻度溃烂的皮肤可再生、痊愈.  相似文献   

2.
为获得适宜的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精子冷冻保存技术,综合借鉴现有水产动物精子冷冻保存方法,对刺参精子降温方式、冷冻保存液、精子与冷冻保存液混合比例及复苏温度进行了筛选,在筛选出适宜的刺参精子降温方式基础上,分别以煮沸消毒海水和超纯水为溶剂,加入葡萄糖、NaCl、KC1、海藻糖、无水CaCl2和冷冻保存剂[二甲基亚砜(DMSO)、甘油(Gly)或1,2-丙二醇(1,2-G)]配制冷冻保存剂终体积分数为5%、10%和15%的冷冻保存液(Aj-1~Aj-27),以体积比为1:1、1:2和1:3的比例混合精子与冷冻保存液进行冷冻保存,冷冻48 h后分别在37 ℃和30℃水浴条件下进行精子复苏,以精子活率、快速运动时间和精子寿命为指标,综合筛选冷冻保存刺参精子的适宜冷冻保存液、精子与冷冻保存液混合比例及复苏温度.结果表明:将刺参精子与以超纯水为溶剂配制的Aj-20精子冷冻保存液(12 g/L葡萄糖、7 g/L NaCl、0.7 g/L KC1、5 g/L海藻糖、0.1 g/L无水CaC12和终体积分数为10%的DM-SO)以体积比为1:2的比例混合,以三步法降温方式冷冻保存,并在30 ℃水浴短时迅速复苏,该技术方法为本研究筛选到的最优刺参精子冷冻保存方法;与本研究中其他冷冻技术方法相比,应用该优选方法冷冻保存的刺参精子在复苏后精子活率最大(19.00±4.00)%、快速运动时间最长(1 178.67 s±14.57 s)、寿命最久(2 817.33 s±93.76 s);应用该优选方法冷冻保存72、120、408 h的精子复苏后受精率可达70%以上(精子与卵子数量比为1×106:1),受精的卵囊孵化率可达到50%.研究表明,本研究中筛选获得的冷冻保存液配方及其冷冻保存方法比较适宜刺参精子的长期冷冻保存,具有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对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中国群体(C)与俄罗斯群体(R)杂交子一代F1(C×R)亲参的发育情况及其与中国仿刺参群体多种杂交后代的早期生长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杂交仿刺参子一代F1(C×R)在渤海北部池塘可自然发育成熟,或经人工促熟后发育成熟。3龄成熟子一代个体体重为(246.5±65.1)g,体重为140-400 g,性腺指数为(15.7±1.6)%,卵径为130-160μm。通过人工催产获得成熟精卵,F1(C×R)与C回交,在温度为(20.0±0.5)℃、盐度为31、pH为8.0、溶氧为7.4mg/L的条件下进行幼体培育,并对其生长指标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各组杂交后代在体长、体重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其中,耳状幼体阶段各组仿刺参生长速度由高到低依次为F1(C×R)♀×C♂〉C♀×F1(C×R)♂〉F1(C×R)♀×F1(C×R)♂〉C♀×C♂;4月龄时各组稚参、幼参体长日增长由高到低依次为F1(C×R)♀×F1(C×R)♂〉C♀×F1(C×R)♂〉C♀×C♂〉F1(C×R)♀×C♂,体重日增长由高到低依次为F1(C×R)♀×F1(C×R)♂〉F1(C×R)♀×C♂〉C♀×F1(C×R)♂〉C♀×C♂。  相似文献   

4.
猪体内、外成熟卵子与体外获能精子进行受精,其卵裂率分别为43.6%和19.6%,两者差异极显著。体内获能精子与体外成熟卵子进行受精,其受精率和卵裂率分别为55.0%和22.5%,增高于体外获能精子组的水平,但差异都不显著,体内获能精子不能经受常规的精子冷冻程序。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Si)与紫海胆Anthocidaris crassispina(Ac)种间杂交的受精、孵化和幼体发育规律,对中间球海胆和紫海胆进行种间杂交,检测了不同水温和精子种类对海胆受精卵卵径、受精率和孵化率的影响,并对自繁和杂交海胆幼体发育时间和体长进行了测定和比较。结果表明:受精前中间球海胆卵径(86.64μm±4.21μm)极显著小于紫海胆(95.62μm±3.80μm)(P<0.01);在21℃和24℃下,自交组Si♀×Si♂受精卵卵径显著或极显著大于杂交组Si♀×Ac♂(P<0.05或P<0.01),而杂交组Ac♀×Si♂和自交组Ac♀×Ac♂受精卵卵径则不受水温(24℃和26℃)的影响;相同温度下,种间杂交受精率均极显著低于自繁受精率(P<0.01),Si♀×Si♂组(或Si♀×Ac♂组)受精率在21℃和24℃下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杂交组Ac♀×Si♂在26℃下的受精率极显著高于24℃下(分别为38.91%±8.25%和0.79%±1.11%)(P<0.01);杂交组Si♀×Ac♂在21℃下的孵化率(87.96%±4.18%)极显著低于自交组Si♀×Si♂(99.64%±0.81%)(P<0.01),而在24℃下,这两组海胆均不能孵化,杂交组Ac♀×Si♂在24℃下的孵化率(9.32%±4.33%)极显著低于自交组Ac♀×Ac♂(100%)(P<0.01),而在26℃下则不能孵化;Ac♀×Ac♂组和Ac♀×Si♂组在24℃下经5 d即可发育至八腕幼体,Si♀×Ac♂组在21℃下经9 d发育至八腕幼体,Si♀×Si♂在21℃下经12 d发育至八腕幼体。研究表明,杂交组Si♀×Ac♂适宜在24℃下受精,21℃下孵化,而杂交组Ac♀×Si♂则适宜在26℃下受精,24℃下孵化,杂交组Ac♀×Si♂可能更具备高温耐受能力,可作为耐高温品种培育的重点材料进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Si)与紫海胆Anthocidaris crassispina(Ac)种间杂交的受精、孵化和幼体发育规律,对中间球海胆和紫海胆进行种间杂交,检测了不同水温和精子种类对海胆受精卵卵径、受精率和孵化率的影响,并对自繁和杂交海胆幼体发育时间和体长进行了测定和比较。结果表明:受精前中间球海胆卵径(86.64μm±4.21μm)极显著小于紫海胆(95.62μm±3.80μm)(P0.01);在21℃和24℃下,自交组Si♀×Si♂受精卵卵径显著或极显著大于杂交组Si♀×Ac♂(P0.05或P0.01),而杂交组Ac♀×Si♂和自交组Ac♀×Ac♂受精卵卵径则不受水温(24℃和26℃)的影响;相同温度下,种间杂交受精率均极显著低于自繁受精率(P0.01),Si♀×Si♂组(或Si♀×Ac♂组)受精率在21℃和24℃下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杂交组Ac♀×Si♂在26℃下的受精率极显著高于24℃下(分别为38.91%±8.25%和0.79%±1.11%)(P0.01);杂交组Si♀×Ac♂在21℃下的孵化率(87.96%±4.18%)极显著低于自交组Si♀×Si♂(99.64%±0.81%)(P0.01),而在24℃下,这两组海胆均不能孵化,杂交组Ac♀×Si♂在24℃下的孵化率(9.32%±4.33%)极显著低于自交组Ac♀×Ac♂(100%)(P0.01),而在26℃下则不能孵化;Ac♀×Ac♂组和Ac♀×Si♂组在24℃下经5 d即可发育至八腕幼体,Si♀×Ac♂组在21℃下经9 d发育至八腕幼体,Si♀×Si♂在21℃下经12 d发育至八腕幼体。研究表明,杂交组Si♀×Ac♂适宜在24℃下受精,21℃下孵化,而杂交组Ac♀×Si♂则适宜在26℃下受精,24℃下孵化,杂交组Ac♀×Si♂可能更具备高温耐受能力,可作为耐高温品种培育的重点材料进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对野生和人工养殖刺参的肠壁及内容物中的菌群数量、种类组成进行了研究;并结合产酶试验和溶血性试验,对刺参肠道益生菌做了初步的体外筛选.结果表明,野生刺参肠壁及内容物中的细菌数量分别为(3.30±0.41)×107 cfu/g、(6.39±0.32)×107 cfu/g,养殖刺参肠壁及内容物中的细菌数量分别为(2.83±0.31)×107 cfu/g、(5.67±0.53)×107 cfu/g.野生刺参肠道优势菌为弧菌属(Vibrio),次优势菌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养殖刺参肠道优势菌为弧菌属(Vibrio),次优势菌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在224株细菌中,共有160株细菌具有产酶能力,所占比例为71.43%,其中具产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能力菌株分别为114株、114株、108株,所占比例分别为50.89%、50.89%、48.21%.99株细菌中有23株具有溶血性,所占比例为23.23%.综合分析实验数据,确定6株细菌作为刺参肠道潜在益生菌,菌株代号分别为HS1(Pseudomonas)、HS5 (Bacillus)、HS7(Shewanella)、HS8(Vibrio)、HS10(Vibrio)、HS11(Vibrio).  相似文献   

8.
刺参种群同工酶的生化遗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同工酶电泳方法,以中国北方沿海天然及养殖刺参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群体生化遗传学研究。对刺参3种组织(肠、体壁、呼吸树)的9种同工酶(MDH、EST、SOD、CAT、ME、ACP、ALP、ADH及LDH)的表达情况和群体的生化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共记录了8个基因座位,其中7个为多态座位,多态座位比例为87.5%,表现出很高的遗传多样性。CAT、MDH、SOD和EST同工酶是分析刺参种群生化遗传结构的有效遗传标记,其酶谱及其生化遗传分析为刺参群体遗传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獐子岛野生刺参体壁营养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对1月和5月黄海獐子岛海域的野生刺参Apstichopus japonicus体壁中的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灰分、糖分含量及脂肪酸、氨基酸的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月和5月刺参体壁中的水分含量(均为质量分数)分别为90.92%和92.00%,二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粗蛋白、粗脂肪、灰分、糖分含量分别为4.92%、3.40%,0.10%、0.31%,2.58%、2.93%,0.19%、0.30%,两月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廿碳五烯酸(EPA)含量分别为12.70%和14.92%,廿二碳六烯酸(DHA)含量分别为4.59%和9.32%,变异系数分别为11.37%和48.06%,说明1月与5月刺参体壁中的EPA、DHA含量有较大变化,且5月高于1月;两月中刺参体壁中的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占氨基酸总量的36.35%和36.79%,变异系数为0.85%,说明1月与5月刺参体壁中的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变化不大;刺参粗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中,富含谷氨酸(Glu)、甘氨酸(Gly)等呈味氨基酸和精氨酸(Arg)。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养殖条件下12月龄刺参的生长特性,探寻其早期异速生长方式以及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关系,为刺参育种和健康养殖提供参考。【方法】模拟自然水温变化条件选育刺参苗种养殖12个月,对其体长、体宽和体质量等生长参数进行测定,同时用复合形态指标SLW(square root of the length width)和理论体长Le(estimated length)表征刺参体长生长,拟合实测体长和Le与体质量的相关关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2.0~30.8 ℃条件下,经过12个月的养殖,刺参体质量为0.03~85.35 g/头,平均体质量为(9.8±9.4) g/头,变异系数高达96.1%。刺参体质量频数分布曲线呈现单峰状,右偏,为不对称分布。其中以大规格和中规格刺参个体占优势,尤以中规格个体最多,有78.8%的苗种体质量在1~17 g;其次是体质量在17~50 g的大规格个体,占比为15.4%,有0.6%的个体可生长并达到体质量70 g以上的商品参规格,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刺参体长与体质量的关系符合幂函数方程,相较于实测体长L,理论体长Le与体质量的拟合度更好,12月龄刺参的生长为负异速生长模式,体长生长优势明显快于体质量。【结论】在12月龄刺参苗种阶段,刺参形态性状表现出优于体质量的生长趋势。在刺参苗种培育和养殖过程中,应为其生长发育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及营养条件,以达到最佳的养殖效果。  相似文献   

11.
刺参密度对鲍参混养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沿用水泥池笼养成鲍模式进行鲍参混养生产试验。固定幼鲍放养密度,分设5个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混养密度组。起始幼鲍放养密度为每层40粒,各组每层分别混养刺参0(对照)、1、3、5和7头。度夏后疏苗续养,幼鲍放养密度为25粒·层-1。各组刺参数量顺其自然存活数不变。经度夏历时510d出池检数。经统计分析,鲍参混养度夏阶段,鲍和刺参的成活率、规格与混养刺参密度之间的相关性都不显著(双侧,P>0.05)。本次鲍参混养生产试验结果表明混养刺参密度每层2~3头为宜。  相似文献   

12.
对日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的海参渔业现状进行了介绍,阐明了过度开发海参资源是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对海参资源进行保护势在必行。另外,还对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的海参养殖及日本的海参增殖的放流情况进行介绍,认为进行海参增养殖是保持海参自然资源和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以人参皂苷Re为标准对照,香草醛—冰醋酸—高氯酸作为显色体系,建立地瓜参皂苷含量测定方法,结果表明:皂苷浓度在40~200μg/mL时,与吸光度值呈良好线性关系,加标回收率为101.9%,RSD=4.63%,精密度试验RSD=1.77%,稳定性试验RSD=3.16%,重复性试验RSD=3.15%,说明方法学各指标均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14.
海参养殖的病害频繁发生,而且越来越严重,其主要原因是生产管理及技术上存在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从苗种的选择、投放,水质的监控、调节,生物种类和数量的调节、控制,池底底质改良,饵料投喂,病害的症状及具体的防控等的详细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海参具有极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被人们视为海珍奇品。随着市场需求的迅速增加,海参价格不断上涨,导致海参自然资源量急剧减少,袁海参养殖成为了海水养殖的新兴支柱产业,热带海参的养殖研究将是今后海水养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在我国,最主要的海参养殖品种为刺参。主要对热带海参繁育及增养殖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热带海参种苗繁育、养殖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为原料,经复合酶解得海参多肽酶解液,通过静态吸附试验及柱层析分离试验研究了粉末活性炭、颗粒活性炭、硅藻土、强碱性阴离子树脂(D280)、弱碱性阴离子树脂(D380)、弱酸性阳离子树脂(D301R、D315、D301T、D152)和大孔吸附树脂(D3520、ADS-5、ADS-7)对海参多肽酶解液的脱色脱腥效果,以优化海参多肽脱色脱腥工艺.结果表明:树脂D280的脱色脱腥效果最佳,最佳脱色脱腥工艺为酶解液与树脂体积比为3∶1,流速为2 mL/min,在此脱色脱腥工艺条件下,脱色率达69.78%,游离氨基酸态氮回收率为86.42%,海参多肽回收率为82.49%,脱腥率达67%,海参多肽酶解液通过D280脱色脱腥后,其游离氨基酸态氮含量为461.7 mg/L,海参多肽含量为9.77 mg/mL.  相似文献   

17.
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海参分级与计数设备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海参不同规格分级和计数的需求,以图像识别技术为基础,设计了一套机电一体化高精度自动分级与计数系统。该设备通过图像识别、采集、计算和处理海参在传送带上的投影面积大小来确定海参的规格,进而对海参进行相应等级的分选和计数。结果表明:该设备具有对单体海参分辨误差率低、分选精度高、分选速度快、计数准确等特点,达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沙质、淤泥质参池底质中氮、磷变动规律,于2011年3月至11月分别对此2种参池进水口、中间区和排水口的底质的上层(0~2 cm)、下层(3~5 cm)进行了定点采样,分析了不同底质中总氮、总磷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沙质中总氮含量为(0.16±0.05)~(0.29±0.03) mg·g-1,变化范围较小。淤泥质中总氮含量为(0.13±0.06)~(0.67±0.09) mg·g-1,变化范围大,总体呈增长趋势。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6月沙质和淤泥质中总氮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7—11月沙质和淤泥质中总氮含量有显著差异(P<0.01)。沙质中总磷含量为(0.02±0.02)~(0.09±0.07) mg·g-1,淤泥质中总磷含量较高,为(0.50±0.02)~(0.72±0.04)mg·g-1,两种底质中总磷含量都呈先降后升趋势,在8月份达到最低点。(2)总体上看,上层底质中总氮、总磷含量略高于下层,无显著性差异(P>0.05)。(3)沙质、淤泥质中进水口总氮、总磷含量最低。总氮含量在排水口和中间区相差不大。调查前期和后期,中间区总磷含量均高于排水口,后期两区域磷含量差别较大。综合评价认为,沙质参池底质中氮磷含量低、变化小,可能更有助于海参的可持续健康养殖,淤泥质中氮磷含量较高,且随着养殖月份增加明显升高,作为水体中营养盐的主要来源,存在内源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分析海参苗养殖现状,设计了一种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海参苗养殖环境监测系统。通过在监测区域部署传感器节点,监测养殖池中的的温度、盐度、溶解氧及水位等环境参数。将检测到的数据无线发射到远程监测软件,监测软件将分析结果反馈给末端执行机构,实现对养殖池环境的实时监控。本文从系统结构和数据传输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对海参苗养殖的自动化生产提供了一种有效可行、成本较低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0.
EM菌对海参养殖水体主要污染物净化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室内小试验与池塘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EM菌原液对海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养殖水体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EM菌能显著降解氨氮(NH3-N)、亚硝酸盐(NO-2-)、磷酸盐(PO3-4-)、COD(P <0.05):Ⅳ组(4*109 cfu/m3)降解NH3-N、PO34-效果最佳,两者平均去除率在试验箱中分别为38.42%和58.33%,在试验池中分别为35.92%和33.00%;V组(5.0* 109 cfu/m3)降解NO-2-、COD效果最佳,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2.73%(试验箱)和37.84%(试验池)、17.63%(试验箱)和18.51%(试验池);硝酸盐(NO-3-)在各试验箱变化不明显,在试验池中却升高71.33%;各试验组底泥中总氮(TN)、总磷(TP)去除效果不明显(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