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8 毫秒
1.
玉米密植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4个直立叶型杂交种、3种种植方式(67cm等行条播、50cm等行条播、六角形穴播)、3个密度定额(6.0万株/hm2、7.5万株/hm2、9.0万株/hm2)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3种株行距配置下,玉米产量均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但高密度下不同株行距下密植的增产幅度差异较大,以50cm等行条播增幅最大;玉米不同株行距配置的产量效应在中、低密度时不显现,在较高密度(7.50万~9.0万株/hm2、具体某一品种的高限密度及其以上)条件下才予以显现;50cm等行条播、六角形穴播较之67cm等行条播均表现出高密度下由于玉米个体营养的改善而导致群体产量增加的增产效应;六角形穴播较67cm等行条播、50cm等行条播玉米开花盛期LAI稍大,但较67cm等行条播高密度下增、减产差异不一致;同时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追肥灌水不方便;株行距×密度×品种的最佳组合为选用V2(89-1w×5022)、V4(郑单958)这两类杂交种,实施50cm行距条播,密度9.0万株/hm2;在7.5万株/hm2、9.0万株/hm2下50cm等行距条播较67cm等行距条播分别增产21.4%、31.2%,增产显著,同时也有利于人类的耕作栽培。试验表明选用直立叶型强优势玉米杂交种、采用50cm等行距条播、增大密度至7.5万~9.0万株/hm2、进行水分和土壤营养足额供给下的规范化栽培构成高光效玉米群体冠层光合系统技术体系,在  相似文献   

2.
以济谷14为试验材料,2011年在济南和德州试点分别研究了穴距与单穴株数对夏谷产量和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济南试点留苗密度60万株/hm2,行距0.5 m,设置穴距10、13、16、19 cm,相应单穴留苗3株、4株、5株、6株;德州试点留苗密度75万株/hm2,行距0.4 m,设置穴距10、13、16.5 cm,相应单穴留苗3株、4株、5株。两试验点均以条播为对照。结果表明,在留苗密度一定的情况下,几种穴播方式和条播相比籽粒产量差异不显著,其他相关农艺性状差异较小。因此,可以设计适宜的穴播机械,实现谷子机械化精量穴播。  相似文献   

3.
在古浪县南部山区旱地观察了不同种植方式对春小麦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垄作穴播主要性状表现好,折合产量可达3 833.33 kg/hm2,较露地条播增产1 734.85 kg/hm2,增产率82.7%。全膜覆土穴播折合产量2 909.09 kg/hm2,较露地条播增产38.6%。  相似文献   

4.
不同播种方式对冬小麦生物特性及其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997~ 2 0 0 0年采用地膜穴播、露地穴播与露地条播三种播种方式 ,结果表明 :地膜穴播比露地条播个体生长发育快 ,穗部性状发育良好 ,每穗结实小穗数增加 2 4 9个 ,成穗率比露地条播提高 34 77个百分点 ,成穗数增加 7 71× 1 0 4 /6 6 7m2 ,增产 4 6 1kg/6 6 7m2 ,增产幅度为 1 0 1 %;露地穴播前期干物质积累与露地条播相近 ,孕穗期后干物质积累增加 1 1 5倍 ,而露地条播仅增加 0 8倍 ;露地穴播比露地条播成穗率提高1 4 7个百分点 ,增产 1 7 3kg/6 6 7m2 ,增幅 3 8%  相似文献   

5.
旱地大豆不同覆膜方式栽培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覆膜穴播及膜际条播均能有效地促进大豆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使地膜大豆的株高、分枝数及主茎节数显著地高于露地条播对照,各项产量性状也明显优于对照,从而使覆膜穴播大豆比对照增产31.3%,增收18.9%,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16kg/mm/hm2;膜际条播大豆比对照增产23.3%,增收15.0%,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92kg/mm/hm2  相似文献   

6.
黄芩地膜育苗密度试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田间试验观察了黄芩地膜育苗不同密度的效果,结果表明,株行距10 cm伊10 cm 的最佳穴播粒数是20~30粒/穴;株行距12 cm伊12 cm 的最佳穴播粒数是30~40粒/穴;株行距15 cm伊15 cm 的最佳穴播粒数是50~60粒/穴。黄芪地膜育苗穴数应控制在45.0万~69.0万穴/hm2范围内比较适宜;株数适宜范围为1950万~2700万株/hm2,最适宜范围为2100万~2550万株/hm2。  相似文献   

7.
在景泰县喜泉镇陈庄村进行了春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栽培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全膜覆土穴播栽培的春小麦主要经济性状、产量和经济效益均优于全膜不覆土穴播栽培及露地条播,折合产量8 657.41 kg/hm2,较全膜不覆土穴播栽培和露地条播分别增产7.40%、21.43%,纯收益18 158.53元/hm2,较全膜不覆土穴播栽培和露地条播分别增加1 504.63、3 497.25元/hm2。  相似文献   

8.
大豆新品种地神22号的选育及其栽培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豆新品种地神 2 2在黄淮海夏大豆产区属中熟偏早品种 ,抗旱性强 ,抗倒伏 ,抗病毒病、炭疽病、紫斑病和根腐病等多种病害。其蛋白含量达 48.16% ,脂肪含量为 16.2 5 %。该品种安徽省 2年区试平均产量为 3 5 11.65kg/hm2 ,比对照增产 12 .75 % ;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 3 2 74.2kg/hm2 ,比对照增产 14 .8%。地神 2 2需抢时早播 ,要求行距 40~ 5 0cm ,密度以 18.75万~ 2 2 .5万株 /hm2为宜。施有机肥 3 0~ 45t/hm2 ,配合施磷酸二铵 2 2 5~ 3 0 0kg/hm2 、硫酸钾 15 0kg/hm2 ;初花期追施尿素 75~ 15 0kg/hm2 。  相似文献   

9.
试验观察了山地梯田冬小麦不同方式覆膜栽培的效果,结果表明,全膜覆土穴播、半膜覆土穴播、膜侧条播均优于露地条播,3种栽培方式的折合产量分别依次为5 195.23、5 080.95、4 633.33 kg/hm2,分别较露地条播增产53.7%、50.2%、37.0%。  相似文献   

10.
不同施肥量·密度和行距对油研九号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 ,密度、行距和密度与行距的互作对油研九号产量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 ,而施肥量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密度 12万株 /hm2 比 9万株 /hm2 的增产 10 .87% ,宽窄行比等行距的增产 5 .71% ,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 ;密度 12万株 /hm2 时宽窄行处理比等行距处理增产 12 .3 0 % ,增产达极显著水平 ;密度 9万株 /hm2 时宽窄行处理与等行距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油研九号高产栽培措施为密度 12万株 /hm2 ,宽窄行栽植 ,施纯氮 2 70kg/hm2 ,P2 O5180kg/hm2 ,K2 O 2 2 5kg/hm2 ,硼砂 2 2 .5kg/hm2 ,最高产量可达3 73 8.90kg/hm2 。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核麦间作模式下密度对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方法 以新冬40号为材料,于2016~2017年在核麦间作田,设置5个密度分别为450×10 3株/hm 2(M1),525×10 3株/hm 2(M2),600×10 3株/hm 2(M3),675×10 3株/hm 2(M4),750×10 3株/hm 2(M5),研究核桃不同冠区冬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及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对密度的响应。 结果 随着密度的增大,冠下区冬小麦旗叶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和产量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降低;远冠区,小麦旗叶的PnTrGs和产量均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规律,各指标基本在M2处理达到最大,且冠下区各密度处理冬小麦旗叶PnTrGs均低于相应远冠区。籽粒产量,冠下区M1(450×10 3株/hm 2)处理最高为3 212.19 kg/hm 2,远冠区M2(525×10 3株/hm 2)处理最高为3 911.12 kg/hm 2。 结论 在核麦间作模式下,冠下区冬小麦应采取稀播,密度应控制在450×10 3株/hm 2以内,远冠区冬小麦适宜密度为525×10 3株/hm 2。  相似文献   

12.
高含油量油菜杂交种双油092的选育及保优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油092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以中双9号为母本、细胞质雄性不育保持系32B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的甘蓝型油菜新品种,2014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双油092在2010—2011、2011—2012年度河南省油菜品种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 858.5 kg/hm2,比丰油9号(对照)增产12.43%;在2012—2013河南省油菜品种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3 478.8 kg/hm2,比对照增产9.52%。双油092品质优良,含油量高,经检测,2011—2012、2012—2013年度双油092芥酸含量分别为0.0%、0.1%,硫苷含量分别为17.19μmol/g、19.78μmol/g,含油量分别为46.60%、45.76%。该品种抗(耐)菌核病、病毒病,抗寒、抗倒。规模种植、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平衡施肥、适时收获等技术是双油092获取高产和保持优良品质的关键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稻鸭共育”有机稻生产模式基础上,结合广西在优质稻生产优势,探索“猪—鸭—蚯蚓—优质稻”有机稻生产模式,并对该模式下的有机稻栽培技术进行研究,以丰富广西的有机稻生产模式,为广西有机稻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桂育4号”为参试品种,采用裂区设计,设3个施肥量(3750、4500、5250 kg/ha)与3种种植密度(30.0、33.0、37.5万穴/ha),测定株高、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等。【结果】各处理产量都在5.25 t/ha以上,最高产量达到6972.0 kg/ha。施肥量从3750.0~5250.0 kg/ha,种植密度从30.0万~37.5万穴/ha,产量均逐渐增加,早、晚季施肥量为5250.0 kg/ha、种植密度为37.5万穴/ha的产量最高。【结论】“猪—鸭—蚯蚓—优质稻”有机栽培模式及有机稻栽培技术能获得较高产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在黔西北山区种植高油玉米高产优质的栽培模式,促进山区种植业结构调整,采用多元二次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高油玉米产量、产油量与4个主要栽培因子——种植密度及N、P、K肥施用量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数学模型,解析了各因素对产量、产油量的效应,通过计算机模拟寻优,筛选出了黔西北山区高油玉米高产优质的农艺综合方案:密度62463~63710株/hm2;N肥(纯N)321.79~359.04kg/hm2;P肥(P2O5)319.94~345.32kg/hm2;K肥(K2O)293.64~333.30kg/hm2。  相似文献   

15.
荣维国  刘道敏  郝睿  陈发宏  何金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2829-12830
[目的]分析不同栽培密度对皖油29(Brassica napus L.)经济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提高油菜产量寻求科学种植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10个栽培密度处理,分别为12.0万、19.5万、27.0万、34.5万、42.0万、49.5万、57.0万、64.5万、72.0万、79.5万株/hm2。[结果]栽培密度对千粒重,单株产量和单株角果数的影响较大,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栽培密度为42.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含油量随着栽培密度增加先增后降。[结论]直播油菜适宜栽培密度在34.5万~64.5万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16.
不同播期和优化施肥对高油大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同播期和优化施肥对高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适期播种有利于提高大豆品质和增加产量;优化施肥,即适量少施氮、增施磷钾锌硼肥,可提高大豆产量和油分含量。适量少施氮,可增加大豆产量136.5 kg/hm2,增加油分0.25个百分点;增施磷钾肥,大豆产量增加148.5~277.5 kg/hm2,油分增加0.11~0.54个百分点;增施锌硼肥,大豆产量增加184.5~216.0 kg/hm2,油分增加0.34~0.43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玉米新品种桂糯518最佳种植密度、施氮量和栽培方式等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方法】试验设种植密度(36000、42000、48000、54000和60000株/ha)、施氮量(0、75.0、150.0、225.0、300.0和375.0kg/ha)和栽培方式(常规栽培、宽窄行栽培、温棚育苗移栽和直播地膜覆盖)3个水平,均为随机区组设计。调查出苗期、采收期、生育期、株高、穗长和产量等性状,并将筛选出的桂糯518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在广西北海、南宁、都安、贵港4个点进行示范,测定产量及品质性状。【结果】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整体呈下降的趋势,穗长变短。种植密度为54000株/ha时,桂糯518产量最高;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桂糯518表现略为晚熟,株高略有增高,施纯氮300.0kg/ha时,桂糯518鲜食产量最高;直播地膜覆盖处理时,玉米鲜食产量最高,宽窄行栽培处理次之,温棚育苗移栽处理产量最低;桂糯518在4个示范点平均比常规栽培增产7.68%,综合品质略优于常规栽培。【结论】桂糯518采用宽窄行栽培方式,种植密度48000~54000株/ha,施纯氮量300.0kg/ha左右时,产量及品质较高。  相似文献   

18.
杨振初  钟光亮 《南方农业学报》2012,42(12):1473-1475
【目的】探讨施氮水平和抛栽密度对优质杂交稻百优838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为该品种的保优高产栽培提供技术依据。【方法】2010年晚造在广西北流开展百优838不同抛栽密度和氮肥用量试验,采用裂区设计,施肥水平为主区,密度因子为副区。【结果】在每公顷施105~225 kg纯氮、抛秧密度24万~36万穴范围内,单位面积的分蘖数和有效穗数随着施氮量的提高和抛秧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密度对有效穗数增加的贡献更大;施氮量显著影响百优838的产量;抛秧密度对产量的影响表现出与施氮水平的高度互作,低氮水平下,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高氮水平下,高密度加速了群体的恶化和产量的下降。【结论】百优838获得高产的适宜施氮水平为105~165 kg/ha,适宜抛栽密度为30万穴/ha,低氮水平下其密度可增加至36万穴/ha。  相似文献   

19.
两系杂交中籼华安3号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华安3 号最适宜的秧龄、密度、纯氮分别是38d、22.5 或15.0 万穴/hm 2、187.5kg/hm 2。必须施足基面肥,不施促蘖肥,以促苗早发、快发,奠定大穗基础;超前搁田,在每公顷茎蘖苗达150 万时即开始搁田,以稳苗健株,协调群体发展,控制无效分蘖,增加有效积累;合理巧施穗粒肥,养根保叶,活熟到老,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夺取高产。  相似文献   

20.
结合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针对湖北省四大稻作区的4种丰产栽培集成模式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其中鄂东南"三熟三高"模式全年水稻双季产量(公顷产量,下同)达到18495kg,经济效益比常规栽培增加4 260元,纯收益高,边际成本低;鄂中"稀、控、重"模式产量达到12 099kg,纯收益比常规栽培增加2 970元;"轻型栽培"模式产量达到9 195kg,纯收益比常规栽培增加2 220元;鄂西北"全程地膜覆盖湿润栽培"模式产量达到7 815 kg,纯收益比露地移栽水稻增加2 625元;农民评价"轻型栽培"模式综合得分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