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为推进江西省"籼改粳",采用湿润育秧人工移栽和人工条直播种植方式,明确赣宁粳1号、赣宁粳2号、赣宁粳3号常规粳稻品种在赣北地区的丰产稳产性。研究3个不同种植方式的品种生育进程、生育期、产量构成因素等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粳稻品种采用不同的种植方式全生育期、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有差异。采用人工条直播方式的播期延迟,每穗实粒数、结实率提高,但全生育期相比人工移栽的缩短,且产量增加;播种期推迟和全生育期缩短对水稻的亩有效穗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2.
为推进湖北省"籼改粳",明确3个不同类型粳稻在湖北省粳麦生产区的生态适应性,以甬优4949、鄂香2号等5个粳稻品种为材料,在机插条件下,设置4个播期,研究播期对3个类型粳稻产量、生育期、品质及温光资源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3个类型粳稻随着播期推迟,其生育期缩短,各生育进程加快,产量不同程度下降,全生育期有效积温利用率和日照时数利用率均呈下降趋势。根据3个粳麦生产区温光资源条件和小麦腾茬时间,初步确定了3个粳麦区适宜粳稻品种类型和播种期,襄阳适宜选用的粳稻品种类型为早熟中粳和生育期较短的中熟中粳;孝昌适宜选用的品种类型为早熟中粳和中熟中粳;江陵适宜选用的品种类型为早熟中粳、中熟中粳和早熟晚粳。  相似文献   

3.
湖北省荆州市处于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区,降水充沛,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土壤通透性好且养分含量高,为粳稻种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近年来,按照国务院启动的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早籼晚粳”战略部署和湖北省进一步调优粮食结构的要求,荆州加大了发展粳稻生产的力度,当地稻米品质和种植者收入得到了提高.为进一步促进荆州水稻产业发展,针对北粳南移或引种后,部分粳稻品种在当地适应性差、平均产量低、习惯栽培与配套栽培脱节等问题,笔者开展了相关研究,其中,关于播期对不同粳稻品种生育期及产量影响的研究取得了初步结果,现总结如下,以期为荆州籼改粳配套品种的科学选用与丰产优质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高蛋白大豆新品种圣豆24为试验材料,通过3个播期处理(6月5、15、25日),研究不同播期条件下大豆生育期、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大豆植株总生育期逐渐缩短,尤其对出苗至开花阶段生育期影响最大,对生殖阶段生育期影响较小。在开花期、鼓粒期、结荚期、成熟期,6月15日处理下的根、茎、叶片、叶柄、豆荚及单株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最高,且随着生育期的延长,干物质分配由营养器官逐渐向生殖器官过渡。大豆产量在6月15日处理达到最高,为3 310.27 kg/hm2,比早、晚播产量分别提高8.33%和13.66%。因此,大豆品种圣豆24在黄河中下游北岸的适宜种植期为6月15号。  相似文献   

5.
对10个粳稻品种分3期播种研究其生育和产量表现。结果表明,同一水稻品种不同播期生育期有明显的差异,播期延迟生育期延长;不同水稻品种同一播期稻曲病发病程度差异明显,同一水稻品种不同播期稻曲病发生程度也存在着明显差异,同一品种早播稻曲病发生程度重,晚播稻曲病发生程度轻。初步筛选出赣粳80、宁粳3号、鄂粳403等3个品种适合赣北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6.
播期、品种类型对水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目的】研究稻-麦两熟制下,播期与品种类型对水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为播期及品种类型的科学选用提供依据。【方法】以中熟晚粳、早熟晚粳、迟熟中粳、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籼5个品种类型水稻为供试材料,设置4个播期,研究各品种类型水稻产量、生育表现及温光资源利用特点。【结果】不同品种类型水稻产量表现为迟熟中粳>早熟晚粳>中熟中粳>迟熟中籼>中熟晚粳。随着播期推迟,5个品种类型水稻产量呈下降趋势,但下降程度不等。不同品种类型水稻的减产幅度表现为中熟晚粳>迟熟中籼>早熟晚粳>迟熟中粳>中熟中粳。同一播期各品种类型水稻之间产量差异有随播期的推迟而增大的趋势。随播期的推迟,各品种类型水稻的生育进程延迟、生育期缩短,全生育期积温和光照时数极显著减少。播期对不同品种类型水稻温光资源利用率的影响按生育期长短分为两类,对生育期较短的中熟中粳及迟熟中籼影响较小,对生育期较长的迟熟中粳、早熟晚粳及中熟晚粳影响较大。对不同播期选择的适宜品种类型进行初步分类为:5月中旬应选用早熟晚粳,搭配迟熟中粳、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籼;5月下旬应选用迟熟中粳,搭配早熟晚粳、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籼;6月上旬应选用迟熟中粳,搭配中熟中粳和早熟晚粳;6月中旬应选用中熟中粳。【结论】随播期的推迟,5个水稻品种类型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均呈下降趋势。综合考虑稻麦两熟制与热量条件因素,初步明确了不同播期应选择的适宜品种类型,供大面积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7.
籼型和粳型水稻品种不同播期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湖北省荆门市具有代表性的籼型杂交中稻和常规中稻品种与新引进的粳稻组合或品系进行对比试验,共设4个品种6个播期。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水稻全生育期不同程度地缩短,出叶速度加快而主茎总叶片数变化较小;籼型杂交中稻早播有利于取得高产,粳型杂交组合产量高低受播期影响较小,早熟中籼稻和中晚熟粳稻常规品种不宜过早播种,品种与播期对产量的交互效应极显著。改变水稻播期首先会影响到结实率和每穗平均总粒数,其次是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欲夺取水稻高产,应在保证一定有效穗数的前提下,主攻大穗和提高结实率。  相似文献   

8.
播期对不同生育类型水稻生长发育进程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播期对不同生育类型水稻生长发育进程及产量的影响规律,为吉林省水稻品种播期选择提供理论依据。以中早熟品种长白25和中晚熟品种吉粳88为供试材料,设置5个播期处理,研究播期对水稻生育表现、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长白25和吉粳88有效分蘖临界期均有所延迟,生育期缩短,株高、地上部干物质量下降,产量降低,且对中晚熟品种吉粳88的影响更为明显。两品种生育期缩短幅度表现为:播期每推迟7 d,长白25平均生育期缩短5~6 d,吉粳88平均生育期缩短6~7 d。播期对两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对长白25的影响表现为:每穗粒数穗数结实率千粒重;而对吉粳88的影响表现为:结实率穗数千粒重每穗粒数。  相似文献   

9.
淹涝胁迫对水稻干物质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定量模拟和评估水稻遭受淹涝后灾害损失,通过开展水稻淹涝胁迫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不同淹涝深度和持续时间对水稻植株干物质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籼稻和粳稻植株在遭受淹涝胁迫后,各器官的干物质分配系数均会发生变化,叶片的干物质分配系数最大,其次是茎,而根部的分配系数减小,穗部的干物质分配系数减少最多,这种增减趋势随淹涝胁迫程度的增加而愈加显著。2)不同淹涝胁迫处理下水稻均减产。全淹胁迫致使水稻减产大于半淹,淹涝时间越长减产越严重,不同生育时期减产程度是开花期拔节期灌浆期分蘖期。此外,籼稻比粳稻有更强的抗涝能力。本研究建立的不同生育时期各器官的干物质分配系数与相对淹涝深度和淹涝时间有较好的定量关系,相关系数高于0.6,且通过显著性检验,方程能够描述水稻植株生长和产量随淹涝胁迫深度和时间增加后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正平桥区粳稻种植是集适期晚播、泥质育秧、两段栽培于一体的生产技术。粳稻晚播能错开三夏大忙时段,减轻劳动强度,促进两季增产,同时依靠高效应变栽培,充分发挥品种优势。一、品种选择2015年,平桥区水稻"籼改粳"百亩示范点安排在五里镇顾店村。选用产量高、品质优、综合抗性好、稳产高产的超级稻品种杂交粳稻隆优1875、徐优631各3.33hm~2,共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明确江西不同纬度不同类型双季晚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资源利用差异,为江西双季晚稻适宜粳稻品种的科学选用提供依据与参考。【方法】以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CK)4种类型品种为材料,在江西乐平市(29.00°N,117.12°E)、上高县(28.27°N,115.12°E)、赣州市(25.81°N,114.96°E)3个试验点进行试验,比较研究双季晚稻不同类型品种在纬度上的产量、生育期及温光资源利用的差异特征。【结果】随着纬度升高,3种类型粳稻产量均增加,2013年(2014年)平均纬度每增加1°,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分别增产0.36(0.32)、0.18(0.22)、0.25(0.20)t·hm~(-2)。同一纬度下,除赣州试验点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的产量低于杂交籼稻外,其余各点均表现为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产量显著高于杂交籼稻。各试验点3种类型粳稻均能安全成熟,随着纬度升高,各类型水稻播种至拔节期显著延长,全生育期天数增加;同一试验点3种类型粳稻全生育期均极显著长于杂交籼稻,主要表现在抽穗至成熟期天数的增加。3种类型粳稻光照与积温及其利用效率表现为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在安全成熟条件下,双季晚稻生育期越长,温光资源利用率越高。【结论】江西不同纬度地区实行双季晚稻"籼改粳",可显著提高当地温光资源利用率与稻谷产量。与大面积种植的籼型杂交稻相比,在乐平与上高地区选种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均具有显著的产量及温光资源利用优势;在赣州地区选种籼粳杂交稻的优势明显。双季晚稻"籼改粳"可能是提高双季稻区水稻产量的现实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不同类型粳稻在长江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的产量和生育特性,为筛选适宜长江下游双季晚粳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7—2018年在浙江省杭州市中国水稻研究所实验农场,以高产晚籼稻品种(IR)为对照,并选择大面积应用的常规粳稻(IJR)、杂交粳稻(HJR)和籼粳杂交稻(IJHR)品种,研究比较晚季温光条件下常规粳稻、杂交粳稻、籼粳杂交稻和晚籼稻在产量、生育期以及温光资源配置上的差异。【结果】(1)籼粳杂交稻产量(8.3—10.0 t·hm~(-2))显著高于其他晚稻类型,分别增产2.9%—29.3%(晚籼稻),30.9%—35.3%(常规粳稻)和13.4%—14.0%(杂交粳稻);常规粳稻产量最低,较晚籼稻分别减产24.0%(2017年)和1.2%(2018年);而杂交粳稻与晚籼稻产量差异随年份不同而不同。与晚籼稻相比,籼粳杂交稻有效穗少、穗型大、库容高、千粒重和结实率相似;而常规/杂交粳稻则表现为有效穗近似,千粒重大,穗型小。全生育期总体上表现为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籼稻。与籼稻相比,粳型(籼粳杂、常规和杂交粳稻)水稻营养生长期变化较小;穗发育期略有缩短(1—6 d),而灌浆期显著延长(12—22 d);全生育期温光资源积累量显著提高,其中主要贡献来自灌浆期的延长。(2)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将供试双季晚稻产量构成与生育特性降维为主成分一(穗粒型因子,37.7%)和主成分二(生育期因子,24.7%)。结果表明籼粳杂交稻为少穗多粒、长灌浆期;晚籼稻为穗粒兼顾、短灌浆期;常规和杂交粳稻的品种特征无显著差异,均为多穗少粒、长灌浆期。(3)相关分析表明,双季晚粳稻产量与每穗粒数(R~2=0.607,P0.001)、库容(R~2=0.779,P0.001)和灌浆期(R~2=0.505,P0.001)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此外,与双季晚籼稻相比,双季晚粳稻产量对环境变化较敏感,品种间、年度间变异系数较大,这就需要品种的属地化和因种栽培。【结论】双季晚稻"籼改粳"最主要的优势在于延长灌浆期,从而提高全生育期温光资源积累量。与其他类型水稻相比,籼粳杂交稻产量高,表现为大穗型、高库容及长灌浆期,更适宜于长江下游双季晚稻种植。选用籼粳杂交稻,对于提高双季晚稻产量和温光资源利用率、保证双季稻生产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播期延迟加快玉米生育进程,影响玉米产量形成,不利于玉米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针对不同播期对玉米产量及产量形成因子的影响开展试验,旨在阐明合理播期下玉米的产量形成特性,为高产玉米的种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玉米籽粒产量的形成对播期的选择比较敏感,主要因为各生育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存着显著差异。播期间的产量差异在低氮条件下较大,高的氮肥施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播期推迟对产量的影响。在播期延迟条件下,适量增加氮肥的施用量,促进前期干物质积累和叶面积指数的增加,有利于降低播期延迟对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籼粳杂交稻品种'嘉优中科3号’‘春优927'和'甬优538'为材料,研究不同播期对籼粳杂交稻生育期、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以获得最佳播种时间,为实现高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播期对不同籼粳杂交稻品种的生育期、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各不相同。'春优927'与'甬优538'生育期较长,播种越早生育期越长,播期对生育期的影响较大;'嘉优中科3号'生育期较短,播期对生育期影响不大。播期对'春优927’的产量及其主要构成因子的影响较小,不同播期处理间的变异系数最小;而播期对'嘉优中科3号'的产量及其主要构成因子的影响较大。产量与每穗实粒数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结实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每穗实粒数与穗长和结实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而千粒重与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种植籼粳杂交稻品种,建议通过选择适宜播期,适当控制穗数,增加穗长和每穗粒数,提高结实率,达到解决茬口矛盾和高产高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种植密度与行距配置对复播油葵同化物运转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不同密度和株行距配置对复播油葵LAI、同化物运转及产量的影响效应,确定其最佳种植密度和模式.[方法]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于复播油葵不同生育期取样,研究高(11.25 ×104株/hm2)、中(9×104株/hm2)、低(6.75×104株/hm2)3种种植密度、2种株行距(60 cm等行距和60 cm+ 30 cm宽窄行)配置下复播油葵的LAI、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变化.[结果] 种植密度对复播油葵生长发育有着显著影响,开花前干物质积累随着密度增加而增加,灌浆期中密度处理有利于花前干物质向花盘转移,同时提高花后转移干物质对籽粒贡献率,宽窄行配置产量均高于等行距配置.[结论] 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以调节免耕复播油葵个体发育,最大发挥群体效应,在新疆种植密度9×104株/hm2宽窄行种植是复播油葵的适宜种植模式,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16.
2019年在山东省德州市黄河涯试验基地进行黄淮海夏大豆新品种圣豆18播期试验,旨在通过研究分析其植株干物质积累、分配特点及产量的田间表现,以充分发掘其增产潜力。结果表明,开花期、结荚期、鼓粒期和成熟期,6月15日播种的大豆单株干物质积累总量及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均最高;4个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最大的器官分别为叶片、茎、豆荚和豆荚,生育后期积累的干物质由叶片、茎等营养器官逐渐分配至生殖器官豆荚;6月15日播期大豆产量比6月5日及6月25日播期处理分别增产13.92%和22.63%。因此,黄淮海及相似生态区6月中旬播种该品种,有利于调动植株生长因素,促进干物质积累及分配,更大发挥其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硅对水稻干物质生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效应,本试验以常规粳稻品种圣稻14为材料,研究拔节期叶面喷施硅肥对水稻灌浆期剑叶SPAD值、干物质重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施硅可显著提高水稻剑叶SPAD值及叶片、茎鞘、穗的干物质重,产量也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8.
播期对哈尔滨地区玉米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探讨不同播期对玉米生长状况和产量的影响旨在为寻求适宜播期,促进玉米农业生产提供指导。【方法】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玉米主栽品种‘宏育29’为试验材料,通过3个播期处理(T1为4月25日,T2为5月6 日,T3为5月11日),研究不同播期条件下玉米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T1、T2处理生育期日数延长;T1、T2处理在抽雄—成熟期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生长率明显高于T3处理,干物质积累向果实转移量增大,其产量分别增加435.1 kg/hm2和1621.9 kg/hm2;T2处理在3个处理中最优,水热等气候资源利用程度较高。【结论】适宜播期可充分利用温、光、水等气候资源,延长玉米生育期日数,促进玉米生长发育,有利于提高干物质的积累及在籽粒中的分配,提高玉米产量。哈尔滨地区玉米适宜播期为5月4日—5月6日,但适播期应考虑春季土壤水分或春季第一场透雨。  相似文献   

19.
研究双季稻"早籼晚粳"高产栽培模式高产形成机理及高经济效益形成原因,为"早籼晚粳"高产模式的推广提供理论基础。于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广福镇广福村进行3年的大田试验,设置常规"早籼晚籼"和"早籼晚粳"2种高产栽培模式,通过调查、取样、测产等方法,对这2种栽培模式的周年产量构成及经济效益进行分析比较。晚粳稻生育期比晚籼稻生育期更长;早稻不同种植模式间有效穗数以"早籼晚粳"高产模式比常规"早籼晚籼"高产模式多,且差异显著;"早籼晚粳"高产模式的晚稻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产量比常规"早籼晚籼"高产模式要高,且具有显著性差异;不同种植模式周年产量方面,早籼晚粳增产效果明显,且具有显著性差异;经济效益方面"早籼晚粳"高产种植模式收益明显,比常规"早籼晚籼"高产模式约高4 000元/hm2。总体看出,"早籼晚粳"高产栽培模式比常规"早籼晚籼"高产栽培模式产量更高,经济效益更好,可在水稻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选用早熟和中熟粳稻各4份,研究播期[5月5日(T1)、5月11日(T2)、5月17日(T3)、5月23日(T4)、5月29日(T5)、6月4日(T6)、6月10日(T7)、6月16日(T8)、6月22日(T9)、6月28日(T10)]对早中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对不同播期下早中稻产量及品质相关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然后基于产量和垩白度,采用GGE双标图对试验材料和播期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黄淮海地区水稻大田种植中适宜水稻类型和播期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播期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均具有极显著影响。早中熟水稻的播种至抽穗时长总体上均随播期的推迟而缩短;而生育期的变化因试验材料而异,在T1播期下,早中稻生育期均最长,中稻在T6播期下生育期均最短。茎秆长度、茎秆直径、剑叶长度等在早稻中变幅较大,而单株穗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在中稻中变幅较大。随着播期的推迟,早中熟水稻产量总体均呈先增后降再增的趋势。其中,早稻A1(TH2)、A2(华香粳2号)和A4(金稻272)均在T4下产量最高,分别为5 902.09 kg/hm2、5 569.03 kg/hm2和8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