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对萱草属萱草(H.fulvaL.)、桔红萱草(H.aurantiacaBaker)、黄花菜(H.citrinaBar.)及二倍体、四倍体萱草园艺品种等二十个材料进行了染色体核型分析,并就核型公式和染色体形态学指标进行了比较,从而对它们的亲缘关系作出判断,为今后萱草的杂交育种工作提供细胞遗传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萱草属萱草(H.fulva.L)桔红萱草(H.aurantiacaBaker)黄花菜(H.citrinaBar)及二倍体,四倍体萱草园艺品种等二十个材料进行了染色体核型分析,并就核型公式和染色体形态指标进行了比较,从而对它们的亲缘关系作出判断,为今后萱草的杂交育种工作提供细胞遗传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四川6种伞形科植物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改良的常规压片法,对四川省6种伞形科植物的细胞染色体计数和核型研究。结果表明,旱芹(Apium graveolens L.)的核型公式为2n=2x=22sm,属首次报道。染色体数目,野胡萝卜(Daucus carota L.)为2n=2x=16,积雪草(Centellaasiatica Urban.)为2n=2x=18,天胡荽(Hydrocotyle sibthorpioides Lan.)为  相似文献   

4.
新疆杂草黑麦B染色体遗传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种植观察表明,新疆杂草黑麦中含B染色体植株(2n=14+2B)的部分农艺性状与正常植株(2n=14)显著不同。染色体观察证实,B染色体为一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终变期─中期I控制着7R,6R和4R的正常配对,表现为在细胞中单价体出现频率较高,其本身的遗传行为相当复杂,配对率为31.1%;而在后期I,它表现落伍并提前分裂,以染色单体的形式趋向两极;在四分体期,它在细胞中形成小核,频率为22.3%。C-带分析表明,其长臂上显示出较大的异染色质端粒带。  相似文献   

5.
岭南牛的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了11头(6♂5♀)岭南牛的核型、G带、C带和Ag-NOR,结果发现,岭南牛群体内Y染色体存在多态性,Y染色体有中和近端着丝粒染色体,中着丝粒Y染色体的G带和C带与普通牛(Bos taurus)相同,近端着丝粒Y染色体G带和C带与瘤牛(Bos indicus)相同。统计了2928个细胞的Ag-NORs数目,每细胞平均Ag-NORs数为5.377±0.279,变化范围3 ̄10个。认为岭南牛是我国  相似文献   

6.
从国外引进木槿属Furcaria级植物14个种,研究其形态分类、细胞遗传学、生物学特性、利用价值,并比较种间差异.14个种均属短日照植物,染色体基数为18.多数为四倍体(2n=72);红麻(H.cannabinus),H.surattensis和H.costatus为二倍体(2n=36),H.diversifolius为八倍体(2n=144).抗根结线虫力强的有玫瑰麻(H.sabdariffa),H.acetosella,H.surattensis等.红麻品种间植物学形态丰富,可分为29个品种类型;玫瑰麻有纤维用和食用两大类型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了染色体的常规压片方法,对川西栎(QuercusgillianaRetW.)根尖分生区的细胞的染色体进行了观察、测量和显微摄影,首次报道了这种常绿栎类根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2n=24,并对其进行了细胞核型分析,从而为这种叶蛋白野生经济植物资源的引种、强化、良种选育、开发利用、保护和分类提供了细胞学方面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培养细胞直接制备染色体方法,对来源不同的小白鼠骨髓瘤细胞株(ST、CT)的不同培养代数(5代和12代)细胞进行染色体研究;并对BALA/C小白鼠脾脏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后产生的杂交瘤细胞(UE_8)的染色体进行分析研究;再把骨髓瘤细胞和杂交瘤细胞的染色体排列的组型与正常小白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组型作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从染色体形态看,骨髓瘤细胞(ST、CT)和杂交瘤细胞(UE_8),除在ST细胞中发现1条属中间着丝点之外,其余染色体形态与正常小白鼠细胞染色体相同,都属于端着丝点染色体。从染色体数目看,ST、CT和UE_8细胞染色体均多于正常小白鼠细胞2n=40染色体数,ST、CT和UE_8细胞染色体数最少为60条,最多为88条,其变动范围在60~88条之间,从分析骨髓瘤和杂交瘤9个细胞,每个细胞平均染色体数为69.22,是正常小白鼠2n=40的1.73倍。从染色体倍体看,骨髓瘤细胞和杂交瘤细胞,倍体呈不规则状态,呈单体或多体。这与正常小白鼠细胞染色体呈规则的2倍体,表现出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11头(6♂5♀)岭南牛的核型、G型、C带和Ag-NOR_s。结果发现,岭南牛群体内Y染色体存在多态性,Y染色体有中和近端着丝粒染色体,中着丝粒Y染色体的G带和C带与普通牛(Bostaurus)相同,近端着丝粒Y染色体G带和C带与瘤牛(Bosindicus)相同。统计了2928个细胞的Ag-NOR_s数目,每细胞平均Ag-NOR_s数为5.377±0.279,变化范围3~10个。认为岭南牛是我国北方普通牛与南方肩峰牛两大牛群汇合交汇点的南部边缘之一。  相似文献   

10.
通过时苎麻多倍体及其杂交后代染色体数目、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行为的观察,发现具有如下特点:a.染色体数目呈现多样性,变幅在12~84之间,未发现纯合体植株;b.细胞有丝分裂出现多种异常现象,如多极分裂、不均等分裂、染色体落后、核缢裂、多微核等异常行为;c.减数分裂亦出现多种异常现象,包括不均等分裂、染色体落后、两极和三极分裂、出芽生殖、多微核、染色体桥等异常行为。  相似文献   

11.
杨旭  代西梅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4):6325-6327
[目的]建立一套简单易行的染色体压片技术,获得水稻染色体资料。[方法]以水稻根尖和花药为材料,采用改进后的压片法进行制片,对水稻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进行显微观察取像。[结果]水稻有丝分裂包括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5个时期,中期的染色体缩至最短,是观察与研究染色体的好时期。水稻减数分裂包括减数分裂Ⅰ、减数分裂Ⅱ 2个过程,其中在减数分裂I 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复制,减数分裂Ⅱ过程中仅发生了细胞分裂。[结论]改进后的水稻染色体压片技术能够获得准确的染色体资料,可为育种和遗传操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一套简单易行的染色体压片技术,获得水稻染色体资料。[方法]采用朱微的植物染色体及染色体技术中的压片法,并在此基础上作了进一步改进。细胞有丝分裂观察:①材料准备。种子浸泡24h后。置于培养皿中,于25℃暗培养箱中生根培养。②固定。当嫩根长至1~2cm时,于9:00~11:00用卡诺固定液(酒精:醋酸=3:1)固定2~24h。再用70%酒精清洗后置于70%酒精中保存备用。③解离。将固定好的材料取出放人解离液(无水乙醇:37%的浓盐酸=1:1)中室温下解离5~10min。解离时间根据温度的不同而不同,在试验中做好调整。④染色。彻底洗去解离液的根尖置于解剖镜下,找出分生区(一个解离良好的材料分生区在解剖镜下是不透明的,而成熟区和根冠部分则是透明的),用刀片将分生区切为2~3部分,使其细胞更易着色。然后在载玻片上滴卡宝品红染色液染色10rain。⑤压片。⑥镜检取像。细胞减数分裂观察:①取材。幼穗当剑叶的叶枕距为0左右时,处于减数分裂期。于8:00~11:00采集水稻幼穗,用卡诺氏固定液固定24h(置于4℃冰箱内),再用70%酒精清洗2—3次后,保存于70%酒精中备用。②制片。取1朵颖花的3~6枚花药置于洁净载玻片上,用刀片或解剖针将花药横向切断,用镊子挤压花药,使花粉母细胞从花药中逸出,再用镊子清除药壁等残渣。滴1滴卡宝品红染液于花药上,染色5min。之后压片。③观察取像。先在低倍镜下寻找具有分裂相的花粉母细胞,然后依次转换到高倍镜观察减数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的行为和形态特征。最后用油镜观察染色体分裂行为并取像。[结果]水稻有丝分裂包括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5个时期,中期的染色体缩至最短,是观察与研究染色体的好时期。水稻减数分裂包括减数分裂Ⅰ、减数分裂Ⅱ2个过程,其中在减数分裂Ⅰ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复制,减数分裂Ⅱ过程中仅发生了细胞分裂。[结论]改进后的水稻染色体压片技术能够获得准确的染色体资料,可为育种和遗传操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笔者在转基因过程中发现1个条斑和颖花异常水稻双突变体,该突变体一些叶片细胞结构发生改变,叶绿素含量较野生型的减少,光合作用降低。为探究突变体叶片的生理生化变化以及对米质的影响,笔者就突变体生理生化进行研究,以期更清楚地了解突变体的突变机制,为进一步研究和利用该突变性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突变后植株叶片的生理生化变化。[方法]以1份务班和颍花异常的水稻突变体为材料,研究该突变体生长阶段的几个不同时期几种酶活性变化和稻米的氨基酸含量变化。[结果]在条斑颖花突变体生长过程中,分蘖中期SOD的活性高于野生型,在开花前和开花末期的活性又低于野生型;突变体POD活性在3个时期中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开花前期最高,野生型植株POD活性变化趋势与之相反;CAT在突变体的3个生长时期活性呈递减趋势,在分蘖中期活性很高,在野生型中活性变化趋势相反;MDA的活性在3个时期活性变化递增,野生型的活性相对较高;突变体中可溶性糖含量低;总氨基酸含量上升。[结论]突变体性状的表达与SOD、POD、CAT和MDA活性变化有一定关系.这些变化使突变体免于死亡,最终导致米质改变:  相似文献   

15.
利用SSR标记定位东乡野生稻苗期耐冷性基因   总被引:43,自引:5,他引:43  
应用由 2 13个株系组成的协青早B/东乡野生稻的BC1F1群体 ,分析了东乡野生稻的耐冷基因与DNA标记的连锁关系。以苗期的死苗率为指标 ,对亲本和BC1F1群体各株系进行耐冷鉴定。结果表明 :死苗率在BC1F1群体中呈连续分布 ,表明耐冷性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 ,分别在第 4、第8染色体上发现有与耐冷性连锁的SSR标记RM 2 80、RM 337。  相似文献   

16.
利用水稻BAC克隆对Gm-2和Gm-6在药用野生稻中的FISH定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采用栽培稻遗传图第 4连锁群中与抗稻瘿蚊基因 ,Gm- 6和 Gm- 2等位的 RFL P标记 RG2 14和 RZ5 6 9筛选出来的两个 BAC克隆为探针 ,对药用野生稻进行了荧光原位杂交物理定位。两个 BAC克隆的大小分别为 5 0 kb和86 kb,在 Cot- 1DNA封阻的情况下它们均被定位于药用野生稻第 4染色体长臂 ,与着丝粒百分距为 72 .33± 4.40、77.10± 2 .40 ,信号检出率分别为 6 1.2 %和 5 9.5 %。与此同时 ,用 RG2 14和 RZ5 6 9对药用野生稻进行了杂交 ,它们也被定位于药用野生稻第 4染色体长臂 ,与着丝粒百分距分别为 74.18± 2 .6 2和 78.2 3± 2 .31,信号检出率分别为 8.3%和 9.4%。 BAC克隆的 RFL P标记探针杂交位置几乎一致 ,这表明在栽培稻和野生稻中 RFL P标记 RG2 14和RZ5 6 9都在同一 BAC克隆的大插入片段中 ,药用野生稻与抗性基因 Gm- 6和 Gm- 2同源顺序就在第 4染色体信号出现的相应位置。药用野生稻第 4染色体的确定是根据 Jena等 (1994)和本研究的 RFL P的杂交结果进行的。文中讨论了利用栽培稻 BAC克隆对药用野生稻进行原位杂交物理作图的可行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野生稻染色体片段置换系以及次级群体,精细定位与水稻粒长相关的QTL,发掘野生稻中影响粒长的新基因,为水稻育种提供遗传材料和基因资源。【方法】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野生稻实验室已构建的野生稻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群体,定位到一个与粒长相关的QTL——qGL12。在此基础上,选择粒长与受体亲本9311差异显著,且携带qGL12片段的置换系CSSL141与9311回交构建次级分离群体,设计区间内分子标记引物,筛选交换单株,结合粒型表型分析与基因型鉴定,对qGL12进行精细定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颖壳细胞,观察细胞的长宽变化,对定位区间内的基因进行基因注释以及测序分析,预测候选基因。【结果】根据整套置换系多个环境下的表型鉴定,qGL12初定位于第12染色体标记RM28621附近;选取携带qGL12的置换系CSSL141作为精细定位的亲本,CSSL141携带4个野生稻导入片段,在多年多点的田间试验中,CSSL141粒长、粒宽、粒重均明显高于9311;利用构建的CSSL141/9311 F2群体将qGL12定位于第12染色体标记RM5479与RM28621之间,影响粒长、粒宽以及粒重,对粒长的贡献率最高,为44.61%。在定位区间内设计了7个多态性分子标记引物,选择目标区间基因型杂合的植株种植F3,通过筛选交换单株,结合交换单株的基因型与表型,将qGL12定位于RM5479与RM28586之间50 kb区间内,为进一步缩短定位区间,在此区间内设计了4个多态性分子标记引物,选择交换单株种植下一代,筛选后得到20株交换单株,结合交换单株基因型与籽粒表型,最终将qGL12定位到第12染色体15.69 kb区间,该区间内有3个候选基因,其中Os12g39650编码一种微管蛋白,Os12g39660编码一种质膜钙转运ATP酶,Os12g39670尚未有明确功能,通过测序分析发现,Os12g39650、Os12g39660在编码区内存在变异;对亲本以及后代交换单株的颖壳细胞进行电镜扫描,发现9311颖壳细胞的长度与宽度均比CSSL141小,CSSL141/9311 F4代群体中,目标区间为野生稻基因型的交换单株颖壳细胞的长度与宽度均比目标区间为9311基因型的交换单株大,表明qGL12通过调控颖壳细胞的大小影响水稻粒长。【结论】利用野生稻染色体片段置换系,将野生稻粒长QTL——qGL12定位于第12染色体15.69 kb区间内,通过调控水稻颖壳细胞的大小影响粒长。该区间内有3个基因。来自野生稻的Os12g39650与Os12g39660与栽培稻等位基因相比,存在自然变异,确定为qGL12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8.
普通野生稻和栽培稻叶片叶绿体性状超微结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普通野生稻(Oryza sativa L.f.spoalanca)和栽培稻(O.sativa L.)叶片的成熟叶绿体性状基本结构相似。普通野生稻叶片叶绿体体积较小,基粒数和基粒片层数少,基质密度低,但基质片层数较多,具有较多嗜锇体颗粒。栽培籼稻叶片成熟叶绿体积累大量的淀粉,且在叶绿体旁伴随着结构发育良好的线粒体和过氧化物体。普通野生稻直立类型具有类似的特征,而匍伏类型没有。这些现象说明栽培稻是由普通野生稻演变而来,也说明栽培籼稻与一年生直立类型野生稻有较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Y73 is a progeny of asymmetric somatic hybridization between Oryza sativa cv. Dalixiang and the wild rice species Oryza meyeriana. Inoculation with a range of strains of 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showed that Y73 had inherited a high level of resistance to rice bacterial blight (BB) from its wild parent. An F2 population of 7125 individuals was constructed from the cross between Y73 and a BB-susceptible cultivar IR24. After testing 615 SSR and STS markers covering the 12 rice chromosomes, 186 markers were selected that showed polymorphism between Y73 and IR24. Molecular markers linked to the BB resistance genes in Y73 were scanned using the F2 population and the polymorphic markers. The SSR marker RM128 on chromosome 1, the STS marker R03D159 on chromosome 3 and the STS marker R05D104 on chromosome 5 were found to be linked to the rice BB resistance genes in Y73.  相似文献   

20.
利用长药野生稻导入系T821B和籼稻保持系G46B构建的F2群体,对一次技梗数(PBN)、二次枝梗数(SBN),二次技梗数与一次技梗数之比(二、一次技梗数比,RSP)进行QTL分析.结果表明:在第3和6染色体上检测到2个控制一次枝梗数的QTL,在第4、6和7染色体上定位到3个与二次枝梗数相关的QTL,在第1、4、6、8、9和11染色体上发现7个影响制二、一次技梗数比的QTL;第6染色体在水稻枝梗数的遗传控制上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