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贵州农村苗族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其传承与发展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文化传承功能,继承与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能够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研究发现,贵州农村苗族文化传承与发展主要面临着缺乏传承主体、传承载体衰落、传承与发展方式缺乏创新等困境。要从提高贵州苗族人民主体意识、形成贵州苗族文化产业、创新传承与发展模式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贵州农村苗族文化的活力,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研究在新时代环境下振兴乡村文化的意义与路径。【方法】通过而分析新时期实施乡村文化振兴的必要性,认为积极开展农村文化振兴工作,不仅是农村文化本身的要求,也代表着数亿农民向往美好生活、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渠道。【结果】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现存的问题主要有投入资金不足、对乡村文化资源的整合与保护不到位、人才队伍不健全、未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等。【结论】为推动我国乡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促使乡村振兴战略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构建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发展路径时需要通过加强政府对乡村文化建设的领导作用、保护并传承乡村本土民俗文化、重视乡村文化事业的人才队伍建设、激发农民的主体作用、培养新时代高素质职业农民等途径入手。  相似文献   

3.
针对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村落民俗文化的内容进行分析,从传统村落的特征、风貌及活动形式等方面简单论述。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导下,提升传统村落民俗文化打造与传播的重视程度,实现传统村落民俗文化传承理念的创新、途径的创新及制度的创新,更好地彰显民俗特色,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及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宋亭 《乡村科技》2020,(6):28-28,33
近年来,我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因推力、拉力和个人能力大量流向城市,农村现有人口大多为老人、儿童和妇女,越来越多的农村出现空心化现象,导致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振兴主体缺乏、留守儿童教育缺失、留守老人养老难、乡村多元治理主体缺乏、乡村文化无力继承发展及乡民生活难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发展乡村经济、传承创新乡村文化、健全乡村多元治理体系、解决乡民生活困难等对策,以缓解农村空心化问题,从而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5.
乡村文化振兴对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落实、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传承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对乡村文化发展认识不足、主体流失、载体缺失的现实困境,提出从强化思想引导、加强人才培养、坚持创新发展等三方面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当前在乡村发展中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不容乐观,乡村振兴应是全面振兴,乡村振兴中文化振兴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之魂,在乡村振兴中应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意义,积极探索传统文化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路径,让传统文化在乡村发展中发挥出其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传统农耕文化是我国乡村文化的根与魂,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传统农耕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存在的传承基础有待夯实、传承意识有待提升、传承机制有待健全等实践难点,要应用好传承载体、不断激发内生动力,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农民文化素养,探索有效形式、建立长效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社区的文化建设重在传统文化的传承、现代文化的创新以及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和交融。基于文献研究和对保定市大激店村的实地调研,总结出近几年来大激店村围绕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这一核心积极探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即制定新型乡规民约;培养"新村民";促进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搭建智慧乡村平台;创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这对于探讨新时代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化路径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我国维持已久的城乡二元化的格局逐渐被打破,很多的乡村文化在城市文化的挑战与冲击之下也逐渐褪色。对于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而言,其面临着原有村落、建筑逐渐消失、文化传承主体缺位、文化传承形式单一且效率低下等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两难境地。因此,在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过程中,保护农村的自然风貌与传统建筑、激发以农民为主体的文化传承自觉性、创新乡村文化传承方式对于优秀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于乡村文化振兴长效机制的建立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活化红色资源,助力乡村的现代化发展和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新局面的展开,以杨根思精神的传承和实践为选题,以江苏省泰州市根思乡为研究样本,从工业发展、农业发展、乡风建设和群众宣教等方面,聚焦杨根思精神的传承现状及成效。研究发现,红色资源对乡村经济振兴促进作用显著,但传承方式往往局限于文旅等传统方式,无法高效发挥红色资源在推动乡村各维度发展的作用。据此,提出创新传承、深入实践,让革命精神与乡村发展紧密结合,进一步探索杨根思精神红色文化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中创新传承机制与模型。  相似文献   

11.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日本针对乡村文化资源的不同禀赋,主要从原生文化、特色资源和无中生有3个途径进行创意开发。借鉴日本经验,我国在乡村文化的创意开发中要依托文化资源禀赋进行创意开发,注重乡村传统文化在创意开发中的传承,重视乡村节庆文化的创意开发,同时要注重发挥合作组织在乡村文化开发与振兴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乡村振兴成为多方关注的重点,乡村发展也逐步成熟,农村的本土留守人才逐步向女性化方向转型,农业经营体系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女性化特征,促使女性人才成为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推动力量;女性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对于乡村的文化传承、社会关联推进、经营模式创新有一定促进作用,但是需要突破传统的农村人才观念约束、制度约束以及组织约束等多方阻碍。在发掘乡村本土女性人才价值的过程中,还需要将重点放在人才文化观念革新、政策体系创新、人力资源开发以及组织形式优化方面,才可以为女性人才的高质量发展以及乡村振兴的落实提供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应充分寻求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结合点,通过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支持;结合乡村经济需要、产业发展、社会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参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找准乡村文化服务着力点;培育乡村产业,助力夯实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指明了方向。本文以广西钦州灵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采茶戏为例,通过实地调研,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分析非遗文化采茶戏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将传统戏曲文化振兴和乡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目标相结合,提出适合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并为其他非物质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良性结合提供一个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乡村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振兴之"魂",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当今乡村建设中存在的一大难题。地域上乡村传统文化缺失传承者,以致出现千村一面等问题。通过对鲤鱼山村的特色田园乡村设计规划与营建,发掘、归纳整理进而凝练村庄地域文化,在特色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提出鲤鱼文化、乡土历史文化、特色田园文化等。总结出地域文化在乡村风貌重塑中的转化与应用途径,对当下苏北经济欠发达区域类似的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乡土文化作为滋养乡村振兴发展的"精气神"。广东雷州半岛红土文化作为乡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它是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孕育而成汇具乡土气息与人文气息的民俗文化、乡贤文化、景观文化、手艺文化等的乡土文化形态。它们致力于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发展。在时代发展中,红土文化在共存时空中产生危机感,表现为传承载体的萎缩、品牌化传播的忽略、出场概率的局限。急需寻求突破路径推进红土文化在乡村振兴的发展,理应要盘活乡贤资源,协同乡贤发力;传承民俗文化,勾起集体记忆;修复景观文化,打造宜居乡村;发展特色技艺产业,形塑品牌影响。  相似文献   

17.
胶东半岛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海洋民俗文化,但由于经济转型、观念转向和环境转变等因素的影响,海洋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冲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海洋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海洋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同样也能为胶东半岛的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两者协同发展,互补共赢.论文研究首先参照国家和有关学者的分类方法对胶东半...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手工艺是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传统文化。广东肇庆高要新桥洋篮历史悠久,曾畅销世界但目前面临失传。大力发展乡村手工艺品,有利于乡村产业振兴,有利于乡村文化传承,有利于美丽乡村建设。传统手工艺产业的发展对增加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保护意识不强、人才培养缺乏、创新能力不足等原因,导致传统手工艺产业面临严重冲击,因而需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实现乡村传统手工艺的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19.
乡村民宿产业根植于农村,能将农村闲置资源盘活,推动更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和农村流动,能全面、长远促进乡村振兴。乡村民宿产业在调整乡村产业结构、农民工当地就业、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空心村”问题、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在发展过程中,应以当地文化特色为核心,以多变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差异化竞争为手段,注重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培养高素质从业人员,以实现乡村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应注意乡村民宿产业发展中农民参与程度与质量低、经济收益与非经济收益并重、传统文化“低级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乡村文化作为“看不见的手”,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与动力支撑,也是推动湖北省“三乡工程”政策有效落实的重要动力。当下文化振兴面临着文化振兴理念薄弱、文化创新发展内生动力不足、都市文化对乡村文化冲击等问题,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推动“三乡工程”持续发力的滞碍。要充分发挥乡村文化稳固推进“三乡工程”、促进乡村多种功能再开发的重要作用,进一步重视文化振兴理念的宣传引导,坚持在传承中实现文化的创新发展,以文化推动产业发展,充分激活乡村文化主体内生动力,有力推动城乡要素良性互动,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