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1):262-264
我国人口密集粮食主产区提供了较大比例的粮食数量,其城镇化对中国粮食安全有着重要作用。然而,粮食生产与城镇化发展不协调现象也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而出现。大量劳动力外流、耕地资源流失、农民缺乏种粮积极性、未实现人的真正城镇化等问题不容忽视,如何在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同时保证粮食的优质高效生产,是一个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出了产业与人口合理集聚、推进粮食清洁生产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赵怀石 《农技服务》2014,(11):12-12
资源型城市的城镇化是在自然资源采掘及其产业化主导下的非农经济和人口集聚的过程,随着资源枯竭与产业萎缩,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生态安全问题、民生福祉问题等多重矛盾使以资源为导向城镇化路径难以为继。因此,为使我国资源型城市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实现转型发展,应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从区域生态环境本底出发,统筹考虑城乡建设和人口、产业、资源、文化之间的关系,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城乡统筹、社会和谐为目标,走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生态城镇化"道路。白山市作为我国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研究其"生态城镇化"战略是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和吉林省走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创新举措和具体实践,对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11):180-182
近30年多年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发展为2012年的52.57%。但城镇化质量却没有同步发展。主要表现为半城市化状况突出,进城居民生活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城市GDP增长了,但居民收入却不见增长;城市规模扩张而居民生活质量下降;城市外延扩张与城市内涵提升不同步;人口增加了,文化水平提高了,人的素质和文明程度却没有提高;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脱节,没有实现城乡统筹等等。要实现城镇化质量与速度同步发展,要把城镇化的重点放在提高全体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上;城镇化要坚持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城镇化要与人的全面发展同步前行;强化城市发展对农村起带动与幅射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和产业活动向城市、城镇集聚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农民居住和就业方式都在发生变化,尤其是给都市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随着人口集聚、产业集中,对农业生产的要求提高,都市农业就是地处城市,依托城市发展并服务居民需求的现代农业,是城镇发展的重要组成。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加快,城镇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和需求结构在不断调整,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在城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6—2019年安徽省16个城市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度的测算结果,考察三者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安徽土地城镇化主要依赖土地、人口、固定资产等要素投入驱动;人口城镇化主要通过产业承接调整产业结构、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等措施驱动;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度三者发展趋势基本同步,趋于良好协调发展,但城市差异呈扩大趋势;2019年16个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度空间集聚显著。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相互影响,同时,协调发展度受国家政策与城市间不平衡发展影响,可通过差别化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巩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地位、建立综合性的地方政府考核制度等措施切实推进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提供投资和消费,为工业化提供配套服务和载体,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人口转移、二三产业集聚的平台。走符合实际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是把握时代特征,引领经济社会工作、明确未来发展路径的重要部署,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已成为各级政府的当务之急。具体来说,新型城镇化发展应从承载能力、人口聚集、城市功能、现代农业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7.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2):130-131
随着"中心城市现代化,本岛城乡一体化,主要大岛城镇化"建设方针的提出,舟山市城市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期,城镇区域不断扩大,城市人口集聚能力不断加强。急剧增加的人口带来了新的发展活力促进了机动化的发展飞速提升,但也同时带来了新的问题-停车难、抢车位风险以及其他的不良影响。本文以舟山中心城区停车设施规划为例进行研究,并针对现状停车热点区域,制订有针对性的停车改善对策,为重点地区近期停车改善提供规划指引。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战略的不断深入实施,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大,人口在持续增长,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蔬菜消费量也越来越大,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乌兰浩特市现有人口28万人,长期规划为50万人.  相似文献   

9.
经过几十年的积极推动,我国城镇化已达到了较高水平,但随之而来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使得城镇化发展陷入困境。今后的城镇化既要快速发展,又要在转型中发展,城镇化面临从规模城镇化到人口城镇化的转型。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将会是今后城镇化进程中最为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特色农村城镇化发展模式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笔者分析了黑龙江省农村城镇化发展的特征,认为其存在主体动力不足、建设水平较低、小城镇功能特色不突出、规模效益较低、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等问题。根据城镇类型分类步骤,将黑龙江省农村城镇化可选择模式划分为4类:①生态建设推动型,通过生态移民,解决城镇化人口要素,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集聚和吸纳能力;②特色农业拉动型,以市场为导向,依托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以政府为后盾,营造良好的特色农业外部发展环境;③以精品旅游产品为依托型,科学规划,使旅游与城镇协调发展,打造出精品旅游项目建设旅游名镇;④商贸加工拉动型,通过布局调整,提升对外贸易能力,完善相关政策,大力发展城镇商贸设施。这4种模式均立足于黑龙江省城镇化发展现状,可为黑龙江省特色农村城镇化发展模式提供更多选择。  相似文献   

11.
市镇乡划分与我国人口统计有着密切联系。建立完善的市镇乡划分标准,对真实、科学地反映我国现阶段城乡人口情况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准确评价我国城镇化水平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介绍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市镇乡划分标准入手,就2008年与2006年的我国市镇乡划分规定进行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市镇乡划分标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从经济规模和金融集聚规模两个方面构建金融集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和威尔逊最大熵原理对珠三角经济圈内城市的金融集聚竞争力和辐射域进行综合评价.实证结果表明,珠三角城市之间已经形成了互相辐射的网络格局,同时检验了所构建的金融集聚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本文创造性地将珠三角城市划分为一个具有三层金融增长极的经济发展圈,这使得珠三角经济圈具有双辐射的示范效果.  相似文献   

13.
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的第一要义,也是耕地减少的主要驱动力。因此,正确认识人口城镇化与耕地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实现城镇化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双赢。通过选择与构建计量模型,测算城镇化率和引致耕地减少量、相关系数和耦合度,对海口市城镇化与耕地变化关联性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2003—2014年城镇化率约为73.21%,人口城镇化水平与耕地面积的相关系数为-0.979;城镇化引致的耕地减少量为749.99 hm2,耦合度在区间[0.16,0.52]。研究时序内海口处于人口城镇化加速期。2003—2010年,城市人口加速集聚导致周边耕地被占用,扩张式的城镇化与耕地之间是1种此消彼长的关系;2010—2014年,受城市自身产业发展的限制,人口城镇化速度放慢,城镇化重心向农村转移,通过农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实现了就地城镇化与耕地保护之间的融合、协同。  相似文献   

14.
在建立区域城镇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山东省17个地级市为研究地域单元,运用非线性映射方法,对山东省区域城镇化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和地域差异特征分析,将其划分为高质量城镇化地区、城镇化质量较高地区、城镇化质量中等地区、城镇化质量较低地区和低质量城镇化地区5种类型.针对各等级城市的不同特点,根据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对各地市城镇化质量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就其未来发展方向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对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有助于了解城镇化质量的真实水平,有助于发现影响城镇化质量提升的制约因素。文章在梳理、解读新型城镇化时代内涵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人口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社会发展、城乡统筹等6个维度构建新型城镇化质量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安徽16个地市的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并依据指数值进行排序。结果表明,安徽16个地市在社会发展、人口发展两个维度的指数差异最为明显,社会发展指数最高的合肥市是排名最低宿州市的12倍,人口发展指数最高的铜陵市是排名最低亳州市的9.4倍;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指数值最高的是合肥市,最低的阜阳市;新型城镇化质量在地理分布上存在着东部高而西部低的区域差异。依据SPSS软件对安徽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将安徽16个地市划分为四类:城镇化高质量地区、城镇化较高质量地区、城镇化中等质量地区、城镇化低质量地区。建议政府从加强城镇之间的协调发展、积极稳妥做好"人"的城镇化、加快产业转型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等几个方面采取措施来提升安徽新型城镇化质量。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安全从古至今都是放在首位的问题,自古"民以食为天"保障粮食安全是整个人类社会追求的共同目标。随着城镇化的水平不断提高,粮食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如何保证粮食数量和质量的安全,成为城镇发展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转向城市,土地资源也在不断的转换,就会出现许多新的城镇化进程中的粮食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的下降、粮食生产资源的减少和转移、粮食需求增加等各种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可以借鉴以往经验,协调好城镇化与粮食安全的关系、采取对农业劳动力进行培训,改变传统的思想、加强粮食生产资源的综合管理、健全监管机制等措施,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邓吉祥  刘晓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2):263-267,270
基于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内涵、政策逻辑分析,构建了一个解释长沙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理论框架.在理性人假设下,长沙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其普遍性特征,城市集聚能力不断增加,人口总量持续上升.但同时,长沙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也面临人口空间分化明显、农民工总量逐年回落、城市排斥力上升、转移成本压力巨大等个性特征.基于此,提出助推长沙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三大思路:一是统一思想,清除地方政府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的思想桎梏;二是以长沙市争创国家中心城市为契机,从战略上将长沙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上升为21世纪湖南发展腾飞的百年大计;三是从战术上切实创新农业人口转移思路,解除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18.
张霞  孙承宗 《山东农业》2002,(11):11-12
关于小城镇的规模问题 小城镇建设,首先要根据目前状况、地理位置、发展潜力等确定科学适度的规模,才能搞好规划建设。广东省明确提出把发展小城镇作为加速农村城镇化的战略措施,将要用10年左右的时间,搞好300个中心镇的建设。山东省小城镇发展目标是,争取到2010年有100个左右的中心镇驻地人口达到5万人以上的规模。 在小城镇发展的适度规模上,目前有三种提法:一是单从镇区人口角度。根据我国生 产力发展水平,研究认为,一个小城镇只有当镇区人口达到2万人时,才能发挥对镇域经济的聚集和辐射作用;只有当镇区人口超过5万人时,才能对周边乡镇起到明显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二是对于中心小城镇的规模,可按“三三五”(镇区居住人口3万,建城区3平方公里.辐射半径5公里)起步,逐步完善于“五五五”(镇区居住人口5万,建城区5平方公里,辐射半径5公里)。三是“半小时经济圈”论。即中心小城镇的距离大致为驱车半小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目前已顺利完成首批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为小城镇新型城镇化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本文以此为背景,并以产业集聚型小城镇义乌市佛堂镇为例,从人口吸引、产业支撑、空间拓展、体制创新四个方面分析产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推动机制,由此提炼出基于产业集聚的佛堂镇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以期为次轮小城市培育和其他地区共性小城镇的城镇化转型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0.
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构建城市面板数据的空间滞后和空间误差模型,考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新型城镇化在空间上存在自相关现象,并已形成东部沿海城市的高值集聚区和西部城市的低值集聚区;我国各城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存在空间依赖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居民收入对新型城镇化的正向作用显著;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效果由显著变得不显著;政府政策支持和外商直接投资对新型城镇化的正向影响日益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