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6 毫秒
1.
凡纳滨对虾高位养殖池塘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在中国北方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海水高位养殖池塘中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和水质特征,采用高位池养殖的常规方法进行了相关试验。结果表明:高位池的平均水温为23.45℃、p H为8.16、盐度为23.1,叶绿素含量在养殖过程中呈现先上升后稳定的趋势;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以硅藻、裸藻和绿藻为主,所占比例分别为39.58%、20.83%和18.75%,甲藻、蓝藻和隐藻只占少数;浮游植物密度平均为111×10~6cells/L,生物量平均为22.39 mg/L,密度和生物量均以绿藻和硅藻占优势,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H)平均为0.46,均匀度指数(J)平均为0.13;浮游动物以桡足类为主,浮游动物密度平均为27.04ind./L,生物量平均为0.629 mg/L,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H)平均为0.68,均匀度指数(J)平均为0.52;典范对应分析(CCA)显示,影响浮游植物优势种的主要驱动因子为盐度、PO_4~(3-)-P、总氮、总磷、NO_2~--N、NO_3~--N,影响浮游动物优势种的主要驱动因子为盐度、PO_4~(3-)-P、p H、总氮、NO_2~--N和NH_4~+-N。研究表明,凡纳滨对虾高位养殖池中后期水质已处于富营养化状态,浮游生物群落不稳定。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海蜇-缢蛏-牙鲆-对虾"和"刺参-对虾"两种混养模式海水池塘生态系统特征,于2013年4月—2014年3月采用野外调查方法研究了辽宁省两种混养模式的池塘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其粒径特征。结果表明:"海蜇-缢蛏-牙鲆-对虾"混养池塘共检出浮游植物48种,以硅藻门和绿藻门种类为主,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6.50×10~5 ind./L、0.90 mg/L,共检出浮游动物24种,主要为原生动物和桡足类,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81.57 ind./L、0.51 mg/L,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28、1.49;"刺参-对虾"混养池塘共检出浮游植物57种,也以硅藻门和绿藻门种类为主,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99×10~5 ind./L、0.41 mg/L,共检出浮游动物33种,主要为原生动物和桡足类,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73.19 ind./L、0.13 mg/L,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20、0.93;两种混养池塘浮游植物粒径为2.50~69.62μm,浮游动物粒径为11.09~560.41μm。研究表明,"海蜇-缢蛏-牙鲆-对虾"混养池塘的浮游生物种类相对较少,但其密度和生物量较大。  相似文献   

3.
精养鱼池浮游生物及其鱼产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精养鱼池塘水体中浮游生物种群结构的变化规律,促进池塘高产技术的推广。[方法]对喀什地区渔业检测中心精养鱼池塘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现存量及其对鱼产量影响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共检出浮游植物20属,隶属5门,总生物量为80.57mg/L,优势种群为蓝藻门和绿藻门。检出浮游动物8属,隶属4门,平均生物量2.19mg/L,优势种群为萼花臂尾轮虫和壶状臂尾轮虫。该池塘浮游生物总量为82.76mg/L;总鱼产力为1603kg/hm2。[结论]池塘水体浮游植物组成不尽合理,要防止蓝藻大量生长,减少对鱼类生长的不利影响,并适当增加鳙鱼的比例,以合理利用浮游生物资源。  相似文献   

4.
淡水池塘虾蚌混养对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浙江省海盐县百步镇6口罗氏沼虾养殖池塘为对象,比较了罗氏沼虾单养与罗氏沼虾、三角帆蚌混养两种养殖模式池塘中浮游甲壳动物的种类组成、密度和生物量及养殖水化因子的差异。结果表明:混养池塘中TN、TP、NO3--N与DO均显著低于单养池塘,而其它水化因子无显著性差异;养殖期间共鉴定出浮游甲壳动物22种,其中枝角类13种,占总种类数的59.09%;桡足类9种,占40.91%。混养池塘浮游甲壳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单养池塘,而Pielou均匀度指数无显著差异。单养池塘浮游甲壳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显著高于混养池塘。经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水温和总磷是影响浮游甲壳动物密度和生物量的主要因子。典型对应分析(CCA)显示,浮游甲壳动物的时空分布主要受水温的影响。混养池塘罗氏沼虾产量(866.70±214.92kg/m2)极显著高于单养池塘(533.30±104.24 kg/m2)。结果表明,虾蚌混养对池塘中水质指标有一定的改善,虽然对浮游甲壳动物物种组成不造成影响,但明显地降低了浮游甲壳动物的多样性、密度和生物量,并且虾蚌混养可提高虾类产量。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桂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采集8 个断面水样,定性、定量测定浮游生物,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 门57 属,其中,优势门为硅藻门,共15 属、占总属数的26.32%,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4.19 万个/L 和0.11mg/L,平均Shannon-Weiner 多样性指数(H)、Pielou 均匀度(J)、Margalef 种类丰富度指数(R)分别为1.25、0.65 和1.67;鉴定出浮游动物4 类33 属,优势种为原生动物和枝角类,各12 属、均占总属数的36.4%,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5.5 个/L 和0.65 mg/L,平均Shannon-Weiner 多样性指数(H)、Pielou 均匀度(J)分别为1.13、0.81。结果表明,现阶段桂江浮游生物多样性水平和丰富度较高,但沿岸居民区相对密集、人类活动频繁的江段浮游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较低。  相似文献   

6.
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将静水高产精养食用鱼池塘中各种规格鲢鳙日增重率与水温、贮存量、浮游动物及易消化浮游植物生物量等多种因素的关系,经微机运算分析,建立了最优回归方程(以下简称回归方程),确认贮存量和水温是影响日增重率的两个重要因素。并确定鲢、鳙的最适贮存量。为定量分析高产精养池塘中诸生态因素对鱼类生长速度的影响作用和确定其作用程度(主次关系)建立了有效的现代分析方法,对研究提高池塘鱼产量及拟定科学放养和生产模式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2009年4月至2010年11月,在不同季节对湘江流域浮游生物的资源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湘江浮游植物有127种,隶属8个门,其中,绿藻门44种,硅藻门38种,蓝藻门l3种,裸藻门9种,隐藻门7种,黄藻门6种,甲藻门和金藻门各5种。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2.91万个/L,平均生物量0.15 mg/L,其中硅藻门生物量最大,占总量的41.8%,优势种为颗粒直链藻、尖针杆藻和缘花舟形藻;浮游动物91种,其中,轮虫最多,有38种,枝角类有19种,原生动物有18种,桡足类有16种,浮游动物平均数量为13.94个/L,平均生物量为0.24 mg/L,其中桡足类生物量最大,占总量的47.7%,优势种为剑水蚤和哲水蚤。从种类组成来看,湘江浮游生物属于典型的河流型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其种群结构特征表明湘江水体属于贫–中营养型。  相似文献   

8.
高产肥水鱼池浮游生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重庆市6口高产肥水鱼池的测定表明,浮游植物生物量为19.84~61.03mg/l。其中,69个样品高于20mg/1,平均为32.69~44.08mg/l,符合肥水鱼池水质标淮.浮游动物生物量为2.74~31.09mg/l.其中,61个样品在5~10mg/1之间,各平均为4.47~11.60mg/l,低于正常水质标准.鞭毛藻类是浮游植物群落的优势类群,隐藻属(Cryptomonas)尤为突出;轮虫是浮游动物群落的优势类群。池塘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有利于鱼类生长.  相似文献   

9.
庄河青堆虾池的浮游生物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文报道了庄河青堆水产公司虾池浮游生物的研究结果。1)放虾前施无机肥并定期纳入沙蚕,放虾后以人工投喂为主的庄河青堆虾池的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前期(5~6月)和后期(9月以后)以甲藻占优势,中期(7~8月)以蓝球藻、小环藻和小球藻等陆水种为主。2)水色与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密切相关。以硅藻为优势的黄褐色水为养虾的优良水质;以蓝球藻和小球藻为优势的淡绿色或翠绿色水为较好水质;而以甲藻为优势的深褐色或酱油色水为不良水质。3)浮游植物生物量多为5~30mg·L~(-1),叶绿素a为23.14(5.24~63.43)mg·m~(-3),叶绿素b为7.78(0.93~37.00)mg·m~(-3),叶绿素c为47.36(12.72~138.79)mg·m~(-3),叶绿素总量(a+b+c)为78.37(29.06~111.59)mg·m~(-3)。叶绿素a占浮游植物湿重的百分比为0.26(0.06~1.12)。浮游动物生物量平均大约为浮游植物生物量的1/3~1/8,以桡足类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黄河上游池塘浮游生物的调控和健康养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黄河上游典型的老水池塘和新水池塘中浮游生物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老水池塘检出浮游植物5门19属,其中蓝藻门最多,占浮游生物总生物量82.66%;检出浮游动物4门类。新水池塘检出浮游植物6门16属,以蓝藻、绿藻和硅藻为主,分别占总生物量34.15%、36.40%和21.23%;检出浮游动物2门类。[结论]老水池塘含蓝藻较多,新水池塘浮游生物生物量较低,都需进行合理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