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章从冬枣开甲适宜的树龄、树势、时间、温度、湿度、开甲的方法及甲口保护等方面介绍了冬枣开甲技术,并从开甲前、开甲期、开甲后3个时段介绍了与开甲相对应的配套管理措施,以期为生产者提供参考,提高冬枣坐果率,达到优质、丰产、稳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对冬枣进行开甲,即在冬枣的树干进行环状剥皮.由于开甲阻止了叶子制造的有机营养物质向根部运输,可相对增加花和果实的营养供应,对提高坐果率及果实品质有十分明显的效果,是实现冬枣早期丰产的重要措施.对冬枣进行开甲要注意开甲的时间,掌握开甲的方法,否则,达不到开甲的目的,且会对枣树的生长造成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冬枣开甲     
冬枣开甲,即对冬枣的树干进行环状剥皮,也称“甲树”。由于开甲阻止了叶子制造的有机营养物质向根部运输,可相对增加花和果实的营养供应,对提高坐果率及品质有十分明显的效果,是实现冬枣早期丰产的重要措施。对冬枣进行开甲,要注意开甲的时间,掌握开甲的方法,否则,达不到开甲的目的,且对枣树的生长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总结了冬枣栽培技术,包括建园、开甲、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内容,以期为冬枣的优质丰产栽培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5.
<正>黄骅冬枣个大皮薄、核小汁多、底色白亮、色泽鲜艳、肉质酥脆,品相好、早熟是黄骅冬枣最大的优势。要保持黄骅冬枣的这些优势,就当前来讲,二次开甲仍然是最重要、最关键的管理措施之一。二次开甲主要作用是截留树体营养,调节树体内的内源激素,促使冬枣膨果、底色白亮和早熟。但二次开甲会造成树势衰弱,严重影响下一年的冬枣产量,甚至造成死树。为减少二次开甲对冬枣树体的影响,应把握好以下技术要点:1避开树体含水量高的时间开甲  相似文献   

6.
开甲,即对树干进行环状剥皮,也称“甲树”,对提高座果率及品质有十分明显的效果,是实现冬枣早期丰产的重要措施。对冬枣进行开甲,要注意开甲的时间,掌握开甲的方法,否则不但达不到开甲目的,而且会对枣树生长造成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冬枣限产提质关键技术措施进行了阐述,提出改善光照条件、平衡施肥、适时适度开甲、疏花疏果是保证冬枣品质、提高生产效益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冬枣的春季管理技术要点,主要包括:加强春季施肥、整形修剪、清理枣园,松土保墒、修复甲口、强化病虫害防治等。  相似文献   

9.
冬枣新梢速长期至花期病虫害种类多,管理难度大,为此对冬枣新梢速长期至花期栽培管理措施进行了总结,认为要合理施肥浇水、及时防除杂草、适当化学调控、及时摘心疏果、适当开甲、枣园放蜂,并根据病虫害发生特点,进行针对性防治。  相似文献   

10.
沾化素有"中国冬枣之乡"的美誉,冬枣需要选用优质的栽培技术进行管理,在贮藏时也要有一定的保鲜技术。该文就沾化冬枣的栽培管理与贮藏进行探讨,主要从建园阶段、定植管理、修剪整形、土肥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后期采摘等过程介绍冬枣优质栽培管理技术,同时介绍了冬枣采收后的分级入库、贮藏管理、套袋保鲜、包装运输等环节,以保证冬枣的优良品质。  相似文献   

11.
树皮年轮的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38科54属96种药用及常见经济树种进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以树皮横切面所见纤维束环带为指标,阐述了树皮年轮的客观存在.并对依据树皮年轮鉴定树龄在林学和生药学等方面的实际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长白落叶松水分输导模式及叶生物量估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管道模型理论,以年轮为基本研究单位,利用生物染色剂染色试验对长白落叶松的水分输导模式进行研究发现:长白落叶松不同年轮的水分纵向输导能力差异很大;以最近3年生长的年轮输导能力最强,年轮间水分横向输导现象不明显。纵向输导在同一年轮内呈明显的管道状输导。依据胸高处最近5个年轮的横断面积建立了长白落叶松叶生物量估测模型,复相关系数达到了0.97。  相似文献   

13.
北京地区银杏木材密度及其变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该文对北京地区 1 7年生银杏 (GinkgobilobaL .)木材年轮宽度、木材密度及变异特点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年轮宽度近髓心部位较窄 ,进入正常生长年轮较宽 .木材年轮密度、最大密度和最小密度近髓心部位略大一些 ,随着年龄的增加 ,略有下降趋势 ,之后呈平缓的生长状态 .年轮宽度、年轮密度、最大密度和最小密度均值分别为0 72 0cm ,0 5 49g/cm3 ,0 6 46 g/cm3 和 0 4 77g/cm3 .年与年之间的年轮密度有一定联系 ,年轮相距越近 ,正相关系数越大 ,年轮相距越远 ,相关程度变小 ,往往呈负相关形式增大 .年轮宽度与年轮密度、最大密度、最小密度都呈较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最小密度与年轮密度都呈较显著的正相关 ,变异幅度与年轮宽度呈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银杏作为人工用材林树种 ,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兰考泡桐木材纤维长度的水平变异从里向外,不断增长,且与距髓心的距离成线性回归关系。纤维长度垂直变异从下向上开始增加到最大值而后降低;距髓心恒定年龄的同一植株的不同年龄和不同植株的同一年龄垂直变异略有区别。  相似文献   

15.
对6年生美洲黑杨无性系366、370,I—69的S2层微纤丝角(MFA)进行了研究。MFA在不同无性系间,同一年轮的不同高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胸高部位径向变异不显著。同一年轮的MFA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在径向,MFA有从髓心向外逐渐减小的趋势。从无性系平均看,三无性系MFA的大小次序为366<370<I—69。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引种栎木的科学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14年生美国红橡纳塔栎Quercus nuttallii、水栎Quercus nigra、舒玛栎Quercus shumardii为对象,采用富兰克林解离法及X-射线衍射法(XRD)研究其纤维形态、微纤丝角及结晶度,并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及回归分析。  结果   3种美国红橡纤维长度分别为1 172.14、1 178.68和1 162.45 μm,纤维宽度分别为15.86、16.56和16.91 μm,种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双壁厚度分别为10.23、11.19和10.96 μm,壁腔比分别为1.85、2.10和1.91,种间差异均显著(P < 0.05);3种美国红橡的微纤丝角分别为33.79°、30.48°和34.10°,结晶度分别为51.35%、53.30%和52.97%,种间均具有极显著差异(P < 0.01)。3种美国红橡纤维长度、宽度、双壁厚、壁腔比以及结晶度均随生长轮的增加呈增长趋势,微纤丝角随生长轮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并且年轮间存在着一定的波动。  结论   14年生纳塔栎、水栎和舒玛栎纤维尺寸、微纤丝角、结晶度径向变化尚未稳定,仍处于幼龄期。纤维长度、宽度、双壁厚及微纤丝角与生长轮有较好的拟合关系。  相似文献   

17.
适于FVS的长白落叶松树皮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估算长白落叶松的去皮直径及树皮厚度等,利用小兴安岭南部68株长白落叶松解析木与生物量数据,对带皮胸径与去皮胸径之间、树干材积与木材材积之间、树皮厚度与相对树高之间、树皮因子与树高之间等相关模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白落叶松胸径处去皮直径的最优模型为D1B=0.922DOB(R2=0.99),胸径处树皮因子和树皮调整...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不同腐熟处理的桉树皮为主的单一基质及与珍珠岩、泥炭等按不同比例配制成的混合基质材料,并以松树皮为对照基质进行铁皮石斛的盆栽试验,探讨不同堆沤处理的桉树皮作为铁皮石斛栽培基质的适应性。结果表明:经过堆沤处理的含桉树皮基质的栽培效果均比自然风干的桉树皮基质好,其中以化学生物方法联用发酵桉树皮基质的栽培效果较好;12 种含桉树皮基质在铁皮石斛上的栽培效果以化学生物方法联用发酵桉树皮与珍珠岩、泥炭的体积比为2颐1颐1 的混合基质为最好,而且明显优于松树皮基质;其他11 种含有桉树皮的基质均适合做铁皮石斛的栽培基质。说明桉树皮可以部分或全部代替松树皮做为铁皮石斛的栽培基质。  相似文献   

19.
采用排水法、体积法及质量法测定了山白兰树的密度、树皮率、生材体积和树皮率。结果表明:山白兰生材密度从髓心向外呈先减少,随后略增加的趋势,随着树高的增加,生材密度减小,生材密度的平均值为0.864g.cm-3;基本密度自髓心向外呈增大趋势,随着树高增加,基本密度减小,基本密度的平均值为0.462g.cm-3;生材含水率从髓心向外呈减小的趋势,随着树高的增加,生材含水率先增加后减小,生材含水率的平均值为89.0%;树皮体积百分率及质量百分率均随着树高的增加而增加,树皮体积百分率及质量百分率平均值分别为16.2%、20.4%;心材率随着树高的增加而减少,心材百分率平均值为16.3%。  相似文献   

20.
白桦树皮化学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究了白桦树皮的化学组成,内皮的外皮的灰分、抽提物、木质素、多戊糖、综纤维素和软木脂含量。通过GC、GC-MS对外皮中的两种主要成分软木脂单体和三萜系化合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不同径级的三个样品的软木脂脂单体平均含量每公斤外皮(干基,下同)为175g,软木脂单体中以9,10-环氧-18-羟基十八烷酸为主,每公斤外皮为55.1g,占软木脂单体总量的31.5%。可确认的软木脂单体占气相色谱可分谱可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