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河北省沿海赤潮的成因及调控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赤潮是河北省沿海地区主要海洋生态灾害之一。对河北省沿海赤潮的成因进行了剖析并提出调控对策。研究表明:河北省沿海赤潮发生的内因是存在赤潮生物;外因是具备适宜的环境条件,如近海海域富营养化、适量的微量元素和有机物以及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变化等。  相似文献   

2.
为了预防外来浮游植物入侵引发的渤海湾赤潮灾害,基于近20年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和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成果,收集整理了渤海湾海域已发现的外来浮游植物物种及具体物种信息,分析了物种入侵的主要途径及可能产生的赤潮灾害影响。结果表明:渤海湾海域共发现17种外来浮游植物,其中,甲藻门最多,有10种;硅藻门次之,有5种;金藻门和黄藻门最少,各有1种。研究表明:渤海湾外来浮游植物中,除中华盒形藻外,其余16种均属于赤潮生物,这些物种主要通过压载水引入、传播的方式进入渤海湾海域,应加强港口监控和管理,以防赤潮灾害。  相似文献   

3.
根据1933-2007年间我国海域赤潮发生的相关记录和数据,分析了我闰海域赤潮发生的年际变化特征,探讨了厄尔尼诺对我国海域赤潮发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1933-2007年间我国海域赤潮发生经历了3个高峰期,其中赤潮发生次数的3个高峰期为1991年、2001年和2003年,发生次数分别达到50、79和119次;赤潮发生面积的3个高峰期为1991年、2001年和2005年,发生面积分别达到1.1×104km2、1.5×104km2和2.707×104km2,赤潮发生次数和面积均呈现明显的波动式增长趋势.(2)2000-2007年4个海域发生的赤潮次数:东海>渤海>南海>黄海;2000-2007年4个海域赤潮发生面积:东海>渤海>黄海>南海.(3)1999-2007年厄尔尼诺对赤潮发生次数有显著的影响,4个海域赤潮发生次数与厄尔尼诺的相关程度不同:东海>南海>渤海>黄海.(4)1977-2007年发生的10次厄尔尼诺事件对厄尔尼诺年的次年我国海域赤潮发生的次数有比较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2014年四十里湾一次海洋卡盾藻赤潮发展过程及其成因。[方法]根据2014年8月7日至9月28日烟台四十里湾海域一次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 marina)赤潮的监测数据,对赤潮生消期间的水文、生物、化学要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赤潮面积约30 km~2,赤潮生物最高密度达2 910 000个/L。该海域充足的氮营养盐,尤其是NH_4-N浓度的突然升高、相对较低的PO_4-P浓度、适宜的盐度和水温等理化环境及低光照、低气压的气象条件是此次赤潮发生的关键因子。[结论]该研究可为今后赤潮暴发防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根据2005-2011年春夏两季秦皇岛近岸海域主要环境因子的监测结果,应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营养状况指数法对该海域海水质量以及富营养化程度进行了评价与分析,并初步探讨了与赤潮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秦皇岛近岸海域COD和无机氮一直维持在一定水平,磷是富营养化及赤潮发生的限制因子,赤潮多发区由北戴河西浴场附近向东浴场附近转移。大面积赤潮的发生导致海水中的营养盐被大量消耗而表现为春夏两季水体的营养指数较低。  相似文献   

6.
浙江海域赤潮灾害直接非经济损失的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潮灾害造成的直接非经济损失评估包括对海域环境破坏与科研文化损失估算两大类共7部分.以2009年浙江海域赤潮灾害为例,利用影子工程法、替代花费法、成果参照法和条件价值法等评估方法进行估算,得到当年浙江海域赤潮灾害造成的直接非经济损失为316.57亿元,其中海域环境破坏损失占99.42%,以废弃物处理、初级生产扣营养元素...  相似文献   

7.
为了使养殖场因有害性赤潮而受到的损失最小,最好的方法是在赤潮扩散之前探测出赤潮的发生。利用人造卫星资料和GIS技术,采用海色算法和空间分析技术进行赤潮的探测。本文按日为计量单位,利用HABAS程序表示出从1995年至2004年发生在韩国沿岸的有害性赤潮的空间分布、密度和生物种。空间分析结论是通过比较卫星资料和现场观测得出的。通过分类有害性赤潮地区分布,来完成对有害性赤潮初期发生地区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于2002年2月对湛江硇洲海域发生的夜光藻赤潮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该赤潮发生的海域水温19℃,盐度27-32,pH值6.87—8.33,溶解氧2.81—8.11mg·L-1,化学需氧量0.97-492.28mg·L-1,氨氮0.002-0.258mg·L-1,硝酸盐0.040—0.262mg·L-1,亚硝酸盐0.005~0.175mg·L-1,无机氮0.047—0.529mg·L-1,活性磷酸盐0.048—1.682mg·L-1。这是由于当地对虾养殖池清塘,将大量富营养化养殖废水直接排入海,从而造成该海域发生长约2km,宽约50m,面积约10hm2的红色夜光藻赤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受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沿海地区日趋频繁地暴发赤潮,给水生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国际上治理赤潮的主要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其中赤潮藻拮抗微生物作为一种具有潜在防治赤潮的生物,已经引起研究人员的特别关注。文章重点介绍了目前已经报道的赤潮藻拮抗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等存在、丰度、生态作用等方面的研究概况,提出加强对微藻拮抗微生物的应用、生态分布和生态意义等方面的研究,以达到防治赤潮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连云港海域赤潮信息提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卢霞  焦明连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369-19371
[目的]利用多元遥感数据提取连云港海域赤潮信息。[方法]以小尺度连云港海州湾赤潮为研究对象,选用2005年10月8日IRS-P6数据、2006年5月20日Landsat 5-TM数据、2006年10月6日MODIS 1B数据以及2009年4月22日HY-1B的2级数据为遥感数据源,对其进行几何校正、大气校正、图像裁剪等预处理后,结合同步观测的连云港赤潮监控区站位环境数据,采用二次滤波法、叶绿素a浓度法、波段比值法提取海州湾赤潮信息。[结果]2005年10月8日,连云港海域暴发面积约20.0 km2的赤潮;2006年5月20日,连云港海域赤潮处于消亡阶段;2006年10月6日,赤潮暴发规模大,面积约436.5 km2;2009年4月22日,连云港海域赤潮零星分布,面积约10.8 km2。[结论]该研究为连云港环境监测相关部门实施有效地赤潮预测与预警提供了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11.
利用卫星遥感、海岛站、海岸带日照和EC渤海格点等资料,采用同步资料叠加分析,对2004—2013年5—8月出现在河北海区26次赤潮个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气象环境条件是赤潮发生、发展及消亡的新因素,赤潮发生后1~2 d环渤海地区地面维持均压场状态;赤潮发生的主要时间段为6—8月,持续时间7~15 d,最高气温30~34℃,相对湿度78%~88%,平均风速1~2 m/s,日照时数6~8 h;单一的海洋生物、物理、化学因子集成预测赤潮发生的空报次数偏多,叠加气象环境预测因子空报次数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2.
卵甲藻Exuviaella cordata 和Exuviaella marina赤潮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由心形卵甲藻(Exuviaella cordata)和海洋卵甲藻(Exuviaella marina)引发的赤潮,(前者于1991年发生在庄河青堆水产公司虾池中,后者于1999年7月发生在大连湾),并对赤潮发生的原因,危害进行了分析,对引发赤潮藻类的形态和生活习性进行了描述,对大连湾赤沓区养殖的3种贝类进行了贝毒检测。  相似文献   

13.
赤潮监测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赤潮的危害及成因,介绍赤潮监测技术、方法及其应用,展望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赤潮是海洋养殖主要灾害之一,频发于网箱等渔排养殖集中区,易造成鲍等养殖动物的大量死亡。该文总结近几年渔排式养鲍集中区赤潮发生情况,分析了赤潮引发鲍死亡的主要原因,并提出赤潮防范与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5.
2011年5~7月,应用无线海水监测系统(IMLAB),对桑沟湾养殖海区邻近海域表层海水的光照、温度、叶绿素a、浊度、电导率等理化指标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在赤潮发生期(5月15日),部分指标(光照、叶绿素a、浊度)变化明显。因子分析确定3个主要因子,水温、叶绿素a、电导率关联性较大,为F1因子;光照、浊度与其他参数的关联性较小,可以单独作为一个评价因子,分别为F2、F3因子。3个因子在不同监测时期有不同的得分。在以后的水质分析与评价中,应在保持原有重要参数的基础上,增加其他参数,使得水质评估结果更加全面、精确,从而更好地指导生产。  相似文献   

16.
赤潮灾害损失评估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潮灾害已经成为影响海洋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建立起一套全面、系统的赤潮灾害损失评估体系非常必要.现阶段在赤潮灾害损失评估中主要存在评估指标归类随意、评估体系构建局限和评估指标选取不全面三大缺陷.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赤潮灾害损失评估体系对赤潮灾害损失进行定量分析,为我国赤潮灾害损失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赤潮的生物防治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赤潮爆发频繁,已成为海洋灾害之一.目前治理赤潮的主要方法是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其中生物法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微生物(细菌和病毒等)防治、大型海藻防治、天敌防治和红树林防治等赤潮的生物防治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2015年4月至2016年7月采集了停泊于上海洋山港的9艘"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航线船舶压载水水样,压载地隶属于中国南海区、阿拉伯海区、红海区和地中海区。对其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丰度进行了分析,共检出压载水中浮游植物30种,隶属于4门18属。其中硅藻门12属21种,甲藻门4属7种,蓝藻门和绿藻门各1种。各船舶压载水中浮游植物种类数变化范围为2~7种,优势种为星形明盘藻(Hyalodiscus stelliger)、具槽直链藻(Melosira sulcata)、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具尾翅甲藻(Dinophysis caudata),其中具尾翅甲藻出现频率最高。春季压载于香港港的样品中浮游植物丰度最高,为(3.983±1.695)×103cells/L;夏季压载于新加坡港的样品中浮游植物丰度最低,为(0.317±0.347)×103cells/L。此外鉴定到赤潮藻13种,包括3种有毒藻类,分布于8艘船舶压载水中。结果显示,来自中国南海区的压载水样品中浮游植物种类数和丰度较其他海区高,4个海区的压载水均具有潜在的生物入侵风险,若部分赤潮藻种随压载水排入洋山港区,赤潮发生潜在风险增大,进而危害当地海域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