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江苏省农业源甲烷排放清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农业源甲烷排放的活动数据和排放因子,采用IPCC(2006)推荐的排放系数法对2009年江苏省农业源甲烷排放量进行估算。结果显示,2009年江苏省农业源甲烷排放总量为990.348Gg,其中,水稻种植是江苏省最大的甲烷排放源,年排放量为829.577Gg,占全省总排放量的83.77%;畜禽养殖和秸秆燃烧甲烷排放较少,占甲烷排放总量的14.54%和1.69%。江苏省农业源甲烷排放平均强度为9.63t/km2.a,甲烷排放强度超过12t/km2.a的城市分别是扬州、淮安、南通市和泰州市,排放强度分别为13.88t/km2.a、13.52t/km2.a、13.48t/km2.a和12.29t/km2.a。  相似文献   

2.
辉县市农村户用沼气综合利用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辉县市作为亚行贷款农村能源生态建设项目市,开展实施了农村沼气建设工作,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对其综合利用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户用沼气建设的财务净现值为5393.65元,投资回收期为3.3 a,财务内部收益率为27.93%,在经济上是可行的;同时可减少CO2排放13878 t,减少SO2排放115 t,节约造林费2 950万元,解决近15万人的日常炊事和照明用能,具有明显的经济、生态、能源和社会效益,值得在农户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天然产物分离》2006,4(4):18-18
6月30日,5万t/a生物柴油项目在石家庄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破土动工。该项目由河北东安实业有限公司投资兴建。项目一期建成后,可实现5万t/a生物柴油产能,二期将扩至10万t/a。该项目生产线为全封闭式,系统采用循环冷却水,热源采用蒸汽及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少量污水采用吸附罐吸附后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农业生产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及减排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谢淑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514-17516,17536
[目的]研究广东省农业生产能源消费CO2排放量,并提出可行的减排对策。[方法]基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广东统计年鉴》提供的农业终端能源消费数据,采用IPCC推荐的碳排放计算方法,估算了2000~2009年广东省农业生产终端能源消费CO2排放量,并提出了相应的减排措施。[结果]随着农业产值和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2000~2009年广东农业终端能源消费CO2排放总量总体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从2000年的423.63万t碳增加到2009年的605.99万t碳,年均增长率4.1%;而农业终端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强度则不断下降,从2000年的0.424 t碳/万元下降至2009年的0.301t碳/万元,年均下降率为3.7%。农业产值增长、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农业能源消费结构高碳化等是农业终端能源消费CO2排放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大力开发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推广先进的能源利用技术,加快推进农业机械的节能,建立健全农业生产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宏观调控机制等措施,可以减少农业生产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结论]该研究为广东省农业生产能源消费碳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张继义  王龙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8):3622-3623,3681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6年提出的能源碳排放计算方法,计算了甘肃省1995~2009年化石燃料消费的CO2排放量。结果表明,1995年以来,甘肃省化石燃料消费的CO2排放量呈增加趋势,排放强度不断下降,由1995年的11.01 t/万元下降到2009年的3.42 t/万元。甘肃省化石燃料消费增长迅速,但化石燃料消费结构变化不大。未来甘肃省节能减排压力巨大,要提高化石燃料的利用效率,同时加大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尤其加大对太阳能和风能的利用。  相似文献   

6.
在总结现有估算方法的基础上,从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减少农村面源污染和生态效益3个方面建立环境效益的评价模型,利用已有统计资料和数据,定量评价了我国发展能源农业的潜在环境效益,并分析了其地理分布格局.研究表明:(1)中国农村生物质能蕴藏丰富,2007年我国农村生物质能源总蕴藏量和理论可利用量分别达30.88×108tce(折标煤,t)和5.98×108tce.生物质能源的利用理论可以减少排放SO2 1 674.33万t,NOX 246.57万t,CO2 15.50亿t,CH47 524.35万t,总N 626.01万t,总P467.96万t,通过使用沼气从而减少砍伐森林2 123.99万hm2.(2)中国发展能源农业的环境效益总体上分布不均,省际差异较大.西南、东北地区及河南、河北、山东等省是环境效益较大的地区,效益最少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上海、北京、天津、青海、宁夏和海南.  相似文献   

7.
基于相关统计数据,通过文献调研方法,估算了我国河南、河北和山东3个典型省份在小麦和玉米上消费的化学氮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包括化学氮肥施用产生的土壤N_2O直接排放、通过挥发沉降和淋溶径流途径损失的氮素导致的N_2O间接排放以及不同种类化学氮肥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结果表明:河南、河北和山东3个典型省份在小麦上消费的化学氮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为1536万、847万、1153万t CO_2–eq·a–1,单位播种面积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为2.85、3.61、3.09 t CO_2–eq·hm–2·a–1,单位产量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为0.46、0.60、0.51 t CO_2–eq·t~(–1)·a~(–1);相应省份在玉米上消费的化学氮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为717万、720万、912万t CO_2–eq·a–1,单位播种面积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为2.19、2.27、2.92 t CO_2–eq·hm–2·a–1,单位产量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为0.40、0.43、0.46 t CO_2–eq·t~(–1)·a~(–1)。研究表明,化学氮肥消费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自于化学氮肥在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化学氮肥施用导致的土壤N_2O直接排放这两部分。  相似文献   

8.
我国天然橡胶生产关系种植主要在海南省、云南省和广东省部分地区.2016年橡胶种植面积114万hm2,产量85万t.其中,海南省橡胶种植面积53.33万hm2,产量40万t,云南省橡胶种植面积56.67万hm2,产量43万t,广东省橡胶种植面积4万hm2,产量2万t.  相似文献   

9.
吉林省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评价及能源化利用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吉林省农作物秸秆生产与利用现状入手,针对吉林省秸秆能源化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状况,对吉林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2008年吉林省主要农作物秸秆实物资源量为4 038.89万t,其中,可能源化利用的秸秆量达3 101.99万t,折合标准煤1 622.58万t;单位土地面积可能源化利用的秸秆量为7.97 t/hm2,其中:松原10.43 t/hm2、四平9.15 t/hm2、白城8.47 t/hm2、长春8.16 t/hm2;这些地区具有秸秆能源化利用的资源优势。在此基础上,指出吉林省秸秆能源化利用的产业化发展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规模化猪场沼气工程CDM项目的减排及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新疆阿克苏某养猪场为案例,利用<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批准的方法(ASM Ⅲ.D),国家发改委提供的计算消耗电能的CO_2排放因子参数,分析了利用沼气工程处理猪场粪便及污水和沼气发电替代化石燃料的温室气体减排潜力.结果表明,项目每年可减排温室气体49 193 t CO_2当量,其中改变粪便管理方式减少甲烷排量占项目活动减排总量的89%,沼气发电能源替代避免的CO_2排放鼍占减排总量的11%.项目的实施可使养殖企业每年从减排温室气体中获益502万元,使项目的投资收回年限由原来的11.5 a缩短为5 a.因此,如果将此类型项月开发为CDM项目,在很大程度上可提高规模化养殖企业建设沼气工程的积极性,并改善养殖企业的周边环境.  相似文献   

11.
以实际运行的北京市某大型养鸡场为例,介绍了该养鸡场沼气供暖技术和鸡舍节能技术。沼气供暖技术使养鸡场废弃物(粪便、废水)变废为宝,每年可节约57.2 t煤,按市价折合每年可节约约5.72万元;鸡舍使用节能灯后,整个鸡场每年可减少电费支出近60万元,既节约能源又治理污染、净化环境,具有很好的示范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为发展绿色烘烤,提高烤烟烘烤经济效益,选择当前烤烟供热新出现的生物质成型颗粒燃料、空气源热泵、燃气和醇基液体燃料清洁能源,通过2年间采集5个重点种烟省份8个大型烟叶烘烤工厂的烘烤数据,统计分析其各项经济效益指标。结合前人研究方法、收集现有报道的文献进行综合经济效益分析,结果显示,空气源热泵单炕的烘烤成本略高于燃煤,可作为烤烟供热最佳的后备热源;燃气和醇基燃料使用成本较高,当前不适合大面积推广;生物质成型颗粒燃料能够实现烟草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是现阶段烟叶烘烤最佳的燃煤替代能源。  相似文献   

13.
笔者深入北方典型农村地区开展大规模实地调研与测试工作,了解当前散煤取暖污染现状及清洁取暖存在问题。实地测试结果显示,受居民使用习惯以及燃烧条件的影响,燃煤炉具污染物排放因子远高于工业锅炉、电厂等燃煤利用方式。散煤取暖导致的室内污染同样不能忽视,使用烤火炉与水暖炉家庭的室内平均CO浓度分别为8.05、7.41 mg/m3;平均PM2.5浓度分别为291、264 μg/m3,是WHO提出的日均浓度指导值25 μg/m3的10倍以上。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农村居民取暖以散煤燃烧为主,居民清洁取暖改造意愿主要受家庭年收入和清洁取暖实际运行费用的影响。家庭年收入从小于1万元/年升高到大于5万元/年,愿意使用清洁取暖的用户比例从33%增加到52%。86%的受访者表示有政府补贴才愿意使用清洁能源取暖。现阶段清洁取暖推广工作需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同时配合建筑节能改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以山东省郯城县为案例,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将截面与时间序列相结合,深入细致地分析近年来农村家庭用能消费结构发生的变化。研究发现:村民家庭用能的消费结构已由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煤+薪柴"为主,变成"电+太阳能+煤"为主,液化气、薪柴为辅;既表现出电对煤、液化气对薪柴的替代,同时也显示出电和沼气对液化气的替代效应;村民家庭用能的增长主要来源于太阳能、电及沼气等农村非传统能源,且增长的能源主要用于生活享受;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成为农村家庭用能消费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5.
结合了北京市延庆县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的成功运营和推广,切实的感受到了可再生能源对废物利用,减轻燃煤压力,保护环境等方面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这让我们相信生物质新能源只是一抹新时代的曙光,在未来的社会中,更多的清洁型可再生能源必将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劲力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改善城乡的生态环境和能源供应,研究北京城郊农村家庭的生活能源消费情况和影响因素。【方法】运用描述统计方法分析了调研数据。【结果】电力、煤炭和燃气等商品能源为主要消费对象,煤炭占到生活能源消费的50%以上;秸秆和薪柴等生物质能源的消费量大大减少;太阳能、沼气等新型能源的消费较少。当收入水平和能源获取条件变得更好时,城郊农村家庭就会更多消费便捷和清洁的能源。【结论】城郊农村家庭生活能源消费的这一趋势,对生态环境和能源供应造成新的压力。政府应通过制定政策鼓励能源的清洁化使用,鼓励开发太阳能、无污染生物质能源等可再生能源。  相似文献   

17.
李芬  张建新  于文金  朱凤琴  胡景高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259-16262,16278
[目的]初步探索我国能源消费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方法]总结了1951~2009年我国的气候变化特征,从我国历年能源生产消费量、历年全国能源构成、万元GDP能耗等方面,分析了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探讨了我国能源消费、经济发展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结果]近59年来,我国平均气温显著上升,且区域差异显著,35°N以北地区的增温趋势大于以南地区,东北、内蒙古等地增温趋势达0.04℃/a;1981~2009年的平均气温比其前30年的最多高2.0℃以上;1985年是我国能源生产消费的突变年,全国平均温度在1989年发生了显著突变,气温突变滞后于能源生产消费突变。我国万元GDP能耗水平1978年以来明显下降,但1998年以后,下降速度明显放缓,2003年还出现了反弹;我国新能源总量虽逐年上升,但由于能源消费总量一直处于上升趋势,新能源所占比例一直维持在1/4左右。建立了考虑和未考虑能耗系数条件下的能源消费增长模型,在考虑了能耗系数后,原煤在能源消费中的贡献率有所下降,而原油、天然气和水电的贡献率都有所上升。全国温度变化趋势与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逐年增加相一致,平均温度变化趋势和有效能源消费量基本呈良好的正相关关系,最大相关系数为80%。[结论]该研究证实了发展清洁高效能源和低碳经济对缓解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实施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8.
To summarize, we must make greater use of coal, an energy resource that the nation has in great abundance, if we are to approach our former position of self-sufficiency in energy production. The first step is to move immediately to replace the oil and gas used in electric generating plants with coal and to require that coal be used in fossil fuel electric plants planned or under construction in the next few years. The technology to remove sulfur and particulates from the stack gases is at hand, and therefore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can be met. Producing and transporting the required increased tonnages of coal are problems that can be met with appropriate incentives to the coal and transportation industries. Improved mining technology would be helpful but is not a requiremlent. Oil and gas from coal should be in significant commercial production in about a decade. Underground, or in situ, gasification of coal, now in field tests, looks promising as a practical process for recovering the energy from coal, especially in deep or thick beds that cannot be mined efficiently. Recoverable methane occurs in coal bed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an amount approximately equal to the total reserves of natural gas-about 260 trillion cubic feet. This large reserve of natural gas should be exploited as quickly as possible. Only minor investments in exploration and modest advances in technology are required. Finally, as coal production is expanded. adequate planning and the most modern technology should be used to ensure that coal is extracted with maximum recovery and with minimum damage to the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9.
1995—2014年中国农作物秸秆沼气化碳足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构建农作物秸秆沼气化利用潜力估算模型和秸秆沼气燃烧的碳足迹模型,对1995—2014年中国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秸秆沼气化潜力及其温室气体减排潜力进行计算,并分析了标准煤燃烧、秸秆直接燃烧及秸秆沼气燃烧的碳足迹,揭示了秸秆沼气化的减排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1995—2014年秸秆资源量(含田间秸秆和加工副产物)年均值为7.55亿t。2)秸秆沼气化潜力巨大,若将其中37.5%的农作物秸秆沼气化,平均每年可产1 188.9亿m~3沼气,可替代约0.85亿t的标准煤。3)与秸秆直接燃烧碳足迹相比,秸秆沼气燃烧碳减排效果明显,1995—2014年秸秆沼气燃烧的碳足迹年均减少2.08亿t(CO_(2eq)),较秸秆直接燃烧减排46.8%。秸秆沼气化利用能够明显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发展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20.
Natural gas has emerged as one of the primary options for satisfying the need for environmentally clean energy: the resource base is large, it is the cleanest burning of the fossil fuels, and it can be used efficiently. New engine, combustion, and energy conversion technologies are emerging that will result in use of natural gas in electric generation, emissions reduction, transportation, and residential and commercial cool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