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0 毫秒
1.
采用平衡吸附法,研究聚乙烯醇(PVA)溶液初始浓度、反应温度、初始p H值对硅藻土吸附PVA的影响,用准一级、准二级动力学、Elovich、Shuangchangshu模型模拟试验数据,结果表明,增大PVA初始浓度、升高温度有利于提高硅藻土的吸附量,硅藻土吸附PVA的过程是吸热反应;p H值接近中性时,硅藻土对PVA的吸附效果相对较好;硅藻土对PVA的吸附符合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特征,硅藻土对PVA的吸附有可能是一种复杂的非均相扩散过程。  相似文献   

2.
以三峡库区典型土壤—紫色土为供试土壤,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紫色土对3种优先控制有机污染物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吸附动力学、吸附热力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紫色土对DMP,DEP和DBP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可分为最初的表面快速吸附与向土壤颗粒内部慢速扩散的两个阶段,假二级动力学方程可以很好地描述紫色土对三者的吸附动力学特征,吸附速率常数由大到小顺序为DMP,DEP,DBP;Langmuir方程可以较好地拟合紫色土对DMP,DEP和DBP的等温吸附特征,平衡吸附量由大到小顺序为DBP,DEP,DMP;DMP,DEP和DBP在紫色土表面存在竞争吸附,竞争力由大到小顺序为DBP,DEP,DMP;热力学试验表明温度对紫色土吸附DMP,DEP和DBP有明显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紫色土对三者的吸附量逐渐减少;热力学参数ΔG,ΔH和ΔS表明紫色土对3种邻苯二甲酸酯的吸附反应是自发、放热的过程;反应体系pH和离子强度对紫色土吸附DMP,DEP和DBP的影响较大,随着pH值的增加吸附量减少;随离子强度的增大吸附量增大.  相似文献   

3.
以典型偶氮染料甲基红为吸附对象,将壳聚糖和生物炭混合制成微球制剂,对该制剂吸附甲基红的潜力、机制及添加微生物后微球菌剂的吸附增益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得的壳聚糖-生物炭微球具有良好的吸附特性,在染料初始质量浓度为500 mg/L、p H 3.0和20℃条件下,微球对甲基红的最大吸附量为460 mg/g.Freundlich等温方程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模型与该吸附过程拟合良好.利用Elovich方程与颗粒内扩散方程对微球的吸附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证实该吸附过程为自发过程,内部扩散为该过程的限速步骤.通过热力学方程计算得到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参数ΔG0、ΔH0和ΔS0分别为-24.35 k J/mol(30℃)、-21.36 k J/mol和8.45 J/(mol K).表明此吸附过程为放热过程,较高温度可降低微球吸附的自发性并抑制微球对甲基红的吸附作用.利用神经网络对影响吸附过程的4个因素(p H值,温度,初始浓度,吸附时间)进行建模分析,发现温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最大,相对重要性为32.76%,时间次之(为25.56%),其余依次为p H(23.36%)和初始浓度(18.32%).包埋微生物的微球菌剂与无微生物的纯壳聚糖-生物炭微球相比,脱色率提高了29%;与微生物单独脱色相比,脱色率提高了76%,表明生物吸附材料与微生物混合制备成菌剂的吸附增益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
以黑土和黑钙土为供试土壤,采用批量平衡法,研究了pH、离子强度、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土壤吸附Cu2+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H增加,两类土壤对Cu2+的吸附量均增大,pH7时吸附量达到饱和,黑钙土对Cu2+的吸附量高于黑土;随着反应体系离子强度的增大,两类土壤对Cu2+的吸附率均有所降低,其中在硝酸钠浓度为0~0.2 mol/L时降幅较大;随着温度和溶液中初始Cu2+浓度的升高,两类土壤对Cu2+的吸附量亦有所增加,黑土和黑钙土对Cu2+的吸附等温线分别用Freundlich方程和Langmuir方程描述较为精确,表观热力学参数的计算结果表明两类土壤对Cu2+的吸附均为自发、吸热和熵增加的过程;在描述黑土和黑钙土吸附Cu2+的动力学过程中,Elovich方程和抛物线扩散方程的拟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重金属锌在不同分层土壤中的吸附解吸特性,了解锌在分层土壤中的迁移规律,试验通过批量平衡试验,分析了锌在4个分层土壤(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母质层)中的吸附解吸行为。结果表明:各分层土壤对锌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包括快速吸附、慢速吸附、吸附平衡3个阶段,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对吸附过程的拟合效果优于准一级动力学方程,Langmuir方程能更好的拟合4种分层黑土对锌的等温吸附过程,4种土壤分层对锌的吸附能力由大到小的顺序为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母质层,是因为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逐渐减小,4种分层土壤对锌的吸附能力逐渐降低。吸附热力学试验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各分层土壤对锌的吸附量均逐渐增大,ΔG<0(ΔG为吉布斯自由能的变化),ΔH>0(ΔH是标准焓变),ΔS>0(ΔS是标准熵变)说明了4个分层土壤对锌的吸附过程为自发、吸热、无序的过程。Zn的解吸量与吸附量呈正比,最大解吸量随着剖面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且均存在滞后效应。N、P质量浓度的增加,可以提高土壤固定Zn的能力,减小Zn对土壤农作物、地下水的重金属危害。  相似文献   

6.
不同介质中石油污染物吸附过程的动力学及热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3个不同地域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平衡振荡法,研究了石油污染物在不同土壤中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征。试验数据分别采用4种动力学模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不同土壤对石油污染物的吸附均表现为快反应和慢反应2个阶段,0~15 min为快反应阶段,吸附量达到饱和吸附量的85%。3种土壤对石油污染物的吸附动力学符合拉格朗日假二级动力学方程。不同温度下3种供试土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均为负值,3种土壤对石油污染物吸附过程的焓变、熵变依次为:ΔH029.11、29.12、52.70 kJ/mol;ΔS0-100.85、-103.09、-182.66 J/(mol.K)。表明,土壤对石油污染物的吸附是自发进行且为放热过程,温度升高吸附量减少,石油被吸附的过程中混乱度降低。  相似文献   

7.
水热氢氧化钾改性花生壳对染料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实现花生壳的资源化利用,以氢氧化钾为活化剂,采用水热法制备了改性花生壳吸附剂,并将其用于罗丹明B染料的吸附,旨在达到以废治废的目的。通过正交试验对水热改性温度、时间和改性剂浓度进行优化,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对吸附剂进行表征,并考察了吸附剂投加量、初始浓度及p H值对吸附剂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热温度453 K、反应时间10 h、氢氧化钾质量分数2%条件下制备的改性花生壳对罗丹明B的吸附量最高;罗丹明B初始浓度为5 mg·L~(-1)、吸附剂投加量为1.5 g·L~(-1)、吸附时间120 min的条件下,对罗丹明B染料吸附率最高达93.50%。改性花生壳吸附剂对罗丹明B的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伪二级动力学,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能更好地描述吸附过程,主要为单分子层吸附,并且吸附热力学参数ΔH0、ΔG0,表明该吸附过程是一个自发吸热过程,以物理吸附为主。  相似文献   

8.
环丙沙星在盐碱土中吸附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OECD guideline 106批平衡吸附法研究环丙沙星在碱土中的等温吸附特性、吸附动力学、吸附热力学以及pH值和Ca~(2+)浓度对其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环丙沙星在盐碱土中的吸附较好地符合Freundlich方程(拟合系数R~2=0.981),不同初始浓度的环丙沙星在盐碱土中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常数为1.17×10~(-3)~5.67×10~(-3)kg·min~(-1)·m L~(-1)。吸附过程可分为快速吸附和慢速平衡两个阶段,初始浓度分别为80、100、120 mg·L~(-1)的环丙沙星吸附平衡时间为24 h,平衡吸附比例分别为89.9%、92.2%、92.7%。吸附热力学参数ΔG0且ΔH=-3.58 5 k J·mol~(-1),表明环丙沙星在盐碱土上的吸附为自发的放热反应。随着溶液pH值的升高,盐碱土对环丙沙星的吸附能力不断减弱,当pH9后吸附能力快速减少。以不同浓度CaCl_2作为背景液,环丙沙星在盐碱土中的等温吸附曲线用Freundlich方程拟合效果较好,lgKf值随着CaCl_2背景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减小,且环丙沙星初始浓度较小时其所受离子强度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静态吸附法,研究了包头尾矿库区土壤对稀土元素的吸附特征。实验结果表明,该地区土壤对稀土元素的等温吸附过程用Freundlich吸附方程描述最佳,该吸附属于非均相吸附;吸附动力学符合准2级动力学方程;吸附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说明土壤对稀土元素的吸附是一吸热过程;吸附量随溶液p H的增加而增大;吸附也受溶液中共存阳离子的影响,其抑制土壤对稀土元素的吸附,影响为:Ca2+Fe3+Na+。  相似文献   

10.
硅对不同pH水田土壤镉吸附热力学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硅酸钠为硅源,在中和其碱性和消除钠离子影响的基础上,进行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吸附等温试验,探讨了加硅对土壤镉吸附热力学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硅水平下,Freundlich方程均可较好地描述三种温度下(25、35、45℃)两种土壤镉的吸附特征;在不同的温度下,加硅均降低了碱性土壤镉的吸附容量、增大了其吸附强度,增加了酸性土壤镉的吸附容量、降低了其吸附强度;两种土壤吸附镉的热力学参数均为ΔG0、ΔH0、ΔS0,说明土壤对镉的吸附均是吸热、熵增的自发过程;加硅后,碱性土壤对镉吸附过程的ΔG变大、ΔH变小、ΔS变小,酸性土壤对镉吸附过程的ΔG变小、ΔH变大、ΔS变大,说明与对照相比,加硅使碱性土壤吸附镉的自发性降低,使酸性土壤吸附镉的自发性提高。  相似文献   

11.
腐植酸对Cd在西部黄土上吸附特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选用西北地区粘土为供试土样,采用振荡离心法研究了腐植酸对Cd在粘土上吸附特性以及相关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否加入腐植酸,Cd的吸附都能够较好地符合Freundlich方程。在25℃时,加入10 mL55 mg.L-1的腐植酸使土样对Cd的饱和吸附量由29.22 mmol.kg-1增加到31.39 mmol.kg-1,并且Cd在供试土样上的吸附量随温度升高而降低,表明吸附为放热过程。加入与不加腐植酸相比,吸附标准自由能改变量分别为ΔG2θ=-0.949 7 kJ.mol-1和ΔG1θ=-0.888 5 kJ.mol-1。不加腐植酸时,描述Cd在供试土样上的吸附动力学最优方程为Elovich方程,其次为双常数方程;加入腐植酸溶液后,其吸附动力学最优方程改变为双常数方程,且Cd的吸附平衡时间缩短。随着加入腐植酸量的增加,土壤样品对Cd的吸附量明显增加;随pH值的增加,加入腐植酸降低了土壤对Cd的吸附增加量。  相似文献   

12.
为了给生产上采取增施磷肥措施提高茶园土壤硒的有效性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实验室模拟实验,研究了不同pH条件和P-Se交互作用对茶园土壤Se(Ⅳ)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吸附液3种pH条件下Se(Ⅳ)的吸附平衡时间无明显变化。当吸附液pH=3时土壤对Se(Ⅳ)的吸附量显著高于pH=5和pH=7的处理,而后两者之间差异较小。P-Se交互作用不仅延长了Se(Ⅳ)达到吸附平衡所需的时间,而且导致其平衡吸附量显著下降。茶园土壤对Se(Ⅳ)的吸附动力学曲线用双常数方程和Elovich方程拟合效果较好,而Langmuir方程、Freundlich方程和Temkin方程均可较好地描述Se(Ⅳ)的吸附热力学特征。P对土壤中Se(Ⅳ)吸附行为的影响与两者的摩尔浓度比以及添加顺序有关,在3种不同添加顺序下,Se(Ⅳ)吸附量的大小为先加Se后加PSe与P同时加入先加P后加Se,且当P/Se摩尔浓度比1时,土壤对Se(Ⅳ)的吸附量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
以改性山核桃外果皮为吸附剂,考察p H值、吸附剂用量、温度等对孔雀石绿(MG)吸附性能的影响及吸附动力学、热力学性质。结果表明,在改性山核桃外果皮用量为1.0 g/L、初始孔雀石绿浓度50 mg/L、吸附温度298 K、吸附时间360 min及保持溶液原始p H值条件下,MG去除率可达99.09%;改性山核桃外果皮对MG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模型,是一个自发进行的放热过程。  相似文献   

14.
土对锌吸附的过程可以用Langmuir、Freundlich和Temkin方程进行描述;利用Langmuir方程的平衡常数(Ka)可以推求出锌吸附反应的热力学函数——自由能(ΔG°)、焓(ΔH°)和熵(ΔS°),并通过对这些热力学函数的研究得出,土对锌的吸附是一个自发的吸热反应,随加入磷浓度的增大,锌的最大吸附量虽有所减小,但吸附强度却在增大;温度的升高,不但会使最大吸附量增大,而且增加土壤对锌的吸附强度  相似文献   

15.
土对锌吸附的过程可以用Langmuir、Freundlich和Temkin方程进行描述;利用Langmuir方程的平衡常数(Ka)可以推求出锌吸附反应的热力学函数——自由能(ΔG°)、焓(ΔH°)和熵(ΔS°),并通过对这些热力学函数的研究得出,土对锌的吸附是一个自发的吸热反应,随加入磷浓度的增大,锌的最大吸附量虽有所减小,但吸附强度却在增大;温度的升高,不但会使最大吸附量增大,而且增加土壤对锌的吸附强度  相似文献   

16.
为了拓宽钾长石的利用途径,以合成氧化锌对哈密钾长石进行改性,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和X射线能谱分析方法对钾长石改性前后的变化进行表征。采用静态吸附试验考察了改性钾长石添加量、Pb~(2+)初始浓度、溶液初始pH值、吸附时间等因素对改性钾长石吸附溶液中Pb~(2+)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改性钾长石的增加,其对Pb~(2+)的吸附量呈下降趋势,但去除率呈增加趋势;Pb~(2+)质量浓度对吸附量有很大影响,吸附量随Pb~(2+)质量浓度升高而增大;溶液pH值为1~5时,改变pH值对改性钾长石吸附Pb~(2+)的影响显著;在240 min时吸附量趋于稳定。通过Langmuir、Freundlich和Redlich-Peterson等温方程进行拟合,发现Freundlich和Redlich-Peterson方程能较好的描述吸附过程。动力学和热力学拟合结果显示,双常数动力学模型拟合效果最好,表明Pb~(2+)的扩散速度是决定其吸附速率快慢的关键;△H0,表明Pb~(2+)在改性钾长石上的吸附为吸热过程,提高温度有利于吸附过程的进行;△G0,表明吸附为自发进行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采用批量平衡吸附法研究了重金属Cu~(2+)对四环素类抗生素土霉素(OTC)在东北地区典型黑土上吸附热力学的影响,以及Cu~(2+)共存时溶液初始p H值和OTC添加顺序对OTC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Freundlich吸附模型对不同浓度Cu~(2+)影响下OTC在黑土上的吸附热力学过程能够进行较好地描述(R≥0.990,P0.01),共存Cu~(2+)能够促进黑土对OTC的吸附,且促进作用随着Cu~(2+)浓度的增加而增大,OTC吸附量大小顺序符合100 mg/L Cu~(2+)+OTC50 mg/L Cu~(2+)+OTCOTC。p H值可以通过改变OTC的电荷状态显著影响OTC在黑土上的吸附,OTC的吸附量随着p H值的升高而降低,当p H值≤6.90时OTC的吸附量下降趋势不显著,当p H值6.90时其吸附量显著下降,尤其当p H值9.56时,OTC的吸附量急剧下降。共存Cu~(2+)并未改变OTC在不同p H值条件下的吸附规律,但促进了OTC在黑土上的吸附,且促进作用与Cu~(2+)浓度成正比。Freundlich吸附模型对Cu~(2+)共存时OTC添加顺序对黑土吸附OTC的热力学过程也能进行较好地描述(R≥0.936,P0.01),黑土对OTC的吸附能力随着OTC添加顺序的不同而改变,OTC吸附量大小顺序符合TOTC+Cu(二者同时加入)TOTC(先加入OTC)TCu(先加入Cu~(2+))。  相似文献   

18.
采用静态吸附法研究了p H值、染料初始浓度、吸附时间以及吸附温度对环氧氯丙烷改性花生壳粉吸附孔雀绿染料的影响,并应用吸附等温模型、动力学模型、热力学模型初步分析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在p H值为4,染料初始浓度为100 mg/L,反应温度为30℃条件下,孔雀绿染料吸附率可达97.37%。吸附过程是自发进行的吸热过程,吸附行为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颗粒内扩散过程是该吸附过程的主要控速步骤。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生物吸附剂处理含铬和锌等重金属污染废水具有原料便宜,操作简单及吸附效率高等特点,本研究旨在从林木资源废弃物中筛选吸附效果优良的生物吸附剂。【方法】选用鱼鳞松松木粉为吸附剂原材料,使用硫酸对其表面进行酸化处理以提高其表面活性,然后研究溶液p H值、溶液温度、Cr(Ⅵ)及Zn(Ⅱ)初始浓度、吸附剂用量和吸附时间对酸化松木粉吸附重金属离子Cr(Ⅵ)及Zn(Ⅱ)的影响。【结果】酸化松木粉吸附重金属离子Cr(Ⅵ)及Zn(Ⅱ)的最优化条件为溶液p H 2.0,溶液温度40℃,铬和锌离子初始浓度20 mg/L,吸附剂用量1.0 g/L,吸附时间120 min。吸附动力学方程分析表明,酸化松木粉吸附重金属离子Cr(Ⅵ)和Zn(Ⅱ)能较好地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等温模型分析表明,酸化松木粉吸附重金属离子Cr(Ⅵ)和Zn(Ⅱ)能较好地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结论】酸化松木粉对废水中重金属离子Cr(Ⅵ)和Zn(Ⅱ)的吸附效果良好,其吸附过程主要是发生在酸化松木粉表面的单分子层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矿区土壤对重金属锑的吸附行为。[方法]采取动态吸附的方法,通过改变污染物浓度、p H、吸附时间、温度等条件,研究矿区土壤对重金属锑的吸附特征。[结果]矿区土壤对重金属锑的吸附可以用Langmuir方程、Freundlich方程、Temkin方程进行较好地拟合,其中Langmuir方程的描述效果最优。不同温度试验中,矿区土壤对锑的吸附量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35、25、15℃。随p H的升高,矿区土壤对重金属锑的吸附量逐渐递减。与双常数速率方程相比,Elovich方程更适合描述矿区土壤的动力学吸附过程。[结论]该研究可为预防和治理污染土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