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柞蚕人工放养在柞园中,常被害蚕蚂蚁捕食危害。害蚕蚂蚁种类多、分布广,严重影响柞蚕生产和柞园资源高效利用。文中对辽宁省柞蚕主产区柞园中害蚕蚂蚁的种类、生活习性、发生数量、发生规律以及对柞蚕的危害程度等情况进行调查,评估柞园害蚕蚂蚁对柞蚕放养造成的经济损失。研究表明黑褐草蚁、血红林蚁是柞园害蚕优势种,蚁害每年可造成经济损失4 200万~8 300万元,调查结果将为防治害蚕蚂蚁提供防控依据。  相似文献   

2.
<正>一、培育和建设小蚕专用柞园小蚕专用柞园(过去称之为固定蚁场)的培育,应选择背风向阳、地势平坦的山腰进行建设。1龄园用栓皮栎,2龄园、3龄园用麻栎,采取无干树型养成,且在每年小蚕放养结束后进行剪伐以防树势过高,并施肥以满足柞树生长需要,减少每年剪伐对柞树生长的影响,以供第2年使用。小蚕专用柞园具有经济实用、易于操作、管理方便、保苗率高等优点。如果专用场内柞树较稀或有缺株现象,可进行点橡  相似文献   

3.
蚕场的柞树一般生长到5~6年生时需要进行轮伐更新,以满足柞蚕不同龄期对柞叶成分的生理要求,也为养蚕操作提供了方便。当前突出的问题是蚕场柞树轮伐或砍伐方法不当、养蚕用叶过重、蚕场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树势衰退、产叶量低、担蚕量明显下降,严重影响了柞蚕的正常生产。对此,怎样轮伐更新才能更有利于柞树的生长、促进柞蚕业生产和保持生态平衡呢?笔者根据实践和调查,提出以下建议:  相似文献   

4.
宽甸县地处辽宁省东部山区,是我省柞蚕生产重点县之一。现有柞园60万亩。其中一类柞园25万亩、二类柞园35万亩,年养蚕8000把,产茧5000吨,收入l亿元左右。长期以来,多数蚕民受利益驱动,只注重养蚕,轻视建设管理,导致大部分柞园树势衰退,缺墩少株,水土流失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制约了柞蚕生产的健康发展。为了更好贯彻落实《宽甸满族自治县柞蚕场管理条例》,保证青山常在,柞园永续利用,2011年末我县制定了大力开展生态型柞园建设实施方案,主要内容是:合理保护和利用一类柞园,全面科学地建设二类柞园方针,转变蚕业生产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达到经济、生态、社会三个效益同步增长。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近两年来主要做了下几个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5.
通过采取柞树补植加密技术、树型养成技术、蚕场植被培育和修筑闸沟等生物、工程措施,对现有柞园进行综合治理,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园林化管理。提高柞园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使柞园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6.
通过各枝龄柞树生长调查,揭示出蚕场柞树暴发生长规律和相关生长规律。暴发生长规律:在一年中,柞叶生长速率呈“S”型曲线,柞叶生长量呈间歇式暴发生长,相关生长规律:在轮伐更新周期内,1~3枝龄柞树枝与叶生长呈正相关,4~5枝龄柞树枝与叶生长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通过各枝龄柞树生长调查,揭示出了蚕场柞树暴发生长规律和相关生长规律。暴发生长规律;在一年中,柞叶生长速率呈“S”型曲线,柞叶生长量呈间歇式暴发生长。相关生长规律;在轮伐更新周期内,1-3枝龄相等树枝与叶生长呈正相关,4-5枝龄树枝叶生长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对现有养蚕柞林进行科学分级、分类指导、优化配置,做到立体培养,建设后的柞园第一层为中刈拐枝伞形树冠,柞树密度、中干柞树密度、柞树郁闭度、柞树整体比例达标。第二层为密植的草木植物,第三层为枯草落叶形成的腐殖质土层。柞园的生态功能和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实现柞园管理园林化。在科学规划、量化使用蚕场的前提下,投放利用率高的柞蚕种茧,节约使用蚕场,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前提下的柞蚕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9.
宽甸县地处辽宁东部山区,是我省柞蚕生产重点县之一,现有柞蚕园60万亩,全县22个乡镇,有18个乡镇放养柞蚕。近两年来,由于县里采取整合林业、水利资金,用于柞园建设,县民宗局从2012年开始,连续五年,每年投入200万株柞苗,进行柞园建设,加之蚕民对柞园建设认识逐步提高,使我县的柞园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缺株断条现象逐年在减少,植被得到逐年恢复。现在一类柞园达到25万亩,二类柞园35万亩,年养蚕量逐年增加,目前已达8000把,产茧5000吨,收入2亿元左右,重点乡镇长甸、永甸等地柞蚕收入占农业总收入20%左右,柞蚕生产是我县山区一项重要支柱产业,虽然柞蚕生产形势喜人,但是还存在一定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刈蚕場能提高单位面积利用率1~4倍,节省养蚕劳动力一半左右,提高单位面积产茧量1.5倍左右。中刈蚕場主要是培养中刈留桩和中刈放拐两种树型。对蒙古柞、辽东柞、尖柞主要通过中刈留桩、掰芽育枝、伐枝养拳三步养成;中刈放拐树型主要分中刈留桩、掰芽放拐、拐上育枝三步养成。  相似文献   

11.
柞蚕放养是在山区柞园里进行的,极易受到风雨、霜冻、高温等自然灾害和鸟、兽等敌害和病虫害的危害。而河南省又是典型的一化柞蚕区,1年只能春季放养1次。因此,加强春蚕防护极其重要。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老一辈蚕业工作者经过反复试验研究了固定蚁场(现称小蚕专用柞园),为提高小蚕保苗率、实现稳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根据鲁山县柞蚕生产发展实际和历年采取的有效养殖措施,总结出适合鲁山县的春柞蚕养殖技术,包括选用良种、集中孵卵、适时见蚕、精工收蚁、养蚕保苗、选场选芽、移蚕匀蚕、分批养蚕、病虫鸟兽害防治、窝茧采茧、整伐柞坡等内容,以期为一化性春柞蚕的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柞蚕放养在我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周期短、投资少、见效快,是农民增收的一项支柱产业。作为我市特色效益农业重要组成部分已有深厚的产业基础和群众基础。在我市93%的村及88%的居民组放养柞蚕。我市现有柞园150万亩,蚕农2万4千户,每年放养春秋两季柞蚕,春季柞蚕放养2231把,秋季柞蚕放养17856把,全年蚕业总收入3.91亿元。经测算凤城市每年就有8万多人依靠柞蚕业生活,占凤城市总人口的14%。蚕农仅70天时间就人均收入2万元以上,凤城市蚕业社会总产值达10亿元左右。我市现有柞园150万亩,蚕农2万4千户,每年放养春秋两季柞蚕,春季柞蚕放养2231把,秋季柞蚕放养17856把,全年蚕业总收入3.91亿元。  相似文献   

14.
以柞蚕场轮伐柞枝为主要原料,采用不同配方栽培黑木耳,试验结果表明:配方1柞枝木屑85%、麸皮11%、石膏粉2%、豆粉2%,含水量60%~65%为最佳配方,其菌丝生长粗壮、浓密,黑木耳每袋产量干重达到58.01 g,总糖、蛋白质明显高于棉籽壳和市售杂木屑配方组。  相似文献   

15.
程嫚嫚  田敏 《农技服务》2014,31(8):96-97
本文分析了苹果绵蚜及其天敌在三种不同农事操作下的发生动态规律,研究了日光蜂对苹果绵蚜的寄生作用。结果表明废弃园中苹果绵蚜的总量最多,粗放园次之,而化防园中苹果绵蚜数量最少。从天敌总量来看,化防园中天敌总量最少,粗放园次之,废弃园中天敌总量最多。日光蜂对苹果绵蚜的寄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废弃园、粗放园、化防园。上述结果说明:药剂对苹果绵蚜的发生有很好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柞蚕属野蚕,是我国除桑蚕外的第2大蚕类,原产中国。它是由古代栖息在山坡柞树上的一种野蚕,经长期驯化而来,目前由人工放养在野外大山柞林之中,它以柞叶为食,呼吸着新鲜空气、饮以雨露,由于整个蚕期不施药、无污染,有绿色食品之称。  相似文献   

17.
针对我市柞蚕场普遍存在的柞树密度不足、根刈柞产叶量不高、局部蚕场植被退化、个别地块出现砂化情况等现象,用单一方法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必须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即对密度不足的柞蚕场进行柞树育苗移栽和橡实直播补植、改根刈柞为中刈柞,扩大树冠面积,增加产叶量,采取小柞树穿带、种植草灌植物、增加地表植被,对已砂化和被侵蚀的蚕场实行休蚕养树、修建闸沟并培植植被。通过以上技术措施根本改善蚕场的生态环境,提高蚕场等级,使多数蚕场达到2类以上标准,蚕场生态结构实现三层覆盖,第一层为中刈拐枝型树冠,第二层为密植的草灌植物,第三层为枯草落叶形成的腐殖质土层,蚕场郁闭度在60~80%,蚕场输入输出平衡。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永续利用的能力。使蚕场生态环境和蚕区整体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  相似文献   

18.
<正> 我省柞蚕通常是一年放养两季,春放种秋放丝;部分一化地区,则种、丝茧均系春放.春季正是柞树萌发生长期,因产叶量少,产茧量低,工效差.春季干旱多风,柞叶老化快,移蚕次数多,既浪费饲料摧残柞树生长,又影响亩柞产茧量.因此,改放一季秋蚕是养柞增茧,提高柞蚕经济效益,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蚕场生态补植建设工作受到吉林省各地蚕区的高度重视,在人工育苗成本高、苗源短缺的条件下,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野生柞苗资源开展蚕场补植建设,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好办法。  相似文献   

20.
由于柞林蚕场保护和利用不合理,我国老蚕区柞林蚕场土壤沙化严重、柞树叶质量差、病毒污染重、繁种质量低.建国后,柞蚕种繁育基地发生两次大的北移,第1次是由辽宁省丹东市移到辽宁省西丰县,现又由辽宁省西丰县移到吉林省.目前,吉林省的柞蚕种茧生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已成为全国的柞蚕种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