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精心营造创新环境,优化解题过程,通过启发知识来启发创新、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教学和教改的根本任务。一、财会教学现状  相似文献   

2.
随着素质教育和高校改革的推进,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农业院校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不足,以机器人大赛为契机,提出了增强农业院校实践创新能力的模式。该模式以综合机器人实验室为平台,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为主线,机器人创新梯队为主体,探索了农业院校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表明"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教育模式对于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创新能力培养是当前高职教育的核心,该文针对高职园艺技术专业和学生特点,从创业教育的内涵,创业创新培养的理念、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学生创业社团、技能大赛以及教师培养与创业能力培养的关系等方面入手,指出了高职园艺技术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构建了基于能力递进的创业知识传授和创业思维开发、创业能力培养和学生创业实践的高职园艺技术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为高职院校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4.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育,正以迅猛之势在中国大地延伸。而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要从基础教育抓起。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培养创新能力的主渠道。所以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改革实验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提高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基于工程训练的大学生创新教育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工程训练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结合我校的专业特点和学科优势,以面向铁道建设与运营、机械电子等相关行业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为目标,在不断完善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融入工程训练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重构工程训练教学体系,探索面向工程实际的创新训练方法,科学组建创新指导团队,探索实训室开放式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从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基本能力训练到基于工程项目的创新实践的循序渐进的创新教育模式,新的创新教育模式实践效果显著,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能力,应做好以下几点:加强专业课教师的创新意识、更新教育观念,以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改革学生评价制度、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注重学生创新兴趣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李书平 《河南农业》2012,(10):43-44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核心是研究和解决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创新教育能使学生牢固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8.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已成为当前工科院校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创新能力与创新教育的内涵出发,对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途径与方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得出综合创新能力体系的构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我国高等农业工程教育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以“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理论知识学习为根基,以完成专业综合创新设计、毕业设计和机械设计大赛为手段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农业工程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中,专业课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改革育人过程和教育方法,全程参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基于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造就高水平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高校的核心任务。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按照系统性、渐进性、探索性和个性化原则构建学生实践教学体系。通过理论基础与实践教育、专业技艺与创新创业、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实践教学与科研训练、本土培养与国际化培训相结合,全面促进学生基本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综合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协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升,使学生实验、实习、实训、创新实践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实现层次化、一体化和综合化,从而达到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综合运用和持续创新能力培养之目的。  相似文献   

11.
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中华民族要想在 2 1世纪成为世界科技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的根基在教育 ,尤其是创新教育。开展创新教育 ,构建创新教育体系 ,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培养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2.
高校主要承担着培育人才、转移知识、社会服务三大任务,其中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培育人才。而目前高校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模式并不是很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育是以“教”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而忽略了学生的作用,学生的潜能很难得到发挥。通过调整实验教学模式,对《牧草与草坪草种子学》实验课内容进行自主实践课命题,结果表明,自主实践课命题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变被动实践为主动实践,在引导学生“实学”创新、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创新作为时代和国民对教育的根本要求 ,其主要特征就是要变革、进步和超越。而创新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更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通过改革创新排除各种阻碍因素 ,真正把学生的创新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本文主要讨论教育创新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 ,以及如何通过创新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以促进其创新潜能的实现。一、教学观念的创新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先导教育改革应首先从教育观念入手。传统教育观念认为 ,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和知识的传授者 ,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器”。这显然与现代教育理念格格不入。现代教育应把教学…  相似文献   

14.
创新教育是指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为目的,以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之具备独立接受新信息、处理新信息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下面谈谈如何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创新能力是人类突破旧认识、旧事物,探索和创造有价值的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在英语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发挥英语教材中的创新教育素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求异思维,以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发展学生的个性;要合理运用创新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现代社会是一个需要创新的社会。对学生而言,应当从小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创新教育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核心。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切实开展创新教育,培养个性完善、综合素质强、能适应激烈竞争的创新人才,是教育工作者必须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是知识经济和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新的迫切任务。构建适应知识经济需要的创新教育模式,是摆在高等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一、创新教育的内涵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其核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创新教育内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 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前…  相似文献   

18.
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丰富学生创新经验,提高创业、就业能力;能够提高人才素质,服务社会发展;能够实现产、学、研、用互动发展;能够提升办学质量;能够提高学院知名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可通过开展创新教育、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开展创新活动、创建学生创新工作室、设置学生创新研究项目等形式搭建培养平台,也可通过设立学生创新专项基金、建立激励机制等方法为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9.
在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中渗透创新能力教育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程序设计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与途径,鼓励学生经过探索、猜想、求异、突破、实践的创新能力培养过程,逐步养成自觉创新的习惯,进而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0.
农业院校数学建模及其竞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创新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是学生高素质培养的要求。结合农科院校学科特点和专业特色,以大学生数学建模及其竞赛为切入点,把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渗透、融入大学数学教学过程,从组织问题驱动的教学内容,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搭建自主学习平台和建立竞赛激励机制等方面构建了数学建模教学实践体系。实践表明,该教学实践体系为学生意识创新、方法创新等方面培养发挥了积极能动作用,有效提高了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