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在温度为(174-1)℃和盐度为16±1的条件下,研究了培养密度(0.1、0.2、0.3个/mL)和容积(20、50、80、150mL)对西藏拟涵Daphniopsistibetana生长和生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低种群密度比高种群密度更有利于西藏拟淹的生长和繁殖,当种群密度为0.1个/mL时,最有利于溢体的生长和繁殖,当种群密度达到0.3个/mL时,水体中开始出现雄体(CV3组除外);在容积试验中,容积为20—80mL时,西藏拟潘的体长随着容积的增大而增大,容积为80mL时,最适宜潘体的生长和生殖;西藏拟涵的生殖量随着体长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2.
为了给北方海水鱼虾蟹类育苗增添一种新的生物活饵料,利用循环水培养装置研究了西藏拟溞Daphniopsis tibetana Sars在稀释海水(盐度为18~20)中规模化培养的技术工艺参数,即起始放养密度、充纯氧和日采收率。结果表明:起始放养密度对西藏拟溞种群增长和日产量影响显著(P0.05),不同起始放养密度(200、550、900、1250 ind./L)培养试验中,放养密度为1250ind./L时,培养第33天时种群密度达最高,为(9500±550.73)ind./L,平均日产量为(125.00±8.35)g/(m3·d);充纯氧与充空气相比较,充纯氧能显著提高种群密度和日产量(P0.05),当放养密度为1250 ind./L、充纯氧时,西藏拟溞种群密度最高达(11 600±560.45)ind./L,平均日产量为(156.82±8.49)g/(m3·d);日采收率对西藏拟溞的种群增长和日产量也有显著影响(P0.05),日采收率为20%时最佳,放养密度为1250ind./L、日采收率为20%时,西藏拟溞种群密度最高为(12 900±995.04)ind./L,平均日产量为(176.52±15.08)g/(m3·d)。  相似文献   

3.
为了给北方海水鱼虾蟹苗提供一种新的活饵料,在海水中进行了大量培养西藏拟溞Daphniopsistibetana和将该溞投喂红鳍东方鲀Fugu rubripes的试验。结果表明:西藏拟溞培育的最高密度为1 570~2 320个/L,平均日产量为23.0~35.2 g/(m3.d);摄食西藏拟溞的红鳍东方鲀的存活率、体长和体重相对增长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饵料系数高于对照组,而日粮却与对照组接近;摄食西藏拟溞的红鳍东方鲀鱼体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中,除C22∶6ω3(DHA)的含量低于对照组外,其余脂肪酸的含量均高于或与对照组相当。同时也讨论了影响西藏拟溞密度和产量的生态因子及西藏拟溞的营养价值问题。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饵料种类及密度对透明溞Daphnia hyaline繁殖和种群动态的影响,以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双对栅藻Scenedesmus bijugatus、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和沙角衣藻Chlamydomonas sajao 4种不同饵料(生物量均为7.5 mg/L),以及1.0×10~4、5.0×10~4、10.0×10~4、50.0×10~4、100.0×10~4 cells/mL 5种不同密度的蛋白核小球藻,分别培养北京密云水库透明溞,研究透明溞的寿命、生长、繁殖和种群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用蛋白核小球藻、双对栅藻、四尾栅藻和沙角衣藻培养的透明溞内禀增长率r_m分别为(0.310 2±0.025 0)、(0.292 3±0.030 6)、(0.292 9±0.031 7)、(0.252 1±0.018 9)ind./d,前3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与后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透明溞的寿命以双对栅藻最长,为(38.48±1.88)d,且与其他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产前发育期以小球藻最短,为(6.80±0.74)d,各试验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生殖总量以四尾栅藻最高,为(70.27±5.34)ind.,与其他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饵料密度试验中,透明溞内禀增长率和净生殖率均随蛋白核小球藻饵料密度的升高而增大,内禀增长率最大为(0.357 6±0.015 6)ind./d,净生殖率最大为(83.54±8.80) ind.;而寿命随饵料密度升高先略有增加,之后快速减少;产前发育期随饵料密度的升高而降低。本试验结果可为透明溞规模化培养利用中,饵料藻类的选取和藻类密度的确定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相对恒定的盐度(22)、温度(24~28℃)和自然光照下,培养液为密度(3~4)×106 cells/mL小球藻藻液,培养液更换方式1次/12 h、1次/6h和机动更换3种方式,初始种群密度为0.02 ind/mL,研究不同食物密度波动,对蒙古裸腹溞的种群密度变化规律和雄体比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9 d的培养期限内,种群密度呈现出典型的“S”型曲线,明显分为4个阶段:缓慢增长期、快速增长期、稳定期、下降期,固定组1次/12 h的种群密度明显低于固定组1次/6h和机动组,种群密度最大时可达到47 000 ind/L;雄体百分率表现为固定组1次/12 h>固定组1次/6 h>机动组,且3个组别均出现了2次雄体产出高峰期,最大雄体百分率可达到21.3%,分析得出蒙古裸腹溞雄体的产出与食物密度波动和种群密度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在较高的种群密度下并不能诱导出非常高的雄体百分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密度及雌雄比例对隆线溞混交雌体生殖方式的影响。[方法]将产过1次冬卵的隆线溞雌体按不同密度和不同雌雄比例进行分组,研究不同密度及雌雄比例对隆线溞混交雌体生殖方式的影响。[结果]当密度为0.1、0.2、0.5、0.8、1.0个/mL时,冬卵率和夏卵率无显著差异;当密度为2.0个/mL时,冬卵率显著高于其他5组(P0.05),而夏卵率显著低于其他5组(P0.05)。不同雌雄比例对隆线溞混交雌体产冬卵的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将枝角类作为水产动物饵料生物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及时投喂酵母,加大培养用水的日交换率,增大引种种群个体的数量、幼体百分率(80%以上)和成体怀幼数,并在适宜的溞密度(5000个/L左右)和采获率(30%)下采获,对提高蒙古裸腹溞Moina mongolica Daday的日产量有益.在微流水、日投喂200~300万个/mL小球藻并搭配投喂150 mg/L干酵母,培养用水日交换率0.5~1.0的条件下,蒙古裸腹溞的日产量近100 g/(m3*d);蒙古裸腹溞的种群增长可用Logistic曲线方程Nt=11/(1+e1.967-0.318t)描述,并依照种群增长曲线探讨了提高日产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分别用发头裸腹溞(1 mL污水中加0.1个发头裸腹溞)、纳豆芽孢杆菌(1 mL污水中加1.0×105个纳豆芽孢杆菌)和发头裸腹潘+纳豆芽孢杆菌(1 mL污水中加0.1个发头裸腹溞和1.0×105个纳豆芽孢杆菌)处理里下河污水,以不加发头裸腹潘和纳豆芽孢杆菌的里下河污水为对照.结果表明:纳豆芽孢杆菌处理污水72 h,污水的COD从开始的15.98 mg/L下降到8.44 mg/L;各处理对污水总氮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对氨态氮、总磷去除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模拟工厂化培养蒙古裸腹溞(MoinamongolicaDaday)的试验研究表明,在小球藻和酵母的不同投喂量下,随着蒙古裸腹溞种群密度的增大,其摄食率和日粮均下降,为了满足60%以上的小球藻日粮和40%以上的干酵母日粮,食物保证度必须达到每个溞有100万个小球藻和0.03mg干酵母.当混合投喂100万个/mL小球藻和150mg/L干酵母时,得到最高的蒙古裸腹溞日生产量(76g/m3*d).  相似文献   

10.
以圆型臂尾轮虫(Brachionus rotundiformis)为研究对象,以不同配比的酵母和眼点拟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为饵料,采用2个盐度(2%,3%)、3个接种密度(1,10,50 ind/mL)进行饲养试验,比较研究了不同条件及其组合对轮虫种群增长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饵料配比、接种密度、盐度及三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均对轮虫的平均日增长率产生极显著影响(P=0.000);接种密度对轮虫抱卵率无显著影响(P0.05),饵料、盐度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轮虫抱卵率产生显著影响(P0.05)。三因子的最佳组合:盐度2%、接种密度1 ind/mL、饵料配比为眼点拟微绿球藻18.75×104/mL+酵母4.8×106/mL。  相似文献   

11.
蒙古裸腹溞摄食强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采用镜检取差的方法初步研究了不同温度,食物密度和光照条件下的蒙古裸腹溞的摄食强度。试验结果表明:蒙古裸腹溞在28℃下成体的日粮高于25℃梯度;成体在0.24 mg/l小球藻密度下的日粮依次高于4.76×10~(-2)mg/l和0.14mg/l梯度;幼体在0.14mg/l小球藻密下的日粮依次高于0.24mg/l和4.76mg/l梯度;在黑暗条件下成体的日粮高于自然光照梯度,幼溞则相反;高密度种群中溞的日粮明显低于低密度种群;各种温度、食物密度和光照条件下蒙古裸腹溞的日摄食量为9.59×10~(-3)~0.17mg/小球藻/个溞日,日粮为32.18%~497.58%,并且溞的摄食存在较明显的昼夜变化节律。  相似文献   

12.
应用线粒体12SrRNA基因序列对4个地理品系的西藏拟溞(纳木卡错品系、色林错品系、班戈湖品系、赛里木湖品系)进行分子系统发育研究,并结合GenBank中7种相近溞类的12S rRNA基因序列探讨了西藏拟溞的分子系统进化关系.结果表明,在4个品系西藏拟溞的4条12S rRNA基因序列中,A、T、G、C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1.9%、32.45%、17.33%和17.95%,A+T的含量64.35%,G+C的含量为35.28%,A+T的含量明显高于G+C的含量,符合节肢动物A、T含量高的特点.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西藏拟溞和其他溞属枝角类动物有着明显的遗传差异,说明西藏拟溞在枝角类生物学研究中有其独特的地位.遗传多样性计算结果表明:在4个品系的西藏拟溞中,纳木卡错品系与色林错品系以及纳木卡错品系与班戈湖品系的遗传相似性均较高,达98%左右;班戈湖品系与纳木卡错品系间的遗传距离最小,仅为0.0126,班戈湖与赛里木湖间的遗传距离最大,为0.0199;与其他溞属枝角类相比较,4个品系西藏拟溞种内差异相对不明显,而与其他溞种间的差异显著,西藏拟溞有着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研究表明,12S rRNA基因序列包含有可靠的进化信息,可作为西藏拟溞种类鉴定良好的分子标记,同时利用这种分子标记法从分子系统进化方面证明了Daphnia tibetana和Daphniopsis tibetana Sars应分属于不同的种.  相似文献   

13.
以西藏拟溞(Daphniopsis tibetana Sars)为优势浮游动物物种的低盐度盐湖是西藏湖泊的一个重要类型,以达则错为代表,分析了其沉积背景及沉积物组成。结果如下:(1)湖泊敞水区无机沉积以内生化学沉积为主,可代表深水盐湖无机沉积物的自然沉积过程。(2)达则错盐湖浮游植物以蓝藻、硅藻、裸藻、绿藻为主,总生物量11.35 mg/L;浮游动物生物量为4.92 mg/L,其中西藏拟溞占 82.30%;浮游植物残体受盐梯度影响在盐梯度层之上聚集,而浮游动物残体及粪粒(Fecal pellets)因外表有碳酸盐附着可穿过盐梯度层沉积湖底,生物残体与浮游动物代谢产物构成了沉积有机物的物质基础。(3)表层沉积物平均含水量为66.70%,粒径0.004-0.02 mm范围内的颗粒物含量最大,占20.42%,其次为<0.004 mm的粘土,占4.53%。(4)表层沉积物总有机碳(TOC)平均含量为27.99 mg/g(干重),其中颗粒有机碳(POC)约为18.11 mg/g,占TOC的64.70%;在POC中,西藏拟溞粪粒贡献最大,约占POC的60.48%,占TOC的39.06%,占沉积物总量的1.12%,其次为西藏拟溞残体,占POC的38.85%。分析结果表明盐湖因其独特的水化学和生物学特征具有较强的沉积能力,以化学沉积为主的无机沉积及以西藏拟溞粪粒和残肢碎屑为主的有机沉积构成了该类型盐湖颗粒物沉降及沉积的主要过程。  相似文献   

14.
西藏拟溞的染色体核型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对采自西藏北部的西藏拟溞Daphniopsis tibetana染色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藏拟溞染色体数目为2n=24,其中6条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18条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总臂数NF=30,核型公式为2N=6M 18T。将此结果与裸腹溞属和溞属几个种类的染色体核型结果进行了比较,探讨了三者之间的亲缘关系,并根据西藏拟溞染色体核型特点,对其进化地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为了了解在不滤出原水中浮游动物的条件下,不同密度的大型溞(Daphnia magna)对浮游植物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以及控藻效果最佳的大型溞添加密度。于2016年5月进行了大型溞添加模拟实验。实验设一个对照组(C0)和C1、C2、C3、C4 4个处理组,大型溞的添加密度分别为0、5、15、25、50 ind/L,每个实验组设3个平行,实验期10 d。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低密度处理组(C1和C2)和高密度处理组(C3和C4)均可抑制藻类密度,后者最为明显。(2)大型溞摄食优先选择绿藻和粒径介于20~30μm的藻类。(3)大型溞对原水中的颈沟基合溞(Bosminopsis deitersi)、长肢秀体溞(Diaphanosoma leuchtenbergianum)、剑水蚤、轮虫和原生动物均有抑制作用,在本文所设密度范围内,添加的密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强(除原生动物),从而间接的影响浮游植物群落。(4)当添加的大型溞密度为25 ind/L时,控藻的效果最佳,实验4 d后,藻类密度降至最低,约下降至原来的24.9%。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对大型溞Daphnia magna的急性毒性效应和多个世代(P、F1和F3代)生殖与种群增长影响,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通过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急性毒性试验中,DEHP对大型溞24 h、48 h的LC_(50)分别为0.820、0.569 mg/L,安全浓度为0.082 mg/L,属于高毒物质;慢性毒性试验中,浓度为0.03~0.07 mg/L的DEHP对大型溞的生殖和种群增长具有一定毒性作用,浓度为0.06~0.07 mg/L的DEHP对大型溞P代的总生殖量、平均生殖量、第一胎生殖量、产幼间隔和种群增长有明显促进作用,对大型溞F1代影响不明显,而对F3代总生殖量、平均生殖量和种群增长具有一定抑制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邻苯二甲酸酯的安全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浙江千岛湖2004年浮游甲壳类的群落结构组成及现存量的时空变化。千岛湖浮游甲壳类主要由33种组成,其中桡足类14种,优势种为右突新镖水蚤(Neodiaptomus schmackeri)、特异荡镖水蚤(Neutrodiaptomus tumidus)、球状许水蚤(Schmackeria forbes)、近邻剑水蚤(Cyclops vicinuss)等;枝角类19种,优势种为透明溞(Daphnia hyaline)、象鼻溞(Bosminaspp)、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等。桡足类年平均密度为8.26±1.25 ind/L,年均生物量为0.13±0.09 mg/L,物种多样性指数为1.88;枝角类年平均密度为5.27±1.33 ind/L,年均生物量为0.42±0.23 mg/L,物种多样性指数为3.03。桡足类和枝角类密度均在8月份出现峰值,分别为42.76 ind/L和30.57 ind/L;水平分布上,千岛湖浮游甲壳类现存量在Ⅰ站点(宅上)最高,生物密度和生物重量分别达130.83 ind/L、7.83 mg/L,Ⅵ站点(湖村岛)最低,生物密度和生物重量仅有25.20 ind/L和2.93 mg/L。垂直分布以离水表8 m的生物量最高,分别为242.27 ind/L、13.98 mg/L。  相似文献   

18.
在温度为20℃、食物浓度为5×105cells/ml的条件下,研究了发头裸腹溞(Monia irrasa)和大型溞(Daphnia magna)的不同组合两种浸之间的竞争力强弱,结果表明:在不同组合下,发头裸腹溞种群密度均明显高于大型溞,处于竞争优势。单种培养下发头裸腹溞种群密度最大值为1196ind./(200ml),大型溞最大值为324ind./(200ml)。发头裸腹溞在单种培养和混合培养时均出现了雄体,其最大雄体密度(131ind./(200ml))出现在单种培养组。大型溞在各培养组中产生的雄体数均较少或无。发头裸腹溞在各培养组中均产生卵鞍,而大型溞只在单种培养组中出现卵鞍。两种溞产生的卵鞍多数为空卵鞍。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不同盐度对褶皱臂尾轮虫休眠卵的孵化及其生长繁殖的影响。试验共设5个试验组,盐度分别为5、10、15、20、25。孵化试验中,48h后盐度为5的试验组孵化率最高,但各组差异不显著。培养试验中,较低盐度条件下(S=5,10)培养的褶皱臂尾轮虫较早达到最大种群密度,分别为48.50±10.05个/mL,51.33±8.69个/mL。而且低盐度条件对诱导轮虫产生夏卵及产生雄体也有较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西藏拟溞形态构造的再描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详细观察和描述了西藏拟溞Daphniopsis tibetana Sars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对其非需精卵、休眠卵、精子、壳腺、幼体的触角腺和颈呼吸器、感觉器官等都是首次描述。证实西藏拟溞与西藏溞的外部形态具有截然不同的特征,它们应分属于不同的种。西藏溞的壳瓣后背角生成壳刺,而西藏拟溞的壳瓣后背角钝圆不生成壳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