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采用模糊评判方法对眉山市洪雅县,丹棱县、仁寿县、东坡区的藤椒感官质量进行了综合评定。结果表明:4个地方的藤椒感官评定从高到低依次为:丹棱藤椒洪雅藤椒仁寿藤椒东坡藤椒。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眉山市不断深化种植业结构调整,经济作物得到长足发展,形成了一批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特征明显的特色种植业生产基地,仁寿县、青神县、东坡区、洪雅县先后被命名为"中国枇杷之乡"、"中国椪柑之乡"、"中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后植被覆盖变化特征,评估生态修复效果,对于制定更为有效的生态修复战略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该研究以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为研究区,以EOT算法为核心,基于GIMMS NDVI数据集和MODIS NDVI数据集的重叠时期数据,构建1982—2000年1 km分辨率的NDVI数据集(EOT NDVI),并联合MODIS NDVI数据(2001—2019年),形成1982—2019年逐月1 km NDVI数据集(EM NDVI),以探究研究区的NDVI时空动态变化。【结果】(1)EOT算法对GIMMS NDVI降采样应用是合理的,同时期EOT NDVI与MODIS NDVI之间的平均误差(ME)、平均值绝对误差(MAE)、均方根误差(RMSE)均较小,且决定系数(R2)较高;(2)1982—2019年年均NDVI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年均NDVI增长速率为0.007 8;(3)1982—2019年植被增长速率呈现空间异质性,且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1982—2000年)年均NDVI呈下降趋势的地区是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2001—2019年)年均NDVI增加趋势显著的地区。【结论】研究成果可为评估生态恢复措施实施效果和未来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4.
陈科皓 《农学学报》2018,8(8):16-21
为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为陕西省生态建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基于MODIS-NDVI 影像及高程数据,采用MVC、一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陕西省2011—2015 年NDVI 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陕西省NDVI值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陕南地区及陕北南部森林植被茂密,植被覆盖情况较好,陕北北部属于风沙区,植被覆盖情况较差,关中地区以农作物为主,植被覆盖情况居中;(2)2011—2015 年陕西省NDVI值呈波动变化,整体变化趋于稳定,且有好转趋势,主要分布在关中及陕南地区;陕北地区NDVI值有退化迹象;(3)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NDVI值呈“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2000~2500 m海拔高度范围内的NDVI值最高,植被覆盖情况较好,主要是分布在秦岭山脉的太白山地区。  相似文献   

5.
陕北地区GIMMS、SPOT--VGT和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选择适合监测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的最佳遥感序列数据,精确监测陕北黄土高原退耕前后的植被变化,选取GIMMS、SPOT-VGT和MODIS3种常用的遥感数据,运用相关分析和均方根误差分析方法,比较3种遥感数据在陕北黄土高原植被空间分布、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3个方面的异同。结果表明:1)在植被空间分布方面,GIMMS/NDVI、SPOT-VGT/NDVI和MODIS/NDVI在大范围上的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但通过分布图分析可以看出,MODIS遥感数据由于其地物分辨率高及NDVI动态范围大的优点,比SPOT-VGT和GIMMS数据更适合于反映植被类型多样的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的空间分布。2)在季节变化方面,3种遥感数据NDVI季节变化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均方根误差分析结果表明,MODIS/NDVI与GIMMS/NDVI之间的差异明显大于MODIS/NDVI与SPOT-VGT/NDVI之间的差异;不同季节3种遥感数据NDVI差异也不同,夏季由于云雨较多,3种遥感数据NDVI之间差异最大。3)在年际变化方面,MODIS和SPOT-VGT数据反映出陕北黄土高原地区NDVI在1999—2007年间呈显著增加趋势,而GIMMS/NDVI却未呈现显著变化,说明GIMMS/NDVI在反映陕北高原地区植被年际变化方面存在显著缺陷。通过相关分析可以看出,GIMMS/NDVI和MODIS/NDVI年际变化之间的相关系数随植被覆盖度的升高而降低,尤其在针阔混交林区,其NDVI相关系数甚至为负值,表明GIMMS传感器对高覆盖度植被变化的响应不太敏感,与其他两者相比更易受水气和云的干扰。因此,GIMMS/NDVI不能作为历史均值NDVI直接应用到MODIS应用模型中,尤其在反映高覆盖度植被年际变化方面。  相似文献   

6.
基于MODIS NDVI探究朝鲜植被覆盖的空间分布格局,运用斜率分析法拟合2000-2016年朝鲜植被覆盖动态变化趋势,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朝鲜植被NDVI与气温、降水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总结了2000-2016年朝鲜植被覆盖动态变化规律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朝鲜植被覆盖空间分布不均,北部高原、山地区以及中东部山地丘陵区NDVI值最高;西、南海岸地带,平原地区以及东部沿海区NDVI值最低.朝鲜植被生长季NDVI整体上呈减少趋势,但局部有增加趋势,空间差异明显;其中减少面积为39 161 km2,占国土面积的31.9%,增加面积为28 972 km2,占国土面积的23.6%;生长季各月整体上均呈减少趋势,减少幅度5月最大,7月次之,9月最小.植被变化与气温、降水存在相关性,并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年际受气温影响略大,年内9月植被与前期1月、前期与同期累积气温存在显著相关性,与当月、前期与同期累积降水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利用祁连山北麓东段的天祝县、中段的肃南县和西段的肃北县1982~2006年的植被指数(NDVI)和气候因子(气温和降水量)及载畜量数据,对祁连山北麓25年间NDVI与气候和载畜量的变化趋势及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气温、降水量和载畜量变化的地域性差异明显,其中东段天祝县的变化最大.天祝县和肃南县的气温呈显著增加,3个县的年降水量和NDVI变化均不明显,但1998~2006年草地NDVI空间变化特征表明,3个县9年间植被均呈现退化趋势;天祝县的载畜量呈明显增加而肃南县和肃北县的载畜量呈极显著降低变化.天祝县的年均气温和3个县降水量的稳定性较弱,而3个县的NDVI和载畜量的稳定性较强.天祝、肃南和肃北县的年均气温、降水量、NDVI和载畜量的多年均值分别为0.3、5.0、7.1℃,339.2、263.7、152.0mm,0.25、0.31和0.08,96.7、69.1、28.3万只羊单位.天祝县和肃北县的NDVI分别与气温(R=0.403)和年降水量(R=0.411)均呈显著正相关,肃南县的植被NDVI与气候因素和载畜量均相关性不明显.分析认为,气候因素是影响祁连山草地NDVI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通过简单配对比较和配对样本T检验,探寻农用地整理对项目区NDVI变化的影响特征。结果显示:从变化数量构成角度看,在农用地整理前后仅年内标准差、年内最小值和年内极差的变化相对突出;从平均变化率角度看,所有参数的变化均相对突出;从整体变化显著性角度看,仅年内标准差的变化达到显著水平。总体来看,农用地整理对项目区NDVI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促使NDVI年内平均变异程度趋于缩小。  相似文献   

9.
华北地区植被NDVI变化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1982—2006年NOAA/AVHRR NDVI数据和华北地区56个气象站点温度和降水数据,从月、季节和生长季尺度上分析植被NDVI、温度和降水的年际变化及NDVI对温度和降水的响应。结果表明,从月尺度上来看,植被NDVI年变化以增加趋势为主,温度以增加为主,降水量以减少为主。从季节上讲,春季和秋季NDVI空间分布大体一致,与夏季呈相反趋势;春季和秋季时间序列NDVI呈上升趋势,夏季降低趋势较弱;春季升温最快,其次是夏季;夏季降水增加,春季和秋季降水减少。生长季NDVI呈增加趋势,温度每10 a增加0.48℃(P0.01),降水变化趋势不明显。3,4,11月NDVI变化主要受温度限制,植被季节(春、夏、秋季)和生长季NDVI与温度的相关性均大于NDVI与降水的相关性,NDVI与温度的相关系数从大到小顺序是:生长季春季秋季夏季,NDVI与降水的相关系数从大到小顺序是:春季生长季夏季秋季。  相似文献   

10.
《山西农业科学》2016,(5):640-645
利用2001—2013年汾河流域卫星遥感数据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地表温度(LST)和降水实测资料,分析了汾河流域及其上、中、下游近13 a来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近13 a汾河流域月NDVI变化呈现单峰型;整个流域及上、中、下游的植被覆盖率均有所提高;植被覆盖状况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变好;基于月尺度的NDVI与LST呈显著正相关,而降水量与NDVI的相关关系为抛物线型;基于月尺度的NDVI与同期的LST和降水量的复合相关模型优于单变量相关模型,复合相关模型为:NDVI=0.007Ts+0.002P+0.222;基于年际尺度的NDVI与LST的单变量相关不显著,而NDVI与降水量的单变量相关性显著;NDVI的赫斯特指数表明,汾河流域的植被覆盖状况将持续改善。  相似文献   

11.
高频率干旱对仁寿县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奇穗  李秀梅 《现代农业科技》2010,(23):278-279,281
干旱是限制水稻作物产量的主要生态因子之一,仁寿县作为十年九旱的农业大县,水稻生长经常发生缺水现象,研究水稻产量受干旱胁迫的影响对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岗优21为分析对象,收集1990—2008年水稻产量及同时段5—7月积温、日照、蒸发、降水等气象要素,利用SPSS10.0中的逐步回归法(Stepwise)建立水稻产量和各气象要素间的回归模型。根据SPSS10.0中的逐步回归法,把变量的选择和剔除标准分别设为0.15和0.20,根据标准选择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包括5月的积温总数、5月和6月的日照总时数、5月的蒸发总量和7月的降水总量,建立了相应的回归模型。建立的回归方程取得了较好的拟合效果,可以作为水稻产量的估测模型使用。  相似文献   

12.
陈进发  刘畅  徐剑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7365-7366,7407
采用地面调查与"3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以三江源玛多县为例,在计算玛多县TM影像归一化植物指数(NDVI)分布图的基础上,建立监测样点地上生物量与NDVI的遥感模型,结合青海省草地生产力划分等级,得出玛多县草地生产力等级分布图,实现草地生产力监测由点到面扩展。研究表明:①2009年玛多县草地覆盖面积约222万hm2,NDVI以0~0.5为主,占玛多县草地总面积的88.64%;②监测样点生物量与NDVI相关系数达0.7以上,呈显著相关关系,模型可定量表达为生物量=552.632×NDVI1.137;③玛多县草地生产力等级以750~3 000 kg/hm2为主,占玛多县总草地面积72%;草地生产力最高等级为4 500~6 000 kg/hm2,但占玛多县总草地面积不到1%。  相似文献   

13.
基于TM-NDVI的草地生产力遥感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地面调查与"3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以三江源玛多县为例,在计算玛多县TM影像NDVI分布图的基础上,建立监测样点地上生物量与NDVI的遥感模型,结合青海省草地生产力划分等级,得出玛多县草地生产力等级分布图,实现草地生产力监测由点到面扩展。研究表明,①2009年玛多县草地覆盖面积约222万hm2,NDVI以0~0.5为主,占玛多县草地总面积的88.64%;②监测样点生物量与NDVI相关系数达0.7以上,呈显著相关关系,模型可定量表达为生物量=552.632×NDVI1.137;③玛多县草地生产力等级以750~3000kg/hm2为主,占玛多县总草地面积72%;草地生产力最高等级为4500~6000kg/hm2,但占玛多县总草地面积不到1%。  相似文献   

14.
伍引风  朱婷 《安徽农业科学》2014,(25):8810-8812
结合仁寿县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分析仁寿县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制约因素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仁寿县新农村建设新模式,为推动仁寿县新农村建设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The effect of the urease inhibitor, N-(n-butyl) thiophosphoric triamide (NBPT) at a range of application rates on rice production was examined in a field experiment at Jinxian County, Jiangxi Province, China. The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was measured at key growth stages in both early and late ri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ain yield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hen urea was applied with NBPT, with the highest yield observed at 1.00% NBPT (wt/wt). NDVI differed with the growth stage of rice; it remained steady from the heading to the filling stage. Rice yield could be predicted from the NDVI taken at key rice growing stages, with R2 ranging from 0.34 to 0.69 in early rice and 0.49 to 0.70 in late rice. The validation test showed that RMSE (t·hm-2) values were 0.77 and 0.87 in early and late rice, respectively. Therefore, it was feasible to estimate rice yield for different amounts of urease inhibitor using NDVI.  相似文献   

16.
基于TM遥感数据,以杭州市淳安县千岛湖区的典型岛屿化生境景观为研究对象,探讨该破碎化生境景观内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特征,并分析ND,V,I值的变化是否受到岛屿面积和岛屿间距离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大、大、中和小岛屿的ND,V,I值分别为0.24、0.17、0.15和0.07,岛屿的ND,V,I值与岛屿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岛屿样带1、2和3与大陆1的最小距离呈递增趋势,而其ND,V,I值分别为0.16、0.09和0.07,存在递减趋势但不显著;集中岛屿和分散岛屿的ND,V,I值为0.11和0.08,亦存在递减趋势但不显著。岛屿的ND,V,I值与岛屿间的距离呈不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寻求一个高效、准确的冰雹灾害遥感监测方法,为黑龙江省开展生态灾害的卫星遥感监测提供技术参考。【方法】针对2011-08-18黑龙江省木兰县一次冰雹灾害的个例,结合天气实况和雷达资料,利用从环境减灾卫星获得的遥感数据(2009-2011年),分析了冰雹灾害前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变化,对遭受冰雹灾害区域进行了遥感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了检验。【结果】植物遭受冰雹灾害后的一段时间内,NDVI出现异常下降的现象,与未遭受冰雹灾害的区域差别明显,说明利用NDVI来判别遭受冰雹灾害的区域是可行的。遥感监测结果显示,此次遭受冰雹灾害的区域为木兰县西南部(东经127°38′~127°55′,北纬45°55′~46°06′),受灾总面积为82.17 km2。监测结果表明,遥感监测冰雹灾害的准确率平均可达86.67%。【结论】利用环境减灾卫星对冰雹灾害进行遥感监测和灾害等级评估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多项生态工程实施以来,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环境明显改善,探究该区域植被的时空变化,为生态环境建设与差异化决策提供依据。  方法  以陕西省延安市富县为研究对象,利用2000—2019年生长季的Landsat TM/ETM+/OLI影像,运用DBEST算法对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时间序列进行断点检测,并提出多阶段趋势分析方法分析富县植被变化时空特征。  结果  富县植被的断点检测结果表明:66.47%的区域断点NDVI变化幅度小于0.2,主要分布在富县西部和东北地区,植被相对稳定,未发生剧烈变化;33.53%的区域断点NDVI变化幅度大于0.2,其中断点数量多于4个的区域仅占5.88%,集中分布于道路、河流沿线,变化频繁,与人为活动有关。当前阶段趋势分析表明:断点NDVI变化幅度大于0.2的区域,改善的面积占总面积的24.57%,退化面积仅占2.12%;开始时间均在2014年之前,时间分布跨度大,空间异质性强,揭示了富县植被变化的多样性及复杂性;富县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4种主要林地均趋于改善,改善面积占林地面积的96.23%。  结论  2000—2019年,富县植被整体呈现改善趋势,生态建设工程取得良好的效果;植被变化的时空特征存在差异,后续决策需因地制宜。图6表1参25  相似文献   

19.
近20年宝鸡市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被覆盖度是反映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本文利用1988、2000、2007年三期TM遥感数据,计算出宝鸡市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并通过像元二分模型计算出不同时段的植被覆盖度,最后将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差值进行分级,以此来分析宝鸡市1988~2007近20年的植被覆盖变化动态。结果表明:1988~2000年间,极低覆盖度、高覆盖度、极高覆盖度比例都呈现出减少趋势,减少比例分别为宝鸡市土地面积的0.02%、1.66%和1.98%,其他各级别植被覆盖度也都有不同程度下降;2000~2007年间,极高植被覆盖度增大的比例达到8.04%。NDVI差值指数分级结果显示,1988~2000年植被退化明显,2000~2007年有大幅度改善;从长时间序列看,生态退化比较明显的区域是金台区、扶风县、岐山县、凤翔县。人为因素是影响植被覆盖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主要包括山区或平原区的生态绿化工程、城市景观绿化工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畜牧业发展、人口因素等。  相似文献   

20.
延庆县植被覆盖动态变化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利用ETM+数据得到NDVI数据进行植被变化监测的方法,并以京津源风沙治理试点延庆县为例,利用1999、2002、2006年3期ETM+数据,分析了该区1999~2006年植被指数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延庆县7年间(1999~2006年)植被变化十分明显,由于退耕还林等工程使弃耕的面积远大于开荒的面积:植被恢复远高于植被退化的面积,延庆县的植被总体上得到了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