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以江苏里下河地区邵伯湖水域的泥鳅为研究对象,探究泥鳅自然繁殖特性及人工繁育技术。结果表明:雌鳅性成熟系数在3~5月之间逐渐增加,6月达到峰值,此后逐渐下降,泥鳅主要繁殖期为4~9月,最佳繁殖期为5~6月;雌鳅规格越大其怀卵量越高,雌鳅体重大于30g时,其绝对怀卵量大于1万粒·尾~(-1),相对怀卵量大于400粒·尾~(-1);在水温21.5~25.5℃时,雌雄比例为1∶(1.2~1.5),雌鳅每尾注射催产剂用量为125 U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0.3μg促黄体素释放性腺激素(LRH-A2)+0.2mg马来酸地欧酮(DOM),雄鳅剂量减半;注射催产剂后12~15h,亲鳅达到效应时间开始产卵,产卵后平均受精率为85.54%,孵化率为64.86%,催产122尾雌鳅共收获约32万尾仔鳅;初孵仔鳅全长约2mm,苗种培育30~45d后,鳅苗体长可达3~5cm,此时可进行分塘饲养或苗种销售。通过研究泥鳅的自然繁殖特性,突破其人工繁殖技术,为泥鳅规模化人工繁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大鳞副泥鳅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专塘培育大鳞副泥鳅亲鳅,采用人工催情注射、产卵、授精,水泥池网箱孵化、培育等方法,催产大鳞副泥鳅5 200组,人工繁殖受精率和孵化率均在70%以上,繁育大鳞副泥鳅鳅苗2 600万尾。  相似文献   

3.
泥鳅稻田原位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秋季养殖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odatus)的稻田环形沟中,架设简易的泥鳅产卵孵化箱和育苗箱,进行了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稻田原位繁殖研究。结果表明,泥鳅人工催产率78.6%,受精率84.5%,共孵化出苗约18.24万尾,孵化率60.8%。经过13 d的培育后,获得规格5 cm左右的鳅苗2.90万尾,育苗成活率16.0%。  相似文献   

4.
大鳞副泥鳅的繁殖力测定及人工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70尾大鳞副泥鳅进行了体长、体重测定,并解剖观察,测量其性腺重,计算成熟系数和怀卵量。测定体长范围9.7~20.7cm,体重9~68g,成熟系数为2.56%~25.12%,怀卵量2 115~41 127粒,;绝对怀卵量最大个体体长为20.7cm,体重为68 g;4月22~27日,人工催产大鳞副泥鳅90组,雌雄比为2∶1,注射激素为HCG 300~500IU+DOM 0.1mg/尾,LRH—A2 2~3μg/尾+DOM 0.5~1mg/尾;水温17~17.5℃时,效应时间为19~23h;水温在17.5~19℃时,约50~54h孵化出苗。  相似文献   

5.
真泥鳅和大鳞副泥鳅怀卵量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真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和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体长与怀卵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种泥鳅的平均绝对怀卵量都随体长的增加有明显的增加趋势,体长在10 cm以下时,两种泥鳅的平均绝对怀卵量没有显著差异;体长在10-25 cm时两种泥鳅的平均绝对怀卵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同一体长段真泥鳅的怀卵量高于大鳞副泥鳅.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大鳞副泥鳅雌雄个体的形态特征。[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与t检验方法,比较了大鳞副泥鳅雌雄个体的10个外部形态特征。[结果]t检验结果表明10个比值性状中有3个比值性状表现出极显著差异(P0.01),1个比值性状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其他性状差异不显著。主成分分析构建了4个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31.151%、18.844%、12.324%和10.169%,4个主成分的积累贡献率为72.487%,雌雄个体在主成分分析图上存在重叠交错态势,差异不显著,与t检验结论相一致。[结论]该研究结果为大鳞副泥鳅的养殖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大鳞副泥鳅雌雄个体的形态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大鳞副泥鳅雌雄个体的形态特征。[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与t检验方法,比较了大鳞副泥鳅雌雄个体的10个外部形态特征。[结果]t检验结果表明,10个比值性状中有3个比值性状表现出极显著差异(P〈0.01),1个比值性状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其他性状差异不显著。主成分分析构建了4个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31.151%、18.844%、12.324%和10.169%,4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72.487%,雌雄个体在主成分分析图上存在重叠交错态势,差异不显著,与t检验结论相一致。[结论]该研究结果为大鳞副泥鳅的养殖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泥鳅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市场前景广阔。该研究选择体重15 g/尾以上的亲鳅进行人工繁殖试验,结果表明:催产亲鱼400组,可获卵近122万粒,平均产卵量3 050粒/尾,繁殖水花73.85万尾,受精率、孵化率分别为80.5%、75.2%。同时,归纳了繁殖技术关键点,对人工繁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9.
朱光来  赵子明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3,14(8):1178-1182,1200
[目的]寻找泥鳅繁殖的最佳催产剂配比、催产温度及苗种培育开口饵料的最佳选择。[方法]通过给泥鳅注射不同的催产药物,在不同的水温下进行人工催产,苗种培育过程中选择不同的开口饵料进行投喂,研究泥鳅繁殖的最佳催产剂配比、催产温度及最佳苗种培育开口饵料。[结果]雌鳅的怀卵量跟性成熟度成正比,即性成熟度越高其怀卵量也越高,成熟系数为24%的雌鱼绝对怀卵量、相对怀卵量分别为62 142和990粒,而成熟系数为9%的雌鱼仅为18 207和367粒。不同的催产药物对泥鳅催产的效果不同,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相对比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效果好,使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受精率78.84%,而使用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受精率为83.04%。将这2种激素按照一定比例(LRH-A25μg/尾,HCG100 IU/尾)使用可提高催产效果,受精率可达89.17%。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泥鳅的催产效果越好。水温在(30±0.5)℃之间是泥鳅人工催产的最适水温,效应时间6~8 h,催产率为93.33%,受精率为89.26%。用轮虫(以萼花臂尾轮虫、角突臂尾轮虫为主)作为泥鳅仔鱼的开口饵料,其仔鱼成活率最高,成活率为93.3%,其他依次为卤虫幼体、微粒子配合饲料、蛋黄。合理搭配开口饵料能够促进仔鱼的生长,投喂蛋黄+轮虫的泥鳅仔鱼生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单独投喂的3组,投喂蛋黄+轮虫的鳅苗,其生长速度是单独投喂蛋黄的1.21倍,是单独投喂轮虫的1.04倍,是单独投喂卤虫幼体的1.11倍。[结论]该研究为开展泥鳅的规模化繁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采用形态学测定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观察和测定泥鳅♀×大鳞副泥鳅♂(D×P)和大鳞副泥鳅♀×泥鳅♂(P×D)及其亲本的形态差异、可数性状及可量性状,研究泥鳅和大鳞副泥鳅杂交子代及其亲本的形态差异。结果显示,正反交子代(D×P和P×D)外观相似,同时具有双亲的一些特征,如尾柄处皮褶发达,与大鳞副泥鳅相似,而身体上的花纹与泥鳅更相似,大多为圆形斑点,兼有少部分条纹。在体型方面,2种杂交子代体型介于泥鳅和大鳞副泥鳅之间,较大鳞副泥鳅更圆。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显示,2种杂交泥鳅形态相近,均与大鳞副泥鳅更相似。判别分析综合准确率达到94.1%,可以有效鉴别这2种泥鳅和它们的杂交种。泥鳅和大鳞副泥鳅正反交均可获得存活子代,且孵化率、畸形率和早期存活率与自交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1.
【目的】旨在探究属间杂交对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生长性能及形态的影响。【方法】试验选取分别经2代群体选育的泥鳅(M)与大鳞副泥鳅(P)优良个体为亲本,通过人工繁殖建立了泥鳅自交M(泥鳅♀×泥鳅♂)、大鳞副泥鳅自交P(大鳞副泥鳅♀×大鳞副泥鳅♂)、正交MP(泥鳅♀×大鳞副泥鳅♂)与反交PM(大鳞副泥鳅♀×泥鳅♂)4个试验群体,并对其生长性能及形态差异进行了比较。【结果】4个群体生长性能比较结果表明:在2,3,4,5,12月龄等生长阶段,4个群体生长速率差异趋势相似,且MP与PM在生长性能上差异显著(P0.05),MP生长速率显著高于PM、M(P0.05)、显著低于P(P0.05),PM生长速率显著高于M(P0.05)、显著低于P(P0.05)。可数性状的分析结果表明,MP群体与PM群体鳍条数目皆偏向于M亲本。可量性状和框架结构数据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MP与PM聚为1支,再与M聚为1支,最后与P聚为1支;主成分分析概括出方差贡献率较大的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78.806%,其中主成分1方差贡献率为43.000%;在27个测量参数中挑选21个对主成分1贡献较大的参数建立4个群体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为83.33%~93.33%。【结论】综上所述,杂交后代生长性状体现出了明显的超单亲(泥鳅)优势,且两种杂交泥鳅形态相近,均与泥鳅更相似。研究结果为杂种泥鳅的鉴定、育种及养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农技服务》2015,(1):157-158
利用选育体长12㎝以上的可繁泥鳅,经过强化培育,进行了春秋两季人工繁殖试验,结果:催产泥鳅680㎏,平均催产率87.2%,受精率92.2%,孵化率92.5%,共繁殖鳅苗4125万尾。  相似文献   

13.
唐勇  张红  杨兵  应桦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296-11298
[目的]了解红尾副鳅生物学性状及人工驯养的可行性。[方法]测定了366尾野生红尾副鳅的生物学性状,并对其人工驯养进行研究。[结果]红尾副鳅平均体长为(122.89±2.58)mm,平均体重为(13.04±0.62)g。红尾副鳅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为:y=0.000 2x2.279 5(R2=0.795 2)。雌性红尾副鳅的绝对怀卵量为162~756粒,平均怀卵量为(437.3±31.27)粒。红尾副鳅的怀卵量与体重的关系式为y=29.814x+8.038 3(R2=0.682 6)。红尾副鳅的怀卵量与体长的关系式为y=0.003 9x2.378(R2=0.702 2)。雌性红尾副鳅初次性成熟年龄为2龄,雄性在1龄时就有成熟个体出现,繁殖旺季为4~5月。在人工驯养条件下,红尾副鳅能摄食人工配合饲料,且生长速度较快。经60 d饲养,红尾副鳅的增重率和成活率分别为27%~32%和78%~97%。[结论]该研究可为开发红尾副鳅为新养殖对象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14.
黑腹绒鼠肥满度和胴体重长指标变化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2000-2008年贵州省余庆县捕获的51只黑腹绒鼠(雌鼠21只,雄鼠30只)肥满度和胴体重长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黑腹绒鼠平均肥满度和胴体重长指标分别为(3.03±0.06) g/cm3、(2.05±0.05) g/cm,雌雄鼠之间差异均不显著;不同年龄组之间肥满度差别不大,胴体重长指标具有极显著差异,且随种群年龄的增长,胴体重长指标不断增加;肥满度的季节变化趋势为秋季>春季>冬季>夏季,季节性差异不显著;胴体重长指标的季节变化趋势为春季>秋季>夏季>冬季,季节性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5.
河南地区大鳞副泥鳅和泥鳅的年龄与生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10月于河南郑州采集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385尾、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177尾,通过鳞片和耳石磨片对其进行年龄鉴定以及生长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鳞片和耳石磨片均适合用于大鳞副泥鳅和泥鳅年龄与生长研究;2种鳅类均有5个年龄组,1~3龄居多;体长和鳞径呈直线相关,表达式分别为LP=4.4602r+5.3128、LM=8.5110r+3.0081;体长与体质量呈幂函数关系,雌雄群体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表达式分别为WP=0.008L3.051、WM=0.009L2.992,属等速增长类型;体长生长规律可以用von Bertalanffy方程表示,表达式分别为LP=21.84[1-e-0.129(t+3.638)]、LM=28.02[1-e-0.097(t+3.521)];大鳞副泥鳅2龄之前生长较快,而泥鳅3龄之前生长较快,快速生长期长。建议在河南地区大鳞副泥鳅和泥鳅野生资源捕捞最小规格为13cm。  相似文献   

16.
针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西伯利亚鲟(A.baeri)及其杂交种施杂(史氏鲟♀×西伯利亚鲟♂)、西杂(西伯利亚鲟♀×史氏鲟♂)等4种鲟鱼的繁殖性能、生长性能、肌肉营养成份及抗病性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施氏鲟的绝对怀卵量为8~28万粒,西伯利亚鲟的绝对怀卵量为5~16万粒,4种鲟鱼的平均受精率为70%~90%,孵化率为60%~80%,其中施氏鲟平均受精率、孵化率最高;西杂的平均受精率和孵化率高于施杂。4种鲟鱼之间的平均开口率为85%~95%,其中西杂开口率最高,其次是施杂。4种鲟鱼之间的主要肌肉营养成份差异不明显(P0.05)。2月龄时,西杂的成活率最高,4种鲟鱼生长速度基本一致,至12月龄时,2种杂交种的平均体长和体质量高于纯种施氏鲟和西伯利亚鲟(P0.05)。2~12月龄,4种鲟鱼的a值约等于3,均属于等速生长,4种鲟鱼的肥满度为0.33~0.44。施杂、西杂在5个免疫组织的ACP、AKP、SOD活性高于2个纯种,而NO、MDA活性低于2个纯种。研究认为:施氏鲟和西伯利亚鲟的杂交后代是比较好的优势杂交组合,尤其是西杂。  相似文献   

17.
红尾副鳅生物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雅安市青衣江段红尾副鳅的可量性状、年龄组成、繁殖特性等生物学进行初步研究。红尾副鳅的体长范围为6.98~15.41 cm,体重范围为2.10~21.00 g;体重与体长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W=0.0184L2.5112,r=0.933。年龄可分为5个龄组,以3龄和4龄个体占绝大多数。红尾副鳅雄鱼的体长范围为6.95~15.41 cm,雌鱼体长范围为6.98~13.68 cm,体重范围为2.10~17.30 g,平均绝对怀卵量为340粒/尾。产卵前期Ⅲ期和Ⅳ期卵巢卵粒半径平均值分别为0.686和1.052 mm。  相似文献   

18.
中华沙鳅个体生殖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芳  岳兴建  谢碧文  颉江  王静  王淯  齐泽民  葛正良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1):2302-2306,2310
为了研究中华沙鳅(Botia superciliaris)个体生殖力及其与多项生物学指标的关系,2009年5~9月从沱江资中段和长江宜宾一南溪段分别收集性腺Ⅳ期中华沙鳅雌鱼32尾和22尾进行研究.结果如下:①沱江资中段中华沙鳅产卵群体由2、3龄鱼组成;绝对生殖力(F)为 560~4 401粒,平均1 915粒,体长相对生殖力(FL)为63~458粒/cm,平均217粒/cm,体重相对生殖力(FW)为39~424粒/g,平均230粒/g;绝对生殖力、体长相对生殖力与体长、体重、净体重和成熟系数相关性极显著,体重相对生殖力与体重和成熟系数相关性显著,个体生殖力与肥满度相关性不显著.②长江宜宾一南溪段产卵群体由2、3、4龄鱼组成;绝对生殖力(F)为1 593~14 892粒,平均4 991粒,体长相对生殖力(FL)为168~1 568粒/cm,平均509粒/cm,体重相对生殖力(FW)为49~294粒/g,平均123粒/g;绝对生殖力、体长相对生殖力和体重相对生殖力与体重、净体重、成熟系数和肥满度相关性极显著,与体长和年龄相关性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沱江资中段中华沙鳅繁殖群体低龄化、小型化,建议加强其资源保护.  相似文献   

19.
肥满度是衡量鼠类身体状况最普通和常用的综合指标。对贵州省息烽县2015-2022年在稻田区和旱地耕作区采集的315只黑线姬鼠肥满度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黑线姬鼠肥满度变幅在2.10~5.71g/cm3之间,平均肥满度为(3.72±0.71)g/cm3。其肥满度在雌雄两性、稻田和旱地、不同年龄组、繁殖个体和未繁殖个体之间差异不显著;在不同月份、不同季节之间有一定变化,但差异不显著,在不同年度之间差异极显著,年均肥满度与年均捕获率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年均肥满度越高,当年种群数量则高。  相似文献   

20.
《天津农业科学》2016,(10):27-31
研究了经选择培育的1冬龄大鳞副泥鳅个体繁殖力。结果表明,其个体绝对繁殖力(F)波动于5 092.0~10 556.0粒之间,平均为6 784.5粒;个体相对繁殖力(FL)波动于462.91~865.38粒·cm-1,平均587.86粒·cm-1;(FW)波动于422.22~1 160.74粒·g-1之间,平均为651.9粒·g-1。个体绝对繁殖力与各生物学指标均呈正相关,与卵巢质量相关关系极显著,与体长、成熟系数、肥满度相关关系显著,与净体质量相关关系不显著;个体相对繁殖力(FL)与各生物学指标均呈正相关,与卵巢质量、成熟系数、肥满度相关关系极显著,与体长、净体质量相关关系不显著;个体相对繁殖力(FW)除与净体质量呈负相关外,与其余各生物学指标均呈正相关,其中与成熟系数、肥满度相关关系极显著,与其余各生物学指标相关关系不显著。本研究认为经选择培育的1龄个体完全可满足生殖需求,可为解决大量亲鱼的供应问题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