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研究了旱育秧、常规水育秧和软盘育秧3种不同育秧方式对水稻秧苗的影响。结果表明:旱育秧出苗率高、秧苗素质好、分蘖数多、抗逆性强,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育秧方式。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当前生产条件下实现水稻增产的适宜育秧方式,以杂交水稻桂两优2号为试材,设土床旱育秧、编织布旱育秧、塑盘旱育秧、编织布湿润育秧和塑盘湿润育秧5种方式,在不同育秧方式基础上设置施用壮秧剂和不施壮秧剂2个处理水平,研究育秧方式对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稻湿润育秧尤其是塑盘湿润育秧的秧苗长势较旱育秧的好,晚稻旱育秧尤其是编织布旱育秧秧苗长势较湿润育秧的好;在抗逆性方面,早稻、晚稻旱育秧尤其是编织布旱育秧秧苗耐冷及耐高温能力较湿润育秧的强;施用壮秧剂可促进秧苗生长,提高秧苗耐冷耐高温能力;育秧方式与壮秧剂交互作用对早稻秧苗生长的影响较晚稻显著。本试验条件下,最适宜的育秧方式是编织布与施壮秧剂组合的旱育秧方式。  相似文献   

3.
正水稻旱育秧技术是利用水稻苗期较耐旱的生理特性,实行严格控水旱育,由传统的水育秧改为旱育秧的一种比较先进的水稻栽培技术,在秧苗培育上更重视稻株地上地下同时发展,培育良好的根系,增加秧苗抗逆性和抗病性,整体提高秧苗素质,培育耐寒力强,生长健壮的壮苗。旱育秧苗移栽后无缓苗期,起势快,分蘖早、分蘖率高,可促进水稻的有效穗增加,利于形成大穗、增加结实率,提高水稻产量,水稻旱育秧技术的总体效益是节水、省田、省工、  相似文献   

4.
为了分析辐照对水稻种子活力和秧苗质量的影响,分别利用350Gy以及5种不同剂量(250、300、350、400和600Gy)的60Coγ射线辐照了3种水稻恢复系和粳稻保持系秀水134的干种子。结果发现,水稻的辐照敏感性与水稻的籼性成分呈负相关,4种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品系)的辐照敏感性排序为:粳稻保持系秀水134粳稻恢复系繁24籼粳交偏粳型恢复系繁31籼粳交偏籼型恢复系繁32;250Gy以上的辐照剂量对秀水134起抑制作用,随着辐照剂量的提高,秀水134种子活力和秧苗质量逐渐变弱,具体表现为发芽率、成苗率和苗高降低,假茎宽变弱,地上和地下干重减少;苗高对γ射线辐照最为敏感;秀水134的适宜辐照剂量为250~350Gy。所得结果为水稻突变体的筛选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水稻旱育秧苗与湿润秧苗根系生理活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以武运粳七号为材料,对水稻旱育秧苗和湿润秧苗根系生长的生理物质活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埋育秧苗总根数、白根数、根系活力及活跃吸收面积较高,根系C/N舟低于湿润秧苗,可溶性糖和硝态氮含量是湿润秧苗的数倍至数十倍,糖和硝态氮的较高积累不仅有利于维持秧苗根系正常的生理活动,也为移栽后秧苗根系生长和新根的发生贮备了充足的营养物质。旱育秧苗移栽前根系中脱落酸(ABA)、吲哚乙酸(IAA)含量高于湿润秧苗。异戊烯基腺嘌呤(iPAs)、赤霉素(GA3)含量低于湿润秧苗,而移栽后3d,IAA、GA3、iPAs含量均高于湿润秧苗。  相似文献   

6.
杂交早稻旱育秧、水育秧和板田 育秧方式秧苗素质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南方稻区并存的旱育秧、板田育秧和水育秧3种主要育秧方式秧苗的形态、生理及抗逆性表明,旱育苗根系发达,生长健壮,活力高,吸收氮、磷、钾能力强;叶片宽大健挺,叶鞘粗短,分蘖到位率高;生理素质优良,干物质积累多,组织充实,碳、氮代谢协调,抗逆性加抗寒性、立苗能力和抗涝能力明显优于板田育秧和水育秧。  相似文献   

7.
水稻育秧是机插秧技术发展的关键环节。试验表明,秧田期施氮对秧苗生长影响显著,随着施氮量增加,秧苗含氮量显著升高,苗高和地上部干物质增加,在每秧盘施氮量达2~3 g后趋于稳定;秧苗根长和地下部干物质在每盘施氮量2g时最高,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根冠比呈降低趋势,在每盘施氮量超过2 g后下降明显,产量在每盘施氮量2 g时最高,施氮处理显著高于未施氮处理。结合秧苗的各项指标及移栽后产量,基质育秧适宜的纯氮施用量是每盘2 g。  相似文献   

8.
2007年在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水稻特殊高产生态区,利用杂交籼稻品种协优107,设计了氮肥处理(N1:10.3g/m2,N2:20.7g/m2,N3:31.0g/m2,N4:41.4g/m2),旨在探讨施氮水平对超高产杂交籼稻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氮条件下,新生分蘖随着秧龄的增加有减少的趋势;而在高氮条件下,秧苗单株带蘖数在播种后27d内呈增加趋势,之后秧苗进入分蘖衰减期。施氮对秧苗新分蘖的发生和大分蘖保持、苗床LAI的扩增、单株干重的增加均有正效应。  相似文献   

9.
以常规粳稻、杂交籼稻、常规籼稻共6个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FACE(大气CO_2浓度增加200μmol·mol~(-1))对不同品种类型水稻产量、钾素吸收、钾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FACE处理使水稻产量显著提高,平均增加24.17%,常规籼稻增幅最大;FACE处理促进成熟期植株吸钾量和钾素籽粒生产效率的提高,比对照分别增加17.88%和11.80%,前者以杂交籼稻增幅最大,后者以常规籼稻增幅最大,提高吸钾量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FACE处理使水稻成熟期茎鞘、叶片和植株的含钾率均低于对照,植株含钾率平均降低8.43%,以常规籼稻降幅最大。提高植株含钾率有利于成熟期植株吸钾量的增加;FACE处理使水稻成熟期茎鞘吸钾量和穗吸钾量明显增加,叶片吸钾量略有下降,提高各器官吸钾量均有利于植株吸钾量的增加,茎鞘吸钾量相关程度最大;FACE处理使水稻移栽-分蘖、分蘖-抽穗、抽穗-成熟阶段吸钾量均有所提高,增加移栽-分蘖阶段吸钾量有利于成熟期植株吸钾量的提高;FACE处理有利于钾素向穗和茎鞘中分配,但叶片分配比例明显降低;FACE处理使结实期茎鞘叶钾素运转量降低44.04%,结实期穗部钾素增加量显著增加55.43%,常规籼稻增幅最大。提高结实期茎鞘叶钾素转运量和转运率均利于钾素籽粒生产效率的增加;FACE处理提高了成熟期钾素干物质生产效率、钾素收获指数,但每吨籽粒需钾量有所下降。综上,FACE处理提高了产量、成熟期植株吸钾量、钾素籽粒生产效率、钾素干物质生产效率、茎鞘叶钾素转运量和转运率、收获指数,降低了成熟期植株含钾率、每吨籽粒需钾量,籼稻品种钾素吸收对大气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高于粳稻品种。  相似文献   

10.
晚稻旱育秧与普通育秧方式相比,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一是旱育秧发根力强,其发根具有很强的暴发力,返青快;二是根系发达,秧苗白根多,根毛多,移栽后吸肥力特强;三是分蘖力强,分蘖速度快,能迅速搭起丰产苗架;四是旱育秧苗体矮壮,成穗节位低,茎秆粗壮,抗逆力强。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早杂旱育秧吸氮特性、群体建成和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旱育秧全生育期单株吸氮量均高于水育秧,在分蘖期叶片含氮率占全株的71.9%;分蘖发生多,群体发展迅速,群体发展迅速,在常规栽培条件下,其最大叶面积指数接近7.0;旱育秧的实际产量略高于水育秧。讨论了旱育秧进行一步高产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表明,①水稻地膜旱育秧与水育秧膜内苗床表面温度(y)与膜外气温(x)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y旱=-219+147x,r=09442,^y水=-122+127x,r=09683。②将籼稻和粳稻地膜育秧最早播种期的膜内苗床表面温度分别定为12℃、10℃,则籼稻地膜旱育秧与水育秧,粳稻地膜旱育秧与水育秧的膜外相应气温应分别达到965℃、1041℃、828℃、883℃。③籼、粳稻地膜旱育秧与水育秧分别达75%、85%、95%,三种安全保证率的最早播种期(y1~12)与纬度(x1)、经度(x2)、海拔(x3)间均呈极显著线性关系,符合^y=a+b1x1+b2x2+b3x3表达式,r=08394~08693,F=444834~598184。④水育秧膜外气温分别达到2616℃和3088℃,旱育秧膜外气温分别达到2326℃和2734℃,就会造成秧苗徒长与烧苗。  相似文献   

13.
为有效应对水稻生产过程中频发的旱涝状态,在自然旱涝反复发生的情况下,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干旱育秧宽窄行移栽、干旱育秧地膜覆盖移栽、湿润育秧宽窄行移栽和湿润育秧地膜覆盖移栽)水稻关键生长期根系、叶片、株高、分蘖数及穗长的差异。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处理水稻的根、茎、叶、分蘖数及穗长等形态特征最好,干旱育秧宽窄行移栽水稻形态生长情况较差。地膜移栽处理有利于水稻适应频发的旱涝状态。  相似文献   

14.
晚粳稻浙粳99不同育秧、移栽方式试验结果表明,穴盘育秧人工移栽类型田,秧苗基部明显增宽,茎叶增重,根系增多,为大穗增粒增重,夺取水稻高产打下了基础。返青快,从移栽到有效分蘖终止期比秧盘育秧机械移栽短3 d。有效穗增加,每穗实粒数增多,结实率提高,千粒重增重,增产增效明显。穴盘育秧人工移栽类型田搁田时遇连续阴雨天,分蘖高峰推迟,无效分蘖增多,成穗率和产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2009-2011年,连续3a在霍邱县农业科学研究所的试验田内进行播种量对水稻旱育秧苗质的效应研究,与同龄水育秧苗质做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旱育秧苗床适宜播种量是40g/m2;(2)旱育秧比水育秧绿叶数少9.44%,百苗干重重5.82%,苗高低9.86%,根数少15.46%,根长短29.66%,单株分蘖数少4.23%。旱育秧矮化蹲实,组织结构紧密,根系爆发力强,秧苗素质优于水育秧。  相似文献   

16.
<正> 粳稻缺钾缺锌,秧苗期植株矮小,叶片狭窄,分蘖期老叶软弱下披,心叶挺直,中、下部叶尖红褐坏死,叶子产生不规则的红褐班;抽穗前后新叶浓绿,老叶焦枯,植株老衰,致使抗逆力下降,产量降低。那么怎样防治呢? 1 旱育秧与湿润育秧,0.067公顷秧田用硫酸锌1.5~2公斤或水稻育秧配方肥,施入土壤,以满足秧苗期对于锌元素的需要,培育高素质的秧苗,  相似文献   

17.
以常规中籼稻黄华占为材料,采用温室大棚旱育秧方式,研究不同育秧剂对陕南稻麦油两熟区机插秧秧苗素质与栽插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室大棚旱育秧方式下,秧苗适栽期为播种后31~38 d,大田栽插穴苗数为5苗/穴;秧苗综合品质比较,表现为育秧基质旱育保姆育秧伴侣对照CK;大田栽插比较,育秧基质效果最佳,呈现返青快,单株分蘖高的特点;经济性状比较,表现出育秧基质旱育保姆育秧伴侣的总体效果。合理筛选育秧剂和栽插条件,能提高秧苗素质,改善群体发育动态,实现增穗增粒,提高产量,有效促进机械化稻作技术在本地区的推广。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2016,(2)
正早稻秧苗水育改旱育后,发生了一些有别于水秧的新病害,育秧期间对这些病害正确识别,及时对症防治很重要。1.恶苗病恶苗病以徒长型为多见,一般在秧苗2.5叶后,气温达30℃左右时病苗迅速长高,可比正常苗高出三分之一以上,假茎和叶片细长,苗色淡黄、根数少,严重时发生死苗。往往是粳稻比籼稻发病重,旱育秧比水育秧发病普遍。水育秧改旱育秧后,该病迅速上升为苗期的主要病害之一。恶苗病由串珠镰孢菌引起,以种子带病为主,在浸种催芽  相似文献   

19.
以武运粳7号为材料,研究超高茬麦田套稻与常规育秧不同带蘖秧苗的素质。结果表明,超高茬麦田套稻秧苗分蘖发生快、成穗数多、干物质积累量大,产量比常规育秧单茎苗高,与带3蘖的壮苗产量无明显差异,且具旱育秧及免耕田条件下秧苗根系活力强的优势,表明超高茬麦田套稻小麦让茬时黄瘦的单茎苗不是弱苗,是增产潜力大的秧苗。  相似文献   

20.
通过淹水土培试验比较了常规籼稻(扬稻6号)和常规粳稻(农垦57)苗期生长和氮素吸收同化的差异.结果表明,籼稻在苗期鲜重和干重均显著高于粳稻,主要表现为根干重和鲜重的差异,而且籼稻根冠比显著大于粳稻的.2个品种水稻氮积累量均随生育期延长而增加,而氮素利用率随时间延长而下降.其中籼稻的氮积累量和氮利用率均显著高于粳稻的.籼稻和粳稻叶片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GSA)和硝酸还原酶活性(NRA)均显著高于根的GSA和NRA,籼稻叶片的GSA和NRA均显著高于粳稻的,而籼稻根的GSA和NRA与粳稻的无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