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探索30%丙环唑·咪鲜胺EW对稻曲病的防效和对水稻的安全性,特进行了其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30%丙环唑·咪鲜胺EW在水稻破口期前后喷雾2次,对稻曲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对水稻生长安全。建议在水稻破口前5~7d喷施30%丙环唑·咪鲜胺EW1次,用量为60~80mL/667m2,隔1周再用药1次,感病品种和重发年份可采用高剂量。  相似文献   

2.
青海省主栽品种对小麦黄矮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黄矮病2010年在青海省河湟海东地区和附近麦区中度爆发流行,已成为青海省小麦和青稞产业发展的重大威胁。为全面评价青海省小麦品种对黄矮病的抗病性,于2013年收集青海省主要种植品种56份进行田间抗黄矮病鉴定及抗性评价,结果表明:56份品种都是感病品种,其中35份是高感品种,青海省目前主栽品种阿勃、高原506、互助红、青春38、通麦1号全部表现为高感。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唑虫酰胺茶园使用安全性,在福安福云6号绿茶品种茶园开展残留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在54~270 g · hm-2施用剂量下,原始附着量和原始残留量随施用剂量的提高线性增加,烘干不能使残留消解;在108、162、216 g · hm -2等推荐使用剂量下,5月份时唑虫酰胺在茶树上的原始残留量高达33.73~67.58 mg · kg -1,降解速度较慢,药后10 d的残留量方低于20 mg · kg -1;在茶园的消解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长达4.02~5.00 d;同一使用剂量在不同季节施药后的残留量有较大差异,9月份的原始残留量显著高于5月份。研究认为唑虫酰胺在茶园使用的食品安全性较低,对于国内市场,建议在茶叶上的残留限量暂定为20 mg · kg -1,安全间隔期15 d。  相似文献   

4.
以主栽品种阿勃、互助红、互麦11号、通麦1号、通麦2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10%PEG-6000渗透胁迫对春小麦萌芽期形态、质膜透性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10%PEG-6000胁迫处理后,5个参试小麦品种的出芽率、胚芽鞘长度、主根长、根毛数均呈下降趋势,其中通麦2号的下降幅度最小;处理组的失水率低于对照组(水),其中通麦2号的失水率最低,互麦11号的失水率最高;处理组的相对外渗电导率高于对照组,其中通麦2号的渗电导率最高,互麦11号最低。各项生理指标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通麦2号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5.
70%氟唑磺隆WDG是防除春小麦田间杂草的新型除草剂,为明确其田间使用的除草效果及对小麦的安全性,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70%氟唑磺隆WDG在春小麦田间应用能有效防除禾本科杂草,使用剂量以45-60 ml/hm2为宜,在春小麦3~5叶期、双子叶杂草1~8叶期每公顷兑水300 kg茎叶喷雾。对供试春小麦青春38号品种安全,使用后增产4.02%~5.06%。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防治小麦全蚀病的安全、高效药剂,测定8种杀菌剂对全蚀病菌的毒力,并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其防效及对小麦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咪鲜胺和丙环唑对菌株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较强,EG0分别为0.11 μg·mL-1和0.13 μg·mL1;多菌灵和丙环唑在标准浓度下对小麦全蚀病有较好的防治作用,防效分别为71.13%和64.74%; 参试药剂对小麦出苗、苗高和根系发育均有一定的影响.综合考虑防治效果和对小麦安全性,防治小麦全蚀病可以将多菌灵和丙环唑等三唑类药剂复配使用.  相似文献   

7.
环丙唑醇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环丙唑醇在黄瓜中的安全性,采用液相色谱-质谱分析方法,研究了江苏南京、广西南宁和湖南长沙3个试验点黄瓜和土壤中环丙唑醇的残留降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环丙唑醇在黄瓜中的添加回收率为87.5%~90.2%,相对标准偏差为3.8%~6.5%;环丙唑醇在土壤中的添加回收率为89.2%~95.2%,相对标准偏差为2.9%~9.7%;环丙唑醇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最低检出限均为0.010mg/kg.环丙唑醇在黄瓜中的半衰期为3.5~4.0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3.9~5.2d.参照欧盟或日本制定的黄瓜中环丙唑醇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0.050mg/kg),按推荐施药剂量和次数施用环丙唑醇5d后,所采收的黄瓜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在苹果采果期使用丙环唑、氟环唑可能产生的膳食安全风险,用25%丙环唑水乳剂1 000倍液(250 mg a.i./kg)、25%丙环唑水乳剂500倍液(500 mg a.i./kg)、12.5%氟环唑悬浮剂333倍液(375 mg a.i./kg)、12.5%氟环唑悬浮剂167倍液(750 mg a.i./kg)处理苹果,进行残留试验及不同消费群体的膳食暴露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4个处理果实上的原始沉积量分别为3.37、4.72、1.61、2.95 mg/kg;半衰期分别为7.5、7.8、10.8、10.5 d。膳食暴露风险评估表明,不同消费群体的风险商存在差异,幼年消费者风险商明显高于成年人;加倍量喷施药物的风险商明显高于常量药物;喷施25%丙环唑水乳剂1 000倍液、500倍液后0~45 d,苹果中丙环唑残留对7类典型人群的风险商均在12.0以下;喷施12.5%氟环唑悬浮剂333倍液、167倍液后0~45 d,苹果中氟环唑残留对上述7类典型人群的风险商均在27.0以下。表明在苹果采果期合理使用丙环唑、氟环唑对消费者的膳食健康风险低。  相似文献   

9.
安徽油茶不同品种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安徽油茶品种大别山1号、2号、3号和4号作为试验材料,对其光合生理生态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日平均净光合速率差异显著,其变异范围是2.864~5.019μmol.m-2.s-1,不同品种的净光合速率大小依次为大别山1号>大别山3号>大别山4号>大别山2号。不同品种鲜叶养分含量的变异范围分别为N 10.26~10.76 mg·g-1,P 0.277~0.312 mg·g-1,K 15.90~21.93 mg·g-1;比叶重变化为234.41~273.35 g.m-2;叶绿素含量2.38~3.25 mg·g-1。油茶净光合速率受到叶片养分(N、P、K)、叶绿素含量及比叶重的影响,但不同品种表现出一定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矮壮素对高羊茅生长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不同浓度的矮壮素(0.2、0.4、0.6、0.8、1.0mg·g-1)对草坪草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进行叶面喷洒,通过测定高羊茅的株高、叶长、叶宽、根长、根分蘖数等指标,以研究矮壮素对高羊茅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矮壮素处理能显著降低高羊茅的株高和叶长,提高了根长、叶宽和根分蘖数.其中,0.4mg·g-1的矮壮素能有效矮化高羊茅,促进其分蘖,从而可减少修剪次数,降低草坪的管理成本.  相似文献   

11.
张洋 《南方农业学报》2012,43(5):626-629
[目的]优选青海省富硒区对硒素吸收积累能力较强的春小麦品种.[方法]经验采用裂区设计,设6个处理,1:品种青春38,不施肥;2:青春38,喷施Zn肥;3:青春38,喷施Se肥;4:品种阿波,不施肥;5:阿波,喷施Zn肥;6:阿波,喷施Se肥,Zn肥用量为210 g/ha(Zn),Se肥用量为3626 mg/ha(Sc),研究硒锌肥外源性喷施对品种青春38、阿波春小麦产量及硒吸收积累特性的影响.[结果]与对照比较,青春38喷施Zn肥处理产量的增幅最高,为21.66%,其次为品种阿波喷Se肥处理,增幅为20.19%;施用Zn肥处理,青春38籽粒的Se浓度增幅为50.70%,阿波增幅为61.73%;施用Se肥处理品种青春38籽粒的Se浓度增幅为81.69%,品种阿波增幅为90.12%.相同肥源处理下阿波籽粒中Se吸收累积量均高于青春38.收获后不同器官中Se浓度大小为:根>叶>籽粒>茎,Se吸收累积量大小为:籽粒>茎>叶>根.[结论]施用Se肥和Zn肥均可促进不用品种春小麦产量的提高,品种阿波对Se吸收累积能力高于青春38,可在青海富硒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2.
沙棘多糖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正交设计方法分别对热水提取法、微波辅助法、超声波法、酶法、酶法-超声波协同萃取法提取沙棘果渣多糖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五种方法的提取量分别为:102.36mg·g^-1、19.04mg·g^-1、88.09mg·g^-1、65.91mg·g^-1、81.5mg·g^-1,5种方法的提取效果优劣依序为:热水提取法〉超声波法〉酶法-超声波协同萃取法〉酶法〉微波辅助法;综合时间、成本等因素,以采用超声波法提取沙棘果渣多糖效果好,此时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60℃,料液比1:50(g:mL),时间20min,经验证的提取率为88.09mg·g^-1。  相似文献   

13.
青海省春小麦品种(系)对赤霉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年来,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对青海省当前生产上已有的72个小麦品种(系)进行了赤霉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72个品种(系)没有免疫品种.只有苏麦3号和互助红2个品种表现高度抗病,海东539、青春7号和青春23号品种为中等抗病, 其余67个品种(系)均表现中度和高度感病.  相似文献   

14.
高白度低PPO活性小麦种质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对142份小麦种质资源的面粉白度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面粉白度值高于国家一级粉标准的有73份,占样本总数的51.4%;样本PPO活性低于100 AU.min-1.g-1有41份,占供试样本的28.9%;筛选出9份面粉白度值高于80%,且同时具有较低PPO活性(〈100 AU.min-1.g-1)的小麦种质,可作为小麦白度性状改良的遗传材料。  相似文献   

15.
米糠和豆粕中植酸的提取及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取米糠和豆粕中的植酸并测定其含量,采用阴离子交换树脂提取植酸,测铁分光光度法测定植酸含量。结果表明,影响提取率的主要因素有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树脂类型及分离时的流速。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的提取、分离工艺:提取温度45℃、提取时间3h、D201大孔阴离子交换树脂、流速1mL·min^-1,测得米糠中提取植酸含量为70.39mg·g^-1,豆粕中提取植酸含量为21.14mg·g^-1。该提取方法提取率高,测定方法操作简单、准确度较高,适用于农副产品中植酸的提取及含量的定量测定。  相似文献   

16.
盐胁迫对大花芙蓉葵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盆栽试验法,对大花芙蓉葵(Hibiscus grandiflorus)幼苗进行不同浓度NaCl溶液胁迫处理,以探讨其耐盐能力。对新梢生长、根系活力、叶片中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新梢增长量随盐浓度升高而下降,5 mg·g-1盐胁迫下的新梢相对增长量为51.52%;随盐浓度的增加,根系活力呈下降、MDA含量和POD活性呈上升、SOD活性呈先升后降趋势。综合各测定指标及植株的形态表现认为:大花芙蓉葵幼苗的耐盐能力较强,可在含盐量6mg·g-1以下的土壤中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海拔点云南小麦新品种的性状表现和产量构成。[方法]11个试点分别为德宏、文山、红河、临沧、玉溪、弥渡、保山、楚雄、昆明、大理、丽江,10份小麦新品种分别为云选二号、宜麦一号、7181-1、昆麦二号、楚麦23-240、凤03-321、1069、044-6、青春55、云选11-12。[结果]海拔2 400 m的丽江各品种均表现出较高产量,可作为品种产量潜力测试地。海拔基本相同的试点,产量存在较大差异。生育期、千粒重、有效穗、成穗率、穗粒数、株高等各性状与海拔均没有呈明显的线性关系,常呈"W"和"V"型变化。各主要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与海拔均不呈相关关系,各性状的极值均不在同一海拔,各海拔点的主要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也不一致。[结论]该研究可为今后小麦育种和新品种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小麦对缺铁胁迫的适应性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溶液培养法,比较正常供铁和缺铁胁迫下小麦的生理生化指标,同时设置加氧和不加氧2个处理。结果表明,完全营养液加氧处理的小麦株高和穗长最大,达到51.0cm和7.5cm。缺铁处理降低了小麦的籽粒长、籽粒宽、籽粒厚和穗粒数。正常供铁条件下,小麦植株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含量显著高于不供铁的小麦。加氧处理的小麦叶绿素含量高于无氧处理的小麦。根际Fe3+还原酶活性在缺铁胁迫条件下达到17.3μmol·g-1·(2h)-1。缺铁处理降低了小麦植株地上部的铁素含量,并且在加氧条件下更明显。Mn、Cu这两种元素和Fe元素之间存在某种拮抗关系。  相似文献   

19.
青钱柳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地理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 11个种源1年生苗的叶片为材料。研究青钱柳叶片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地理变异.初步筛选出黄酮类化合物质量分数高的优良药用种源。黄酮类化合物各成分用液相色谱测定.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和相关分析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青钱柳叶中3种黄酮类化合物质量分数紧密相关.其中山奈酚质量分数高于槲皮素和异槲皮苷。研究的各种源中,安徽歙县和广西资源种源的黄酮类化合物的质量分数较高.分别为6.770和6.494mg·g^-1,安徽舒城种源的黄酮类化合物质量分数最低,仅为1.230mg·g^-1;以经纬度为自变量。各成分的质量分数为因变量进行趋势面分析,青钱柳叶中山奈酚质量分数呈经纬度双向变异.但其变化幅度随经度变化幅度不如纬度变化大,其表现出以108°E和27°N交叉区域为中心向东西递增、向南北递减的趋势.而槲皮素和异槲皮苷质量分数的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性。青钱柳黄酮类化合物较高的优良药用种源为安徽歙县和广西资源种源。图4表3参15  相似文献   

20.
CWMV-CP1 target gene and bar selection gene were co-transferred into commercial wheat vari-ety of Yangmai158 by particle bombardment. In total, 145 resistant plants to 3 - 5 mg L-1 Bialaphos were ob-tained, 21 plants were identified to be positive in T0 generation by PCR-Southern test, and the transformationfrequency had 0. 99%. T1 plants were further tested by PCR and Southern hybridization.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alien resistance gene had been integrated into the wheat genome. The segregation ratio of CP1+ toCP1- in T1 generation was 1.0 to 1.3, and didn't agree with Mendelian rule. RT-PCR result from T2 plantsshowed that the alien gene CWMV-CP1 had stable expression in wheat genetic backgrou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