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4 毫秒
1.
从患病斑鳢Channamaculata体内分离到一株细菌(FS20100810),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为该病的病原菌。该菌株兼性厌氧,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能运动,无芽孢,无荚膜,能发酵葡萄糖、蔗糖、麦芽糖、甘露醇、七叶苷,氧化酶反应、接触酶反应、吲哚试验和M.R.试验均为阳性。该菌株对斑鳢的半致死浓度为6.83×10^5cfu/mL。16SrRNA基因序列与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的同源性为99.6%。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氧氟沙星、菌必治、先锋噻肟等抗生素敏感,对复方新诺明等中度敏感,对苯唑青霉素、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耐药。通过对人工感染的斑鳢进行组织切片观察,发现病鱼的鳃、心肌、肝脏、肾脏、脾脏、肠道等器官组织均有明显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2.
林启存  冯晓宇  蔡丽娟  许宝青  刘凯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7942-17943,17948
[目的]分析评价杂交鳢及亲本对病原菌的抗病力水平。[方法]通过人工感染试验方法,开展了杂交鳢(乌鳢♂×斑鳢♀)及其亲本对两种病原菌的抗感染试验。[结果]以嗜水气单胞菌为试验菌株、菌液浓度9×108 cfu/ml(100、10-1、10-2、10-3 4个稀释度)、注射剂量0.5 ml时,3 d内杂交鳢LD50平均值介于乌鳢与斑鳢间,且差异均不显著;以诺卡氏菌为试验菌株、菌液浓度7×109 cfu/ml(100、10-1、10-2、10-3 4个稀释度)、注射剂量0.5 ml时,30 d内杂交鳢LD50平均值介于斑鳢与乌鳢间,且差异也均不显著。[结论]高浓度感染时,嗜水气单胞菌、诺卡氏菌对3种鳢鱼均有极强的致病性,108 cfu/ml菌液浓度时,3种鳢鱼死亡率达100%;不过低浓度感染时致死率明显减弱,且不同品种对病原菌的耐受力有些差异。  相似文献   

3.
从患烂身病的云斑尖塘鳢上的溃疡灶中分离到菌株WSQ-01,该菌株在脑心浸出液琼脂培养平板上生长呈边缘光滑、有光泽的圆形白色菌落。通过染色发现该菌为革兰氏阴性菌,用16S rRNA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克隆及测序,将获得的序列在GenBank数据库中进行Blast比对分析。结果表明,WSQ-01与维氏气单胞菌的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超过99%;动物回归实验证实该菌能引起健康云斑尖塘鳢的烂身和死亡,且能重新分离到该菌株。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四环素、强力霉素、红霉素、氟苯尼考、利福平、头孢他啶、氧氟沙星、左氟沙星和恩诺沙星对该菌的作用较强,该菌对这10种药物敏感,对氨曲南、链霉素和阿莫西林具有耐药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进一步研究杂交鳢的经济性状和杂交优势,采用常规生化分析方法,测定乌鳢Channa argus、斑鳢C.maculata、乌斑鳢C.argus♀×C.maculata♂和斑乌鳢C.maculata♀×C.argus♂的含肉率及肌肉营养成分,对其营养价值进行比较分析,并评价了其肌肉品质。结果表明:乌鳢、斑鳢、乌斑鳢、斑乌鳢平均含肉率分别为68.24%、71.34%、70.71%、70.18%;乌鳢、斑鳢、乌斑鳢和斑乌鳢粗蛋白质含量为20.6%~21.4%,粗灰分含量为1.2%~1.5%,水分含量为76.1%~76.7%,脂肪含量1.7%;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49.40%~49.65%,鲜味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38.35%~38.87%,其中乌斑鳢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均高于乌鳢、斑鳢和斑乌鳢。研究表明,乌鳢、斑鳢、乌斑鳢和斑乌鳢肌肉中蛋白质含量均较高,脂肪含量较低,氨基酸种类齐全,必需氨基酸与鲜味氨基酸含量较高,乌斑鳢蛋白质营养水平与乌鳢、斑鳢和斑乌鳢相当,但其蛋白质氨基酸水平所体现的肌肉品质则优于乌鳢、斑鳢和斑乌鳢。  相似文献   

5.
[目的]阐明乌鳢、斑鳢、月鳢核基因序列(ITS)的遗传变异情况,并用ITS序列研究鳢属系统进化关系.[方法]利用PCR扩增3种鳢的ITS,经克隆、拼接得到ITS全长后进行分析.[结果]乌鳢、斑鳢和月鳢ITS全序列长度为902、927、902或903bp.3种鳢ITS的G+C含量较高,约占72%.3种鳢之间核苷酸差异明显大于种内,明显的差异性ITS片段可以鉴别3种鳢.采用NJ和ML方法建立的进化树都表明乌鳢和斑鳢的遗传距离最近,而乌鳢和月鳢遗传距离最远.[结论]该研究为鳢属的分类鉴定、系统进化关系以及种间杂交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
乌鳢、斑鳢及杂交种养殖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乌鳢和斑鳢为亲本,正反交得到杂交子代:斑乌鳢(斑鳢♀×乌鳢♂)或乌斑鳢(乌鳢♀×斑鳢♂).与父母本相比,杂交子代具有优良的性状,在成活率、抗逆性、生长速度等性状上均得到了改良,在养殖中得到推广.概述了乌鳢、斑鳢及杂交鳢的养殖研究现状,指出了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杂交鳢养殖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正生鱼是广东人对乌鳢、斑鳢及杂交鳢的统一称呼。在自然界中,生鱼主要有两类,一个是乌鳢,另一个是斑鳢。我国历来就有食用生鱼的习惯,将其视为滋补品。要把1尾乌鳢养到3千克需要3年以上时间,斑鳢养殖则需时更长,而杂交种就能表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例如,乌斑杂交鳢集乌鳢生长速度快、体型大、耐寒、耐低氧和斑鳢肉味鲜美等诸多优势于一体,突显了该鱼独具的竞争优势。乌斑杂交鳢由中国水产  相似文献   

8.
杂交鳢是以鸟鳢(Channa argus)为父本,斑鳢(C.maculata)为母本杂交获得的子一代,相比亲本,具有牛长速度快、抗逆性强、成活率高、易驯食膨化颗粒饲料的优势.概括了近几年来国内外乌鳢(♂)×斑鳢(♀)杂交繁育历史、杂交繁育技术,同时对乌鳢(♂)x斑鳢(♀)杂交子一代的遗传特性、胚胎发育、生长性能、抗逆性...  相似文献   

9.
斑鳢、乌鳢及其杂交种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形态学和框架分析法对斑鳢(♀)、乌鳢(♂)及其杂交种的形态差异和判别进行了分析.在体色方面,头顶部、体侧及尾鳍基部,斑鳢与乌鳢的体色斑纹差异明显,杂交鳢偏向于斑鳢.在11项可数性状中,三者腹鳍一致,杂交鳢胸鳍超父本偏离,其他可数性状介于两者之间,平均杂交指数为53.45.对可数性状卡方检验结果表明:斑鳢与乌鳢除胸鳍...  相似文献   

10.
以珠江群体斑鳢为母本,分别与钱塘江群体、微山湖群体、洞庭湖群体、鄱阳湖群体乌鳢为父本进行杂交,在繁殖性能及杂交F1生长和形态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繁殖性能上各杂交组合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催产率方面,斑鳢与洞庭湖群体乌鳢组合催产率最高,斑鳢与微山湖群体乌鳢组合及斑鳢与鄱阳湖群体乌鳢组合催产率较低;在F1生长方面,斑鳢与微山湖群体乌鳢群体组合优势显著,而斑鳢与钱塘江群体乌鳢组合、斑鳢与洞庭湖群体乌鳢组合、斑鳢与鄱阳湖群体乌鳢组合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洞庭湖水系的乌鳢(Channa argus)、斑鳢(C.maculata)和月鳢(C.asiatica)的染色体核型。【方法】采用PHA和秋水仙素活体注射、肾细胞直接制片法,对洞庭湖水系的乌鳢、斑鳢和月鳢进行染色体组型分析。【结果】洞庭湖水系乌鳢的核型2n=48=4SM+20ST+24T,臂数:NF=52;斑鳢的核型为2n=42=4M+2SM+16ST+20T,NF=48;月鳢的核型为2n=44=6M+6SM+16ST+16T,NF=56。3种鳢科鱼均未发现异型性染色体、随体和次缢痕。【结论】洞庭湖水系的乌鳢为这3种鳢科鱼类中最原始类群,月鳢为最特化类群;乌鳢与月鳢的亲缘关系最远,斑鳢与乌鳢的亲缘关系比之与月鳢更近;并推测鳢科鱼类应为鲈形目中较为特化的类群。  相似文献   

12.
马宁  张秋明 《现代农业科技》2008,(1):167-167,169
通过近2年开展斑鳢池塘高密度无公害养殖的生产试验,总结出一套斑鳢池塘高密度养殖技术,包括养殖池准备、放养鱼种、养殖管理、病害防治等多方面内容。既可达到养殖的高产量和高效益,又可保证养殖出的斑鳢产品符合无公害食品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正杂交鳢又称杂交生鱼,是乌鳢和斑鳢的杂交后代,以乌鳢为父本、斑鳢为母本通过鱼类种间杂交其后代为乌斑杂交鳢,反交结果则称为斑乌杂交鳢。杂交子一代(F1)具有双亲的优势,如生长速度快、易驯食人工配合饲料、抗病能力强、个体大、肉质好等优点。近年来,杂交鳢的养殖规模迅速扩大,特别在珠三角地区,已取代乌鳢、斑鳢,成为鳢科鱼类主要养殖品种,每667平方米(1亩)产量可达3000~4000千克。  相似文献   

14.
对4种鳢属(Channa)鱼类共108个个体的16SrRNA基因进行PCR扩增,经比对校正得到572bp(C.striata)和573bp(C.argus,C.maculata,C.asiatica)的基因片段,共检测到10个单倍型,4种鳢所有单倍型之间共存在1个插入/缺失;此外有63个变异位点,其中简约信息位点60个,序列表现出明显的A偏倚;多态位点比例为11.2%;序列中转换多于颠换,转换/颠换之比为1.4。基于Kimura双参数法,计算的种间遗传距离介于0.021[乌鳢(C.argus)与斑鳢(C.maculata)之间]到0.079[乌鳢(C.argus)与线鳢(C.striata)之间、斑鳢(C.maculata)与线鳢(C.striata)之间]。以非洲真副鳢(Parachanna insignis)为外群构建的NJ树和ML树中,线鳢位于进化树的基部,表明线鳢是最早分化出来的种;进化树显示乌鳢和斑鳢亲缘关系最近,表明2个种分化较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斑鳢体质量与形态性状间关系,为提高斑鳢亲本选育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量1165条斑鳢后备亲本,指标包括体质量(Y)、全长(X1)、体长(X2)、头长(X3)、吻长(X4)、眼径(X5)、体高(X6)、肛门处体高(X7)、尾柄长(X8)、尾柄高(X9)共10个性状。利用分子标记进行性别鉴定后,运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及通径分析等方法分析雌雄斑鳢体质量与形态性状间关系,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建立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回归方程。【结果】 1165条斑鳢包含雄性711条、雌性454条。雌雄斑鳢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下同),通径分析显示,雄性斑鳢体长对体质量影响最大,其次为体高、尾柄高、肛门处体高、尾柄长和眼径;雌性斑鳢体长对体质量影响作用最大,其次为肛门处体高、尾柄高、眼径和尾柄长。对雌雄斑鳢分别建立多元回归方程,雄性斑鳢多元回归方程为Y=-484.547+21.628X2+21.577X7-130.000X5+54.475X9-33.605X8+32.055X6,雌性斑鳢多元回归方程为Y=-503.361+24.994X2+31.786X7+56.763X9-38.272X8-83.860X5。检验回归方程达极显著差异水平,将斑鳢形态性状带入回归方程得到预测值。对预测值与实际值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显示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回归方程可用于斑鳢的选育及实际生产工作中。【结论】在斑鳢生产及选育过程中应以体质量为首要考虑因素,并综合考虑体长、体高、尾柄长和尾柄高的影响,以期获得优良性状的个体。  相似文献   

16.
17.
对乌鳢、斑鳢及其正反交杂交种(斑乌鳢和乌斑鳢)的耗氧率和窒息点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在水温25.1℃条件下,平均体重48.88 g的乌鳢、45.30 g的斑鳢、44.20 g的斑乌鳢和46.76 g的乌斑鳢的耗氧率分别为0.22、0.16、0.19、0.17 mg/g.h,窒息点分别为2.47、1.45、1.18、2.01 mg/L。并分析了这4种鱼耗氧率的昼夜变化规律以及窒息点的差异原因,讨论了4种鱼窒息点高于其他常见鱼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鳢(Channa)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鱼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鳢普遍存在显著的性别二态性,雄性个体生长速度快、个体大、饲料系数低,因此,全雄单性养殖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阐述了全雄乌斑杂交鳢性别控制育种过程:利用性别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和生殖内分泌调控技术创制超雄斑鳢新种质,开展母本乌鳢2代群体选育,然后超雄斑鳢与选育的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广东省中山市某养殖场的患病濒死杂交鳢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旨在确定病因,为今后生产中有效防控该病提供参考。【方法】从濒死杂交鳢体内分离致病菌,通过其生理生化特征与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菌株鉴定,并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从患病濒死的杂交鳢体内分离获得两株优势菌(ZS2013711-1和ZS2013711-2),根据其生理生化鉴定结果与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可鉴定为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iniae)。两株分离菌株对杂交鳢的半致死剂量(LD50)分别为2.7×105和6.7×105 CFU/g。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致病菌对头孢噻肟、头孢拉定、头孢唑啉、林可霉素等抗生素高度敏感。【结论】杂交鳢是海豚链球菌的一种新发现宿主,生产中可选用头孢噻肟、头孢拉定、头孢唑啉、林可霉素等药物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在山东省临沭县、昌乐县、章丘县等地西瓜育苗基地的西瓜苗上发现了一种新病害——西瓜细菌性果斑病。从病果和病叶片上分离到15个细菌菌株,选取8个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8个菌株均能侵染西瓜,发病症状和自然发病症状完全一致;从接种发病的病果上可重新分离到相同的细菌。对该8个菌株菌体形态、染色反应、培养性状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等项目进行观察测定,确认供试菌株为燕麦食酸菌西瓜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 Willems et al.,199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