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1 毫秒
1.
以青藏高原16个灌木树种的苗木为研究对象, 用固定样株定期观测的方法,观测苗高生长节律,建立苗高生长的Logistic 曲线方程,并结合观测时段内的气象资料计算出进入速生期的日最低气温阈值。结果表明:16个灌木树种的苗高生长期、速生期、进入速生期的日最低气温阈值分别为:红砂111 d、42 d、12.5℃;黄花木121 d、71 d、14.7℃;沙棘121 d、60 d、12.5℃;驼绒藜127 d、49 d、12.5℃;唐古特莸129 d、62 d、17.1℃;梭梭130 d、36 d、11.7℃;鲜卑花133 d、36 d、13.0℃;山蚂蝗133 d、45 d、13.2℃;砂生槐134 d、55 d、17.1℃;白刺花137 d、71 d、17.1℃;金露梅137 d、57 d、14.3℃;霸王137 d、59 d、11.2℃;江孜沙棘152 d、57 d、17.0℃;尼泊尔锦鸡儿155 d、56 d、13.5℃;云南沙棘159 d、52 d、14.0℃;锦鸡儿169 d、68 d、12.5℃。依据生长期和进入速生期的日最低气温阈值提出短生长期和低阈值的红砂、霸王和梭梭可用于寒冷干旱的荒漠或半荒漠区的生态恢复;中等生长期和中等阈值沙棘、驼绒藜、鲜卑花,山蚂蝗,金露梅,黄花木可用于温凉干旱气候的生态恢复;长生长期或高阈值的江孜沙棘,唐古特莸、锦鸡儿、尼泊尔锦鸡儿、云南沙棘、白刺花和砂生槐则适宜于温凉干燥气候的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2.
以西藏干旱半干旱区5种典型灌木为研究对象,进行不同干旱下的盆栽试验,通过对比5种灌木叶片中的生理特性及解剖结构的变化,对其进行抗旱性能分析与评价。设充分供水(CK,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90%~95%),轻度干旱(LS,70%~75%),中度干旱(MS,50%~55%为),重度干旱(HS,30%~35%)。结果表明:(1)各树种生理特性对不同水分梯度的响应各异,其中各水分条件下砂生槐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显著高于其他树种(P<0.05),中度干旱时其分别是香柏、醉鱼草、江孜沙棘和细叶小红柳的3.1、5.3、6.0、10.5倍;细叶小红柳和香柏的叶绿素质量分数较另外3个树种较低,醉鱼草在中度干旱时叶绿素质量分数达到1.95 mg/g,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中、重度干旱会增加细叶小红柳、江孜沙棘、砂生槐及醉鱼草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2)不同水分条件下各灌木树种气孔密度存在差异,细叶小红柳气孔密度在轻度干旱下最大;江孜沙棘气孔密度在充分供水、轻度干旱和中度干旱时较大,重度干旱时显著小于其余3个水分条件(P<0.05);香柏气孔密度在轻度干旱时最大;砂生...  相似文献   

3.
采用盆栽苗木直接称量和Li-6400光合系统测定法,研究了拉萨半干旱河谷5种灌木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耗水及光合特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随着干旱胁迫加剧,细叶小红柳、江孜沙棘和小叶醉鱼草的耗水量均下降,江孜沙棘和小叶醉鱼草在轻度干旱时降幅最大,细叶小红柳在重度干旱时的耗水量较中度干旱时下降了71.8%。香柏和砂生槐则在轻度干旱时耗水量最大。重度干旱时各苗木的耗水量均最小。2)在正常供水条件下,细叶小红柳、香柏和小叶醉鱼草的耗水速率日变化为明显的双峰曲线,细叶小红柳峰值出现在10:00—12:00和14:00—16:00,香柏和小叶醉鱼草峰值出现在12:00—14:00和16:00—18:00;江孜沙棘和砂生槐均为单峰曲线,江孜沙棘在12:00—14:00耗水速率最大,砂生槐峰值出现在14:00—16:00。其他3种在干旱条件下,5个树种的耗水速率日变化为单峰曲线;轻度干旱下香柏和小叶醉鱼草的峰值出现在12:00—14:00,其余3个树种最大值出现在14:00—16:00;中度和重度干旱下各树种的耗水速率均在14:00—16:00达到最大值。3)在正常供水时小叶醉鱼草、细叶小红柳和江孜沙棘的净光合速率达到各自最大值,分别为19.67μmol/(m~2·s)、17.1μmol/(m~2·s)和18.06μmol/(m~2·s),显著高于香柏;香柏和砂生槐在轻度干旱下净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8.52μmol/(m~2·s)和21.99μmol/(m~2·s)。随着干旱加剧,细叶小红柳、江孜沙棘、小叶醉鱼草的蒸腾速率呈下降趋势。而香柏和砂生槐在轻度干旱胁迫下蒸腾速率最大,重度干旱时各树种的蒸腾速率均达到最小值。4)砂生槐的水分利用效率在正常供水条件下的最大值达到6.0μmol/mmol,其在各水分条件下均显著高于其他树种近50%。随干旱胁迫加剧,小叶醉鱼草的水分利用效率递增。香柏、细叶小红柳和江孜沙棘均在轻度干旱时达到最大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4.
西藏半干旱区5种灌木叶片结构的抗旱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生物显微制片技术,对西藏半干旱区5种抗旱灌木叶片的解剖结构进行了观察,测定了其叶片厚度、上下表皮厚度、角质层厚度、气孔密度、气孔长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叶片组织结构紧密度和主脉维管束直径等10个旱性结构指标,并进行了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采用隶属函数对种间抗旱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的灌木叶片具有典型的旱生结构,这是植物长期适应高原干旱环境的结果;10个指标在各灌木树种间的差异极显著;筛选出了3项具有代表性的旱性结构指标——叶片厚度、上表皮厚度和气孔长度。5种灌木的抗旱性大小顺序为:砂生槐>拉萨小檗>白刺花>江孜沙棘>矮锦鸡儿。  相似文献   

5.
试验以锦鸡儿(Caragana sinica)和砂生槐(Sophora moorcroftiana)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浓度的PEG溶液模拟水分胁迫,研究水分胁迫对锦鸡儿和砂生槐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EG浓度为0~100 g/L范围内,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加剧,锦鸡儿和砂生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以及萌发幼苗胚根和胚芽长度均总体呈下降趋势,且砂生槐在持续水分胁迫条件下生理响应的抑制现象表现得更为突出,说明水分胁迫对砂生槐的影响作用更大;PEG胁迫浓度达到150 g/L时,两种植物种子均无法萌发,表明锦鸡儿和砂生槐种子萌发的临界PEG胁迫值小于150 g/L。从总体来看,与砂生槐相比,锦鸡儿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更适合在干旱环境中生长。  相似文献   

6.
西藏3种沙棘属植物抗旱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干旱胁迫对西藏3种沙棘属植物光合荧光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为西藏干旱半干旱区造林树种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以2年生云南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subsp. Yunnanensis)、江孜沙棘(H. gyantsensis)和肋果沙棘(H. neurocarpa)苗木为材料,采用盆栽法,设持续干旱0,10,20,30 d处理,测定其光合荧光指标和生理生化指标,并对其抗旱性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增加,3种沙棘属植物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电子传递速率、实际光化学效率、有效光化学效率、叶片相对含水量、叶水势和SPAD值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水分饱和亏缺、丙二醛、脯氨酸、过氧化物酶呈上升趋势;云南沙棘和肋果沙棘水分利用效率和羧化效率呈下降趋势,江孜沙棘水分利用效率和羧化效率分别呈倒“V”或“V”型变化;云南沙棘和肋果沙棘光化学猝灭系数呈下降趋势,江孜沙棘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云南沙棘和江孜沙棘还原性糖含量呈倒“V”型变化,肋果沙棘呈下降趋势。采用隶属函数和主成分分析对3种沙棘属植物18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现一致。【结论】西藏3种沙棘属植物的抗旱能力依次表现为江孜沙棘>肋果沙棘>云南沙棘,江孜沙棘是西藏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的首选树种。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探究施氮对唐古特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幼苗抗旱性的影响。【方法】本试验通过模拟干旱胁迫,对白刺幼苗喷施不同浓度氮肥(0、6、36、60 mmol·L~(-1)),从根系形态特性和内源激素2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①干旱胁迫下,氮添加会促进各径级白刺根系伸长生长,当氮素浓度达到36 mmol·L~(-1)时,白刺细根和小根增长到最大值;对于中根而言,当氮添加浓度达60 mmol·L~(-1)时,促进效果最佳。②氮添加会提高干旱胁迫下白刺根系表面积、体积以及根尖数。施氮后,白刺表面积、体积、根尖数最大值分别为155.74 cm~2、2.67 cm~3、2370.00个,分别较不施氮处理增加46.80 cm~2、1.03 cm~3、408.67个。③干旱胁迫下,氮添加会促进白刺体内IAA、ABA、GA3含量合成。方差分析显示,氮素对IAA的促进效果均不显著(P0.05);氮素对ABA和GA3的促进效果较显著(P0.05)。④对白刺根系形态指标和内源激素进行相关分析显示,各指标间相关性不强,仅个别指标呈现显著相关关系。【结论】氮添加能够从根系和内源激素两方面改善白刺抗旱性,但并非浓度越高的氮素对白刺生长越有利。  相似文献   

8.
干旱对4种苗木根系特征及各部分物质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系统研究干旱对黄土高原主要造林树种根系特征及各部分物质分配的影响,通过人为控制土壤水分,按土壤田间持水量的70%、50%、35%设干旱处理水平(各水平均设7、14和21 d),观测2年生油松、刺槐、侧柏、沙棘苗木根生物量、地上部分生物量及细根(直径<2 mm)指标(表面积、根长、根尖数).结果表明:1)随着干旱胁迫...  相似文献   

9.
探讨沙区适生灌木对干旱胁迫的光合生理适应性,为内蒙古中西部沙化地区植被恢复提供理论支持。以9种沙区适生灌木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控水梯度,测定供试植物在干旱胁迫下的光响应特征及光合生理指标。结果表明,9种灌木总光合速率(Pn)对太阳辐射的响应规律基本一致,即受干旱胁迫时光响应曲线显著降低。在中度干旱胁迫下,9种灌木Pn下降幅度为33.7%~69.2%,其中最大净光合速率Pm(μmol·m-2·s-1)柽柳(10.53)、沙木蓼(10.44)、沙柳(9.74)适应性较强;重度干旱胁迫时,Pn下降幅度为75.4%~87.9%,其中Pm(μmol·m-2·s-1)沙柳(4.35)、小叶锦鸡儿(4.11)、中间锦鸡儿(3.91)适应性较强。由表观量子效率和光补偿点变化来看,在中度干旱胁迫时,蒙古莸、华北驼绒藜、互叶醉鱼草、黄柳、沙柳通过提高对弱光的利用来适应干旱;小叶锦鸡儿、中间锦鸡儿对弱光的利用较为稳定,表现出对干旱的长期适应性。在不同程度干旱胁迫下,表现为柽柳、黄柳、小叶锦鸡儿受光抑制影响较大,沙木蓼、互叶醉鱼草、蒙古莸受光抑制影响较小。在内蒙古中西部沙化地区造林时,沙柳、小叶锦鸡儿、中间锦鸡儿为首选树种;为提高造林成活,蒙古莸、华北驼绒藜、互叶醉鱼草等应避开严重干旱区域或季节,同时避免过强光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不同树种苗木对水分胁迫适应的差异性,探讨不同树种的抗旱性机理。【方法】以1年生侧柏、刺槐、山杏、沙棘、柠条为试验树种,在盆栽条件下,比较不同水分胁迫处理(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75%,50%和35%)对5种苗木根系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代谢的影响。【结果】5个树种根系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规律因树种不同而有很大差异,随水分胁迫的加剧,山杏、侧柏根系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持续增加趋势,且山杏可溶性蛋白含量最多;在重度干旱胁迫下,刺槐、柠条根系中可溶性蛋白含量急剧增加,且增幅为刺槐>柠条;而沙棘根系可溶性蛋白含量表现为,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且在重度干旱处理下降至最低。随着水分胁迫强度的增加,5种苗木根系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随着水分胁迫强度的增加而持续增高,其中在重度干旱胁迫时,山杏根系可溶性糖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20.54 mg/g,1.665μg/g,远高于其他4个树种;随着水分胁迫强度的加剧,其余4个树种侧柏、沙棘、刺槐和柠条的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与对照相比,增幅分别为171.43%,141.13%,131.42%,24.42%和313%,280%,317%,289%。【结论】5个树种在水分胁迫条件下,在诱导自身体内某些溶质的合成和累积,以及干旱胁迫诱导一些特定蛋白质的合成能力上都有较大差异。综合考虑各因素认为,5个树种在合成、累积这3类溶质方面的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山杏>侧柏>刺槐>柠条>沙棘。  相似文献   

11.
周广学  李普庆  周晓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873-12875
对朝阳地区的自然降水状况从区域分布、季节和年季变化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根据朝阳地区的几个代表站近50年降水和蒸发的气候资料,对朝阳地区干旱状况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首次将朝阳地区不同季节的干旱划分为不同类型,并利用产量分解的原理和科学模拟的方法,对朝阳地区5个县近50年的主要农作物产量与4~9月份的降水距平进行科学的相关分析,找出了在气象产量部分起主要作用的气象限制因子。同时,根据农田水分平衡的基本原理,利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对于如何提高朝阳地区自然降水利用率、充分挖掘水分资源、争取农业生产的全面丰收,提出改善生态环境、培育抗旱品种、调整作物布局等科学对策。  相似文献   

12.
Drought     
  相似文献   

13.
不同土壤水分下杨树的蒸腾变化及抗旱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适宜土壤水分(70θf)、中度干旱(55θf)和严重干旱(40θf)等3种土壤水分条件下研究84K杨树的蒸腾特性及抗旱适应性.结果表明:杨树的蒸腾速率与土壤含水量密切相关,其总耗水量、总生物量的大小均为适宜土壤水分>中度干旱>严重干旱,总WUE在中度干旱下最高,严重干旱下最低;蒸腾速率的日变化是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大气因子对杨树蒸腾速率的影响主要受土壤水分含量的控制.在干旱条件下杨树的抗旱性与SOD活性及K+含量之间关系不明显,杨树不具备耐旱植物的显著特征;由此建议84K杨树不宜在黄土高原地区大  相似文献   

14.
干旱条件下施肥与作物抗旱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施肥与作物抗旱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土壤肥力和氮﹑磷﹑钾三大营养元素与作物抗旱性关系的研究证明:旱地施肥后,满足了作物对营养元素的需求,促进了作物生长,增强了生理活动,通过渗透、水分、气孔、光合调节等生理生化机制影响作物的代谢活性。水分胁迫条件下施肥使叶片水势增强,束缚水含量增高,根系生长增强,作物吸水增强,气孔导度降低,水分散失减少,对作物水分生理及形态建设影响显著,提高了作物的抗旱性。不同营养元素与抗旱性的关系是不同的:如氮的抗旱作用随土壤干旱程度的加剧而降低,随着氮用量的增加甚至出现负效应;受到水分胁迫时,增施磷肥对植物的抗旱性一直表现为良好的正效应,而且在严重干旱时效果更加明显;因此,随干旱程度的加剧应适当增加磷肥的施用量。营养元素间配合施用有利于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15.
孙俊  张学艺  李剑萍  齐旭峰  魏广泱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840-20842,20880
[目的]分析研究西北地区历次特大干旱的开端-宁夏西吉县干旱暴雨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规律。[方法]用降水距平百分率划分干旱等级并进行统计分析;用季节指数、线形趋势、5年滑动反映干旱变化趋势;时间序列的循环波动用多项式模拟年代际尺度变化,多项式分解的正数部分用柱形图模拟年际尺度变化。[结果]11~6月干旱季节指数大且波动变化;年干旱的总变化趋势呈上升,年代际尺度的干旱以1977年前后最为严重,有约15年、20年的周期,年际尺度的干旱近年急剧上升;对3~5月、9~11月干旱的总趋势、年代际尺度、年际尺度的变化进行了分析讨论。从500 hPa高空天气图上对西吉第一场透雨、久旱转雨天气形势进行了归类分型。[结论]这些工作对开展干旱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玉米品种耐旱性鉴定及耐旱指标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干旱是造成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玉米产量低而不稳的首要原因。本研究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处理为水分处理,设水分充足和干旱胁迫2个水平;副处理为玉米组合,包括145个杂交玉米新组合,试验期间收集与产量和耐旱性相关的主要农艺和生理性状,通过两个水分处理下各性状的比较、方差分析、各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研究干旱对玉米各性状的影响以及各性状与产量和耐旱性的相关性,鉴定出与产量紧密相关且表达稳定、可可靠用于耐旱选择的鉴定指标,并筛选一批产量高、耐旱性强及其他农艺性状优良的玉米新品种。结果表明,组合B119、B148、B85、B143、B95在2个水分处理下产量都高,其它性状也表现优良,是优良的高产、耐旱玉米新组合;筛选出株高、小区鲜重、百粒重、8叶期标准化植被指数这4个在两个水分处理下均与产量呈显著相关的性状作为鉴定高产耐旱玉米品种的指标。研究结果对玉米耐旱性鉴定和耐旱玉米品种选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能为生产提供耐旱玉米品种,有助于缓解干旱对云南省玉米生产的影响,提高云南省的玉米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17.
干旱缺水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的重要逆境因子。干旱胁迫会诱导水稻特定基因表达,这些基因的表达和调控能使水稻抵御干旱胁迫的伤害。筛选和培育抗旱的水稻品种不但可在很大程度上节约用水,而且有利于增产稳产和减少环境污染。在此,简要概述了水稻抗旱生理、抗旱机制和抗旱相关基因一些进展,为提高水稻抗旱性和抗旱育种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18.
小麦幼苗干旱逆境蛋白与抗旱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干旱逆境蛋白是热稳定蛋白,因此热稳定蛋白可能与抗旱性有关。在本试验中小麦幼苗热稳定蛋白含量在干旱胁迫初期随相对含水量下降而下降,后期随相对含水量的进一步下降而升高,较抗旱的品种Kite在胁迫初期热稳定蛋白含量下降幅度较小。35S标记试验表明在干旱胁迫期间小麦幼苗有蛋白质合成,但用SDS-PAGE凝胶电脉只从干旱胁迫后期相对含水量已降到50%以下的Kite样品中分离出1种大量产生的23.5KD新蛋白。因此,在干旱胁迫下小麦新产生的蛋白可能与干旱胁迫前期的抗旱性无关,而与后期的抗严重脱水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9.
玉米对持续干旱的反应及红壤干旱阈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玉米对红壤干旱的反应以及红壤干旱程度定量表达和干旱阈值。【方法】在田间小区遮雨条件下种植夏玉米,设置连续干旱12~36 d等6个处理,用FDR水分仪每日测量0~60 cm不同土层含水量,定期观测玉米植株生长状况和气孔导度,收割后考种。【结果】玉米的株高、茎粗、气孔导度、根系数量等测量值在不同干旱天数之后显著降低,在不同土壤干旱程度下出现阈值反应,连续干旱25 d之后,玉米籽粒产量显著降低5%。干旱过程中,土层贮水量和累积相对失水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对数线性方程表示,将方程的斜率转换为取值在[0,1]区间的指数D,可以定量表达土壤干旱程度。【结论】D值既可以表示土壤干旱状况又可以表示作物受旱程度,玉米拔节-抽穗期红壤干旱程度D达到0.55则产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0.
渭北旱塬西部干旱指标分析及抗旱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哈默尔干旱指数原理,分析了陕西渭北旱原西部地区农田干旱形成条件及发展、结束规律,建立了适合该区应用的气候旱度模式:X_i=Z_i/46.55+0.7248X_i提出了该区农田旱度指数模式:K_z=(P-E_T+S_0-R_0)/160。并探讨了农田抗旱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