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李磊 《现代农业》2007,(2):57-58
本文将工业反哺农业看作为一种制度现象,从制度变迁的主体出发,探讨了不同制度主体在工业反哺农业过程中的成本和收益,指出了它们利益的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山西工业反哺农业背景分析的基础上,从主体、原则、目标、机制等方面构建了山西工业反哺农业的框架机制;从资金、制度、科技、组织化和产业化等方面提出了新时期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制度变迁视角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林权制度是林业发展的基础,林权改革是林业改革的核心.文章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对我国集体林权制度变迁的历史阶段进行了初步划分;总结了集体林权制度变迁的主要特点;分析了集体林权制度目前存在的林权主体不清晰、经营主体不落实、林权流转不规范和配套政策不完备等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明确改革思路、做好确权发证、确保林权收益、落实经营主体和完善配套政策等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4.
建国以来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历经了五次重大变迁,这一制度变迁过程既是制度创新主体追求潜在的制度收益的必然要求,也是农地产权制度变迁路径演进的结果,同时平均主义思想、中央集权主义思想和意识形态等非正式制度安排对农地产权制度变迁方向起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5.
制度变迁理论视野下的宜宾茶产业发展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津农业科学》2015,(8):59-63
本研究以宜宾市茶叶生产为研究对象,按时间系列绘制茶叶产量、茶园面积变化图,比较制度变迁和技术进步对宜宾市茶叶发展做出的贡献,从制度变迁的路径来分析宜宾茶叶产业制度对发展创新的影响。结论表明,从宜宾三十多年的茶产业发展创新看,主要影响因素是制度变迁,制度变迁的供给主体是政府;随着宜宾茶产业的发展,强制性制度变迁在生产发展中的影响力逐渐减弱,诱致性制度变迁和技术创新将成为茶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工业化过程中农业现代化变迁缓慢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农业国工业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农业变工业化进程的一个内生变量。工业化与农业技术、制度变迁之间联系微弱是造成我国农业变迁缓慢的主要原因。因此,变革农村2工业化方式,培育农业变迁微观主体。  相似文献   

7.
产业关联性反哺是通过农工商产业间合作,在产业组织内实现对农业的微观反哺。其内在运行机制是一体化生产经营组织的利益分享制度;外部作用机制则是市场机制。农工商一体化组织以及产业关联延伸是运行产业关联反哺机制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厦门特区农地制度变迁开始进入以适度规模经营为主要内容的旨在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阶段,它的核心环节是营造具有厦门特色的农地使用权市场化流转制度和适度规模经营组织形式,它的主体角色是农民、农业企业家与特区政府;从制度变迁理论与厦门特点看,农业企业家与特区政府的作用尤重要。  相似文献   

9.
在集体林权流转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中,农民山林的经营主体地位和权益产生是一个动态演化的过程。国家对林权流转市场的开放程度,不仅对农民林权经营主体的地位和权益变化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对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林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集体林权流转制度的历史变迁将呈现自由流转的趋势,农民的山林经营主体地位将在较长时期保持稳定不变,权益将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来进行调控和实现。  相似文献   

10.
农村民间金融规范化发展的制度供给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阐述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现状的基础上,从制度供给的主体、制度供给的内容和制度变迁的路径三方面探讨农村民间金融规范化发展的制度供给问题。  相似文献   

11.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已具备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应在学习借鉴美国、日本等国家工业反哺农业经验的基础上,以税收政策为切入点,加强财政支农;尽快制定反哺农业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反哺农业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农民的谈判权和话语权;加强制度建设,为工业反哺农业和国民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制度保障;加强财政支农的同时,强调社会化全民反哺,从决策层面更好地处理国民经济与"三农"的关系,促进我国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营业行政许可制度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的普遍行政许可--改革开放时期的严格行政许可--2003年以后的例外行政许可"三大制度变迁阶段.选择并不断完善例外主义营业行政许可的制度范式,有利于建立我国未来自由、开放型营业准入制度,切实维护民事主体的营业自由权利,充分释放投资主体和营业主体的营业潜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央苏区时期闽西合作社是伴随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而形成的,本文从制度变迁的主体之间目标的相容相克、具体制度安排的相容相克分析闽西苏区合作发展、受困的成因。闽西苏区的合作社实践可为今天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借鉴:合作化运动必须考虑制度设计主体之间的关系;具体制度安排必须考虑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制度运行机制要完善内部管理,适应外部市场变化。  相似文献   

14.
扶贫制度的变迁符合制度变迁的演进过程,基于制度变迁理论对扶贫制度变迁的动因、路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的获利因素是扶贫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因,技术因素降低了制度变迁的交易费用,非正式制度为扶贫制度变迁提供了心理和意识基础,扶贫制度变迁的实施路径是由政府自上而下推行的强制性创新.在此基础上,提出法治层面的制...  相似文献   

15.
唐爽  王亚飞  王青 《安徽农业科学》2011,(11):6795-6797
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路径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长期形成的"供—需"非均衡性矛盾及其产生的制度缺口是我国农村保障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因,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变迁具有典型的路径依赖,其制度变迁是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协同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是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经济基础演变引发国家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重新思考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兵团农产品流失及其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团场现行的农产品内部收购政策造成了“农产品流失”,它严重影响了团场和职工家庭利益的实现,成为团场干群矛盾的焦点。重新界定土地承包经营的剩余索取权,取消农产品内部收购政策,推行农产品营销合作制,是兵团治理“农产品流失”的可能途径。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兵团或师而不是团场应当作为制度变迁的主体。  相似文献   

17.
制度变迁主要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我国的教育制度改革基本上属于强制性变迁。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强制性与诱致性相结合的变迁方式,可能是我国教育制度较为理想的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文化对制度变迁影响研究的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学者关于文化如何影响经济增长有两种倾向:一种是直接影响,即文化本身即对经济增长有贡献。一种是间接影响,即文化影响制度变迁。而制度对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文章认为文化是通过对制度变迁影响经济增长的,并回顾了制度变迁的一般理论、文化与制度变迁关系理论和区域制度变迁理论。在此基础上给出文化对制度变迁的传导机制,并形成文化对制度变迁产生影响的整体框架。关键词:文化;制度变迁;文化类型;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农地制度变迁分为四个时期,对应四种模式。现行的农地制度的缺陷有三方面:集体所有土地的所有权主体不明确,土地产权各项权能模糊,缺乏土地流转机制。农地制度影响农户的经济地位,农地制度要创新。  相似文献   

20.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各经济主体为实现潜在的“外部利润”进行制度创新的产物,但在现实中往往存在着低效率问题。该文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两个烟叶合作社的产生机理和运行绩效进行了分析,认为两个烟叶合作社的成立都是在存在外部利润诱导下的制度变迁,有其存在的土壤,其在运行绩效上所表现出来明显的差异,原因在于参与制度创新的主体的同意一致性是否能够达成,指出要提高合作社的效率,关键在于制度设计时要考虑参与主体的偏好与利益联结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