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针对山区河流悬浮泥沙含量监测缺乏实时性的问题,对浑浊度及悬浮泥沙含量进行监测,分析光照强度、流速、颗粒粒径和水体含沙量对浑浊度的影响,建立浑浊度与悬浮泥沙含量的关系模型式。结果表明: 1)光照强度对浑浊度的影响最大,根据二者之间的关系,将光照强度(E)划分为3个区间:E≤6 800 lx、6 800 lx <E≤22 000 lx、E>22 000 lx,对应于3个区间,确定了浑浊度与悬浮泥沙含量的关系模型; 2)水流流速主要影响上层泥沙颗粒的分布,流速为0.16 m/s时测量区域的浑浊度大于流速为0.018 m/s时的浑浊度; 3)泥沙颗粒的粒径大于扬动流速能带动的临界粒径时,其会沉积在渠底,因此,泥沙级配中大于临界粒径的颗粒占比越大,悬浮泥沙含量越小,浑浊度越小; 4)水体含沙量越大,水沙输移过程中携带悬浮泥沙的量也越多,测量区域上层水样的浑浊度越大; 5)采用本研究确定的浑浊度与悬浮泥沙含量的3个关系模型,预测得到的悬浮泥沙含量与实际悬浮泥沙含量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7.22%、10.00%、8.58%。根据在自然条件下不同光照强度区间测得的浑浊度,可以得出该测量区域的悬浮泥沙含量。由于浑浊度可以现场连续、快速测得,所以将此方法引入山区河流悬浮含沙量实时监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径流含沙量是水文测验和水土流失监测中必须测定的重要参数,更是衡量水土流失程度的重要指标,简单便捷的径流含沙量测定方法是目前水土保持监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这对于实现水土流失量的自动监测和预警,及时准确地把握水土流失强度,进而选择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通过采集国内不同省份的土壤样品,利用室内实验,构建了称重法测定径流含沙量的基本原理,提出了计算含沙量的经验模型,探讨了称重法测定径流含沙量精度的主要因素(泥沙比重、泥水样体积、水温)。结果称重法测量径流含沙量的模型精度较高,能满足水土保持监测中径流含沙量测定的精度要求,径流含沙量在5.00 ~ 20.00 g/L时,平均相对误差 < 20.00%;径流含沙量在20.00 ~ 200.00 g/L时,平均相对误差 < 5.00%。泥沙比重对泥沙含量测定结果的影响不显著,可采用水土流失地区表层土壤平均比重(变化范围基本在2.50 ~ 2.70之间),利用称重法模型计算出径流含沙量。泥水样体积的测定误差是影响称重法测量泥沙含量精度的关键,研制以称重法为基本原理的径流泥沙含量自动监测仪器时,准确测量泥水样的体积最为关键。温度对称重法测量径流含沙量的精度影响很小(P > 0.05)。结论称重法操作简单,精度高,在水土流失自动监测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蚕豆耐氯临界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性紫色土上,蚕豆耐氯临界值为400~500 mg/kg 。800 mg/kg以上蚕豆生长受到明显抑制,1 600 mg/kg时出现中毒症状,至3 200 mg/kg时蚕豆植株幼苗完全不能生长,最后变成褐色死亡。  相似文献   

4.
以酿酒葡萄‘威代尔’为试验材料,探讨河西走廊酿酒葡萄不同产量水平对果实品质及其枝条抗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018年和2019年,不同产量水平下‘威代尔’果实的单粒重、纵径、横径以及果形指数等外形指数无显著性差异;随着产量水平的升高,果实的可滴定酸含量升高,且在1 200 kg/667m2下最高;500、800、1 000 kg/667m2处理组果实的可溶性糖含量之间无显著性差异,1 200 kg/667m2最低;随着产量水平的升高,2018年,果实中的Vc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2019年Vc含量逐渐降低;500、800、1 000、1 200 kg/667m2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均在25%。不同产量水平下,800 kg/667m2和1 000 kg/667m2枝条的第4节长度显著高于500 kg/667m2和1 200 kg/667m2,第4节髓心直径显著低于500 kg/667m2和1 200 kg/667m2。随着4℃~-25℃温度的逐渐降低,2018年和2019年不同产量水平下枝条的电导率呈先升后降再升的趋势;2018年,可溶性糖含量呈先升后降再升再降的趋势,2019年,500 kg/667m2和800 kg/667m2呈先升后降再升的趋势,1 000 kg/667m2和1 200 kg/667m2呈先降后升的趋势;2018年枝条的可溶性淀粉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SOD含量均逐渐升高,2019年,可溶性蛋白含量、SOD含量均升高,可溶性淀粉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经隶属函数综合分析评价,经2 a控产试验,800 kg/667m2平均隶属函数值均为最高。表明河西走廊酿酒葡萄产区,保证树体正常越冬,‘威代尔’酿酒葡萄的适宜产量水平为800 kg/667m2。  相似文献   

5.
增施有机肥对土壤理化性状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在水稻生产上推广增施有机肥、减施化肥技术,进行了增施有机肥对土壤理化性状及水稻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每667 m~2增施有机肥500 kg或1 000 kg能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可使土壤容重下降0.01 g/cm~3左右,有机质含量上升0.50~0.57 g/kg,有效磷含量上升0.20~0.31 mg/kg,速效钾含量上升2.8~3.9 mg/kg。在减少20%无机肥施用的基础上,每667 m~2增施有机肥500 kg,每667 m~2水稻产量增加8 kg;在减少40%无机肥施用的基础上,每667 m~3增施有机肥1 000 kg,每667 m~2水稻产量仅减少36 kg。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冷水滩站的大断面及泥沙整编资料进行含沙量横向分布分析,判断悬移质泥沙在线监测系统安装位置的代表性,且基于冷水滩站2016年3~9月一个汛期的悬移质泥沙在线监测系统采集的悬移质泥沙数据,结合人工实测含沙量结果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并以此为例,去探讨基于红外光技术的悬移质泥沙在线监测系统在实际水域中应用的科学可行性。研究表明首先在低含沙量水域(0~0.5 kg/m~3),光学测沙仪侧散射探头精度高;大量在线监测系统的数据采集可作为精确的水沙动力模型的基础;综上所述基于红外光的在线悬移质泥沙测量技术是一种安全、高效和可靠的悬沙观测方法,在低含沙量水域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为辣椒靓优3号标准化种植提供依据,在苗情、肥水管理、农技操作等相同的前提下,设置2 600株/667m~2、2 800株/667m~2、3 000株/667m~2和3 200株/667m~2共4个不同密度,分析辣椒靓优3号植物学特性及产量。结果表明:在2 600~3 200株/667m~2的密度范围内,产量随着栽培密度增大而增加。4种密度中以3 200株/667m~2的产量最高,达1 974.2kg/667m~2;以2 600株/667m~2产量最低,为1 589kg/667m~2;除高于2600株/667m~2外,其他3种栽培密度间差异不显著,但均极显著。  相似文献   

8.
以黔椒4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探讨了不同用量(1 800、1 500、1 200 kg/hm~2)的两种缓释肥料(T1,N︰P_2O_5︰K_2O=18︰9︰18;T2,N︰P_2O_5︰K_2O=20︰10︰15)对辣椒茎叶、果实全氮(TN)、全磷(TP)、全钾(TK)养分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缓释肥的效果差别不大,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辣椒产量均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1 500 kg/hm~2的处理产量最高,达7 000 kg/hm~2以上;辣椒茎叶N/P要明显高于果实N/P,当施肥量为1 800和1 200 kg/hm~2时,茎叶N/P都要显著低于施肥量1 500 kg/hm~2的水平,表明在施肥过量和不足的情况下,辣椒生长缓慢或贪青晚熟[21],茎叶生长速率加快,因此茎叶N/P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9.
试验10.5%阿维菌素·噻唑膦颗粒剂防治黄瓜根结线虫,春秋两季田间药效结果表明,10.5%阿维菌素·噻唑膦颗粒剂对黄瓜根结线虫具有理想的防治效果,药后50 d,制剂量1 500 g·667 m~(-2)和1 800 g·667 m~(-2)的防效达81.56%~83.28%、82.38%~84.35%,且安全性好,黄瓜生长无不良影响。产量调查结果表明,10.5%阿维菌素·噻唑膦颗粒剂防治黄瓜根结线虫对黄瓜产量具有提升作用,10.5%阿维菌素·噻唑膦颗粒剂1 200 g·667 m~(-2)和1 500 g·667 m~(-2)春秋两季折合产量分别达7 009.51 kg·667 m~(-2)和7 154.02kg·667 m~(-2),增幅为9.09%和11.34%,优于对照药剂。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不同浓度赤霉素(GA3)(200 mg/kg涂蕾、500 mg/kg涂蕾、800 mg/kg涂蕾、1 000 mg/kg浇根)对中原牡丹品种胡红催花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500 mg/kg赤霉素(GA3)催花涂蕾效果比较明显。催花周期为40~45 d,处理后花径为16.2 cm,明显大于CK的13.21 cm。  相似文献   

11.
The breakdown of soil aggregates under rainfall and their abrasion in overland flow are important processes in water erosion due to the production of more fine and transportable particles and, the subsequent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erosion intensity. Currently,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effects of sediment load on the soil aggregate abras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this abrasion with some related hydraulic parameters. Here, the potential effects of sediment load on soil aggregate abrasion and hydraulic parameters in overland flow were investigated through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in a 3.8-m-long hydraulic flume at the slope gradients of 8.7 and 26.8%, unit flow discharges from 2×10~(–3) to 6×10~(–3) m~2 s~(-1), and the sediment concentration from 0 to 110 kg m~(–3). All the aggregates from Ultisols developed Quaternary red clay, Central China.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discharge had the most significant(P0.01) effect on the aggregates abrasion with the contributions of 58.76 and 60.34%, followed by sediment feed rate, with contributions of 39.66 and 34.12% at the slope gradients of 8.7 and 26.8%, respectively. The abrasion degree of aggregates was found to increase as a power function of the sediment concentration. Meanwhile, the flow depth, friction factor, and shear stress increased as a power function along with the increase of sediment concentration at different slope gradients and discharges. Reynolds number was obviously affected by sediment concentration and it decreased as sediment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The ratio of the residual weight to the initial weight of soil aggregates(Wr/Wi) was found to increase as the linear function with an increasing flow depth(P=0.008) or Reynolds number(P=0.002) in the sediment-laden flow. The Wr/Wi values followed a power function decrease with increasing friction factor or shear stress in the sediment-laden flow, indicating that friction factor is the best hydraulic parameter for prediction of soil aggregate abrasion under different sediment load conditions. The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soil aggregate abrasion under various sediment load conditions can facilitate soil process-based erosion modeling.  相似文献   

12.
为了缩短缢蛏中间培育周期,快速培育大规格商品苗种,试验稚贝放养的适宜规格和密度,2016年11月至2016年12月,在250 m~2的露天大型水泥池培育稚贝,并混养少量脊尾白虾。研究了不同泥土厚度(3cm、6 cm),养殖密度对大、小2种规格稚贝的壳长、壳高、体质量和存活率的影响。底泥厚度影响稚贝体形的生长,规格越大所需底泥厚度越厚,大规格稚贝在6.0 cm和3.0 cm的壳长分别为20.25±0.03 mm、18.58±0.06 mm(P0.05)。大、小规格稚贝的存活率分别为81.83%±0.69%、65.74%±0.83%;养殖密度影响稚贝的生长速度,稚贝规格和养殖密度的综合效果显示,大规格稚贝(10万粒/kg、壳长0.890±0.024 cm)适宜的放养密度为1.0~1.5万粒/m~2;小规格稚贝(20万粒/kg、壳长0.488±0.035 cm)适宜的放养密度为3.0~5.0万粒/m~2。培育30 d后,14.4 kg大规格稚贝收获196.4 kg,96.6%达到1.5~2.0 cm商品苗种;8.8 kg小规格稚贝收获苗种144.6 kg,68.4%达到1.5~2.0 cm商品苗种。探究了稚贝在水泥池进行中间培育的可行性,缩短了中间培育周期,能为缢蛏的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提供优质、健康的大规格苗种。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之一,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水资源短缺的限制。提高农作物水生产力是保障粮食安全和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最有效措施之一。为揭示中国(统计数据未包含港、澳、台地区。下同)各省份主要粮食作物水分生产力的时空演变特征,基于气象数据和统计产量,首先计算得到中国各省份玉米、小麦的水分生产力,并利用相关分析、共线性诊断以及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对选取的各气象因素和管理因素进行分析,以确定影响中国玉米和小麦水生产力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2010—2019年我国玉米和小麦的水生产力均呈现增长趋势,变化范围分别为1.19~1.33 kg/m3和0.90~1.04 kg/m3。在九大农业分区中,玉米水生产力的高值出现在东北平原区,其中吉林省玉米水生产力达到最大值2.00 kg/m3;小麦水生产力的高值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区,其中位于华南区的广东省小麦水生产力达到最大值1.91 kg/m3。2)根据相关性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影响玉米水生产力的主要因素为年蒸散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影响小麦水生产...  相似文献   

14.
在日光温室中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西葫芦耗水量、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期,西葫芦总耗水量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大而增大.土壤相对含水量保持在90%~100%时,耗水量最大,为8 668.25 m3/hm^2.然而水分利用效率却最低,仅为39.7 kg/m^3.相反,土壤含水量下限为70%(T3)时,耗水量虽不高,产量却最高,达到352.4 t/hm^2,叶片净光合速率和结瓜数也最大,水分利用效率也相应最大,达到了66.1 kg/m3.综合考虑产量构成诸因子和水分利用效率,认为过量灌溉对提高西葫芦产量并不利,合理利用水资源,土壤水分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70%~80%较适宜.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河北地区土壤环境对蚯蚓多样性的影响,采用挖掘法收集土壤与蚯蚓样品,蚯蚓个体清水洗净后放在吸水纸上吸干水分,称其鲜重,随后使用75%乙醇处死蚯蚓,全部个体保存于95%乙醇。个体形态鉴定依据《中国陆栖蚯蚓》。结果表明:在河北地区共记录12种蚯蚓,隶属于3科,6属。日本杜拉蚓(21.00条/m~2)、天锡杜拉蚓(14.09条/m~2)与梯形流蚓(16.91条/m~2)为该地区优势种。各采样点蚯蚓密度是8~216条/m~2,蚯蚓总鲜重1.60~530.12g/m~2。玉米地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最大(0.84),杨树林最小(0.451);杨树林的优势度指数最大(0.398),玉米地最小(0.179);玉米地的物种均匀度指数最高(0.365),杨树林最低(0.325);卷心菜地的丰富度指数最高(1.594),杨树林则最小(0.662)。卷心菜地与玉米地2种生境之间的物种相似度最高(0.80)。河北地区土壤为弱碱性,pH为7.52~8.96;有机质含量为0.12%~3.42%。全氮含量为0.01%~0.20%。速效磷含量最小含量为1.56mg/kg,最大值为270.76mg/kg。速效钾含量最小含量为60mg/kg,最大值为825mg/kg。卷心菜地有机质含量(1.689%)稍高于其他生境。各生境的全氮含量均偏低。玉米地速效磷含量(22.149mg/kg)略高于总体均值,且高于杨树林、卷心菜地的磷含量。卷心菜地速效钾含量最高(249.035mg/kg),杨树林速效钾、速效磷含量最低(184.454和6.175mg/kg)。河北中部地区速效钾含量最高(266.663mg/kg),东部为最低(110.478mg/kg)。北部地区速效磷含量较高(37.711mg/kg),东部地区最低(4.175mg/kg)。结论:土壤pH、有机质、全氮含量、作物类型是蚯蚓物种密度的关键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不同水氮配比对甘草生长及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并提出基于水、氮因子的甘草有效成分含量的灌水施氮方案,以乌拉尔甘草为研究对象,设4种灌溉定额,4个氮肥水平,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水、氮因子及其组合对甘草生长指标及有效成分的效应,并依据活性成分建立回归模型寻优,结合Topsis综合评价法确定最优的灌水施氮方案。结果表明:灌水极显著增加株高、侧枝数、根长、根鲜质量、根干质量、甘草酸、甘草苷及总黄酮含量;施氮显著影响株高、侧枝数、根长、根鲜质量、根干质量、甘草酸及总黄酮含量;水氮交互显著影响株高、根长、根鲜质量、根干质量、甘草酸、甘草苷及总黄酮含量。回归分析可知,当灌溉定额为3 000 m2/hm2,氮肥施量分别为108.86 kg/hm2、134.20 kg/hm2和144.28 kg/hm2 时,对应的甘草酸、甘草苷和总黄酮含量最高,分别为1.270%、0.670% 和7.173%。结合Topsis综合评价法分析,得出甘草活性成分含量最大化的最优灌溉定额为3 000 m2/hm2,氮肥施量为108.86~144.28 kg/hm2。株高、侧枝数及根长与甘草有效成分含量相关性比较高,可作为甘草有效成分筛选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不同植物组合人工湿地中磷去向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湿地技术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重要技术措施,而磷的去除是污水治理的主要难点。以亚热带丘陵区为研究区域,以农村养殖废水、生活污水及农田排水混合形成复合污水为治理对象,通过野外小区试验,研究了浮水植物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elatinoides)与挺水植物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水生美人蕉(Canna glauca)、梭鱼草(Pontederia cordata)所构建的浮水植物+不同挺水植物种植模式人工湿地,以探讨不同植物组合模式对人工湿地磷的处理效果与去除途径的影响特征。3—9月结果表明:植物组合湿地对于农村污水中磷素具有显著的处理效果,以无机磷的去除为主。湿地进水总磷(TP)浓度为2.16~5.93 mg·L-1,各植物组合出水TP浓度为0.34~0.48 mg·L-1,低于城镇污水排放一级A标准(0.5 mg·L-1),以绿狐尾藻+梭鱼草湿地的除磷效果最好;不同组合模式人工湿地总磷负荷变化范围为45.50~47.13 g·m-2·a-1,绿狐尾藻+梭鱼草组合湿地达47.13 g·m-2·a-1,显著高于对照湿地中的39.62 g·m-2·a-1;底泥吸附与沉淀是植物组合湿地磷素去除的主要途径,其占湿地除磷总量的72.44%~75.62%。水生植物TP积累量9.65~12.51 g·m-2·a-1,占湿地除磷总量的21.00%~26.54%;试验中,植物组合人工湿地比绿狐尾藻湿地底泥吸附占除磷总负荷的比例减少1.71%~4.89%,增加植物吸收比例0.97%~6.28%。较对照湿地底泥吸附占除磷总负荷的比例减少18.11%~21.29%。植物组合有利于延缓底泥吸附饱和时间和提高植物对磷的吸收率。  相似文献   

18.
大豆种子与排种器接触物理参数的测定与离散元仿真标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大豆排种过程的离散元仿真参数设置。对大豆种子的本征参数、大豆种子与排种器的接触参数进行标定;测定大豆种子长、宽、高三轴尺寸,自然休止角,千粒重和密度的本征物理参数,测定大豆种子与排种盘、搅种轮和有机玻璃接触的最大静摩擦因数、碰撞恢复系数。以平均误差值为评价指标,应用离散元软件正交试验仿真标定。结果表明,离散元仿真标定的参数设置为:大豆种子三轴尺寸的长、宽、高分别为6.884、6.833、6.292mm,密度为1 272.15kg/m~3;大豆种子与排种盘、搅种轮和有机玻璃的最大静摩擦因数分别为0.449、0.408、0.474,碰撞恢复系数分别为0.561、0.518、0.472,离散元仿真的平均误差值为2.044%。  相似文献   

19.
池塘养殖沉积物收集装置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解决池塘固定沉积物集中收集的问题,设计了池塘养殖沉积物收集装置,主要由吸污装置、行走机构、控制系统和输泥管系组成。吸污装置利用污水泵将池塘底部的沉积物提升到岸上;行走机构的直流推进器为装置提供动力,实现自主行走;控制系统通过控制污水泵和两个推进器的工作状态,实现装置的运行。性能测试表明:沉积物收集装置在吸污作业时,行进速度需控制在0. 1 m/s以内,清淤时间在20~40 s范围内,可将固定点的沉积物完全吸除;吸污能力在0~14 m~3/h范围内,沉积物含泥量在0~12. 7 m~3/h范围内,沉积物浓度在0~35%范围内;整机配套功率为0. 9 kW,输送距离为100 m,空载噪声为52 dB。池塘养殖沉积物收集装置利用220 V的交流电作为电源,并采用隔离变压器与电网隔离后,再输送至池塘养殖沉积物收集装置的控制平台,安全性高,在池塘水体中运行范围大,实现了池塘养殖沉积物的集中收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