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4 毫秒
1.
为探究"玉米田养鹅"对农田生态系统杂草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及玉米生长状况的影响,以林芝市八一镇章麦村试验田为研究对象,运用对比方法,研究玉米田养鹅(Raising geese in cornfield,RGC)和对照(Control,CK)土壤理化性质、杂草多样性及玉米生长的异同,旨在通过田间状态的描述和中间状态的研究,为以后优化玉米田调控措施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RGC处理有19种杂草,其中以菊科植物最多,对照组仅有9种。不同功能群杂草密度相差很大,双子叶一年生或越年生被子植物功能群杂草密度远远高于其他5种功能群;RGC处理提高了杂草群落Shannon-Wiener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但降低了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2)RGC处理土壤含水率较对照高1.27%,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3)随着土层加深,RGC和对照土壤紧实度均呈逐渐增加趋势,且RGC对紧实度影响显著;4)对照土壤碱解氮含量为86.48mg/kg,略高于RGC处理2.67mg/kg(P0.05),速效钾含量为161.07mg/kg,略高于RGC处理28.66mg/kg(P0.05),而RGC的土壤中速效磷含量为120.98mg/kg,是对照(106.25mg/kg)的1.14倍(P0.05)。结论:RGC处理增加了农田系统杂草数量、种类和生物量,提高了生物多样性,使土壤紧实度明显减小、土壤含水率增加及土壤养分含量出现差异,且玉米各项农艺性状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2.
华北平原典型农田土壤氧化亚氮的排放特征   总被引:28,自引:7,他引:21  
采用静态箱法研究了华北平原典型农田土壤N2O通量的日变化、季节变化特征,并分析土壤温度、水分对土壤N2O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作物生长季节内,华北平原玉米田、大豆田、棉花田土壤的N2O平均通量分别为244.3±27.9、177.8±27.1和88.2±8.1mg·m-·2h-1。玉米田、大豆田和棉花田土壤N2O排放均呈明显的季节变化,苗期玉米田和大豆田、抽雄吐丝期玉米田及始花期棉花田土壤N2O的释放峰均由施肥所致,始花期大豆田土壤N2O的释放峰主要与大豆自身生理代谢活动及降水有关。玉米田土壤N2O通量的日过程为午后-凌晨双峰型,棉花田土壤N2O通量的日过程变化多样:有白天-夜间双峰型、白天或夜间单峰型、平缓型4种。观测到的土壤N2O排放的日变化类型主要受土壤湿度影响,随着土壤湿度降低,土壤N2O排放的日最高值从夜间转至白天,其日较差变小。玉米田、大豆田、棉花田土壤N2O排放通量均随地温增加呈指数增长,并都达到0.01显著水平。观测期间玉米田、大豆田、棉花田土壤N2O排放通量与土壤水分相关性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不同生产模式对玉米苗期生长状况的影响,以玉米田养鹅(RGC)生产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法对杂草群落状况和苗期玉米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杂草群落地上生物量比对照略低,处理间差异不显著;RGC处理玉米植株叶长、叶宽、叶面积、茎粗、鲜重、干重均高于对照,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RGC处理株高极显著高于对照,RGC处理叶绿素含量显著低于对照,RGC处理玉米产量显著低于对照。经过连续4年的长期定位试验后,玉米田养鹅有助于总体上改善苗期玉米的植株生长状况,而秋季玉米产量的降低则是由于后期管理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生物有机液肥施用对新疆玉米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市售的某生物有机液肥对土壤的改良效应,以新疆玉米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梯度稀释混菌平板法和BIOLOG-ECO分析技术,研究了施用该有机液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该有机液肥后,土壤速效P、K含量上升,与对照(不施有机液肥)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其中速效K含量的变化尤为突出,比对照多162mg/kg;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显著增加,为对照的2.28倍,其中以真菌数量的上升幅度最大,为对照的3.75倍,细菌和放线菌则分别为对照的2.59倍和1.97倍;土壤微生物的代谢能力增强,代谢功能多样性增加,施生物有机液肥后,土壤微生物的AWCD值、碳源利用种数(S)、Shannon指数、McIntosh指数及均匀度均高于对照,其中AWCD值、Shannon指数和McIntosh指数与对照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土壤微生物对氨基酸类、胺类、多聚物和羧酸类碳源的代谢能力增强,其中对胺类底物的代谢利用变化最为显著,有机液肥处理组中胺类代谢的AWCD值是对照的14.17倍。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农牧一体化生产模式下农田生态系统生产潜力及可利用生产资源特征,采用对比方法开展农牧一体化生产和常规模式生产研究。结果表明:1)放牧前,玉米田养鹅(raising geese in cornfields, RGICF)处理杂草总密度是对照(CK)的1.41倍,杂草地上生物量是CK的1.68倍;放牧后,RGICF处理和CK的杂草总密度和地上生物量均降低,其中RGICF处理下降幅度大于CK,农牧一体化生产提高了系统杂草群落的生产力。2)RGICF处理的杂草生物多样性均高于CK,说明农牧一体化生产维持了较高的生物多样性。3)与CK相比,RGICF处理的玉米植株总体生长状况低于CK,其玉米资源量也低于CK,其中玉米产量减产8.22%,但其养鹅收益足以补偿减产损失,经济效益显著高于CK,而且RGICF处理还可产生4 836.75 kg/hm~2有机肥(鹅粪和牛粪)用于还田。说明农牧一体化生产在维持较高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产生了更多的可利用资源,这为农田生产力提升和生产效益倍增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设置田间定位试验,研究免耕(NT)、深松耕(DT)和旋耕(RT)对旱作玉米田土壤体积质量、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及夏玉米产量等的影响。2a研究结果表明,采取耕作措施后,各处理土壤体积质量差异主要集中在0~40cm(P0.05),耕作前后40~60cm土壤体积质量差异不显著(P0.05)。耕作方式对土壤储水量有明显影响,其中,播种后0~50d,深松耕和免耕处理0~100cm土壤储水量均高于旋耕;播种后70~120d,3种耕作方式下土壤储水量差异不显著(P0.05)。各耕作措施对土壤温度的影响在作物生育前期(播种后0~30d)表现明显(P0.05),表现为旋耕玉米田土壤温度高于免耕和深松耕,播种后50~120d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深松耕和旋耕处理玉米籽粒产量较免耕分别高3.35%和1.91%。结合经济效益分析,免耕和深松耕净收入较旋耕分别高138.48元/hm~2和259.38元/hm~2。因此,深松耕为旱作夏玉米田较适宜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7.
鹅胰液的分泌及其调节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选成年杂交 (川白×太湖 )鹅 8只 ,用胰腺—十二指肠长久性回流瘘管手术 ,在不限制鹅运动和采食情况下收集纯净的胰液。实验期饲以大麦 (占 45 % )基础日粮 ,白天 (8:0 0~ 2 0 :0 0 )给食 ,夜间 (2 0 :0 0~ 8:0 0 )禁食 ,自由饮水。实验期连续收集胰液。结果表明 :鹅的胰液呈不规则的连续性分泌。其分泌速率白天为 (30 7 5 9± 2 9 40 ) μL/h ,夜间为 (10 0 0 0± 2 2 45 ) μL/h ;分泌量白天占 73 6 6 % ,夜间占 2 6 34%。皮下注射硫酸阿托品 0 5mg/只 ,则分泌速率分别降至对照期的 2 4 0 0 % (白天 )和 2 8 77% (夜间 ) (P <0 0 1) ;胰液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力也较对照期下降(P <0 0 1)。表明鹅的胰液分泌受胆碱能神经调节。口服丙谷胺 15 0mg/kg ,胰液分泌速率试验期与对照期差异不显著(P >0 0 5 ) ;而胰液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力显著下降 (P <0 0 1)。表明丙谷胺通过阻断CCK受体而影响胰酶的分泌 ,但对胰液分泌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松嫩平原玉米田土壤CO2排放的连续观测,研究连作玉米田土壤CO2排放规律及与土壤温度、土壤水分的关系,并计算玉米田土壤碳平衡特征。结果表明,玉米田土壤CO2排放通量呈现明显季节性,6~8月土壤CO2排放量较大,而在4和11月维持较低水平。秸秆还田处理(MTS)土壤CO2排放通量、最大通量和平均通量高于翻耕处理(CT)。土壤CO2排放通量与地温呈显著正相关,指数方程表征二者关系效果最佳,线性方程效果最低,除个别情况,深层土壤拟合效果高于浅层土壤;MTS处理的土壤CO2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相关性高于CT处理。土壤CO2排放通量与12 cm深度土壤水分相关性不显著。通过对秸秆、根茬还田碳与土壤CO2排放碳的测算,MTS处理秸秆还田碳量较CO2排放碳量平均每年多2 744.6 kg C·hm-2,呈碳汇效应;CT处理秸秆还田碳量较CO2排放碳量平均每年少810.4 kg C·hm-2,呈碳源效应。  相似文献   

9.
12只装有胰腺 -十二指肠长久性瘘管的成年鹅 ,圈养 ,夜间 (2 0 :0 0~ 8:0 0 )禁食 ,随意饮水。试验采用前后自身对照 ,试验期在日粮中每千克体重一次性添加半胱胺 10 0 mg。连续计量 3d对照期和 8d试验期的胰液分泌速率并测定其中胰脂肪酶活性。结果表明 ,添加半胱胺后 :1胰液连续 7d的分泌速率较对照期极显著上升 ,幅度为 71.2 8%~ 399.77% ,其中白天升高了 4 0 .80 %~ 4 5 6 .0 9% ,夜间增高了 14 3.74 %~ 311.4 2 % ;2单位容积胰脂肪酶的平均活性较对照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变化幅度具有昼夜的差别 :白天在第 3~ 5天和第 7天有升高的趋势 (P>0 .0 5 ) ,而夜间则显著低于对照 ;3每小时胰液中的脂肪酶总活性在第 1~ 5天显著高于对照 (P<0 .0 1) ,且白天增加的幅度较夜晚大。说明半胱胺能促进鹅胰液的分泌 ,增加其中脂肪酶分泌的总量 ,加强成年鹅对脂肪的消化 ,满足在半胱胺调节下快速生长时对营养物质消化和能量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下辽河平原玉米田土壤呼吸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玉米田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呼吸速率的季节变化规律及环境因子的作用,旨在通过了解农田CO2吸收与排放的动态变化,为探索该地区碳收支机理提供试验依据。试验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GC)法测定了下辽河平原典型玉米田的土壤呼吸速率。结果表明,玉米田土壤呼吸速率具有明显的变化规律,玉米生长旺盛期土壤呼吸速率值保持在较高水平,3种处理的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为:施N肥处理(N150)为215.67 mg.m-2.h-1;未施N肥处理(N0)为192.48 mg.m-2.h-1;无作物对照(CK)为137.13 mg.m-.2h-1。土壤温度Q10和土壤水分是影响土壤呼吸的重要因素。地下5 cm的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有显著的相关性。在夏季(6至8月)的土壤水分与土壤呼吸间存在较为明显的互为消长关系。施肥可明显增强土壤呼吸作用,N150比N0处理土壤呼吸总量增加了12.1%,N150和N0处理的土壤呼吸总量分别是CK处理的1.57和1.40倍。  相似文献   

11.
不同施氮水平下旱作玉米田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水热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不同施氮量对旱作玉米田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设置0(CK)、80、160、240、320kg·hm-25个氮肥水平,分析不同施氮水平下土壤呼吸速率动态变化及其与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夏玉米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呈单峰变化曲线,于播种后52d左右达到最大值,成熟收获时降至最低;土壤呼吸总量(Sr)与施氮量(n)满足关系式Sr=1204.09(/1+e-1.69-0.02n)。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是影响土壤呼吸速率的主要因素,5cm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速率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呼吸速率随土壤温度升高呈指数增加,土壤温度可以解释旱作农田土壤呼吸速率季节变化的62.31%~78.66%;土壤水分和温度相互协调共同调控土壤呼吸,两者可以解释旱作玉米田土壤呼吸季节变化的79.63%~85.87%。  相似文献   

12.
增温及模拟酸雨对冬小麦-大豆轮作农田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增温及模拟酸雨对冬小麦-大豆轮作农田土壤呼吸作用的影响,在农田随机设置3个区组试验,每个区组中包含对照(CK)、增温(W)、模拟酸雨(A)、增温及模拟酸雨(WA)共4个处理,采用LI-8100开路式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对不同处理下的农田土壤呼吸速率进行观测,并同步观测土壤温度、土壤湿度。试验结果表明,冬小麦-大豆轮作农田的土壤呼吸速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异趋势,其变异性与土壤温度之间存在一致性。在冬小麦-大豆轮作阶段,CK、W、A、WA处理的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为(2.69±0.14)、(3.19±0.20)、(2.59±0.07)、(2.99±0.18)μmol·m-2·s-1。配对t检验结果表明:冬小麦田各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大豆生长季,W和A处理土壤呼吸速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A和WA处理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在整个冬小麦-大豆轮作阶段,CK与W处理农田土壤呼吸速率存在差异(P=0.054),且W与A处理农田土壤呼吸速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每个处理的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之间的关系均可用指数方程描述。对于A处理而言,基于土壤温度和湿度的双因子模型比单纯指数模型提高了对土壤呼吸的可解释性。  相似文献   

13.
冬小麦-夏玉米一体化垄作覆盖下农田土壤呼吸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农田土壤呼吸释放CO2过程加强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途径.通过大田原位实验,研究了雨养条件下垄作覆盖保护性耕作技术条件对土壤呼吸季节性和作物生育后期日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从越冬期到灌浆期,不同处理的土壤呼吸值均以垄作覆盖值最高,平作覆盖次之,平作的值最小,平作处理与其他处理间均达到极显著筹异.灌浆期各处理土壤呼吸值达到最大,分别为4.95、4.69、4.4、2.61μmol·m-2·s-1;成熟期各处理间大小顺序依次为:平作覆盖处理>垄作覆盖处理>垄作处理>平作处理,平作覆盖与垄作覆盖分别与其他两个处理间达到极显著差异.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垄作覆盖处理土壤呼吸值均高于其他处理,平作处理的值最低,不同生育时期垄作覆盖与平作均达到檄显著差异,不同处理在夏玉米抽雄期土壤呼吸值最高,成熟期最低.从冬小麦和夏玉米生长后期土壤温度(X)与土壤呼吸强度(Y)日变化看,两者呈显著线形关系,其直线同归方程分别为:Y=0.1704X-0.637 2(R2=0.882**),Y=0.103 9X+1.207 3(R2=0.880 2**).显然,同传统的种植模式相比,雨养条件下垄作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增大了向大气环境释放CO2温室气体的数最.  相似文献   

14.
可降解地膜覆盖对渭北旱塬土壤水热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可降解地膜对渭北旱塬土壤环境及作物生产的影响,设置厚0.008mm可降解地膜、厚0.006mm可降解地膜、普通地膜、露地对照4个处理,分析各处理对玉米田土壤温度、水分及产量和相关因子的影响。结果显示,播种后0~80d,3种覆膜处理5、10cm土壤温度和0~30cm土壤水分显著高于露地对照,且厚0.006mm可降解地膜和普通地膜间差异不显著(P0.05);同时,两处理产量分别达到10 020.00kg/hm~2和10 245.60kg/hm~2,两者间差异也不显著(P0.05),但均明显高于厚0.008mm可降解地膜处理和露地对照。说明,厚0.006mm可降解地膜增温保墒及增产效果与普通地膜相当,可在实践中应用。  相似文献   

15.
在旱作条件下模拟大田播种吉生一号羊草进行田间小区试验,采用正交设计,三因素四水平共计16个处理,每个处理面积20m~2,3次重复。分别观察土壤处理剂、磷肥及生物有机肥同时作用的重度盐碱地上羊草生长及产量情况,试图找到一种快速恢复退化草地植被的方法。经过3a的观察、2a的产量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在播种当年各处理之间在株高上没有明显差别,在单位面积株高的比较中只有处理10(施磷肥300kg/hm~2、土壤处理剂30kg/hm~2、生物有机肥450kg/hm~2)显著高于处理9和处理4,其它处理间未达到显著差异。出苗数比较中达到差异显著(P0.05),处理10显著高于其它各处理,为株数比较中最佳组合。第2年及第3年的返青株数上也没有显著差异(P0.05),处理10的返青数最高。处理10、3、5在第2年覆盖度达到100%,对照处理1为73.3%,第3年为86.3%。干草产量在播种第2年和第3年均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P0.01),处理10极显著高于其它各处理,干草产量分别为4.8t/hm~2、4.97t/hm~2。  相似文献   

16.
低温菌剂降解秸秆还田对东北黑土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东北黑土区低温菌剂降解秸秆还田对玉米田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菌剂的施入较常温菌剂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碳、氮含量.经低温复合菌剂处理和低温生物表面活性剂处理后,土壤细菌数量分别高于对照(不施菌剂)5.12%和3.72%,其他处理均明显低于对照.各处理土壤真菌、放线菌的数量均高于对照,且低温复合菌土壤真菌、放线菌的数量最多,分别高于对照2.11倍和21.34%.除生物表面活性剂处理和纤维素分解菌处理土壤脲酶活性低于对照外,低温纤维素分解菌处理、低温复合菌处理、低温表面活性剂处理和复合菌处理土壤脲酶活性分别高于对照14.67%、7.43%、6.17%和1.67%.低温复合菌剂处理、复合菌处理、纤维素分解菌处理、低温生物表面活性剂处理、低温纤维素分解菌处理和生物表面活性剂处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高于对照9.01%、4.71%、4.23%、3.66%、2.89%和1.48%.施菌剂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以及碳、氮含量,且施加低温菌剂的处理在提高土壤微生物量方面优于常温菌剂.  相似文献   

17.
夜间低温对薄皮甜瓜果实糖积累及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夜间低温胁迫下薄皮甜瓜果实糖代谢的变化规律。【方法】以薄皮甜瓜(Cucumis melo L.)‘玉美人’为试材,利用人工气候室模拟设施生产中的夜间低温胁迫环境,研究夜间低温对薄皮甜瓜果实糖含量及其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不同的夜间低温胁迫对果实糖含量的影响程度不同。夜间9℃处理3 d后显著降低了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在处理的中后期蔗糖、棉籽糖和水苏糖含量才显著降低而肌醇半乳糖苷无显著差异;同时,夜间9℃处理3 d后,果实中总糖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且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差异更大;夜间9℃处理3~12 d,果实中淀粉含量明显高于对照。夜间12℃处理对果实中可溶性糖含量无明显影响,但明显增加了淀粉含量,且后期差异极显著。从不同的夜间低温对果实内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来看,夜间9℃处理增强了酸性转化酶(AI)、中性转化酶(NI)、碱性α-半乳糖苷酶活性,降低了蔗糖合成酶(SS)、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夜间12℃处理对各种酶活性影响不大,差异不显著。【结论】夜间9℃处理严重影响薄皮甜瓜果实糖积累及其代谢相关酶活性;夜间12℃处理对果实糖积累及其代谢相关酶活性无明显影响,夜间12℃可能是薄皮甜瓜果实中糖代谢发生改变的临界低温。以上表明,夜间9℃胁迫条件下,薄皮甜瓜果实中蔗糖代谢、水苏糖代谢及淀粉代谢能力的下降共同影响果实的膨大生长和品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蘑菇圈是草原上常见的生态学景观,蘑菇圈的真菌不仅会影响植物的生长,而且会极大地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从而间接影响土壤呼吸。探究草原蘑菇圈的土壤呼吸作用,为精确估算草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Li-8100土壤呼吸监测系统,对呼伦贝尔草甸草原蘑菇圈不同位置(圈上、圈内、圈外)的土壤呼吸作用进行监测,并使用探针式电子温度计(CJTP-101)和手持式土壤水分仪测量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同时测定蘑菇圈土壤生物量和土壤养分,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蘑菇圈上的地上生物量为246.2 g·m~(-2),显著高于圈内(153.1 g·m~(-2))和圈外(132.6 g·m~(-2)),圈上地上生物量分别为圈内和圈外的1.61倍和1.86倍;蘑菇圈上地下生物量为763.9 g·m~(-2),小于圈内(927.4 g·m~(-2))和圈外(824.8 g·m~(-2)),圈上、圈内、圈外地下生物量差异不显著(P0.05);蘑菇圈上枯落物量为17.9 g·m~(-2),大于圈内(13.1 g·m~(-2))和圈外(9.6 g·m~(-2)),但差异不显著(P0.05);圈上土壤速效氮和速效磷的含量分别为52.2和7.8 mg·kg~(-1),显著高于圈内和圈外(P0.05),速效氮的含量分别比圈内、外平均值高42%和40%,速效磷的含量分别比圈内、外平均值高53%和59%;蘑菇圈上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分别为3 560.1和319.8 mg·kg~(-1),均低于圈内和圈外;而全磷含量为502.2 mg·kg~(-1),高于圈内和圈外,但均无显著差异(P0.05)。草原蘑菇圈上平均土壤呼吸速率为5.26μmol·m~(-2)·s-1,显著大于圈内(4.07μmol·m~(-2)·s~(-1))和圈外(4.17μmol·m~(-2)·s~(-1)),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之间分别存在显著的指数和线性回归关系(P0.01)。【结论】土壤温度和水分不是造成蘑菇圈土壤呼吸速率差异性的主导要素,蘑菇圈上的土壤呼吸速率增强与圈上较高的速效养分和较强的微生物活性及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氮沉降下施用生物炭在短期内对土壤呼吸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神农架林区落叶松(Larix gmelinii)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CK)、添加氮素(处理1)、添加生物炭(处理2)以及添加氮素和生物炭(处理3)共4个处理.2019年5月—9月采用Li-8100A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测定土壤呼吸速率,9月底采集土壤样品测定理化性质,分析施肥对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呼吸速率(Rs)的变化趋势与土壤温度(T)的变化趋势一致,呈现明显的季节动态.处理1的Rs在7月份和8月份均显著高于CK(P<0.05),分别比CK增加189.84%和95.70%;处理2的Rs在7月份显著高于CK(P<0.05);处理3的Rs在7月份和8月份均显著高于CK(P<0.05).4种处理的Rs与T都呈极显著的指数关系.与CK相比,处理1和处理3的Q10值明显增大,而处理2的Q10值没有明显变化.处理3的土壤有机碳(SOC)和土壤全氮(TN)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SOC质量分数为52.98 g·kg-1,分别比CK、处理1和处理2提高26.48%、22.88%和17.30%;土壤TN质量分数为2.88 g·kg-1,分别比CK、处理1和处理2提高13.24%、13.41%和15.99%;处理1、处理2和处理3的土壤全磷(TP)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CK(P<0.05),分别比CK提高9.99%、6.92%和8.90%.土壤温度是该地区落叶松人工林生长季土壤呼吸的主要影响因素,模拟氮沉降下添加生物炭有助于该地区土壤碳汇和氮汇的增加.  相似文献   

20.
UV-B辐射增强对稻田土壤氮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探讨UV-B辐射增强对稻田土壤氮转化的影响。在元阳梯田原位种植当地传统水稻品种——白脚老粳,研究UV-B辐射增强(0、2.5、5.0 k J·m~(-2)和7.5 k J·m~(-2))对水稻生长期稻田土壤氮转化相关酶活性、无机氮含量及N_2O排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5.0 kJ·m~(-2)UV-B辐射增强处理导致水稻分蘖期和孕穗期土壤亚硝酸还原酶、脲酶活性显著降低;孕穗期时所有处理亚硝酸还原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时期,分蘖期时所有处理脲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时期;与对照相比,3个UV-B辐射增强处理导致成熟期硝酸还原酶、蛋白酶活性显著增加;孕穗期时2.5、5.0、7.5 k J·m~(-2)UV-B辐射增强处理硝酸还原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时期,分蘖期时所有处理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时期的相同处理。2.5 k J·m~(-2)UV-B辐射增强处理在水稻整个生育期中,除拔节期外NH_4~+-N含量均显著降低,5.0 kJ·m~(-2)UV-B辐射增强处理导致稻田土壤NO_3~--N含量在整个水稻生育期显著升高。UV-B辐射增强显著降低拔节期和孕穗期N_2O排放通量,成熟期则显著增加。相关分析发现,稻田土壤N_2O排放通量与NH_4~+-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NH_4~+-N含量与NO_3~--N含量及脲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从水稻生长的生育期来看,UV-B辐射提高了土壤硝酸还原酶、蛋白酶活性,抑制了亚硝酸还原酶、脲酶活性,促进了NH_4~+-N向NO_3~--N的转化,从而抑制了拔节期、孕穗期N_2O的排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