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2008年,在浙江湖州开展了鳜(Siniperca chautsi)与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的种间杂交试验,并成功获得了鳜(♀)×斑鳜(♂)杂种F1。通过对杂种F1与其亲本的形态差异比较和微卫星标记分析,探讨了杂种F1的性状变异和遗传特征。结果表明:(1)7个可数性状中,杂种F1的背鳍条、腹鳍条和胸鳍条数与父母本一致,臀鳍条、鳃耙数与母本基本一致,侧线鳞、幽门盲囊数目介于父、母本之间;10个可量性状的平均杂种指数为39.08,显示杂种F1的可量性状略偏向母本;框架参数和可量性状的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份分析表明,杂种F1的体型介于父、母本之间,略倾向于母本,主要表现在躯干部和尾部的差异。(2)5对微卫星引物分析表明,杂种F1的等位基因均来源于双亲,杂交子代的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属两性融合生殖,是真正意义上的杂交种。  相似文献   

2.
翘嘴鳜、斑鳜及其杂交种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传统形态学方法和框架分析法分析了斑鳜、翘嘴鳜及其杂种(翘嘴鳜×斑鳜)的形态差异.可数性状中,腹鳍棘数、腹鳍条数、臀鳍棘数在3种鳜中都一致,对其他可数性状进行卡方检验,结果表明:斑鳜与杂交鳜只有在臀鳍条数目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可数性状差异不显著,斑鳜与翘嘴鳜、翘嘴鳜与杂交鳜之问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对可数性状和框架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并计算欧氏距离,结果显示:杂交鳜在形态上较接近于其父本斑鳜,在头部和尾部继承了更多翘嘴鳜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鳜鱼种间杂交利用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对斑鳜♀×鳜♂杂交一代胚胎发育与仔稚鱼生长特征进行观察,分析不同杂交方式对杂种一代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杂交F1受精卵卵径为(2.20±0.09)mm,在水温18~25℃下流水孵化,杂交F1经历卵裂期(7 h)、囊胚期(8 h)、原肠期(8 h)、神经胚期(4 h)、器官形成期(40 h),受精后67 h达到半数出膜。杂交F1初孵仔鱼全长为(4.12±0.12)mm,初孵至孵出后43 d全长日均增长率为1.03 mm。[结论]斑鳜♀×鳜♂杂交F1胚胎发育介于双亲之间,仔、稚鱼生长速度与父本接近。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鳜鱼种间杂交利用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对斑鳜♀×鳜♂杂交一代胚胎发育与仔稚鱼生长特征进行观察,分析不同杂交方式对杂种一代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杂交F1受精卵卵径为(2.20±0.09)mm,在水温18 ~25℃下流水孵化,杂交F1经历卵裂期(7 h)、囊胚期(8 h)、原肠期(8 h)、神经胚期(4 h)、器官形成期(40h),受精后67h达到半数出膜.杂交F1初孵仔鱼全长为(4.12±0.12)mm,初孵至孵出后43d全长日均增长率为1.03 mm.[结论]斑鳜♀×鳜♂杂交F1胚胎发育介于双亲之间,仔、稚鱼生长速度与父本接近.  相似文献   

5.
翘嘴鳜、斑鳜及其杂交后代的胚胎和胚后发育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人工催产、人工授精的方法取得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斑鳜Siniperca schezeri及其正反交杂交后代的受精卵,在常温下对翘嘴鳜、斑鳜及其杂交后代的胚胎和胚后发育进行了观察与比较。结果表明:4种卵子中,斑鳜及以斑鳜为母本杂交种的卵子大于翘嘴鳜及以翘嘴鳜为母本杂交种的卵子,前者直径为(1.86±0.07)mm,后者为(1.08±0.06)mm。在外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4种胚胎发育时序基本以母本为基准,即以翘嘴鳜为母本的杂交种胚胎发育时序与翘嘴鳜的相同,以斑鳜为母本杂交种的则与斑鳜相同。在水温28.0~30.0℃下,以翘嘴鳜为母本的两种胚胎孵化需时约34 h,而在26.5~30.0℃下,以斑鳜为母本的两种胚胎孵化需时约91 h。以斑鳜为母本的初孵仔鱼比较大,全长为(4.60±0.07)mm,以翘嘴鳜为母本的初孵仔鱼全长为(4.00±0.05)mm。  相似文献   

6.
利用人工催产、人工授精的方法获得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杂交子代F1及F1的自交子代F2,并对翘嘴鳜、斑鳜及其杂交后代F1和F1自交后代F2的胚胎和胚后发育进行了初步观察与比较,并采用SSR分子标记方法对翘嘴鳜、斑鳜及其正交子代F1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表明,翘嘴鳜卵径为(1.09±0.05)mm,正交F1雌鱼卵径为(1.26±0.05)mm、F2卵径(1.19±0.04)mm,显著小于斑鳜的卵径(1.83±0.09)mm(P<0.05)。翘嘴鳜受精卵在水温23.4~25.1℃经过46 h孵化破膜,F1受精卵在水温23.1~24.8℃经过49 h孵化破膜,F2受精卵在22.6~24.5℃经过51 h孵化破膜,斑鳜受精卵在水温23.5~25.7℃经过107 h孵化破膜。翘嘴鳜、斑鳜、F1和F2初孵仔鱼大小分别为(4.06±0.50)mm、(4.58±0.30)mm、(4.21±0.30)mm和(4.14±0.20)mm。采用SSR分子标记方法,根据DNA带型的不同可以成功鉴别出翘嘴鳜、斑鳜及其杂交子F1。  相似文献   

7.
在长江中游鄱阳湖和洞庭湖鳜采样中,采集了兼具鳜(Siniperca chuatsi)和大眼鳜(S.kneri)部分形态特征的中间类型(主要特征:口裂后缘伸达眼睛后缘之下,眼睛大小、头后背前部隆起介于鳜与大眼鳜之间)48尾。为了明确中间类型的分类学关系,采用量化传统形态分类指标、筛选种间特异微卫星标记,对中间类型个体进行鉴定分析。结果:(1)量化分析表明,鳜和大眼鳜在头长/眼径、(吻长+眼径)/口裂长上存在显著差异,鳜头长/眼径为5.286~7.157、(吻长+眼径)/口裂长为0.811~0.999,大眼鳜分别为3.306~5.106和1.040~1.166。48尾中间类型中,5尾判定为鳜,其他43尾个体仍不能鉴定。(2)从28对微卫星标记中筛选出5个鳜和大眼鳜的种间鉴别位点(T103、T063、T089、T135、W19517),利用这5个位点对中间类型的个体进行遗传分析和鉴定,中间类型中有16尾为种间杂交后代,其中9尾为杂交F_1与大眼鳜的回交个体。长江中游湖泊中鳜和大眼鳜存在种间渐渗杂交,今后需加强长江鳜鱼野生资源遗传监测和管理。  相似文献   

8.
为比较翘嘴鳜和斑鳜自交后代及翘嘴鳜♀×斑鳜■(正交F_1代)、斑鳜♀×翘嘴鳜■(反交F_1代)杂交子一代形态结构特征差异,检测了相似生长环境条件的同批次4种鳜鱼群体的形态结构参数,利用单因子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等多元分析方法研究了4个群体间可数性状和可量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正反交F_1代斑点特征介于亲本之间,更偏向于斑鳜,而与翘嘴鳜区别明显,其中正交F_1代存在1条由背部向下延伸垂直于躯干的深褐色条带,而反交F_1代无此性状。4个群体的背鳍(D)、胸鳍(P)、尾鳍(C)鳍条数目差异显著(P0.05),存在重叠,不能作为区分依据,其中正交F_1代的综合杂交指数(Hi_1)更偏向母本,而反交F_1代(Hi_2)则居中间型。4个群体可量性状比值的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除肝胰指数外,其他性状值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正、反交F_1代综合杂交系数(Hi_1′、Hi_2′)均偏向母本遗传。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正、反交F_1代形态最为接近,均偏向斑鳜,与翘嘴鳜差异较大。应用判别分析筛选出8个贡献较大的性状比值,构建判别式,判别准确率分别为95.24%、81.58%、77.78%、84.72%,能够较好地判别4个群体。  相似文献   

9.
长珠杂交鳜     
正长珠杂交鳜是在对父本斑鳜和母本翘嘴鳜进行群体选育的基础上,利用杂交制种的方法产生杂交子一代,使杂交种兼具父本(斑鳜)及母本(翘嘴鳜)优良性状的长珠杂交鳜,达到明显地提高杂交鳜的生长性能,降低饵料系数(与斑鳜比),缩短养殖周期的效果。长珠杂交鳜兼具斑鳜体型、体色、优良品质和翘嘴鳜生长速度快的优良性状。解决了斑鳜养殖缺乏  相似文献   

10.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鳜种质遗传多样性与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鳜(Siniperca chuatsi)性腺转录组进行分析,筛选获得可设计引物的微卫星序列4 986条。随机合成239对微卫星引物,其中27个微卫星标记(11.30%)在12个鳜群体中呈现多态性,等位基因数2~8(5.63±1.84),有效等位基因数1.86~6.80(3.99±1.56),观测杂合度0.21~0.78(0.49±0.16),期望杂合度0.46~0.85(0.71±0.12),平均多态信息量0.37~0.84(0.66±0.15),基因流0.11~2.14(0.67±0.45)。在12个鳜群体中,嘉鱼群体平均等位基因数和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最大;武汉群体平均观测杂合度、平均期望杂合度高;12个群体遗传距离为0.103 0~1.511 7,遗传相似系数为0.220 5~0.902 2;抚远群体和顺德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最大(1.511 7),遗传相似系数最小(0.220 5);韶关群体和顺德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最小(0.103 0),遗传相似系数最大(0.902 2);UPGMA聚类分析显示珠江水系一支与长江水系一支先聚集后再与黑龙江水体支汇聚;12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_(ST)介于0.041 8~0.611 0,群体间的遗传分化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0.05),梁子湖群体与武汉群体间的F_(ST)最小(0.041 8),顺德群体与抚远群体间的F_(ST)最大(0.611 0);AMOVA分析表明: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占33.14%,群体内遗传变异占66.86%;Structure分析显示12个群体可分为5个亚群。  相似文献   

11.
利用微卫星分析技术筛选翘嘴鳜、斑鳜和大眼鳜的IRF2基因微卫星标记,分析IRF2基因微卫星在3物种中的遗传变异.结果筛选出了4个微卫星标记,其中I3、I4标记可用于斑鳜的分子鉴定;检测到26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6.5个,等位基因频率0.066 7~0.714 3;3物种IRF2基因遗传变异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大眼鳜(H为0.671 7;PIC为0.624 1),翘嘴鳜(H为0.537 6;PIC为0.446 2),斑鳜(H为0.300 0;PIC为0.265 6),这说明IRF2基因微卫星在3物种中遗传变异程度高.  相似文献   

12.
鳜属5种鱼类微卫星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8对已发表的翘嘴鳜微卫星引物,对5种鳜属鱼类翘嘴鳜、大眼鳜、斑鳜、波纹鳜和暗鳜共147个个体进行跨种扩增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结果发现,8个微卫星标记除位点HW8在波纹鳜中无多态性外,其他位点在5种鳜属鱼类中都具有较高的多态性。每个位点等位基因数为4~8个不等,平均等位基因数为6.13;在5个物种中分析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58,平均观测和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75和0.59,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0.51,为高度多态,表明鳜属鱼类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采用Nei’s遗传距离和遗传相似性系数分析5种鳜属鱼类系统发育关系,并构建UPGMA聚类图,结果显示翘嘴鳜和大眼鳜、斑鳜和波纹鳜分别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斑鳜和暗鳜亲缘关系最远。  相似文献   

13.
对锦江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大眼鳜(Siniperca kneri)和斑鳜(S.scherzeri)肌肉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比较了2种鱼的营养价值.结果表明,斑鳜肌肉鲜样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分别为78.12%、18.54%、1.70%;大眼鳜肌肉鲜样分别为78.66%、17.77%、1.71%.在两种鳜肌肉中,含量最高的5种氨基酸依次为Glu、Asp、Lys、Leu、Ala,占总氨基酸含量的50%以上,其中大眼鳜占51.63%、斑鳜占51.47%;含量最低的5种氨基酸依次为Tau、His、Met、Pro、Tyr,不足总氨基酸含量的15%,其中大眼鳜为14.62%、斑鳜为14.67%;两种鳜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蛋氨酸和半胱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均为缬氨酸.每克大眼鳜肌肉和斑鳜肌肉干样的氨基酸总量分别为827.57 mg和844.20 mg,必需氨基酸总量为337.53 mg和344.08 mg,4种呈味氨基酸总量为308.87 mg和315.14 mg.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不同种类鳜鱼生长差异的生理基础与机制,比较研究了鳜(Siniperca chuatsi)、斑鳜(Siniperca.scherzeri)和杂交鳜(斑鳜♀×鳜♂)幼鱼30 d内的生长速率与日摄食量、胃蛋白酶活性和胃蛋白酶原(PGA1、PGA2、PGC)基因相对表达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鳜、杂交鳜和斑鳜日增重率分别为(1.171±0.180)g/d、(1.019±0.104)g/d和(0.433±0.078)g/d,生长速率快慢次序是鳜杂交鳜斑鳜。鳜、杂交鳜和斑鳜平均日摄食量分别为(6.1±0.31)g/d、(5.26±0.33)g/d、(4.24±0.23)g/d。胃蛋白酶比活力最高部位是胃,实验前期,3种鳜鱼胃蛋白酶比活力差异不显著;后期,鳜、杂交鳜和斑鳜胃蛋白酶比活力分别为(347.8±13.3)U/g、(303.4±12.1)U/g和(272.1±10.9)U/g。胃蛋白酶原基因表达量随生长阶段缓慢增加,PGC∶PGA1∶PGA2基因相对表达量比例是1.1∶1.0∶0.7;鳜胃蛋白酶原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为最高,杂交鳜相对表达量略高于斑鳜(P0.05)。结果表明,3种鳜鱼的生长速率快慢与它们的摄食量大小之间呈正相关,摄食量大小与其消化能力间也具有相对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锦江河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内鳜类遗传变异特征及其多样性水平,基于PCR扩增与测序技术对大眼鳜、斑鳜和中国少鳞鳜3个群体97尾鱼的线粒体控制区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大眼鳜序列长度为843 bp,无变异位点,只有1种单倍型,斑鳜有852 bp和856 bp两种序列,28个多态位点和11个单倍型,中国少鳞鳜也有845 bp和846 bp两种长度,5个多态位点和5个单倍型;大眼鳜、斑鳜和中国少鳞鳜3种鳜鱼群体内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 000 0、0. 008 7±0. 002 0和0. 002 0±0. 000 9,单倍型多样度和核苷酸多态性分别为0. 000 0、0. 859 9、0. 736 7和0. 000 0、0. 008 7、0. 002 0。分析表明,3种鳜鱼在终止序列区和保守序列区存在种或属间差异,锦江斑鳜是一个遗传变异大,多样性丰富的稳定种群;中国少鳞鳜虽然单倍型多样度丰富,但遭受过瓶颈效应,导致其核苷酸多样性偏低;大眼鳜遗传组成单一,多样性十分贫乏,推测可能有入侵的养殖群体。锦江系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最大的河流,历史上鳜类资源丰富,但已遭严重的破坏,加强其鳜类遗传资源的研究与保护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6.
<正>品种登记号GS-02-005-2014亲本来源斑鳜×鳜育种单位池州市秋浦特种水产开发有限公司、上海海洋大学品种简介该品种是以长江支流秋浦河采捕后经3代群体选育的斑鳜为母本和经5代群体选育的鳜为父本,杂交获得的F_1即为秋浦杂交斑鳜。该品种可摄食冰鲜饲料;在相同养殖条件下,6月龄平均体重比斑  相似文献   

17.
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是近年来新开发的名贵淡水养殖鱼类之一,但规模化繁育技术尚未完全解决。为进一步了解斑鳜卵巢成熟发育的规律,利用组织切片技术观察了3月中旬-5月中旬长江斑鳜卵巢的成熟发育过程,并用生化法测定了血清蛋白磷(SPP)的含量,结果表明:这一时期,斑鳜卵母细胞正经历由Ⅲ时相(3月中旬-4月上旬)向Ⅳ时相(4月中旬-4月下旬)、Ⅴ时相(5月中旬)的渐近生长,并发现卵母细胞生长不同步的现象;与此同时,血清蛋白磷含量由0.12 mg/mL逐步上升至0.62 mg/mL。斑鳜血清蛋白磷含量的变化趋势与卵巢的成熟发育过程基本一致,并有着密切的生理相关,血清蛋白磷含量可以作为卵巢发育阶段和成熟程度判定的重要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8.
为给杂交选育优良小麦品种提供基础,以普通小麦品种晋农190为父本,分别与9个普通小麦品种、7个六倍体小黑麦品种为母本配置杂交组合,对杂种F1代的农艺性状进行分析,发现除了无芒对有芒为显性之外,其余农艺性状均表现为数量遗传,F1代表现为超亲遗传或介于双亲之间.六倍体小黑麦的灰绿色叶片或茎秆、穗长长和红色不饱满的籽粒在杂种F1代显现,可作为鉴别真假杂种的典型性状.  相似文献   

19.
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是近年来新开发的名贵淡水养殖鱼类之一,但规模化繁育技术尚未完全解决。为进一步了解斑鳜卵巢成熟发育的规律,利用组织切片技术观察了3月中旬-5月中旬长江斑鳜卵巢的成熟发育过程,并用生化法测定了血清蛋白磷(SPP)的含量,结果表明:这一时期,斑鳜卵母细胞正经历由Ⅲ时相(3月中旬-4月上旬)向Ⅳ时相(4月中旬-4月下旬)、Ⅴ时相(5月中旬)的渐近生长,并发现卵母细胞生长不同步的现象;与此同时,血清蛋白磷含量由0.12 mg/mL逐步上升至0.62 mg/mL。斑鳜血清蛋白磷含量的变化趋势与卵巢的成熟发育过程基本一致,并有着密切的生理相关,血清蛋白磷含量可以作为卵巢发育阶段和成熟程度判定的重要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20.
为探析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早期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系,随机选取同一批次2月龄斑鳜100尾,精确测量体质量(Y)及全长(X1)、体长(X2)、头长(X3)、吻长(X4)、体高(X5)、体宽(X6)、眼径(X7)、眼间距(X8)、尾柄长(X9)和尾柄高(X10)10个形态性状,运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以及通径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确定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构建最优线性回归方程,分析探讨各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2月龄斑鳜体质量的变异系数最大,具有最大选育潜力;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全长与体质量相关系数最大;应用逐步引入-剔除法构建全长、体高、吻长和眼径与体质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Y=-11.578+0.093X1+0.550X5+0.263X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