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5 毫秒
1.
水稻筒叶恢复系配合力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对3个不育系×4个筒叶恢复系组配的12个杂交F1代的剑叶长,剑叶卷曲度,剑叶叶基角,倒2、3叶的叶长、卷曲度、叶基角,株高,穗长,结实率,着粒密度,包颈长,千粒重,单株产量等16个性状进行了测定,分析了组合和亲本的配合力。结果表明:所考查的农艺性状在参试组合间均达极显著差异;不同恢复系同一性状GCA的效应和同一性状不同恢复系GCA的效应有较大差异;同一组合不同性状间及不同组合的同一性状间的SCA相对效应值均表现出较大差异,表明各组合非加性效应具多样性;所配组合的竞争优势大小与亲本一般配合力效应、组合特殊配合力效应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与亲本一般配合力之间的相关系数r=0.6735**,与组合特殊配合力之间的相关系数r=0.7912**。  相似文献   

2.
叶片适度卷曲是水稻理想株型育种中的重要性状之一。按NCⅡ遗传交配设计,以5份不同卷曲程度的水稻卷叶近等基因系为母本与5个常用恢复系相互杂交配组得到25个杂交组合,考察各杂交组合的10个主要农艺性状并进行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单株穗数、结实率、生育期这3个性状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控制,遗传力较高,其他性状受基因加性和非加性效应共同影响,剑叶宽受基因非加性效应的影响最大;各杂交组合的剑叶卷曲度主要受供试母本中的卷叶基因所控制;近等基因系QMX(YSBR1)的一般配合力效应高,由其配制的杂交组合的单株产量最高,是较好的育种亲本;其次为QMX(5408)和QMX(PS)。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展卷叶高产品种的选育和定位高育种价值的卷叶基因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从江县香禾糯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对从江县普遍种植的20个香禾糯品种进行田间种植,根据《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水稻》进行特征特性观测、品种数据收集和汇总。结果表明:20个香禾糯的必测性状中叶鞘色、叶片颜色、倒数第2叶叶耳色、倒数第2叶叶舌形状、倒数第2叶叶舌色、剑叶叶片卷曲度、茎秆角度、茎秆基部茎节包露、剑叶叶片角度、穗立形状和颖壳茸毛等性状均一致。颖尖色多为秆黄色、褐色、红色和紫色,护颖色多为白色、秆黄色和红色。颖壳色较为多样,包括秆黄色、褐色、红褐色、黄色、色斑和紫黑色,谷粒形状主要为阔卵性和椭圆形;选测性状中穗伸出度、倒2叶叶尖与主茎的角度、倒2叶叶枕色、茎秆节颜色、茎秆节间色、分蘖力等性状均一致。后期香禾糯育种中应综合考虑目标性状及各品种优缺点,选择合适的亲本。建议选取红禾、岑告嫩、苟当1号、苟把当等千粒重较高的品种为亲本材料,以提高香禾糯千粒重;选取苟卫当、勒大等品种为亲本以增加香禾糯的穗粒数,其中苟卫当的穗粒数虽高,但结实率却较低,在选择时需结合其他性状进行综合考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水稻叶片前平后卷的主要生物学效应,为RL(t)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水稻杂交后代材料中发现一个新的内卷叶突变材料,暂时命名为RL(t),研究了RL(t)与平展叶姊妹系0731-3-1-1B在叶片受光姿态、光合效率及细胞组织结构的差异。[结果]RL(t)较平展叶姊妹保持系三片功能叶明显表现出卷曲度大、挺直度高、叶基角小、披垂角小,相应地,提高了卷叶保持系群体各层尤其上部和中部的透光率;三片功能叶的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剑叶、倒二叶的蒸腾速率显著高于平展叶姊妹保持系,从而提高了RL(t)剑叶、倒二叶的光合速率;由于卷叶保持系部分泡状细胞适度萎缩变小,导致叶片内向卷曲。[结论]该研究为内卷叶性状应用于水稻高产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杂交水稻叶片形态性状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具有不同株型特征的3个不育系和15个恢复系,采用NCⅡ交配设计分析水稻上3叶叶长等15个叶片形态性状的配合力。试验结果表明:倒2叶叶宽、剑叶叶宽等12个性状均以基因加性效应为主,而倒1~2叶叶枕距、剑叶披垂角和剑叶比叶重等3个性状以基因的非加性效应为主。多数叶片形态性状受恢复系的影响更大,其中以剑叶叶长、叶宽和剑叶面积以及倒2叶叶长等4个性状最为突出;倒2~3叶叶枕距则受不育系的影响更大;剑叶披垂角等性状以不育系与恢复系互作效应为主。就塑造杂交稻理想叶型而言,培矮64S为最佳不育系,热研1号为最好的恢复系,其次是密阳23、三不吃、9311等,以这些材料为亲本容易配制超级杂交稻理想株型模式所要求的叶片形态。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大田条件下,用贵州大学农学院水稻研究所新育成的叶片自然卷曲的籼稻恢复系贵农筒恢作亲本材料,与生产上常用恢复系CDR22、绵恢501、密阳46、多系1号、蜀恢162、泸恢6、蜀恢725、Q31678、明恢86、838、测64-7、6078、明恢63、恢77、桂34、晚3等组配,测定亲本、正反交杂种F1、正交F2及回交B1C1的叶片卷曲度,结果表明:用叶片全卷的贵农筒恢与平叶型的品种组配,不论正反交,杂种F1的剑叶及倒二叶均呈半卷叶型,表明其卷叶性状是由核基因控制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其卷叶性状是由主基因和多基因共同控制的混合遗传,符合两对主基因 多基因混合遗传的模型,在F2代主基因的遗传率为0.80左右,多基因遗传率为0.10左右。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水稻叶片前平后卷的主要生物学效应,为 RL(t)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水稻杂交后代材料中发现一个新的内卷叶突变材料,暂时命名为RL(t),研究了 RL(t)与平展叶姊妹系0731-3-1-1B在叶片受光姿态、光合效率及细胞组织结构的差异。[结果] RL(t)较平展叶姊妹保持系三片功能叶明显表现出卷曲度大、挺直度高、叶基角小、披垂角小,相应地,提高了卷叶保持系群体各层尤其上部和中部的透光率;三片功能叶的气孔导度、胞间 CO2浓度和剑叶、倒二叶的蒸腾速率显著高于平展叶姊妹保持系,从而提高了 RL(t)剑叶、倒二叶的光合速率;由于卷叶保持系部分泡状细胞适度萎缩变小,导致叶片内向卷曲。[结论]该研究为内卷叶性状应用于水稻高产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粳稻上部三叶形态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粳稻上部三叶形态性状的遗传效应,评价亲本的利用途径。【方法】利用3个粳稻BT型不育系和6个粳型恢复系配制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测量其上部三叶的叶长、叶宽、叶厚并计算叶面积,采用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模型,计算分析上述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剑叶面积、倒二叶厚、倒三叶长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的影响,剑叶长、剑叶宽、剑叶厚、倒二叶宽、倒三叶厚主要受基因显性效应的影响,倒二叶长、倒二叶面积、倒三叶宽、倒三叶面积主要受基因加性×加性上位性效应的影响,基因加性×加性上位性效应仅在部分组合中存在显著效应。【结论】94FR30是改良剑叶宽、剑叶面积、倒三叶面积、倒三叶长性状的优良亲本。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水稻叶片前平后卷的主要生物学效应,为RL(t)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水稻杂交后代材料中发现一个新的内卷叶突变材料,暂时命名为RL(t),研究了RL(t)与平展叶姊妹系0731-3-1-1B在叶片受光姿态、光合效率及细胞组织结构的差异。[结果]RL(t)较平展叶姊妹保持系三片功能叶明显表现出卷曲度大、挺直度高、叶基角小、披垂角小,相应地,提高了卷叶保持系群体各层尤其上部和中部的透光率;三片功能叶的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剑叶、倒二叶的蒸腾速率显著高于平展叶姊妹保持系,从而提高了RL(t)剑叶、倒二叶的光合速率;由于卷叶保持系部分泡状细胞适度萎缩变小,导致叶片内向卷曲。[结论]该研究为内卷叶性状应用于水稻高产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籼粳杂交重组自交系的水稻籽粒性状的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多环境条件下籽粒性状的遗传变异及性状间相关性,解析籽粒性状遗传规律。以细长型籼稻品种‘玉针香’和短圆型粳稻品种‘02428’为亲本构建的含192个株系的RIL(重组自交系)群体为研究材料,在4种环境下分别对籽粒相关的16个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遗传变异解析。结果表明,两亲本的粒型、垩白性状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玉针香’精米长宽比、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分别为4.03、1.00%和0.18%,‘02428’精米长宽比、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分别为1.45、87.40%和52.21%。RIL群体各性状的平均值介于两亲本之间,分布频率呈趋于单峰的正态分布,符合数量性状遗传规律。多环境下变异分析表明,大部分籽粒性状受环境及环境与株系互作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谷粒面积、谷粒圆度2个性状受环境、环境与株系互作的影响均不显著。遗传群体各性状变异系数为6.34%~84.55%,广义遗传力为4.26%~70.67%。粒长、粒宽、垩白粒率、垩白度间呈明显互作关系。在RIL群体中筛选获得4个在穗部性状、粒质量和稻米外观品质等方面综合表现较为优良的株系,具有较高育种价值。说明:基于遗传背景明确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可解析籽粒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并有效创制优异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1.
重离子诱发的2个水稻突变体表型鉴定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明确2个水稻突变体的表型特征与遗传方式。【方法】通过重离子诱变野生型籼稻种质BBS,从其M2代中筛选出2个突变体,分别命名为m2和m3。通过表型观察和性状比较,对突变体材料进行鉴定;构建了粳稻种质02428(父本)与m2、m3的F_2群体,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与野生型BBS相比,m2全生育期叶宽极显著变窄且内卷;m2剑叶、倒2叶和倒3叶的卷曲度分别为22.30%、38.15%和28.84%,与野生型BBS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m2表现出高度不育。早季播种后第54天、晚季播种后第30天,m3从主茎新叶叶梢开始枯萎,整个叶枯表型持续25 d左右,之后新长出的叶片恢复正常;m3主穗质量和主穗粒数极显著下降,其他农艺性状与野生型BBS无显著差异。遗传分析结果表明,m2/02428的F_2群体剑叶宽的频率分布符合正态分布,m3/02428的F_2群体中正常个体与叶片枯萎个体的分离比符合3∶1的理论比值。【结论】m2为窄叶突变体,其窄叶性状受多个基因控制;m3为叶片枯萎突变体,其突变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2.
从航天育种专用卫星"实践八号"搭载的冬小麦邯6172诱变SP2代群体中筛选出6个矮秆突变株,对各SP3株系株高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矮秆突变性状在SP3能充分表达,6个突变株系株高范围在51.25~61.54 cm,较原始亲本降低了5.43~15.72 cm,降低幅度为8.11%~23.47%。方差分析各矮秆突变系与原始亲本的株高差异,结果显示均达极显著水平。SP3株高性状稳定株系比例较低,只有6172SP矮3株系内株高差异不显著,占观察突变系总数的16.67%,其余突变株系株高仍在分离。在以改良株高为目标的小麦航天诱变后代选育中,SP3代要注重田间性状观察,依不同变异群体性状表现,可分别采取以株系为单位混合收获和以单株收获的选育方法。  相似文献   

13.
水稻显性窄叶突变体Dnal1的鉴定与基因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一个新的水稻显性窄叶突变体进行鉴定,为水稻叶片形态建成的分子机理和株型育种研究奠定基础。【方法】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水稻籼型恢复系缙恢10号,获得一个窄叶突变体Dnal1,连续7代种植,表型均稳定遗传。开花期,调查Dnal1和野生型剑叶、倒2叶和倒3叶的叶宽及卷曲度,对剑叶最宽处进行石蜡切片分析;灌浆期,测量剑叶的光合色素含量,并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测量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配制西农1A/Dnal1和Dnal1/中花11杂交组合,利用F1和F2群体进行遗传分析,并利用Dnal1/中花11的F2隐性群体进行基因定位。田间小区种植,设置2个种植密度,株行距分别为16.7 cm×26.72 cm和13.36 cm×20.04 cm,3次重复,成熟期考查株高、有效穗数、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籽粒长和籽粒宽等主要农艺性状,并估算理论产量。【结果】Dnal1的叶片宽度全生育期内均极显著变窄,剑叶、倒2叶和倒3叶的叶宽分别为0.96、0.89和0.88 cm,与野生型的19.6、19.41和18.42 cm相比,降低了一半左右。Dnal1大维管束数量与缙恢10号相比无显著变化,小维管束数量则下降了44.13%,达极显著差异水平。缙恢10号相邻大维管束之间一般有6个小维管束,Dnal1则只有3个。Dnal1的叶片微卷,剑叶、倒2叶和倒3叶的卷曲度分别为11.2、12.1和11.8,野生型的叶片卷曲度为零。此外,Dnal1的叶片颜色略深于野生型,叶绿素a的含量略有升高,但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光合生理测定表明,与野生型相比,Dnal1的水分利用率略有升高,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略有下降,气孔导度则显著降低。除叶片性状变化外,Dnal1还表现籽粒变窄和茎秆变细,株高和籽粒长无明显变化。Dnal1的籽粒宽度为2.33 mm,与缙恢10号的2.78 mm相比,极显著下降,导致Dnal1的千粒重仅为野生型的73.18%,极显著下降。低密度种植条件下,Dnal1的理论产量显著低于野生型;高密度种植条件下,Dnal1的理论产量则显著高于野生型,较高的结实率和单株有效穗是Dnal1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西农1A/Dnal1与Dnal1/中花11杂交组合的F1群体,剑叶的叶片宽度分别为0.99 cm和0.94 cm,与Dnal1的0.96 cm相比,无显著差异;F2群体中出现窄叶植株和宽叶植株两种类型,窄叶和宽叶单株出现的频率呈双峰分布,且窄叶和宽叶的分离比符合3﹕1,表明Dnal1的窄叶性状受1个显性主效基因调控。利用分子标记最终将DNAL1定位在第2染色体上,位于SSR标记RM13646和RM1307之间,物理距离为391 kb。【结论】Dnal1是一个EMS诱变获得的显性窄叶水稻突变体,基因定位在第2染色体391 kb的物理范围内,在高密度种植条件下具有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4.
转基因水稻恢复系对其杂种F1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8个转抗真菌蛋白基因恢复系,与3个不育系按8×3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24个组合,分析了转基因恢复系对其杂种F1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转基因恢复系在10个研究性状中均对杂种F1存在极显著效应;转基因恢复系所配杂种F1优势普遍存在,但组合间和性状间有所变化,不同受体亲本的转基因恢复系对杂种F1的优势效应也存在一定差异;杂种F1的株高、剑叶长、剑叶宽、穗长、有效穗数及千粒重与转基因恢复系对应性状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而穗实粒数和结实率与恢复系关系甚微,对转基因恢复系主要农艺性状的合理选择可提高其杂种F1的遗传选育效率。  相似文献   

15.
应用重组自交系群体检测水稻茎秆和剑叶硅含量QTL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硅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QTL分析研究水稻茎秆和剑叶硅含量的遗传控制.[方法]以由244个株系组成的珍汕97B/密阳46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在2003和2004年应用两重复试验测定亲本和各株系的茎秆和剑叶硅含量,应用由240个标记组成的连锁图谱检测数量性状座位(QTL).[结果]所分析的两个性状表现为典型的数量性状,并呈现出以基因型控制为主、基因型×环境互作和环境影响为辅的特点.经Windows QTL Cartographer 2.0分析,检测到3个茎秆硅含量QTL、6个剑叶硅含量QTL和2对控制茎秆硅含量的QTL间互作,它们分布于1、3、5、6、7和12等6条染色体的8个区间,单个QTL对群体性状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3.4%~11.8%,联合贡献率为16.8%~29.2%.进一步分析发现,研究群体中实际上可能存在更多的控制茎秆和剑叶硅含量遗传变异的QTL,但其效应大小可因环境条件和性状测定参数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在既定条件下、对于既定性状,部分QTL因达不到给定的显著水平而得不到检测.[结论]控制水稻茎秆和剑叶硅含量性状遗传变异的QTL数目较大、单个QTL的效应一般较小;同一基因组区间常常表现为同时控制不同性状,其作用方向稳定而显著性、效应值和贡献率则变异较大.  相似文献   

16.
利用3个粳稻BT型不育系和6个粳型恢复系,配制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采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模型,分析不同发育时期剑叶SPAD值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各亲本在不同的发育时期剑叶SPAD值存在着显著差异;同一亲本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剑叶SPAD值间也存在着差异;剑叶SPAD值的发育在不同阶段主要由基因的显性、加性×加性上位性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控制。  相似文献   

17.
利用3个粳稻BT型不育系和6个粳型恢复系,配制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采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模型,分析不同发育时期剑叶SPAD值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各亲本在不同的发育时期剑叶SPAD值存在着显著差异;同一亲本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剑叶SPAD值间也存在着差异;剑叶SPAD值的发育在不同阶段主要由基因的显性、加性×加性上位性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控制。  相似文献   

18.
香型软米水稻资源品质优异,了解其不同生态类型间F1杂种优势及其与亲本的关系,对有针对性选择转育新的优质杂交水稻亲本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用来自5个不同地方香型软米晚稻品种资源作母本和自育稳定的6个香型软米保持系进行杂交配组,对其F1杂种的11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杂种优势及其与亲本相关分析。结果表明,①除结实率外,其余性状更多表现为正向显性或优势。②组合性状差异最大是单株产量,其余比较大的性状是实粒数、结实率、有效穗和总粒数;杂种F1总粒数的平均优势最大,千粒重最低。③穗总粒数、剑叶长、剑叶宽的性状值显著高于高亲值,结实率显著低于低值亲本,虽然千粒重性状值比高亲值高,而单株产量和有效穗比高亲值低,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④杂种F1的株高、穗长、千粒重、有效穗和全生育期与母本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总粒数和剑叶宽与父本呈极显著正相关。结合研究结果,讨论了如何趋利避害利用香型软米水稻资源转育优质杂交水稻亲本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北方杂交粳稻的研究一直在不断的发展中,获得理想株型是北方杂交粳稻主要的攻克目标。文章主要选用北方杂交稻常用的10个不育系和10个恢复系,配组100个杂交组合,通过和亲本相比较,对株叶型性状及配合力进行分析,观察杂交粳稻亲本和后代株叶型性状遗传的表现力。结果表明,剑叶宽、倒二叶长、剑叶与茎秆夹角(剑叶角)、倒二叶宽、倒二叶与茎秆夹角(倒二叶基角)、倒三叶长、倒三叶宽、倒三叶与茎秆夹角(倒三叶基角)、株高与秆长指标之间在大多数亲本上表现出了配合力的同向性,而在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和株叶型性状方面没有太大联系。  相似文献   

20.
苹果实生砧木种质资源耐缺铁和耐盐碱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苹果实生砧木资源抗逆性的种间、居群间和株系间差异及株系内性状分离,用8个种20份苹果资源的二年生实生苗和16个种81份苹果资源当年实生苗分别进行低铁、高盐和高pH胁迫处理,并调查缺铁黄化指数、盐害指数和碱害指数。山定子和新疆野苹果不同居群间3个性状的变异均小于苹果属种间差异,株系间、株系内实生苗3个性状分离程度最严重,但新疆野苹果同居群内株系间各性状的变异与种间差异相当。苹果属种质资源耐缺铁黄化和耐碱2个性状之间相关性显著,而缺铁黄化和耐盐之间、耐盐和耐碱之间不相关。筛选出草原海棠、小金海棠和楸子为耐缺铁黄化、耐盐、耐碱优异实生砧木资源。苹果属种质资源耐缺铁黄化、耐盐、耐碱3个性状不仅存在显著的种间差异,也存在显著的居群间变异,株系间和株系内的变异更广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