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油松与云南松人工杂交并获得杂种的基础上,采用多杂交组合杂种、亲本种和高山松种子在高山松最适宜 生境下(西藏林芝)进行了田间对比试验,并通过苗期的适应性指标和生长指标来论证高山松及其亲本种间生态分 化及杂种高海拔特殊生境适应性的来源。结果表明:1)多数适应性指标上,油松伊云南松杂种苗木与高山松表现 相似;2)油松伊云南松不同杂交组合苗木间的适应性指标有一定幅度变异,一些群体有更高的封顶率和保存率;3) 油松苗木的适应性指标最高,云南松最低,高山松适应性指标介于两者间;4)高山松生长指标最高,油松生长指标 最低;5)与亲本不同,高山松与杂种苗木在第2 年均有二次生长现象,且比率相似;6)最好杂交组合苗木生长与高 山松相似,高山松与人工杂种苗木在高海拔生境下表现了突出的适应性与生长综合优势,具有在该生境条件下优 于亲本种的发展潜力。以上结果表明,在特定条件下种间杂种具有一定的生态适应性优势,生态选择在高山松高 海拔特殊生境下进化成种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从光合生理角度探究高山松是油松及云南松高世代杂交后代的证据,以油松、云南松、油松×云南松杂种子一代为材料,以天然高山松为对照,利用Li-6400光合仪对亲本、杂交后代和对照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等光合性能指标进行测定,并对它们的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进行估算。结果表明:1)高山松以及油松×云南松杂种对光强的利用范围比油松、云南松更广;2)与亲本的最大净光合速率相比,油松×云南松表现出杂种优势;3)与亲本相比,高山松和油松×云南松的气孔导度均偏低,且下降相对缓慢;4)油松×云南松的蒸腾速率受父本遗传影响明显,且与高山松表现相似。5)油松×云南松不同杂交组合的生长指标有一定幅度变异,但平均生长水平与云南松和高山松接近。   相似文献   

3.
利用13个油松×云南松杂交子代家系、母本6个单株自由授粉混合子代、父本5个单株的自由授粉混合子代及高山松林芝种群为对象,测定和比较分析了杂种子代、亲本子代及高山松群体苗木针叶的电学参数—损耗系数,研究了损耗系数在不同群体间的变异与联系。通过对损耗系数谱线拟合,构建了高山松、油松、云南松及人工杂种针叶的损耗系数模型。结果表明,损耗系数谱在种(杂种)间差异显著,损耗随频率的变化趋势表现了各物种的特点。在5-10 Hz频段,种(杂种)间差异小。大于10 Hz后,杂种和高山松与油松差异小,杂种曲线走势几乎与油松重合,凸显母本效应强,高山松和云南松损耗谱线走势相反,高山松为凹形,油松为凸形,标示出二者损耗机理上的不一致,或相反。大于15 Hz以后,高山松的损耗系数最小,体现出高山松耗能最小的超亲性状。聚类分析显示杂种组合、高山松在损耗性状上有偏母特性。损耗与试验地温度、降水、经度相关,达到极显著水平。损耗与越冬死亡率、2年生苗高、苗冠高、死亡率显著正相关,与2年生存活率、封顶率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郑唐春等:白桦BpMADS3基因的功能分析代剑峰等:油松×云南松人工杂种与亲本种在高山松生境下的苗期指标对比分析陈丽君等:苦楝种源果核及种子性状地理变异的研究郝敬梅等:原始阔叶红松林、次生林土壤矿质氮特征及树种吸收反应郭红艳等:岩溶峡谷区石漠化对土壤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张鑫等:鄱阳湖湖滨湿地土壤酶活性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为探析云南松不同择伐方式下的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对不同择伐方式下的云南松针叶表型性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云南松针叶性状在不同择伐方式群体间、群体内均具有极显著差异;云南松针叶性状变异系数波动于14.28%~22.04%,平均为17.83%。云南松群体间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11.38%,群体间变异小于群体内变异,即群体内变异是云南松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群体间Shannon-Wiener's多样性指数差异较小。因此,不同择伐方式对云南松针叶表型多样性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
根据云南松EST序列设计了32对SSR引物,从中随机选取7对引物,对不同群体云南松及细叶云南松、马尾松等近缘种进行了PCR,研究云南松EST-SSR引物在近缘物种中的通用性。结果表明:所选择的7对引物对云南松不同群体及其近缘种的扩增成功率均为100%;且7对引物在云南松不同群体的多态性比例均为100%,在细叶云南松、马尾松、高山松、油松和思茅松等近缘种中分别为71.43%、85.71%、85.71%、85.71%和100%;云南松EST-SSR引物具有较高的通用性,且这些引物可用于分析云南松及其近缘种间的遗传关系。  相似文献   

7.
在宜良、新平和禄丰3个地点各选择1个有代表性的林分,每个林分从林冠层和更新层分别按通直和扭曲的树干表型性状采集针叶,并对7个针叶表型性状进行测量和比较。结果表明:在林冠层和更新层中,通直群体和扭曲群体间并不存在明显差异,云南松林冠层通直群体和扭曲群体的针叶性状(针叶长度、针叶粗度、针叶束粗、叶鞘长度)平均值均大于更新层,而云南松针叶的形状指数(针叶长度/针叶粗度、针叶长度/叶鞘长度、针叶束粗/针叶粗度)在林冠层和更新层间差异不大;云南松针叶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极其丰富的变异,7个针叶性状指标的变异系数按大小顺序为NL/FSL(22.20%)NL/NW(19.15%)FSL(19.04%)NW(19.00%)NL(16.61%)FW(15.10%)FW/NW(13.20%);云南松针叶性状大部分表现为群体间变异小于群体内变异,群体间总体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20.90%,群体内的变异占79.10%,说明群体内变异是云南松针叶性状变异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不同海拔群体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以天然分布的云南松为研究对象,采用巢氏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调查云南省丽江、宁蒗和元谋3个地点不同海拔群体的针叶表型性状。结果表明:云南松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极其丰富的变异。丽江采样地点群体间平均表型分化系数(VST)为29.96%,小于群体内变异(70.04%);表型变异系数(CV)为24.93%,变化幅度13.63%~35.09%。宁蒗采样地点群体间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26.74%,小于群体内变异(73.26%);表型变异系数变化于11.96%~37.19%,平均24.18%。元谋采样地点群体间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27.79%,小于群体内变异(72.21%);表型变异系数波动于14.28%~41.3%,平均23.41%,群体内的变异是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9个不同群体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1.940 3,表明云南松群体有较高的表型多样性。相关分析表明,云南松针叶表型性状及多样性指数与海拔高度间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巴山松的原始育种材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山松的分布、形态特征、叶绿素、核酸含量、染色体组型、过氧化物同工酶及苗木生长量的研究表明,巴山松不仅在形态、生理学、生物化学特性上,而且在苗期的形态解剖及生长量上与油松均有显著差异,在遗传基础上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因此、巴山松应作为一个独立的种。巴山松种内基因的相对分化量表明,不同产地间的变异较小、仅占7.5%,产地内的变异则占92.5%。因此,巴山松的遗传改良应利用产地内的变异。  相似文献   

10.
红皮云杉群体矿质营养特征的多样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青山林场红皮云杉10个群体苗木针叶矿物质元素的52个样本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群体内存在丰富的变异,红皮去杉苗木针叶矿物质变异中,3.52%存在于群体间,群体内变异占96.48%。镁、铁、锌与苗木生物量相关密切;镁、镜、锰、磷、钾与亲本性状相关密切,其中,钾的质量分数与发芽率存在显著负相关;锌、磷、镁、氮与气候因子相关密切。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除磷、钾、锌群体间差异显著外,其余7个性状群体间差异均不显著,说明群体间苗木针叶矿物质质量分数差别很小。利用苗木针叶中矿物质质量分数磷、钾和锌3个元素进行聚类分析,将红皮云杉后代群体分为5类:白音敖包为一类,临江、天桥岭为一类,乌伊岭、大丰、友好为一类,穆棱、海林为一类,塔河、高峰为一类。  相似文献   

11.
以草炭土、珍珠岩、蛭石、椰糠、松林下土、山地红壤作为思茅松育苗的轻型基质原料,研究6种基质不同配比对思茅松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质重量、幼苗保存率和苗高可有作为评价优良轻基质配方的重要指标;草炭土∶蛭石∶松林下土按4∶1∶5的比例配置成的基质育苗效果较好,思茅松幼苗保存率、苗高、地径、主根长和侧根数分别比对照高出9.46%、6.53 cm、0.12 cm、6.42 cm和13条,而单位基质重量则比对照轻233 g,该比例可以在思茅松容器培育优先考虑的轻基质配方,基质重量与幼苗保存率之间有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不同地理种源云南松幼苗生物量分配及其异速生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云南松地理种源间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变异,研究不同种源间云南松子代幼苗生物量及其异速生长,以期深入了解云南松幼苗生物量分配在不同种源间的变异。方法通过容器植苗,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比较了9个地理种源云南松子代幼苗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差异及其与种源地理、气候因子的关系,并运用标准化主轴回归分析了云南松幼苗各器官在种源间的异速生长关系。结果云南松幼苗生物量及其分配在种源间具有显著差异,其中永仁种源茎和叶以及总生物量最大,但根生物量及其分配比最小,云龙种源各器官生物量和总生物量较小,但具有最大的叶生物量分配比。生物量及其分配受种源地理气候因子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以海拔和年均温影响较大。云南松各器官间的异速生长关系在种源间发生了显著变化,同样的情况在器官生物量与个体大小之间也有发生。结论尽管物种相同,云南松幼苗各器官生物量在种源间的分配关系无一致的协同变化规律,体现了云南松子代幼苗因不同种源地理气候因子长期影响而形成生物量分配模式上的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针叶作为松树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其不同地理种群的形态解剖特征与生理指标的关联尚待阐明,两者间联系可以为认识油松适应性变异提供新的视角。方法本研究在对来自油松全分布区不同生境的8个地理种群田间对比试验基础上,分析了4年生苗木次生针叶形态解剖指标、蒸腾与光合生理指标变异及两类指标间的相关关系。结果(1)针叶粗细、维管束、气孔和树脂道指标在地理群体间存在显著遗传变异;(2)各生理指标在地理种群间有极显著遗传差异;(3)针叶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胞间CO2浓度与形态解剖指标均存在不同紧密程度的正相关;(4)种群的胞间CO2浓度与产地年降水和1月均温与年降水比值呈显著正相关,气孔限制值与年降水量和1月均温/年降水量成显著负相关;(5)种群针叶的气孔线数与经度成显著正相关,而树脂道数与经度显著负相关,但与海拔成显著正相关;树脂道面积和叶肉面积比值与经度和纬度成显著负相关。结论遗传相对稳定的针叶形态解剖指标差异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地理种群间的光合生理差异,种群间存在针叶气孔量和调节能力随降水量及其维持力减低而提高趋势,树脂道数量及相对截面积随降水量降低而降低的适应性进化趋势。该发现为认识针叶形态解剖特性与光合生理指标关系,松种的适应性进化以及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埋土前取下无纺布容器袋对油松和侧柏苗木生长的影响。[方法]以苗龄为2.5年的油松、侧柏无纺布容器苗为试验材料,雨季移植时分为埋土前取下无纺布容器袋(去袋苗)和保留无纺布容器袋(带袋苗)2个处理,移植1年后,调查移植苗成活率,成活苗木株高、地径、高生长量。[结果]经χ2检验,去袋苗与带袋苗成活率差异不显著;经方差显著性F检验,去袋苗和带袋苗2个正态总体株高方差差异显著,地径方差差异极显著,高生长方差差异不显著;经t检验,去袋苗和带袋苗株高、地径、高生长量平均值差异不显著。[结论]在雨季移植埋土前取下无纺布容器袋对半干旱地区油松、侧柏苗木成活和前期生长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从高山松更新苗木所处的立地环境、林窗边缘木对更新苗木的影响、林下枯落物的影响、灌木的影响以及林窗特征等方面选取12个影响因子,以更新苗木的地径和高度为指标,建立并分析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各影响因子在高山松林窗更新过程中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模型拟合程度良好,可以解释要研究的问题;高山松苗木在林窗更新过程中,林窗形成年龄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海拔和最近边缘木高度与高山松更新苗木高度呈负相关,和最近边缘木的距离与更新苗木地径呈正相关。坡度、坡位、坡向、林下枯落物盖度、林下枯落物厚度、灌木平均高、灌木盖度以及最近边缘木平均冠幅等8个因子对香格里拉地区高山松更新苗木生长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6.
种源和栽培条件是决定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生长优劣的关键因子。本研究旨在挑选出适合云南松种苗培育的甘蔗Saccharum offinarum渣基质和森林土的配比方案。将制糖过程中的废弃物蔗渣与森林土按不同比例混合(0:100,10:90,20:80,30:70,40:60,50:50,60:40,70:30,80:20,90:10和100:0).比较不同配方的蔗渣基质对云南松种子萌发出苗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质中的蔗渣体积分数为40%,50%和60%时,云南松种子萌发率最高,蔗渣体积分数超过60%后,随蔗渣体积分数升高。极易发生虫害,出苗率急剧降低:而出苗以后,适宜苗高和地径生长的营养土配方是体积分数为50%.70%和80%蔗渣基质。较高的蔗渣体积分数虽有利于幼苗生长,但出苗是关键,蔗渣体积分数为50%的处理既有利于种子萌发又有利于幼苗生长.是云南松种子蔗渣基质育苗最佳的配比方案。图4表2参12  相似文献   

17.
为探寻适用于北京平原造林工程中困难立地条件下油松等大规格针叶苗木成活、成林及健康生长的最佳新材料施用方案,将抗蒸腾抑制剂、厚环乳牛肝菌剂以及6号GGR植物生长调节剂3种造林新材料进行组合试验,对油松林的造林成活率、当年新梢数量、新梢长度、新梢直径、叶绿素含量以及叶片营养元素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施用造林新材料的处理成活率均高于对照(78%),其中HSK(厚环乳牛杆菌剂+6号GGR植物生长调节剂+抗蒸腾抑制剂)处理成活率最高,达到89%;2)油松新梢生长情况以HSK处理表现最优,2013年5—7月新梢数量平均增长量最大,单株平均增长量为6.48个,是对照增长量的2倍;新梢直径的平均增长量为2.36mm,相对于对照提高了117%;新梢长度增长量较对照增长量提高了251%;3)油松叶片2013年总叶绿素含量平均值以HSK处理最高,为6.96mg/L,对照处理最低,为5.76mg/L,且3种新材料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促进作用; 4)对于叶片营养元素含量,在HSK处理条件下,2013年叶片P元素总平均含量达0.81g/kg、叶片N元素为10.01mg/kg、叶片K元素为5.41g/kg,优于其他处理,即HSK处理可确保3种营养元素均稳定维持在较高水平。5)为确保林分结构稳定,各处理死亡油松苗木需重新补植,尽管相对于对照,其余处理新材料的施用增加了成本,但其对成活率的提高可以很大程度上节省补植所需资金,其中以HSK处理(100株油松占地0.17hm2)节约成本最高(810元),即4764元/hm2。因此综合考虑各指标,HSK处理在前期保证苗木成活率及后期促进苗木生长发育等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