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为比较华南鲤、尖鳍鲤、三角鲤和须鲫等的营养价值,采集并测定华南地区6个鲤亚科鱼类种群的氨基酸质量分数。结果表明,6个群体的总氨基酸(TAA)、必需氨基酸(EAA)、半必需氨基酸(SEAA)和鲜味氨基酸(DAA)的质量分数最高都是须鲫,分别是15.88%、6.31%、1.50%和6.07%;根据CS和AAS评分,6个种群的第一限制氨基酸都为缬氨酸(Val),赖氨酸(Lys)的质量分数较高,其ASS都大于1.50。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中,6个群体得分都在74以上,依次为海南鲤(77.77)须鲫(77.52)榕江鲤(76.70)珠江鲤(75.27)尖鳍鲤(74.75)三角鲤(74.66)。可以认为须鲫是一种优质的蛋白质来源,在所测定的6个鲤亚科鱼类种群中,须鲫综合营养价值最高,具有养殖推广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分子水平探究不同鲤群体的遗传进化差异,明确金边鲤线粒体基因的遗传进化多样性,为深入开展其遗传资源保护及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PCR直接测序分析金边鲤、晒江鲤、太湖鲤、福瑞鲤、建鲤、兴国红鲤和黑龙江野鲤等7个鲤群体的线粒体COⅠ基因和D-Loop区序列,通过MegAlign 7.0和DnaSP 5.0对多态位点数(S)、单倍型数(H)、核苷酸多样度(Pi)、单倍型多样度(Hd)、平均核苷酸差异(K)及群体内和群体间的遗传距离等遗传信息进行分析,运用Arlequin 3.5进行基因AMOVA分析,并以MEGA 7.0的邻接法(NJ)构建遗传进化树.[结果]获得7个鲤群体的COⅠ基因序列长787 bp和D-Loop区序列长878 bp.7个鲤群体间的COⅠ基因平均遗传距离为0.0035,其中金边鲤与晒江鲤的群体遗传距离最大(0.0011),与建鲤的群体遗传距离最小(0.0004);D-Loop区序列平均遗传距离为0.0292,其中金边鲤与黑龙江野鲤的群体遗传距离最大(0.0269),与福瑞鲤和建鲤的群体遗传距离最小,均为0.0102.在161份样品中,COⅠ基因共检测到12种单倍型,以单倍型HAP2最多;D-Loop区序列共检测到41种单倍型,其中HAP1、HAP2、HAP3、HAP4、HAP6、HAP7、HAP13和HAP15为金边鲤的特有单倍型.COⅠ基因的群体间变异贡献率为19.27%,群体内变异贡献率为80.73%;D-Loop区序列的群体间变异贡献率为20.29%,群体内变异贡献率为79.71%.从基于K2P遗传距离构建的遗传进化树可看出,建鲤、福瑞鲤和太湖鲤3个群体的亲缘关系最近,且同时与金边鲤聚为一小支.[结论]金边鲤的遗传多样性处于较高水平,可进一步选育获得金边鲤独有的优良性状品系,或通过基因辅助技术与其他鲤品种进行杂交而获得更优秀的新品系.  相似文献   

3.
利用TRAP标记分析8个福瑞鲤家系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福瑞鲤不同家系的遗传多样性,利用TRAP分子标记对生长速度有差异的家系(4个生长速度快,4个生长速度慢)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显示:8个家系的多态性条带数在9.41至12.00之间,多态性比率范围为52.04%~66.02%,多态信息含量为0.185 3~0.243 0,Nei遗传多样指数和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0.187 5~0.241 0和0.278 0~0.351 0,其中家系85#的各遗传参数值最高,而家系74#的最低。家系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及分子变异方差(AMOVA)分析结果显示,除了家系56#与92#(Fst=0.051 6)及51#与89#(Fst=0.095 6)这2对家系间处于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0.05≤Fst≤0.15)之外,其他家系间遗传分化水平均较低(Fst0.05),群体的总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家系内个体间的遗传差异,其方差分量的贡献率达98.3%。遗传距离分析结果表明,家系26#与92#的遗传距离最大,家系85#与89#的遗传距离最小;基于此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家系56#与74#以及家系85#与89#的亲缘关系比较近,聚类在同一分支上,而其他家系亲缘关系相对较远。研究结果说明8个福瑞鲤家系内遗传变异较大,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具有一定的育种潜力,可扩大福瑞鲤的选育空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三角鲤(Cyprinus multitaeniata)是我国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鱼类之一,了解三角鲤线粒体基因的结构和特点,为三角鲤的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26对引物扩增三角鲤的线粒体全基因,通过生物软件识别和分析各基因和非编码序列的位置和特点,并通过与GeneBank数据库已发表鲤科鱼类序列进行比较和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分析。[结果]三角鲤线粒体全基因总长度为16 573 bp,碱基含量A为32.2%、T为24.9%、C为27.3%、G为15.6%;包括37个编码基因(编码蛋白基因13个、tRNA基因22个和rRNA基因2个)和2个非编码序列区(OL区和控制区)。13个蛋白编码基因中,COX1的起始密码子为GTG,其他均为ATG;终止密码子包括TAG(ATP8)、TA(COX3、ATP6)、T(ND2、COX2、ND3、ND4、Cty b)和TAA(ND1、COX1、ND4L、ND5、ND6)3种。22个tRNA基因中,除了tRNASer(AGC)外其余都能折叠成典型的三叶草结构;三角鲤控制区序列可以识别出3个典型...  相似文献   

5.
尖鳍鲤的肌肉基本营养成分和脂肪酸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常规营养测试方法,测定尖鳍鲤的肌肉营养成分.结果表明,其水分含量为79.29(±1.54)%,粗蛋白含量为16.77(±0.31)%,粗脂肪含量为2.48(±0.1 1)%,粗灰分含量为1.54(±0.1 1)%.使用GC-MS(气相色谱-质谱联合)技术,对尖鳍鲤的肌肉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研究各组分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比重.结果表明,尖鳍鲤肌肉中共分离和鉴定出18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AF)8种,分别是2-己基-环丙烷辛酸、月桂酸、12-甲基十三烷酸、肉豆蔻酸、十五烷酸、棕榈酸、珠光脂酸和硬脂酸;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4种,占总脂肪酸的40.4%,分别是9-十六烯酸、9-十八烯酸、11-十八烯酸和11-二十碳烯酸;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6种,分别为9,12-十八碳二烯酸、11,14-二十碳二烯酸、α-亚麻酸、11,14,17-二十碳三烯酸、花生四烯酸和DHA,占总脂肪酸比重的17.0%.  相似文献   

6.
利用RAPD和微卫星标记技术,对芙蓉鲫及其原始亲本(红鲫、芙蓉鲤、散鳞镜鲤、兴国红鲤)5个群体的遗传关系进行研究。利用20条随机引物进行RAPD分析,其中12条在5个群体中均能扩增出特异条带。统计分析显示:芙蓉鲫与红鲫、芙蓉鲤、散鳞镜鲤、兴国红鲤的遗传相似性分别为0.8757、0.7478、0.7419、0.7449,遗传距离分别为0.1327、0.2906、0.2985、0.2944。在进行微卫星标记分析时,所扩增的29对微卫星引物中共有13对在5个群体中均能扩增出特异条带。统计分析显示,芙蓉鲫与红鲫、芙蓉鲤、散鳞镜鲤、兴国红鲤的遗传相似性分别为0.8717、0.7434、0.6680、0.7552,遗传距离分别为0.1374、0.2965、0.4034、0.2808。两种分析结果均表明,芙蓉鲫的遗传结构更接近于父本红鲫,与外祖父兴国红鲤的遗传相似性比与外祖母散鳞镜鲤的遗传相似性要大,其遗传结构更偏向于具红色体征的原始亲本。  相似文献   

7.
选用12个微卫星位点对6个建鲤Cyprinus carpio var.jian家系的遗传结构和不同亲缘关系个体间的遗传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个位点在6个建鲤家系中共检测出80个等位基因和172种基因型,平均每个位点检测到等位基因6.7个和基因型14.3种;各家系平均观察杂合度(H0)和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725~0.883和0.533 ~0.656;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440~0.584;固定系数(FIS)计算结果表明,6个建鲤家系都表现为杂合子过剩(FIS<0);6个建鲤家系遗传分化系数(Lat)值为0.209 4,家系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458 7;6个家系中的父子间、母子间和同胞子代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333 1、0.347 7和0.318 0,没有血缘关系个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635 3,且极显著大于亲子之间和同胞子代之间的遗传距离(P<0.01).本研究表明,6个建鲤家系的多态信息含量丰富,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具有较大的选育潜力.  相似文献   

8.
应用RAPD技术分析三种红鲤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利用40个随机引物对产于江西省的荷包鲤,玻璃红鲤和兴国红鲤及野鲤(俗称“江西三红”)进行了RAPD检测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5个引物的扩增效果良好,引物S225,S221对4种鲤鱼扩增出的指纹图谱差异显著,存在5个明显的特异性条带,可作为分子标记,三个品种内,以荷包红鲤的遗传距离最小(0.809);对于品种间,则是玻璃红鲤与兴国经鲤较为相似(0.745);“江西三红”之间的遗传差异较小,根据聚类分析可右兴国红鲤与玻璃红鲤之间的亲缘关系最近,荷包红鲤次之。  相似文献   

9.
利用40个随机引物对产于江西省的荷包鲤,玻璃红鲤和兴国红鲤及野鲤(俗称“江西三红”)进行了RAPD检测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5个引物的扩增效果良好,引物S225,S221对4种鲤鱼扩增出的指纹图谱差异显著,存在5个明显的特异性条带,可作为分子标记,三个品种内,以荷包红鲤的遗传距离最小(0.809);对于品种间,则是玻璃红鲤与兴国经鲤较为相似(0.745);“江西三红”之间的遗传差异较小,根据聚类分析可右兴国红鲤与玻璃红鲤之间的亲缘关系最近,荷包红鲤次之。  相似文献   

10.
利用微卫星标记指导红鳍东方鲀亲本选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制定红鳍东方鲀家系配组方案提供可行性指导,利用微卫星标记辅助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家系的建立,选择34个微卫星标记对红鳍东方鲀两个群体进行遗传评估。结果表明:A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和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e)分别为6.647 0和0.711 5,B群体的相应值分别为4.647 1和0.646 1,且两个群体之间的遗传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050 7,基因流(Nm)为4.679 6,表明红鳍东方鲀群体间存在低程度的遗传分化和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所占比例为78.49%,而群体之间仅占21.51%;根据群体间Nei氏遗传距离构建UPGMA系统树,群体内个体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11~0.82,依据遗传距离的远近将全部个体分成多个分支,不同分支内含有数个个体;各项遗传参数表明,试验群体具备一定程度的遗传变异,不同个体之间拥有相对较远的亲缘关系,可以根据个体之间遗传距离制定育种计划,建立家系进行选育研究。研究表明,利用微卫星标记信息构建红鳍东方鲀家系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从Gen Bank数据库中获得20种鹿科动物的线粒体DNA序列全长,分析了序列碱基含量和遗传距离关系,并构建系统进化树,探讨了鹿科动物的系统进化关系。序列分析表明:鹿科动物线粒体DNA全长为16 305~16 482 bp,A+T含量约占62.58%,各物种间遗传距离为0.014~0.164。系统进化分析表明:驼鹿在鹿科动物中可能是最古老的;麋鹿与鹿属亲缘关系较近,支持将麋鹿划到鹿属的观点;泽鹿与花鹿属的斑鹿和豚鹿先聚到一起,支持将泽鹿划到花鹿属中;麂亚科中小麂可能是最原始的,赤麂和黑麂亲缘关系较近;獐与狍亲缘关系更近,建议将獐与狍划归到一个亚科。  相似文献   

12.
中国山核桃属植物种间亲缘关系RAPD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分析了山核桃属6个种及近缘属化香的种间亲缘关系,从60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0个10bp多态性好的随机引物,通过扩增共得到317个DNA片段,片段大小为200~2800bp,其中多态性谱带为271条,占85.5%,表现出丰富的RAPD多态性;根据遗传距离,利用UPGMA构建品种亲缘关系树状图,结果表明RAPD分析的亲缘聚类基本上与经典分类相一致;从分子角度进一步证明大别山山核桃分种成立,与湖南山核桃、山核桃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3.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对不同种牛肝菌亲缘关系进行研究,为该种群亲缘关系鉴定提供依据,同时为人工栽培牛肝菌奠定理论基础。采集12个种类72份牛肝菌样品的红外光谱,采用二阶导数(2D)、标准正态(SNV)变量和小波压缩(WC)等方法对牛肝菌的原始红外光谱进行优化处理,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建立鉴别模型。将PLS-DA得到的前8个主成分数据作为提取数据代入系统聚类分析(HCA),获得亲缘关系树状图。结果显示:12种牛肝菌的原始红外光谱较为相似,共有峰主要归属为蛋白质、多糖、纤维素和氨基酸等物质中OH、C=O、C-O-H、C=O、C-C等官能团的吸收峰。对比不同优化处理的鉴别结果,发现2D+WC预处理方法对不同种类牛肝菌区分效果较好。HCA亲缘关系树状图表明,按照物种层面划分,中华牛肝菌和远东疣柄牛肝菌亲缘关系最近,且2种牛肝菌与圆花孢牛肝菌亲缘关系较近;深褐牛肝菌和美味牛肝菌亲缘关系较近;小美牛肝菌和美柄牛肝菌亲缘关系较近,且2种牛肝菌与栗色牛肝菌亲缘关系较近。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可应用于牛肝菌的亲缘关系分析,能为野生食用菌的亲缘关系研究提供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基于ITS-1序列的部分鳚亚目鱼类的分子系统进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PCR扩增获得了3种中国黄渤海海域的鳚亚目鱼类的线粒体ITS-1基因,并以条斑马鲛为外群,生成供系统发育分析的序列矩阵,利用MEGA 4.0软件分析序列的碱基组成、差异百分比、转换/颠换值等,应用最大简约法(MP)和邻接法(NJ)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在鳚亚目鱼类的ITS-1片段生成的序列矩阵中发现有碱基的插入缺失现象,共有49 bp变异位点,转换/颠换值为1.0;3种鱼ITS-1长度为375~562 bp,其中方氏云鳚的最长,为532~562 bp,六线鳚的最短,为375 bp;锦鳚科的方氏云鳚和云鳚聚为一支;方氏云鳚和云鳚种间遗传距离只有0.02,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15.
To identify Cenococcum geophilum Fr., estimate their genetic diversity and study the effects on their genetic variation, 27 Chinese C. geophilum isolates from 6 host plant species and 5 French C. geophilum isolates were analyzed using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methods. The universal primers ITS1/ITS4 were used in PCR-RFLP to amplify the rDNA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 of tested C. geophilum isolates. The amplified products were digested with EcoR Ⅰ, Hinf Ⅰ, and Mbo Ⅰ, and the digested fragments of PCR produc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obvious differences. A random primer (5′-CGCACCGCAC-3′) was employed in RAPD to amplify the genomic DNA of C. geophilum, and 19 detectable and reliable DNA bands of 300-2000 bp size were observed.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position, and strength of the DNA bands in agarose gel, the genetic distance and the genetic similarity among C. geophilum isolates were calculated using the PopGen Ver. 1.31 dendrogram analysis software. A phylogenetic tree was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genetic distance by the Neighbor-Joining/UPGMA in PHYLIP. The results suggest the high level of genetic diversity among C. geophilum isolates from the same or different hosts. The effects of geographical factors or host plant species on C. geophilum genetic variation are not obvious.  相似文献   

16.
对稻弄蝶属Parnara4种20个样本的线粒体COI基因序列(1380 bp)的特征、遗传距离进行了分析,并以2种谷弄蝶Pelopidas为外群,采用最大简约法(MP)和贝叶斯法(BI)构建系统树.结果表明:种间最小序列差异为3.3%,种内个体间最大序列差异为0.9%;系统树显示挂墩稻弄蝶Parnara batta与直纹稻弄蝶Parnara guttata是2个明显不同的分支;其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3.5%.综合地理分布与形态差异,挂墩稻弄蝶应该是一个独立的种.  相似文献   

17.
应用ISSR分析油茶无性系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23个油茶无性系叶片的DNA作为实验材料,从6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0个最优引物,并扩增出102条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70条,多态性比率为68.6%,谱带大小为200~2000bp。Shannon遗传信息指数为0.4793,平均观察等位基因数和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2.000和1.519;遗传距离为0.1542~0.6931,油茶无性系之间具有较高多态性。运用平均聚类法分析23个油茶无性系的亲缘关系及多样性,在遗传距离为0.392时,23个油茶无性系聚为4类:湘林156、湘林210和湘林4号等18个油茶无性系为第1类;岑软2号和湘林97号为第2类;湘林34号和湘林11为第3类;湘林81号单独为1类。其中,湘林4号与湘林29的亲缘关系最近,湘林34与湘林78的亲缘关系最远。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油茶ISSR聚类结果与油茶农艺学性状的关系,从而为油茶优良无性系甄别、亲缘关系分析以及种质资源利用,在分子水平上积累了有效证据。  相似文献   

18.
基于ITS2序列的12种苔藓植物亲缘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尖叶薄鳞苔为外类群,利用ClustalX 2.0和MEGA 4.1软件对12种苔藓植物的ITS2序列进行比对和分析,构建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12种苔藓植物的ITS2序列长度在432-493bp之间,排序后总长度为540 bp,其中变异位点305个,信息位点200个.12种苔藓植物的遗传距离在0.016~0.472之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309.利用MP法建立的系统树显示,12种苔藓植物分为3组,其中7个丛藓科物种聚为一组,3个青藓科物种聚为一组,2种灰藓科植物聚为一组,序列分析结果与形态学分类结果一致,表明ITS2可用于苔藓植物的亲缘关系分析.  相似文献   

19.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桂林3个居群的30份大旗瓣凤仙花样品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6个被筛选到的ISSR引物共扩增出52条谱带,其中47条为多态带,多态率达90.38%,表明桂林大旗瓣凤仙花资源的遗传多样性非常丰富.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为0.04838,基因流为2.8626,表明居群间存在较低的遗传分化,这可能主要是由其繁育特性造成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采自同一产地的不同大旗瓣凤仙花样品未能严格聚合在一起,此结果可能是由于采样地地理距离较近或者花粉的传播方式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