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城市公园景观能够改善和优化城市生态环境。以城市景观为载体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最终实现景观植物配置科学合理地融入雨水基础设施中,形成生态功能与雨水管理功能结合的美学价值与可持续发展。【方法】采用文献查阅、实地调查记录、专家咨询等方法,分析了海绵城市建设中公园景观植物配置的作用,以及柳州可供选择的公园景观植物种类。【结果】结合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公园景观植物选择与配置原则,讨论了海绵城市建设中公园景观常用的屋顶绿色、雨水花园、雨水湿地、下沉式绿地、植被缓冲带和植草沟等生态设施的植物配置应用。【结论】在营建柳州海绵城市公园景观植物应该因地制宜,结合生态学和园林美学原理,实现生态雨水管理设施与景观植物配置合理的融合,使城市景观公园向着健康、生态、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当前城市建设不断发展,海绵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必然发展趋势。在赣州市海绵城市建设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植物景观配置。所以,作为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人员,应当对植物景观配置加强认识,并且在海绵城市理念的基础上合理进行植物景观配置,使其科学性及合理性能够得以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3.
园林植物景观是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多种海绵设施实现其功能的关键。在对海绵城市的内涵及园林植物的作用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以青岛市海绵城市试点项目为例,结合工程实践从植物景观设计原则、植物种类选择、分区海绵设施植物配置等几方面对海绵项目植物景观的营造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同类项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海绵城市”绿地规划设计三要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科学指导"海绵城市"绿地规划设计,从城市水文循环问题的起因和雨洪管理技术的需要出发并综述相关文献,提出海绵城市绿地规划设计"植物、土壤和透水铺装"三要素。同时从构建体系的微观方面综述了植物降雨截留的生态作用及影响因素、土壤入渗能力及影响因素和透水铺装结构、透水能力等,进而表明这三要素在城市雨水调蓄、滞渗效应中的潜力和作用。最后从提升雨水调蓄能力角度,分别针对三要素提出今后应用和基础研究应注重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从植物、游径、景观节点、建筑及五个方面对北京环二环城市滨河绿道景观规划设计进行研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如下建议:有效利用植物基本属性,增加植物配置模式;合理划分绿道慢行系统,实现人车分行;创造多样空间组合,充分发挥空间多功能特点;增加建筑小品类型,营造协调趣味性空间氛围;合理运用水生植物,加强驳岸景观效果.  相似文献   

6.
樊瑞兰  王刚 《浙江农业科学》2020,61(7):1364-1366
以广州市开创大道景观为例, 在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下, 利用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人工湖等生态化措施, 通过植物控制雨水径流污染, 缓解城市道路雨水径流量。同时实现城市道路绿地雨水渗透、雨水收纳、雨水回用的城市水循环管理系统, 增强城市应对雨洪问题的弹性。通过城市道路生态化处理实践, 以期为华南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7.
就植物配置对地形生态功能、景观功能以及空间功能的优化和提升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结合实例介绍了几种地形植物配置的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8.
海绵城市是现代城市规划的热点之一。以国内公布的第一批海绵城市试点城市之一的遂宁市作为案例,选择对海绵城市植物景观美感贡献较大的定性和定量指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海绵城市植物景观美感评价体系,并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植物景观进行美感评价,同时划出植物景观等级,推动海绵城市关于植物景观的研究,同时具有一定的科学辅助意义。  相似文献   

9.
龙岩市石锣鼓湿地公园观花植物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石锣鼓湿地公园观花植物应用情况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观花植物种类进行分类,并从观花植物的园林配置、花期分布、花色特征等造景进行分析,提出了如下优化公园植物景观建设的建议:优化观花品种,形成地方特色;丰富种植形式,提高景观层次;加强植物配置,营造植物景观;强化养护能力,提升观赏效果等。  相似文献   

10.
张力  黄国林  曾斌  何涛  李卫东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8):110-112,128
在当前实施城市居住区建设的"开放式"模式,规避封闭城市居民区的不足,以优化居民区的内容结构,满足居民居住需求的背景下,以开放式居住区的植物景观配置为研究对象,根据开放式居住区的特点,分析了开放式居住区景观的植物配置原则,提出了6种生态绿化配置模式,总结了6种生态绿化配置的模式特点与应用。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介绍了野花组合在海绵植物景观中的含义及优势,并详细阐述了野花组合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中生态效益包括增加生物多样性、适应多种不利生境、改良土壤等方面:通过蜜源类及鸟饲类野花组合的运用,为多种动物提供食物来源;根据不同生境的条件限制,选择耐旱型野花组合、耐阴型野花组合、耐寒型野花组合、耐湿型野花组合等应对不利生境;利用植物对土壤中的物质的附着、吸收、积累和分解等作用,实现土壤成分的改良。野花组合的经济效益主要从植物的香料提取及干花制作两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聊城是京杭运河流经的14个城市之一,京杭运河从城区中部蜿蜒穿过,为城市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存.笔者以该段运河为标本,通过对现状植物景观分析和植物种类的调查,总结得出运河聊城区段的植物配置的经验和不足.由此带来对滨河植物景观问题的思考,借由这些问题引入"赏观性"和"透水性"概念,并提出解决办法.通过对滨河植物景观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可为相关滨水植物景观的营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利用对应分析法,对广东揭阳城市绿地植物的统计数据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植物景观的多样性直接影响城市绿地植物配置模式的优劣,同时提出了对揭阳城市绿地植物配置的优化模式:应以乡土植物为主,采用多种植物来丰富景观配置,营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景观。  相似文献   

14.
以低影响开发模式表现的雨水花园,是构建海绵城市的绿色“海绵体”。采用实地调查与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针对植物的气候适应性,着重从植物选择与配置角度进行研究,对上海共康雨水花园植物配置中的林下植物景观进行记录,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园内林下植物的配置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共康雨水花园的常用植物以耐旱涝、根系发达的植物为主,植物种类主要包括:水杉、垂柳、紫花泡桐、红枫等乔木类,八角金盘、洒金东瀛珊瑚、红花檵木等灌木类,萱草、大吴风草、细茎针茅等草本类,芦苇、唐菖蒲、黄菖蒲、鸢尾、千屈菜、旱伞草等水生类。依据生长区域、植物观赏特性等,筛选出景观效果良好的3种林下植物配置模式:模式A,黄菖蒲+再力花+千屈菜+玉带草+香蒲+德国鸢尾;模式B,千屈菜+朱蕉+鸢尾+旱伞草+再力花+唐菖蒲+灯心草;模式C,旱伞草+德国鸢尾+鸢尾+朱蕉+萱草+再力花+黄菖蒲。  相似文献   

15.
杭州绕城高速公路2003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经过10年来的绿化建设与养护管理,其中央分隔带植物整体景观效果已基本成型。通过实地调查,针对中央分隔带绿化现状,着重对其植物配置模式、景观尺度变化和防眩效能进行探讨。调查显示,植物配置模式是中央分隔带绿化景观效果的最主要内容之一,主要有球柱间植、球柱单排、绿篱密植、整形插花和百叶式5种,其中整形插花式绿化景观效果最佳。植物配置模式的合理应用和植物种类是影响景观尺度变化和视觉疲劳的主要因素,在考虑植株间距和高度影响防眩效应的同时还需重视绿化景观效果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基于SD法的池州市海绵城市景观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并重,景观组合的效果对其效益的发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研究选取池州市5个典型海绵城市景观建设项目,采用SD法对其观赏效果、生态效果、功能效果3个方面进行调查了,并运用SPSS软件对结果进行定量处理和定性分析,从感知情况出发对其景观效果进行评价,提出池州市海绵城市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从城市住宅区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存在的问题入手,对植物配置注重视觉效应忽视实用性、注重绿化面积忽视人文关怀、注重景观营销忽视植物多样性三方面的问题与误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城市住宅区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应尽早介入设计,同步进行植物配置、因地制宜选择植物,突出本地植物景观特色的思路、遵循人性化原则,体现植物文化内涵、利用生物多样性原则,丰富植物群落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天津农业科学》2015,(7):159-164
道路是城市的骨架,是生态城市建设重要部分。笔者针对快速道路环境问题提出绿地景观的解决对策。以南京市纬一路为例分析周围环境用地,找出景观优化对策,提出规划理念和总体目标以及近期整治目标。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快速路不同功能景观和植物配置模式的营建。  相似文献   

19.
竹类植物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极高的美学价值,但目前竹类植物在雨水花园中的相关应用研究基本空白。采用实地调研与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杭州市25个雨水花园的竹类植物资源进行分析,包括应用比例、种类组成、生长状况、应用区域和配置模式。结果表明,调研的25个雨水花园中只有5个种植竹类植物,占比为20%。竹类植物种类仅有3种,分别为小琴丝竹(Bambusa multiplex cv.Alphonso-Karri)、箬竹[Indosasa tessellatus(Munro) P. C. Keng]和刚竹(Phyllostachys sulphurea var.viridis R. A. Young),其中小琴丝竹应用最多。应用区域集中在边缘区和缓冲区,蓄水区中没有应用。配置模式主要为丛植和片植。针对杭州市雨水花园竹类植物资源存在应用比例偏低、种类单一、应用区域不够广泛,以及配置模式单调的问题,探讨了雨水花园竹类植物的多样性提升策略、生态适宜性策略,以及种植区域与配置模式拓展策略。研究结果可为雨水花园和海绵城市建设中的竹类植物资源应用拓展和景观多样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本溪望溪公园景观分区植物材料的调查,分别进行植物群落景观和植物单体景观评价,结果表明:(1)植物景观等级:观叶树种(秋季景观)常绿树种(冬季景观)观花、果树种一般树种。(2)纪念区树木种类丰富,但树木个体数量偏少;安静休息区树木个体总数较多,分布较密,但种类偏少。根据评价结果结合本溪地区现实情况和望溪公园各个分区现状,进行景点植物选择配置,构成望溪公园植物景观配置优化模式:观花灌木景观模式、常绿植物景观模式、观果植物景观模式、色叶植物景观模式、疏林草地景观(刺槐)模式、混交树群景观模式等,形成丰富多彩、相对稳定的植物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