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刘晓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7):4021+4023-4021,4023
[目的]研究绵羊胚胎胃肌间神经丛的发生。[方法]运用组织学方法,对蒙古绵羊5~550 mm胚胎胃肌间神经丛的发生进行研究。[结果]32 mm胚胎,可观察到胃肌间神经丛组成细胞与周围的间充质细胞相似;164 mm胚的胃肌间神经丛神经元细胞体与32 mm胚比较,增大了近1倍,分化更明显;发育到550 mm胚时,神经元显现出特有的形态。[结论]胚胎发育至550 mm时,神经元的形态已近成熟。  相似文献   

2.
斑腿树蛙消化道组织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无尾两栖类的消化道组织。[方法]采用解剖学与组织学方法研究斑腿树蛙的消化道。[结果]结果表明,斑腿树蛙消化道分为口咽腔、食道、胃、十二指肠、回肠和大肠。消化道管壁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构成。食道为复层柱状纤毛上皮,胃和肠都为单层柱状上皮。胃和十二指肠的黏膜皱褶最丰富。食道腺为复泡状腺,胃腺属于单管状腺。具有十二指肠腺,回肠和大肠无多细胞腺体。杯状细胞存在于食道、十二指肠、回肠和大肠中,但食道、十二指肠中较少,回肠和大肠中较为丰富。[结论]斑腿树蛙肌层均为平滑肌,内层环肌较厚,外侧纵肌较薄。  相似文献   

3.
采用冰冻切片、H.E染色,对绵羊发情期输卵管各部进行了组织学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在发情期,绵羊榆卵管伞、漏斗部和壶腹部纵行皱褶黏膜上皮的厚度稍有增加,并且黏膜上皮向固有膜下陷形成一些输卵管腺;腺泡上皮为不太规则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大量分泌细胞和少量的柱状纤毛细胞、基细胞共同构成;输卵管伞、漏斗部和壶腹部,黏膜上皮和腺泡上皮内大部分分泌细胞顶端出现有分泌小泡,而在榆卵管峡部,分泌细胞顶端则没有分泌小泡.绵羊发情期,输卵管伞、漏斗部和输卵管壶腹部在固有膜内出现有榆卵管腺,分泌细胞顶端出现有分泌小泡;峡部的输卵管腺与其他部位的输卵管腺在形态结构和分泌方式上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绵羊胚胎体外发育过程中细胞凋亡的机制,以进一步提高胚胎体外发育能力。[方法]利用Real-time PCR技术,分别检测凋亡相关基因Mcl-1、Bad、Bak、Bik和Caspase-3在低氧环境(5%O2)和高氧环境(20%O2)培养的绵羊体外受精(IVF)胚胎中的表达水平。[结果]不论是高氧环境还是低氧环境,从2-细胞阶段到囊胚期均可检测到Mcl-1、Bad、Bak、Bik和Caspase-3的表达,Caspase-3基因表达水平随着胚胎的发育有逐渐增高的趋势,且高氧和低氧间差异不显著(P0.05);从8-16细胞期开始,Mcl-1、Bad、Bak和Bik表达水平都显著增加,且低氧环境中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高氧环境中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氧气浓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绵羊胚胎中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绵羊胚胎细胞凋亡可能是凋亡相关基因Mcl-1、Bad、Bak、Bik和Caspase-3相互协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66Shc对绵羊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方法]以受精后28 h为节点,将早期胚胎分为早卵裂胚胎和晚卵裂胚胎,观察不同时期卵裂胚胎的进一步发育情况,同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来源的4-8细胞阶段胚胎中p66Shc基因的表达水平;利用siRNA分子干扰技术将特异性siRNA分子通过显微注射到绵羊合子细胞质中,以敲减早期胚胎p66Shc基因;通过免疫荧光技术检测p66Shc基因对绵羊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活性氧(ROS)和氧化应激标记物(8-OHdG)表达的影响.[结果]早卵裂胚胎的囊胚发育率显著高于晚卵裂胚胎(P<0.05);晚卵裂胚胎中p66Shc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早卵裂胚胎(P<0.05);将绵羊早期胚胎中的p66Shc基因敲减后,与对照组相比,其胚胎内p66Shc mRNA水平、p66Shc蛋白水平显著降低,ROS和8-OHdG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基因敲减后桑椹胚发育率显著升高(P<0.05).[结论]低水平的p66shc可以提高绵羊早期胚胎对氧化应激的抵抗力,并进一步提高其发育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SOFaaBSA和CR1 aaBSA - FBS两种培养液对体外胚胎发育率及胚胎凋亡发生的影响,筛选适合绵羊体外受精胚胎发育的培养体系,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研究基础.[方法]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细胞原位凋亡检测技术(TUNEL),分析这两种胚胎体外培养系统的绵羊体外受精胚胎发育的影响及各发育阶段的细胞凋亡状况及对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SOFaaBSA和CR1aaBSA- FBS组的卵裂率、囊胚率和囊胚孵化率均高与其它实验组,但这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同时,在两种培养液培养的2细胞、3-8细胞期的绵羊体外受精正常形态的胚胎中均未发现凋亡信号,凋亡信号在两种培养液中都是首次出现在9- 16细胞胚胎细胞中,并且随着胚胎发育至囊胚期,凋亡细胞效随着胚龄增长越来越多.在SOFaaBSA培养液培养的桑椹胚和囊胚细胞胚胎凋亡率显著低于CR1aaBSA - FBS培养液培养的桑椹胚和囊胚(P<0.05),同时,在CR1aaBSA- FBS培养液中桑椹胚和囊胚细胞平均具有凋亡细胞的数量显著高于SOFaaBSA培养液(P<0.05).[结论]CR1aaBSA- FBS培养系统显著的增加了绵羊晚期体外胚胎的凋亡.CR1 aaBSA - FBS能够支持绵羊体外受精胚胎的发育,但SOFaaBSA培养液更适合绵羊体外胚胎的发育.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绵羊卵母细胞为受体,构建绵羊-绵羊和山羊-绵羊体细胞克隆胚,比较其体外发育能力,探讨绵羊卵母细胞对异种体细胞核的再程序化能力。【方法】以体外成熟的绵羊卵母细胞为核受体,分别以绵羊及山羊胎儿成纤维细胞为核供体,经卵母细胞去核、注核、重构胚电融合、激活等一系列操作,构建同种绵羊-绵羊及异种山羊-绵羊体细胞的克隆胚,比较其体外发育能力。【结果】同种间克隆胚的囊胚发育率(16.0%)高于异种间克隆胚(7.4%)。异种间克隆胚在8-细胞到16-细胞及16-细胞到桑椹胚期间的发育能力显著低于同种间克隆胚。2种克隆胚在2-细胞到8-细胞期间的发育速度基本相同,但异种间克隆胚在8-细胞到囊胚期间的发育速度明显低于同种间克隆胚,两者相差12~24 h。【结论】绵羊卵母细胞对异种体细胞核具有再程序化能力,但这种再程序化能力明显低于其对同种体细胞核的再程序化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绵羊皮肤中凋亡细胞分布规律。[方法]利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方法,研究了蒙古绵羊皮肤表皮层和真皮层中凋亡细胞在不同季节的分布情况。[结果]蒙古绵羊的表皮层呈黄褐色的凋亡细胞层,从基底层到角化层均有阳性细胞,且分布均匀。其凋亡细胞的数量随季节的不同而有所区别。真皮层的凋亡细胞主要分布于毛囊的各层结构中。真皮层凋亡细胞数量呈周期性变化,在4~5月开始增加,6~8月最多,10~12月逐渐减少至原来的水平。[结论]蒙古绵羊的皮肤表层细胞的凋亡是连续的,且每个季节均有发生,以夏天的凋亡现象最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胚胎附植调控因子αV,β3整合素在绵羊早期体外胚胎的表达情况,为早期胚胎发育及附植调控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RT-PCR和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绵羊体外受精个发育阶段胚胎中αV及β3整合素mRNA的表达模式及蛋白表达定位情况.[结果]在绵羊2-细胞至桑椹胚体外胚胎中未能检测到整合素αV及β3 mRNA的表达,但可以检测到囊胚期胚胎有微量整合素αV及β3 mRNA的表达.并且在绵羊第7d扩张囊胚和第8d孵化囊胚上均可检测到整合素αVβ3蛋白的表达,且蛋白表达主要分布在胚胎滋养层细胞周围,孵化囊胚蛋白表达量略高于扩张囊胚.[结论]αV,β3整合素在绵羊早期胚胎发育及附植过程中具有重要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主要研究了胚胎分割液、分割方法和胚胎发育时期对绵羊体外生产胚胎的影响.体外采集绵羊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成熟培养24 h,经过体外受精培养,得到体外胚胎样品.借助显微操作仪,将体外受精的桑葚胚和囊胚分割,体外培养半胚,观察其发育情况.结果发现:在D-PBS+0.2 mol/L蔗糖液与D-PBS+5%PVP液中分割桑葚胚和囊胚,其分割成功率及半胚的囊胚发育率及囊胚细胞数三者均无差异显著性(P>0.05);用显微分割法和徒手分割法分割桑葚胚和囊胚,其分割成功率、半胚的囊胚发育率及囊胚细胞数均无差异显著性(P>0.05);比较桑葚胚和囊胚分割,囊胚的分割成功率显著高于桑葚胚的分割成功率(P<0.05),而半胚的囊胚发育率及半胚细胞数均无差异显著性(P>0.05).结果表明:在D-PBS液中分别添加0.2 mol/L的蔗糖和5%的PVP都可作为绵羊体外胚的胚胎分割液;显微分割法和徒手分割法均可用于绵羊体外胚胎的分割;囊胚比桑葚胚更适于胚胎分割.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黄缘盒龟消化道进行组织学研究.[方法]应用石蜡切片和显微照像技术,对黄缘盒龟的食管、胃、小肠和大肠进行了组织学观察.[结果]消化道管壁均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构成.食管具有纵行皱襞,可见杯状细胞,有丰富的弥散淋巴组织和一些孤立淋巴小结,未见食管腺.胃有大量的胃腺,胃腺细胞可分成2类:一类是体积较大的细胞,胞核较大,胞质嗜碱性;另一类是体积较小的细胞,胞核较小,胞质嗜酸性.肌层特别发达.小肠的表面有大量绒毛,绒毛中未见中央乳糜管.绒毛上皮细胞由吸收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肠腺由柱状细胞和少量杯状细胞构成.大肠具有粘膜皱襞和较多的杯状细胞,无绒毛,可见许多分散的淋巴小结,外膜较厚.[结论]消化道各部分的差异主要在粘膜层和肌层.  相似文献   

12.
吴庆侠  董海龙  芮亚培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1085-11087,11110
[目的]建立牦牛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方法。[方法]分别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和消化培养法分离、纯化牦牛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结果]组织块培养约8d细胞可汇合成片,经胰蛋白酶分次消化,可得到纯化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使用2g/L的胶原酶Ⅱ消化2.5h,更换新鲜消化液继续消化2.5h,消化悬液经74斗“滤网过滤,400r/rain离心5min,收集沉淀,重悬后自然沉降,可得到纯净的腺细胞团。免疫细胞化学显示所得细胞角蛋白染色阳性,阳性率达到95%以上。[结论]2种方法均可得到纯净的牦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藏绵羊和藏山羊在高寒低氧环境中小肠黏膜结构的适应特征。[方法]采用组织学和图像分析法,对4只藏绵羊和4只藏山羊小肠不同肠段的黏膜结构的形态特征进行比较。[结果]藏山羊小肠绒毛长度和V/C值均显著高于藏绵羊(P0.05),而藏绵羊小肠黏膜的厚度大于藏山羊,但差异不显著(P0.05),藏绵羊小肠肌层的厚度显著大于藏山羊的(P0.05)。[结论]藏山羊的消化吸收功能强于藏绵羊。  相似文献   

14.
刘淑英  于洪川  王寒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6):7471-7476
[目的]为动物趾叶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免疫学基础。[方法]对昆明种小白鼠注射二磷酸组织胺制备趾叶炎小鼠病理模型,以注射生理盐水为对照。分别于给药后2、14、24、48、72 h及15、30 d取小鼠3~5 mm长的小肠组织块,检测肠组织中炎性细胞、杯状细胞、肥大细胞及其脱颗粒数、P物质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趾叶炎小鼠的肠腺结缔组织内及其绒毛上P物质表达异常丰富,且P物质呈单根或片状走行,并与肥大细胞串联及相邻排列,随给药时间的延长,P物质表达逐渐增强,肥大细胞及其脱颗粒数也急剧增多 炎性细胞、杯状细胞、腺体数量与肥大细胞的变化趋势一致 给药72 h后,血管内壁出现裂隙,肠粘膜出现水肿。[结论]肥大细胞参与小鼠趾叶炎的发病过程,并影响小鼠肠粘膜的通透性。  相似文献   

15.
陈思怀  刘燕  唐发书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1062-1063,1098
[目的]研究氟对体外小肠上皮细胞的影响。[方法]以小肠上皮细胞为研究对象,对猪小肠上皮细胞进行分离后,添加2.5、5.0、10.02、0.0μg/ml的氟进行培养,测定小肠上皮细胞的增殖率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结果]当氟添加量<10.0μg/ml时,细胞的增殖、碱性磷酸酶活性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而高氟组(20.0μg/ml)小肠上皮细胞的增殖、碱性磷酸酶活性则受到显著抑制,并且小肠上皮细胞的形态由多角形变为圆形,细胞核溶解,大部分细胞死亡。[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氟对体外小肠上皮细胞的危害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黄淮白山羊肠道黏膜组织结构和杯状细胞分布特点,取成年健康黄淮白山羊3头,经麻醉后颈静脉放血致死,立即取小肠和大肠各3段,投入到4%多聚甲醛固定液中固定72 h,制作组织切片,经HE和PAS染色后,观察黄淮白山羊小肠和大肠黏膜组织结构和杯状细胞分布特点。结果表明,黄淮白山羊十二指肠和空肠的上皮细胞呈高柱状,固有层分布有较多的淋巴细胞,回肠黏膜的上皮细胞呈低柱状,黏膜下层中含大量的集合淋巴小结,盲肠、结肠和直肠的上皮细胞呈低柱状,大肠腺发达,腺体间弥散着淋巴细胞,直肠的固有层中可见淋巴小结,上皮之间的杯状细胞呈顶浆分泌的形式分泌黏多糖。黄淮白山羊小肠杯状细胞分泌的黏多糖以中性为主,大肠杯状细胞分泌的黏多糖以酸性为主。大肠三段杯状细胞数量极显著(P<0.01)高于小肠杯状细胞,大肠中结肠杯状细胞数量显著(P<0.05)高于盲肠和直肠,小肠中回肠杯状细胞数量显著(P<0.05)高于十二指肠和空肠。因此,黄淮白山羊从十二指肠到回肠,上皮细胞由高柱状逐渐向低柱状变化,杯状细胞主要分布于大肠,在结肠中数量最多。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实验室保藏的乳酸菌中筛选出耐酸耐胆盐能力较强的乳酸菌,并研究其对肠上皮细胞的黏附能力及对肠道病原菌的抑制能力。[方法]通过模拟人工胃肠液及体外与IEC-6细胞共培养来分别研究乳酸菌的耐酸耐胆盐能力及对细胞的黏附能力,并利用单层琼脂平板扩散法测定其抑菌效果。[结果]试验的27株乳酸菌中,10株乳酸菌在p H 3.0的人工模拟胃液中培养3 h的存活率均大于44.00%,在p H 8.0的人工模拟肠液中培养4 h的存活率均大于51.56%,在含0.30%胆盐的培养基中培养24 h的存活率均大20.00%;其中菌株C13、A03、A17及A90对IEC-6细胞的黏附个数均大于8个/cell;菌株C13、A03对艰难梭菌、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的抑制能力较强,抑菌圈直径均大于22 mm。经16S rRNA测序将C13和A03分别鉴定为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和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结论]L.rhamnosu C13、L.plantarum A03的耐酸耐胆盐能力及对上皮细胞的黏附能力较强,对肠道病原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可作为良好的抑制肠道病原菌的候选益生菌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