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寇思聪  宋长远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843-16845
受高空槽和副热带高压共同影响,2010年8月26~29日本溪地区出现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此次过程具有降水时间长、强度大、不断出现局地短历时强降水等特点,利用常规资料、卫星云图资料、雷达产品资料等对此次过程成因进行了分析,发现此次过程中副高位置的变化对预报降水起止时间、降水加强时间及降水落区的变化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利用常规、加密自动气象站以及NCEP/NCAR再分析等资料,分析2014年5月25日抚顺地区一次降水过程的天气尺度系统。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具有时间短、强度较强、分布范围广等特点,且降水分布比较均匀。东北冷涡、蒙古气旋、低空急流和850 hPa切变线是此次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  相似文献   

3.
《现代农业科技》2015,(18):243-244
利用常规、加密自动气象站以及NCEP/NCAR再分析等资料,分析了2014年8月25日抚顺一次降水过程。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具有降水时间短、强度较强、分布范围广等特点,东部局部雨量降水偏大。低层切变线和地面低压倒槽、配合高空槽南压是此次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本次降水过程动力条件、热力条件、水汽条件均比较良好。  相似文献   

4.
柳戊弼  王康  江鸿  李明  刘火胜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255-16258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及卫星云图、雷达图像资料等,从天气系统、环流形势及物理量分析入手,分析了中尺度系统,对2010年7月8~9日发生在武汉市境内的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过程主要是由副高减弱南退和低槽东移带动中低层切变南压造成的,属于比较典型的梅雨期强降水天气形势;此次降水虽然强度、范围均较大,但总体上看,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且多阵性降水、多发生局地短时强降水,从精细化预报的角度来看,对降水发生的时间、降水中心位置的预报较难以把握。此次过程垂直速度场、散度场变化过程与降水发展、加强以及减弱的过程对应比较一致,说明此次强降水过程水汽的低层辐合起根本作用。  相似文献   

5.
2018年8月19-20日莱阳市受台风"温比亚"减弱成的低压环流影响,普降暴雨或大暴雨。此次降水过程强度大、范围广,强降水时段小时雨强大且持续时间较长。莱阳市位于台风移动路径的右侧,前期台风倒槽、后期台风本身,正涡度中心逐渐向东北方向移动控制山东半岛,为此次极端降水提供了较好的动力条件。东南-偏南急流的建立和持续为降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深厚的湿层和上升运动区、良好的水汽供应和较长的持续时间是造成此次极端降水的主要原因。短波槽携带弱冷空气入侵及不稳定能量也为此次极端降水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6.
2013年7月18日四川盆地西部出现多年难得一见的特大暴雨天气,这次暴雨遍及阿坝、德阳、成都、雅安、绵阳等城市,其强度和波及范围甚大,对降雨地区造成了极大影响。西南涡的涡度的分布是一大难点,本文根据对西南涡的形成以及其在此次降水和水汽输送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关特征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分析在此次降雨过程中,西南涡对其的重大影响。通过对这次暴雨过程的分析,本文也尝试着揭示西南低涡的一些特征、水汽输送和降水分布等特征。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常规哈密气象站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气象观测资料、高空时空资料及T639(2.5°×2.5°)等分析资料,对2016年10月2—4日发生在哈密北部局地的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是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发生的;高空的西风急流、中层的西南暖湿气流、中低层的切变线和辐合线、低层的偏东气流是暴雨发生的影响系统,而偏东低空急流的存在是产生此次大降水的重要条件,其作用是输送水汽,与地形作用结合形成辐合上升。  相似文献   

8.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呼伦贝尔市2006年7月19日至21日发生的大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造成此次大到暴雨天气过程,动力条件较好且配合副高的阻挡作用,使冷空气不能及时南下,不稳定能量持续堆积,爆发,持续对呼伦贝尔市造成影响;此次大到暴雨过程水汽条件不是很充分;涡度、散度和垂直速度条件均对降水的发生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大兴安岭的地形抬升作用,加大了降水的强度。  相似文献   

9.
程肖侠  石正国  李万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5):7976-7979,8068
利用1960~2007年中国气象局整编全国160个气象站月平均降水资料、NCEP/NCAR(2.5°×2.5°)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西太平洋副高强度指数资料,分析了近几十年四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与我国东部同期降水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各季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影响同期降水的大气环流背景。结果表明,近50年副高强度显著增强,尤其在春、秋、冬三季;四季副高强度变化均与我国东部同期降水变化关系密切,是影响东部同期降水的重要因子之一,其中冬季副高强度指数与降水关系相关性最高。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中尺度自动站雨量资料,结合物理量场,分析2012年4月辽宁省较历年出现时间较早的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成因,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为江淮气旋型暴雨过程,主要是受深厚的高空槽配合东北地区高压坝后部影响,以及低层西南涡东北上的共同影响;2)西南低涡上空的不同高度上不同强度的气旋性环流配合,导致降水增强。研究此次暴雨过程,对今后出现时间较早的江淮气旋型降水预报有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此次暴雨过程中物理量场的影响。[方法]利用WRF模式3.4版本,选取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7.18"山东暴雨过程进行敏感性试验,分析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此次暴雨过程中垂直速度场、水汽通量散度场、相对湿度、对流有效位能和边界层高度等物理量场的影响。[结果]不同的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于暴雨过程中垂直速度场的空间分布及其中心强度具有显著的影响,从而使得降水中心的分布和强度发生变化。尽管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模拟得到的水汽通量散度在水平分布与实际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其在垂直分布、中心位置及其强度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引起的边界层高度和对流有效位能的差异与其引起的降水分布差异直接相关。[结论]WRF模式中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暴雨过程中不同物理量场模拟效果的影响较大,选择合适的边界层参数化方案能显著提高对物理量场的模拟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哈密气象站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气象观测资料,ECWMF(2.5°×2.5°)、T639(1°×1°)细网格资料,对2015年6月18日发生在新疆哈密地区境内的一次对流性天气进行了研究分析,分析得出:此次降水过程是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发生的;降水前存在高空分流区,中低层的西南低空急流,中尺度切变线,辐合线,低层的偏东气流等多个中尺度系统;探空物理量参数指示着大气不稳定能量的聚集;降水区域低空到高空同时出现的强烈的上升运动,以及水汽在中低层的集中、输送、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动力和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13.
“5.22”贵州省西南部大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浩鹏  王芬  叶东  李婧 《安徽农业科学》2015,(10):199-201,258
利用Micaps3.1常规资料、两要素自动站降水资料、卫星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5月21 ~ 22日贵州省西南部出现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槽、中低层的低涡切变以及地面冷锋是造成此次大暴雨过程的大尺度影响系统;卫星云图资料分析表明,此次大暴雨过程中有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以下简称MCC)生成、发展,强降水落区随MCC的移动而移动,由此可见,中尺度系统是此次大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近地面至650 hPa的充沛水汽条件以及强烈的上升运动是造成此次大暴雨的直接因素,θse的演变很好地反演了此次暴雨过程;最强降水时段出现在MCC发展强盛期,水汽通量散度、垂直螺旋度的大值中心位置和强弱变化与强降水的位置和强度变化均有比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FY2G卫星云图、自动气象站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8月3—4日丹东地区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持续时间长,强降水区的移动具有阶段性,并且降水空间梯度大。前倾槽为大暴雨提供有利的热力不稳定条件;台风"海棠"减弱后,低压在北上过程中为降水提供充足的能量输送和水汽输送条件;台风"奥鹿"通过影响副高的位置和强度,间接影响此次降水。通过物理量分析得出,降水开始前有明显的正不稳定能量,降水过程中对流层底层有风向和风速的垂直切变,并且有上干下湿的结构,在强降水发生时段低层水汽辐合,高层辐散,并伴随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形成良好的抽吸结构。以上条件均有利于暴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常规观测数据、自动站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5月19—20日浙江南部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浙江南部此次强降雨天气过程为锋面低槽降水,中低层西南风急流输送了充足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受地面辐合线及低层切变线共同影响,触发了抬升机制;各项不稳定指数、充足的不稳定能量、深厚湿层、暖云降水以及小的垂直风切变是此次强降雨天气出现的主要原因;气流垂直速度强上升区范围小,低层冷空气抬升,中层冷空气向南前倾,产生较大强度降水。  相似文献   

16.
辽宁中东部地区一次强降雪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辽宁2011年11月22—23日旬初大雪到暴雪过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 1°×1°逐6 h分析资料,从环流形势、物理量诊断、降水相态和雷达资料等入手,对此次暴雪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是冷暖空气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影响系统是蒙古气旋和高空槽;2此次降水过程持续时间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结构表明对流发展旺盛,动力和不稳定能量强,降水以对流性降水为主,多短时强降水;3充沛的水汽输送是强降水发生的必要条件,此次过程的水汽源地为黄、渤海地区,强降水区域与高湿区、垂直速度大值区相对应,并且跟降水持续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李靖  郭金兰  王国荣  杨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411-22414,22537
2010年8月21日,北京地区出现了一次明显的降水天气,过程总雨量达到大一暴雨。此次降水天气是在副高东退的过程中,西来槽、低层切变和地面倒槽共同影响所造成的。利用NCEP1°x1°。格点资料以及雷达、风廓线、自动站等探测资料,对此次降水过程的成因和发生发展做了分析,并结合当时的预报思路,对造成强降水时段预报存在偏差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北京地区此次大一暴雨过程是在副高边缘、高空槽前有利的环流背景下,低层切变线和低空急流共同作用产生的;此次天气过程以暖区降水为主,西南暖湿气流输送和低层偏东风是主要的水汽来源,深厚的湿层为大一暴雨天气过程的发生和维持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东北方向的冷空气从低层渗透下来,将暖空气抬升,是强降水的主要触发条件。对于西来槽加副高天气形势造成的降水过程,在预报中要特别关注低层暖切变(西南风和东南风的切变)的发展,以便分析其所造成的强降水过程中量和时段的变化;实况天气形势的把握和常规探测资料、加密观测资料的分析应用,对于把握降水的量级和强度,判断短时天气的变化,做好预报服务具有重要意义;数值预报的释用还存在不足,如何取舍有待进一步研究。需要加强对数值预报天气形势的分析,利用天气形势来订正物理量场与降水场,以提高预报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1415号台风"海鸥"的移动路径受副高边缘引导气流的影响,副高的东西移动推动着"海鸥"快速移动。而深厚的急流系统贯穿着整个过程,为此次暴雨过程提供了大量的水汽。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并伴有强列的上升运动,是此次广西产生较大强度降水的有利条件。而且物理量场对于此次强降水的分布、时段有较好的配合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量诊断和数值预报等方面,对2011年6月14-15日辽宁省朝阳地区大范围持续性降水天气过程的成因和预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受东北冷涡及地面倒槽系统共同影响,中高层的冷空气和低空急流输送的暖湿气流交绥,为此次降水过程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0.
2012年12月19日10:00-20日17:00,哈密地区普遍出现了中到大雪的天气过程,此次降雪强度大,范围集中,南部大,北部小。针对此次哈密地区的大雪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天气系统进行了动力和热力的诊断分析,总结了此类天气的预报着眼点。同时对19日哈密和伊吾降水的漏报及20日哈密市降水量级偏差进行了重点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