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徽州文化提升了徽州古村落的品位,使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传统山水画技法和诗歌理论在村落规划中的成功运用,将自然和建筑的物象升化为审美意象,营造了艺术的时空,强化了建筑文化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2.
近两年,林家村镇按照诸城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思想,结合该镇属贫水地带的实际,确立了靠打、挖、拦截等措施实现围村池塘化、沟河坝闸化、人畜用水自来化的“三化”目标,对现有水利设施和水资源及将要开发建设的新资源、新设施进行了深层次的产权制度改革,使其资产资源变成有效商品全面推向社会,推向市场,以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阶层群众投资开发兴建配套水利设施和管水、用水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3.
合肥工业大学南校区内有一口塘,在塘的西北角,合肥市人民政府立了一块石碑,说明塘的名称及其成因。碑文认为此塘名称为"斛兵塘",又称"量兵塘""站塘",是曹操大军南下时为"清点人马"所挖的"土坑"。然而碑文存在失实之处,"斛兵塘"是曹魏当年屯田的水利设施,"量兵塘"应为"粮兵塘"之讹,"站塘"实为"占塘"之误。斛兵塘及其名称的变化反映了魏晋时期屯田的兴衰和国有土地演变为私有土地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李波 《北京农业》2011,(9):221-222
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保障条件。贵阳市水利设施基础建设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欠账等原因长期滞后,工程性缺水严重,供水严重不足。贵阳市要建设现代化的大都市,实现城乡一体化,必须大力发展水利为主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本文在对贵阳市水利设施基础建设的重要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贵阳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古徽州特有的自然、历史、文化背景造就了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徽州非遗”)的辉煌。随着时代的变迁,徽州非遗日渐没落,复兴工作刻不容缓。大数据具有巨量、多源、繁杂的信息属性和预测未来的特性,借助大数据的5V技术方法、思维模式与管理理念,在互联网平台中应用于徽州非遗,可探索出一条适合徽州非遗传播的新途径。徽州非遗文化产品成果的有效转化,凸显了徽州文化精髓,提升了安徽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做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6.
乡土景观是包含土地及土地上的城镇、聚落、民居、寺庙等在内的地域综合体。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是适应于当地自然和土地的,是当地人的,是为了生存和生活的,徽州乡土景观极富地域特色,本文从徽州的人文地理背景、主要形式、布局特点、细节特征入手,对历史上的徽商活动、家族制度、文化变迁、封建礼教、风水观念等对徽州乡土景观的影响进行剖析,总结提炼出徽州乡土景观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7.
黔东南苗疆山峦重叠,沟壑纵横,灌溉难度较大,该地区的农业发展历来仰赖水利灌溉。清代,黔东南苗疆因地制宜地兴修了一大批堰、塘、坝、井、泉等水利灌溉设施,并通过改良灌溉工具不断改善这一地区的灌溉条件。为了合理高效利用水利资源,该地区还因地制宜制定了一套水利管理制度,有效地促进了该地区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8.
以歙县徽州古城墙文化遗产保护为例研究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对歙县徽州古城墙价值进行评估,对徽州地域文化进行梳理,揭示徽州古城墙保护利用的真正价值。规划在做好城墙文化遗产本体保护工作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城市更新发展需求与中国明清城墙申遗的要求,将徽州古城墙保护利用、徽州文明内涵阐释与城市内涵式更新发展相结合,积极探索城市文化遗产在城市更新发展中保护利用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贺建新 《湖南农业》2006,(10):27-27
前不久,笔者到农村田间地头走访,发现很多水利设施已是名存实亡,农田灌溉功能下降现象十分突出,如不尽早加以解决,将导致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恶化,势必影响农民的增产增收和农村经济的稳定与发展。1.集体蓄水塘被占前些年,各地在兴修水利时,都开挖了蓄水塘、当家塘。但近年来,当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现如今的数字化交互技术也随之繁荣发展起来。数字交互技术在社会很多发展领域都有所应用和渗透,尤其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具有更为明显的应用。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不可再生文化资源,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点内容。本文笔者以数字化交互技术和徽州三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根本切入点,积极探索数字化交互技术在徽州三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水资源是基础性自然资源,水利同时又是战略性经济资源。水利是现代农业的命脉,也是社会环境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我们必须根据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坚持不懈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立起排、灌、蓄结合的水资源综合利用系统,为发展现代农业竖起了一道抗御自然风险的屏障。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茶的发源地,茶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古徽州是传统的产茶区,徽州茶文化历史悠久,名茶资源众多,茶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多彩,具备发展茶文化遗产旅游的资源基础、市场基础和产业基础,可以从以保护为前提、制定开发规划、完善产品体系、健全保障机制等方面推动徽州茶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相似文献   

13.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是为了实现改变自然条件、为农业高产提供有力保障的基础建设,主要是通过兴修为农田服务的水利设施,主要包括灌溉、排水、抗旱等,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我国的水利设施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程,是影响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此,分析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旨在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4.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是为了实现改变自然条件、为农业高产提供有力保障的基础建设,主要是通过兴修为农田服务的水利设施,主要包括灌溉、排水、抗旱等,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我国的水利设施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程,是影响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此,分析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旨在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5.
以徽州(现黄山地区)植物文化为研究对象,立足徽州独特的区域和人文历史现状,以史为鉴,旨在通过前期实地调查取证、植物文化考证积累,科学探寻徽州植物文化丰富的内涵、特质与成因。徽州丰富独特的自然与人文内涵塑造了徽州植物丰富且独特的自然人文内涵,并使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延续夺目的生态性等优良特质,它们涵纳了徽州植物的观赏性、科研开发内质及双遗产(古树名木)等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徽州地区的建筑、雕刻、刻书、文房用品、版画等领域取得显著成就,背后不仅是商业经济的繁荣,更有大量工匠的劳动支撑。明清徽州家族式"徽匠"群体崛起有内外两方面原因,外在环境主要有徽州的自然条件、徽商的兴起、交通贸易的便利、民众观念的转变以及有利的政策等,内在因素方面则是因为徽州匠人的技艺高超、同村豪族构建族产需求以及匠人内心世界的寄托等。此外,徽州家族崇尚集体行为,对家庭内部组织的稳定极为重视,也促使了徽州匠人家族式群体的崛起。这些因素共同交织促使徽州工匠在明清时期蓬勃发展,也为当地文化、工商经济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山区小型水利设施对江川县山区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笔者结合江川县实际,论述了江川县加快山区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的必要性,认为要突出加强农村面上小坝塘、小渠道、小水源点、小泵站、小水窖、小水池等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探索出一套科学、经济、长效、实用的投资建设体制和管理模式,更好地发挥小型水利的作用,造福山区人民。  相似文献   

18.
<正>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掀起了水利建设的高潮,先后建成了8万多座大、中、小型水库。同时,在农村农闲的时候,大部分的农村劳动力都被动员起来修建沟塘渠堰,这些在农村村边周围的水利设施建设,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农业生产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只是由于近些年来,水利建设的中心是整治大江大河,忽略了农村水利的建设。所以,这么多年来,许多农村的水利设施已经老化失去了应有的功能,因此才会出现一到夏天  相似文献   

19.
旱涝急转现状及水利设施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旱涝急转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水利设施的发展对策,包括加大水利设施投入、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加强水利设施维护等方面的内容,以期通过水利设施的发展改善旱涝急转的现状,减轻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20.
数字化保护是当下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一种模式创新。数字化保护既可以保持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又能弥补博物馆式保护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而显现出的不足,并且,利用互联网和交互式平台展示更有利于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传承。目前,徽州民歌的保护、传承和传播在方式、手段上的滞后性、陈旧化迫切需要有先进的理念和手段来介入。实践证明,数字化保护是徽州民歌传承创新的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