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口粮之一,提高稻米的产量和品质关系着我国人民的温饱和健康。病虫害是影响因素水稻产量和品质的最大因素之一,绿色防控技术既能控制病虫危害保持水稻产量,又可保障水稻的绿色安全的生产。本文综述了优质稻米的生产技术和水稻的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进展,望能对保障优质稻米的绿色生产提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稻米是我国居民重要口粮,全国三分之二人口以稻米为主食,稻米安全应该成为保口粮的关键。为了提高农业竞争力,提升稻米质量,必须实行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选用优质高产多抗水稻品种,采用科学施肥、减少化肥使用量,使用低毒高效农药或者生物农药等绿色高效生产模式,实现水稻安全生产。本次示范试验选用优质水稻新品种“常香粳1813”,探索因种绿色高效生产新技术。  相似文献   

3.
<正>4月16日,农业部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全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暨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现场会。会议强调,水稻是我国第一大口粮品种,也是三大主粮中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最低的作物,要加快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深入开展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切实转变水稻生产方式,促进生产与生态协调发展,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粮食可持续发展之路。会议指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不仅包括耕作、栽插、收获的机械化,也包括植保、烘干等环节的机械化,是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科技到位率的  相似文献   

4.
水稻是遂宁市主要粮食作物,也是重要的口粮作物,水稻生产的稳定发展对促进全市粮食安全和助农增收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仅就遂宁市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方法予以重点阐述,以期为水稻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发展绿色优质水稻是人们对粮食生产的基本要求,但目前玉溪市的水稻生产缺乏绿色水稻生产技术,结合生产实践,就玉溪市绿色稻米生产培育壮苗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总结,为绿色水稻生产发展提供配套技术,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口粮作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国水稻生产正面临由传统小规模生产向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的现代规模化生产方式转变,在此重要历史节点,回顾总结70年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发展历程与科技成就,对探索未来水稻栽培科技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70年来,我国水稻栽培科技界抓住水稻不同主产区大面积生产问题与关键技术瓶颈,深入开展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栽培措施等方面关系的研究,探索水稻生育调控、栽培优化决策和栽培管理等新途径与新方法,取得了一大批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重要栽培技术和理论,形成了一批重大栽培科技成果。笔者着重从叶龄模式栽培理论及技术、群体质量及其调控、精确定量栽培、轻简化栽培、机械化栽培、超高产栽培、优质栽培、绿色栽培、逆境栽培和区域化栽培等十个方面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水稻栽培取得的主要科技成就,并指出了未来中国水稻栽培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一是加强水稻绿色优质丰产协调规律与广适性栽培技术研究;二是加强多元专用稻优质栽培研究;三是加强水稻超高产提质协同规律及实用栽培研究;四是加强直播稻、再生稻稳定丰产优质机械化栽培研究;五是加强水稻智能化、无人化栽培研究。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水稻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是四川第一大粮食作物和口粮作物,常年种植面积200hm2左右,总产1500万t以上,分别约占全省粮食面积和总产的30%和45%。本文就2000年以来四川水稻产业的发展现状,水稻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有利条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水稻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提高水稻光能利用率 保进水稻高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全国年均水稻种植面积约4.5亿亩,面积约占粮食总面积的27%,总产约占粮食总产的37%。水稻也是我国最主要的口粮品种,全国6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每年稻谷消费量占口粮总消费的65%。“民以食为先,食以稻为先”,可以说国家粮食安全首先是口粮安全,口粮安全首先是稻米供给安全。目前,我国水稻育种上很难推进第三次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9.
<正>六月的三江大地,是绿色米都最美的季节。绿色的稻田铺向天边,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2006年以来,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党委围绕发展绿色农业、打造全国粳稻生产中心的思路,把抓水稻生产作为第一车间,采取引导扶持专业合作社联结等办法,鼓励职工群众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使建三江管理局一步步向世界一流的水稻生产基地迈进。  相似文献   

10.
稻米是建湖县城乡居民的主要口粮,稻谷产量事关居民生活和社会稳定,一直以来受到高度重视。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水稻稳产的前提下,稻谷安全已经愈来愈受到从市民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实现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既控制病虫危害保持水稻产量,又达到稻谷安全的目标,是水稻病虫害防控的大势所趋。文章介绍了建湖县水稻病虫害发生的现状与绿色防控技术及其取得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正>水稻是我国南方地区种植的主要作物,也是我国消费量最大的口粮作物,全国60%的人口以吃米饭为主,稳定发展水稻生产对于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和口粮安全意义重大。近年来,我国气候变化异常,台风、暴雨、干旱、冰冻等自然灾害频发,给各地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挑战。因此,本期《专题策划》栏目特别针对水稻旱灾、涝灾等气象灾害,介绍相应的避灾减灾实用技术,为水稻种植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为了进一步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提高水稻生产质量,我国以对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基本探索出了一些防控措施。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在我县是第一大农作物,也是人们的食物来源,在生产过程当中采用绿色防控技术是否能够保障水稻的质量,是人们目前最关注的问题。一、绿色防控水稻检疫控制贯彻绿色植保理念,坚持综合防治技术,根据我县水稻病虫害的有关数据以及往年资料,将病虫害对水稻的危害进行及时研究,从而采取防控技术,组织开展水稻绿色防控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当前水稻生产上存在的劳力不足和田地撂荒等问题,广安市农技站组织县、乡农技站进行了连续5年水稻人工直播技术试验、示范,研究总结出了一套水稻人工直播技术。该项技术轻简高效,具有节劳省力、节物省资、节地省水、增产增收4大好处;有利缓解当前农村劳力老化紧缺、后继乏人的现实问题,减少育秧用膜,并减轻了农业面源污染,实现水稻绿色生产;有利推动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规模经营;有利保持水稻面积和产量稳定,确保口粮安全。目前,该项技术已在广安大力推广,取得了很好的增产增收效果。  相似文献   

14.
就腾冲县水稻绿色防控技术试验研究现状及水稻绿色防控技术创新与集成的实际运用作出总结,针对生产实际,提出水稻绿色防控集成技术的主要优化措施,供大面积生产推广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15.
稻米是河南省城乡居民的主要口粮,水稻生产在河南省具有重要地位。但近年来,水稻条纹叶枯病、稻曲病、稻纵卷叶螟、螟虫、稻飞虱等多种病虫害发生严重,对河南省水稻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本文分析了水稻病虫害严重发生的原因,对探讨控制水稻病虫危害的措施,提高水稻病虫害控制水平,确保完成水稻生产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安全、无污染的绿色大米越来越青睐,生产绿色水稻不但使农民的效益增收,同时也有效地改善了环境,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在一起。本文就绿色水稻生产的相关种植技术进行探讨,力求不断地对绿色水稻的种植技术进行创新,并对绿色水稻的病虫害防止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刘小健 《河南农业》2021,(11):30-31
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我国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因为它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国家是否安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水稻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有着广泛的种植历史,其种植面积和产量均约占粮食总生产面积和总产量的1/3,是我国第一大口粮品种。对保障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坚定不移跟随党的引导与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做出努力。有道是“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在水稻的生产管理各技术环节过程中渗入绿色健康的意识,提高产量且保证产品健康安全的基础上帮助农民获取更大的收益,提高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正>舒兰农商银行立足水稻主产区优势,把发展"绿色农业"作为推进现代农业生态市建设的重要任务,调整信贷结构,加大绿色水稻贷款投放力度,近五年累计发放"绿色农业"贷款30多亿元,建成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32万亩、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19.
水稻属于十分重要的一种粮食作物,尤其在南方地区,有着较大的种植范围,在提供粮食需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前水稻种植中,水稻绿色生产已经成为必然发函趋势,也是必然需求,而在水稻绿色生产中,生物防治技术为重要组成部分,对水稻水色生产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主要就水稻绿色生产生物防治技术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20.
<正>熟悉中国地图的人们都会把中国比喻成一只东方雄鸡。地处三江平原腹地,隔黑龙江、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相望的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以盛产绿色优质水稻闻名。因为恰好就在鸡喙的位置,故有"东方第一稻"和"中国绿色米都"之誉。5月15日上午,《中国农资》记者来到建三江管局七星农场,在"中化情三农梦"黑龙江水稻侧深施肥插秧现场,第一次见识到了"水稻侧深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