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热带海岸香蒲桃天然次生林群落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各优势种群的种间关联性,以期阐明群落演替与种对间关联性的内在规律,为海岸香蒲桃天然次生林的保护、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海南文昌热带海岸典型香蒲桃天然次生林群落,采用方差比率法测定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优势种群的总体关联性,使用χ~2检验2个种群关联与否,进一步用Ochiai指数来表征关联程度。【结果】乔木层的总体关联性表现出不显著正关联,正关联种对数为54对,负关联种对数为49对,无关联种对数为17对,分别占总对数的45.0%,40.8%和14.2%;香蒲桃与群落中其他乔木树种无关联,具有较强的独立性;灌木层负关联种对数有33对,占总对数的43.6%,这些负关联的树种多以阳性植物组成为主;竹叶木姜子和九节易与其他物种形成正关联种对,亦是灌木层互利共生的主要树种;草本层的总体关联性为显著负关联(P0.05),正关联种对数较少(12%),负关联种对数比例较高(78%),群落处于不稳定状态,容易受外界干扰而演替;海金沙和铺地黍这2物种在草本层中互利共生。【结论】热带海岸香蒲桃天然次生林群落优势种群种对间种间关联明显,物种之间存在一定的独立性,整体趋向稳定发展。实践中为加快热带海岸次生林演替进程,应以正联结性较强的树种对(山楝-黄槿、竹叶木姜子-九节、东风桔-露兜树)作为海防林的造林树种。  相似文献   

2.
采用相邻格子法,对闽北建瓯福建青冈天然林进行群落调查,分析了福建青冈群落的种类组成、群落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建瓯福建青冈群落有明显的乔木层,郁闭度较大,林下植被较少;综合分析多样性各个指数,可知建瓯福建青冈群落的单一性较强,多数种群的扩展受到限制,虽然该群落目前是以福建青冈为优势树种的进展演替阶段,但如果一旦生境改变...  相似文献   

3.
对云南榧树所处的群落结构及生境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云南榧树群落分布海拔2 160~2 970 m,在16个样方累计6 400 m2的样方面积中有维管植物90科199属258种,其中被子植物74科173属225种,裸子植物3科8属9种,蕨类植物13科18属24种。云南榧树所处群落为针-阔混交林,组成群落的乔木层物种48种,灌木层物种68种,草本层物种116种,层间植物最少,有26种;群落中乔木层重要值最大的是云南榧树,为15.58%,青冈、华山松、光叶高山栎、云南铁杉的重要值依次减小。群落种子植物属、种分布区成分都以温带地理成分为主,分别有104属、217种,占总属数的63.80%,占总种数的84.11%。群落中高位芽植物有83种,占32.17%,其中以矮高位芽为主,有48种,占18.60%,地面芽有76种,占29.46%。说明云南榧树群落与温带区系联系更为紧密;2个中国特有属,83个特有种,说明该区域特有性较低;次生物种116种,群落次生度高达43.80%,可见该区域的云南榧树群落次生性很高。  相似文献   

4.
赤皮青冈是现存壳斗科植物的原始类群,是受国家II级保护的珍贵树种。采用样方法,对湖南靖州赤皮青冈的种类组成、群落外貌、结构特征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1 200 m2样地中,共有维管束植物67种,隶属于35科51属,其中优势科主要有豆科、蔷薇科、大戟科、冬青科、樟科、山茶科、禾本科、金缕梅科等;该群落是以赤皮青冈为主的单优种群落,群落季相明显;群落结构依次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灌木层植物种类相对较丰富,对群落物种多样性具有较大影响,物种多样性的大小顺序依次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  相似文献   

5.
对小蓬竹Ampelocalamus luodianensis集中分布的群落进行样方调查,结果表明:小蓬竹群落中共有维管束植物100种,分属44科76属。其中含单种的属有60个,占属数的79%,说明小蓬竹群落植物的科属组成较为分散。群落中乔木层不明显,灌木层中小蓬竹重要值最大,表明该群落中以小蓬竹为主要优势树种。群落中树种组成丰富、树种重现性低而且优势树种不明显。小蓬竹平均地径与群落中植物总个体数、木本植物总个体数、群落中物种总数之间呈极显著负线性相关关系;小蓬竹平均地径与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呈显著负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马尾松群落的种间联结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马尾松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比率法、x~2检验、Pearson相关和Spearman轶相关检验对乔木层5个主要树种、灌木层25个优势树种、草本层16个优势物种的种间联结性及相关程度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群落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总体种间关系分别表现为显著负关联、不显著正关联和显著负关联;x~2检验统计显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负关联种均占较大优势,分别占总种对数的40.00%、66.67%、61.67%,正关联种对数次之,分别占总种对数的10.00%、33.33%、38.33%,无关联种对数较少;Pearson相关检验显示乔木层有正关联种对4对、负关联种对6对、正负关联比为0.67,灌木层有正关联种对113对、负关联种对187对、正负关联比为0.60,草本层有正关联种对51对、负关联种对69对、正负关联比为0.74;Spearman轶相关检验显示乔木层有正关联种对3对、负关联种对7对、正负关联比为0.43,灌木层有正关联种对111对、负关联种对152对、无关联种对37对、正负关联比为0.73,草本层有正关联种对46对、负关联种对65对、无关联种对9对、正负关联比为0.71。  相似文献   

7.
2010年7月在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运用样方法对沙冬青群落内主要伴生种种群进行样方调查后,运用种间关联性、显著性检验(X2)、关联程度、联接系数等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沙冬青群落种间关联性为显著正关联,物种之间关联程度、共同出现概率较高,轻度和高度种间负联接的对数比正联结占优势;群落正在由沙冬青单优种向沙冬青—霸王共优种群落演替。  相似文献   

8.
秦岭华山松天然次生林优势种群的种间联结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秦岭林区华山松天然次生林群落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各优势种群的种间关联性,揭示群落发育过程中不同种群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关联,以期阐明群落发展与演替和种对间关联性内在规律,为秦岭林区华山松群落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秦岭山地火地塘林区典型华山松天然次生林群落,基于2×2列联表,采用方差比率法测定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各优势种群间的总体关联性;利用X2检验和Jaccard指数表征乔木层15个优势种群、灌木层19个优势种群、草本层15个优势种群间的种对关联程度及显著性.[结果]华山松天然次生林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优势种群间的总体关联性分别表现为不显著正关联、不显著负关联和显著正关联;x2检验结果显示该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均以正关联种对数占绝对优势,分别达81.9%,77.2%和85.7%,负关联种对数次之,分别为15.2%,13.5%和4.8%,无关联种对数较少,极显著和显著正关联种对数分别为11,2和5对,极显著和显著负关联种对数分别为13,2和1对;Jaccard指数结果与x2检验结果高度一致,该群落3个层次Jaccard指数较高的种对基本都表现为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青榨槭和千金榆、青榨槭和刺叶栎、刺叶栎和少脉椴、山蚂蝗和刚毛忍冬、野草莓和牛尾蒿种对JI值>0.6,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其余种对JI值较小.[结论]秦岭山地华山松天然次生林群落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各优势种对间种间关联明显,该群落总体结构为针阔混交林,物种之间存在一定的独立性,趋于形成一个整体较为稳定的群落.乔木层优势种群种间联结较松散,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独立程度较低,基本趋于稳定,灌木层优势种群则处于动态演替的不稳定阶段,草本层优势种群结构较为稳定.综上所述,种间联结性分析可以作为探讨森林群落稳定性与演替过程中种间关系动态变化的有效途径,实践中应将正联结性较强的树种作为生态树种加以保护,以缩短秦岭山地华山松天然次生林演替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研究是研究了解植物群落在组成、结构、功能和动态方面所表现出的不同差异,因此是群落生态学研究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对湖南双牌打鼓坪林场位于山坡和山谷的常绿阔叶林群落乔木层树种的多样性指数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进行了对比调查.结果表明:群落内有乔木树种67种,隶属35科55属;山谷地带常绿阔叶林群落多样性指数普遍高于山坡地带,说明一定程度的人为干扰会增加物种多样性,而高海拔地带的常绿阔叶林群落多样性指数有所增加,说明演替进入一定阶段,乔木层物种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同一生境范围内的大量数据,对比2个青冈属优势种的分布格局,分析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生境异质性和密度制约效应的作用机制及种间差异,为进一步揭示群落构建规则在群落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基于木林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 hm~2大样地,选择群落优势种群中数量最多、分布广泛、形态相似且同属的多脉青冈和小叶青冈,在剔除高度聚集的根蘖株个体后,将2个种分为小树(1 cm≤DBH10 cm)、中树(10 cm≤DBH20 cm)和大树(DBH≥20 cm),运用点格局分析中的成对相关函数g(r)以及4个点格局零模型(完全空间随机模型、异质泊松模型、先决条件模型和随机标签模型),分析生境异质性在0~150 m尺度上和密度制约在0~30 m尺度上对树木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生境异质性在r20 m尺度上明显促进了多脉青冈和小叶青冈聚集分布,但小叶青冈在112~150 m尺度上对生境异质性的作用不敏感;多脉青冈和小叶青冈在相同发育阶段的空间格局在1~150 m尺度上关联强度g_(12)(r)≈1,主要表现为无关联或负关联,但在1 m距离内,2个树种在小树、中树阶段倾向于相互聚集,大树阶段不能共存;密度制约的自疏效应在0~30 m尺度上均未表现,距离制约仅在多脉青冈小树阶段有轻度表现,但在多脉青冈和小叶青冈的小树到中树阶段,均在0~10 m尺度表现出明显的密度制约稀疏效应;多脉青冈与小叶青冈大树均在1 m距离内对同种小树和中树表现出庇护作用,大树在1~10 m距离内导致了同种小树稀疏,此外,小树、中树的分布格局在0~30 m尺度上与同种大树多为无关联。【结论】多脉青冈和小叶青冈种群内,密度制约的自疏效应、稀疏效应和距离制约效应的作用机制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多脉青冈小树倾向于远离大树,而小叶青冈小树在小尺度上轻度聚集在大树周围。多脉青冈和小叶青冈在小尺度上能较好地共存,在中大尺度上,生境异质性是2个树种在样地中大量共存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