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研究林农间作对油茶林病虫害的影响情况,从而确定病虫生态调控模式,在油茶幼林中分别间种金银花、大豆、花生3种作物,就不同间作模式对油茶林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的影响情况进行了试验、调查与差异及回归分析。调查结果表明:3种间作模式对油茶炭疽病、油茶软腐病、油茶烟煤病以及油茶尺蠖、油茶毒蛾等油茶主要病虫害都有不同程度的控制作用。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3种间作处理的油茶林其油茶炭疽病的病情指数与纯林间的差异显著,其中,间作金银花处理的效果最好,防效达27.80%;3种间作处理的油茶林其油茶软腐病的病情指数与纯林间的差异不显著,防效都在10.00%左右;3种间作处理的油茶林其油茶烟煤病的病情指数与纯林间的差异也不显著,防效都在10.00%左右;间种花生、大豆的油茶林与其纯林的虫咬率间差异显著,防效分别为21.97%、20.33%。文中由此得出,3种间作模式对油茶主要病虫害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间作大豆是3种间作模式中最适用于调控油茶病虫害发生的间作模式,采用这种间作模式可以促进油茶幼林的生态调控,还可提高种植作物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不同间作模式对油茶幼林病虫害发生的影响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对作物间作进行了简单阐述,其次,为研究不同间作模式对油茶幼林病虫害发生的影响,进行了相关的试验,主要以大豆、花生以及金银花等三种间作模式为例,对病虫害发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种间作模式都给油茶幼林病虫害的发生带来一定影响,其中金银花间作模式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而大豆间作模式可以对病虫害进行有效控制。最后,针对不同间作模式影响油茶病虫害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寻求油茶幼林林下经济作物高效间作模式,对花生、大豆、黄菊这3种经济作物进行油茶幼林林下间种试验,并对油茶幼树树体生长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油茶幼林林下间种均能有效促进油茶幼树树体的生长,其影响顺序分别为间种花生间种黄菊间种大豆,建议推广油茶幼林间种花生模式。  相似文献   

4.
对不同间种模式白木香幼林的生长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显示:间作作物可有效提高幼林保存率;3种间作模式以间种花生的间作效果表现最好,其次是间种西瓜,最差的是间种番薯.  相似文献   

5.
不同间作模式对油茶幼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间种模式(间种黄豆、西瓜、花生、松苗和不间种)油茶幼林的生长量情况进行分析比较得出,油茶新造林以间作花生和松苗较好,但是有间作植物的油茶林的成活率及生长量均低于未间作的油茶纯林。  相似文献   

6.
黄河故道沙地不同间作模式林粮产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山东省黄河故道冲积沙地间作花生、大豆、地瓜3种林粮间作模式的林分杨树胸径生长量、蓄积量、林地木材产量、间作作物产量及其经济效益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种间作模式下,杨树胸径的连年生长量、单株蓄积量、林地蓄积量、木材产量均表现为间作花生>间作大豆>间作地瓜。间作花生、间作大豆、间作地瓜模式第10年的胸径累积生长量分别为39.96,37.89和34.03 cm,木材总产量为700.50、664.13和584.40 m3.hm-2。间作作物产量以第2年最高,第3年最低,3 a后不宜间作。不同林粮间作模式,以花生的木材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大,大豆次之,地瓜最差,因此应选取豆科植物作为间作作物。  相似文献   

7.
间种对油茶幼林生长的影响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黄豆、花生、红薯和烟叶4种农作物于油茶幼林内进行间作,研究不同间种模式对油茶幼树树体生长的影响,并对间种不同经济作物的油茶幼林林地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间种可促进油茶幼林的生长,其中间种黄豆效果最好,树高增加了0.11 m,地径增加了0.04 cm,冠幅增加了0.21 m~2,花芽数增加了20个/枝。间种可增加油茶幼林的经济效益,其中间种烟叶效益最高,经济产出为48 960元/hm~2。综合来看,油茶幼林间种的经济作物宜选择较矮小、具根瘤固氮菌的花生、黄豆。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比较了丘陵地区油茶单作、花生单作及油茶-花生间作三种种植模式下五种土壤酶(蔗糖酶、蛋白酶、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差异,并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油茶种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油茶生产中培肥和改良土壤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影响明显。与油茶单作相比,油茶-花生间作显著提高0~10 cm土层土壤蔗糖酶、蛋白酶、脲酶及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以及10~20 cm土层蔗糖酶活性;与花生单作相比,油茶-花生间作显著提高了0~10 cm土层土壤蛋白酶活性。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较高,特别是脲酶和酸性磷酸酶。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对蔗糖酶产生显著的直接影响,有机质和速效磷是影响蛋白酶的主导因子,土壤全氮是影响脲酶的重要因素,土壤全氮和速效磷是直接影响酸性磷酸酶的重要因子。综合看来,与油茶单作相比,油茶-花生间作模式可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酶活性,对提高土壤肥力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间作迷迭香对油茶幼林生长及病虫害的影响,结果表明:间种迷迭香对油茶幼林树高、冠幅生长影响不显著,但是显著促进了花芽的分化,比对照提高了29%;间种迷迭香能极显著(P0.01)降低油茶幼林虫害的发生程度,虫害指数减少了91.1%;效益分析表明,油茶幼林间种迷迭香平均年产值为29 250元/hm~2,平均年利润可达17 775元/hm~2。  相似文献   

10.
油茶幼林不同套种模式与综合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提高油茶林经营的综合效益,对油茶幼林不同套种模式进行了3年对比试验,对油茶苗定植成活率,幼苗地径、树高、分枝和冠幅的生长量,以及各年度的经济效益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油茶-花生为最佳套种模式,其次是油茶-花生、西瓜、花生轮作套种模式,再次是油茶-黄豆和油茶-紫薯套种模式,这几种套种模式可以因地制宜的推广。  相似文献   

11.
不同间作对油茶生长量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春起对新引进油茶优良品种的不同间作方式(黄豆、花生、白术和未间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间作花生和黄豆对新造油茶幼林的生长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1994-1999年在板栗幼林内,进行4种不同海拔高度间作农作物的试验。结果表明,在徂徕山区板栗幼林,以花生、大豆轮茬间作,可取得显著效益。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索兴安落叶松幼林合理间作模式,连续2年对造林当年和第2年的林地进行间作。结果表明:不同模式间兴安落叶松幼林树高和地径生长量差异均极显著,显著水平为0.0001。造林当年,生长量最大的间作模式是间作红小豆,树高和地径生长量分别达到59.49 cm和0.70 cm;造林第2年,生长量最大的间作模式是间作大豆,树高和地径生长量分别达到109.35 cm和1.77 cm。间作后净收入最大的作物是籽角瓜,造林当年为235.19元/667 m2,造林第2年为290.62元/667 m2。  相似文献   

14.
农林间作对核桃幼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种不同间作模式的核桃林地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不同间作模式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较小,除土壤总孔隙度外,土壤容重、毛管持水量和毛管孔隙度的差异性不显著;但对林木生长的影响较大,林木地径、树高、枝下高和冠幅的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枝梢数、花芽数和标准枝长度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间作花生和红薯的核桃林Ⅲ最优,其次是间作小麦和花生的核桃林Ⅱ,而间作小麦和玉米的核桃林Ⅳ最差。间作物的高度是影响核桃幼林光照条件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为寻求产前期油茶最佳套种模式,促进油茶快速生长,进行了山稻、玉米、大豆、花生、辣椒五种经济作物的套种试验,并对油茶的生长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的结果表明:采用林下套种均能有效促进产前期油茶树体的生长,其影响顺序分别为山稻>花生>大豆>辣椒>玉米,建议推广产前期油茶套种山稻模式。  相似文献   

16.
2012年3月在浙江丽水市龙泉市兰巨乡仙仁村土地整理后种植1年生油茶(Camellia oleifera)嫁接苗,2015年5月分别套种落花生(Arachis hypogaea)、大豆(Glycine max)和稻(Oryza sativa)。7月起采用整株挖掘取样法和图像分析法,测定生长期套种农作物的生物量,分析其生长节律。结果表明,3种农作物高度最高为稻,收获时可达150.23 cm;生物量累积最高为大豆,收获时达769 g;单株根系长度、须根总长、根表面积最大值均为大豆,收获时分别为33.33 cm,875.04 cm,174.34 cm2。3种农作物中大豆具有最佳的根系以应对油茶幼林复合系统中潜在的根系竞争,且大豆根系腐化后可提高油茶幼林的耕性;3种作物生物量在器官中的积累规律趋于一致,茎和叶所占生物量最高,可达61.6%~68%;根所占生物量最低,约占总生物量的6.6%~14.7%。  相似文献   

17.
以宁化紫色土侵蚀区油茶林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油茶幼林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保措施的施用限制了油茶幼林的生长;水保措施的施用明显提高了地表植被覆盖度;水保措施的施用明显减少了径流量和泥沙量,其中C2模式(鱼鳞坑种植油茶+种植圆叶决明)的效果更为明显;水保措施的施用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C1模式(草带+鱼鳞坑种植油茶+种植圆叶决明)促进养分的累积,而C2模式则降低土壤养分含量。总的来说,C1模式是一个值得在紫色土强度侵蚀区推广的水土保持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油茶(Camellia oleifera)不同复合系统根系竞争随时间变化情况,采用分层挖掘和环刀法取样,使用Win Rhizo根系分析系统分析了复合系统根系分布动态规律。结果表明,在进行复合经营的油茶林地中,油茶根系有明显的下移现象,"油茶-山稻"复合系统最为明显,山稻和大豆可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从竞争强度上来看,3个进行复合经营的作物,山稻根系对油茶根系的竞争最大,其次是花生和大豆。从时间梯度上来看,山稻在整个生长季内,均对油茶根系产生较大的竞争,而大豆和花生则未呈现规律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优良品种油茶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优良品种油茶杂优闽1进行引种栽培,林地套种大豆、木薯、地瓜等农作物,能促进油茶幼林生长.结果表明,油茶苗木栽培之后,苗木成活率可达98.6%.油茶林木经过3年的经营管理,抚育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树木生长迅速,林木生长良好.3年的油茶树木平均树高1.05m,冠幅1.22m.  相似文献   

20.
以花生间作杉木幼林纯林样地为研究对象,未间作林地为对照,选取广西种源2.5代实生苗(简称"广西-2.5")、福建种源无性系扦插苗-020(简称"福建-洋020")、福建种源无性系扦插苗-061(简称"福建-洋061")3个种源,对比分析花生间作对相应种源杉木幼林地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所有样地的土壤容重均随着土层的加深而显著增大;花生间作对杉木幼林地的土壤物理指标影响变化幅度不大,相同杉木种源花生间作模式下林地土壤物理性状总体上优于未间作林地;花生间作模式提高了杉木幼林地的土壤p H值以及有机质、全N、碱解N、全P和速效P含量,全K和速效K含量略有降低,缓解了土壤酸化速率,提高了有机质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