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我国近50年来沙化土地在不同时期发布的主要面积数据的分析,找出了这些数据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较为科学的解释和合理应用这些数据的方法。在对近50年来我国沙化土地面积变化分析的同时,也对我国沙化土地变化较为典型的几个地区进行了介绍分析。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康保县沙化土地动态变化规律,以2009和2014年2期TM影像为基础数据,对其进行解译,获得2009—2014年沙化土地动态变化数据,以动态度、沙漠化指数、土地重心迁移、转移矩阵对沙化土地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沙漠化土地面积减少1 083.28 hm~2,沙化程度以轻度为主,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沙化面积均减少,沙漠化指数降低0.003。极重度沙化土地重心向东北迁移19.19 km,重度沙化土地重心仅向东迁移0.57 km。康保县土地沙漠化得到改善,沙漠化程度整体好转。康保县以沙化耕地和固定沙地为主,半固定沙地和未沙化土地多转变为沙化耕地和固定沙地。固定沙地和有明显沙化趋势土地动态度为0.47和1.33,面积分别增加2 791.51 hm~2和1 754.73 hm~2。  相似文献   

3.
基于RS的北京山前平原区土地沙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沙化是北京市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是制约其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北京土地沙化的动态变化趋势及成因对保障北京市的生态安全和改善其环境质量有重要意义。利用2007年4月SPOT5卫星的多光谱和全色影像,结合植被覆盖度,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这3种辅助数据,进行沙化信息提取。根据所提取的信息,分析北京山前平原区土地沙化现状和动态变化特征,并结合气象、水文等多元信息资料的统计分析数据对其沙化成因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在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研究区的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永定河、潮白河、温榆河3条河流沿岸,康庄、南口地区以及怀柔、密云大沙河地区;沙地类型主要是固定沙地,以轻度和中度沙化为主;2007年与1999年、2004年北京沙化土地数据相比,沙化土地总面积呈减少趋势,表明北京市防沙治沙工作卓有成效,前景乐观,但局部依然存在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防沙治沙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4.
辽宁省阜蒙县沙化监测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善阜蒙县沙化土地环境,遏制沙化土地蔓延,该文采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判读与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阜蒙县2009年和2014年沙化土地进行监测,发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露沙地和沙化耕地均减少,沙化程度减轻,流动沙地在2014年全部消失;沙化耕地、林地、未利用地沙化面积均下降,未利用地在2014年全部消失,沙化草地面积增加。  相似文献   

5.
根据湖南省最新沙化土地监测的资料,结合以往的调查数据,对湖南省沙化土地的现状、特点、成因及演变趋势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根据湖北省2014年第五次土地沙化监测的结果,对当阳市沙化土地分布、沙化类型、沙化程度、沙化土地利用现状、变化趋势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阳市土地沙化类型以沙化耕地为主,沙化程度以轻度和中度为主,土地沙化处于初始阶段,但沙化趋势严峻.提出了以农艺措施为主,辅以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进行沙化土地综合治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文章采用2009年通辽市第四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对通辽市沙化土地现状、沙化土地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对通辽市沙化土地状况进行了总体评价。  相似文献   

8.
为提升西藏沙化调查成果共享应用水平,通过深度挖掘和分析沙化调查数据,掌握西藏沙化土地动态变化及其演变状况,剖析其主要变化原因,为青藏高原一体化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技术支撑。研究表明:西藏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程度减轻、生态状况稳定向好,主要得益于近60年来全区暖湿化气候条件,以及“一江两河”流域防沙治沙工程持续推进;但西藏沙化土地仍不稳定,局部仍在扩展,且全区沙化土地面积大、程度重;同时提出了科学推进防沙治沙工作的总体方略。  相似文献   

9.
土地沙化监测GIS系统设计与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GIS技术、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设计和开发用于有效管理和高效应用监测成果数据的土地沙化监测GIS系统,以提高土地沙化管理部门工作的效率和科学性。文章从数据库建设、系统设计和实现、关键技术的研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同类系统的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库布齐沙漠中段沙化土地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3,2008和2014年3期遥感影像为信息源,利用遥感判读和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区域自然、气候、生态工程建设等资料,获得2003—2014年来库布齐沙漠中段沙化土地变化数据,从沙化土地分布及面积变化、时空动态变化以及驱动力等方面对沙化土地动态变化及成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近10多年来土地沙化的发展势头得到遏制,沙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126hm2,总体表现为"整体遏制、持续缩减"的态势,区域沙漠化程度指数从2003年的0.568下降到2014年的0.504。2003—2008年沙化土地综合动态度为0.74%,2008—2014年沙化土地综合动态度增加到3.00%,说明研究区沙化土地处于极缓慢变化状态,但是缓慢变化的速率在加快。沙化土地动态变化驱动力以人为因素为主,防沙治沙措施和生态建设工程是减缓和遏制土地沙化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1.
EOS-MODIS数据在林业上的应用前景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简要介绍了美国EOS系列卫星及其MODIS数据在遥感方面的应用,着重介绍了MODIS数据在林业上进行资源监测、火灾监测、荒漠化和沙尘天气监测、病虫害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展望,并与应用AVHRR遥感监测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12.
区域森林资源差异性是森林资源及其管理的一个基本规律。投影寻踪技术是一种新的统计分析方法。本文在分析以往区域森林资源差异性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区域森林资源差异性评价指标体系,探索了应用投影寻踪技术评价区域森林资源差异性的方法。该方法能更好地解决传统统计方法在区域森林资源差异性评价应用中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森林资源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之一,重大、突发的森林资源灾害往往会严重地破坏森林资源,带来重大损失。森林资源灾害应急智能决策系统是应对这些森林资源灾害的有力手段。本文分析了建设该系统的必要性,提出了系统的概念结构,并探讨了其中各组成要素的作用,可为建立相关的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历史调查数据参与森林调查因子遥感定量估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森林调查因子估测是森林资源遥感调查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以多元数量化回归估测模型Ⅰ为基础,综合考虑历史调查资料(主要为前期调查因子值)和遥感数据等信息,建立了以小班为估测单元,保留小班平均直径、平均树高、每公顷蓄积量的遥感定量估测模型。经检验,所建立模型具有良好的估测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三江源区基本生态特征与自然保护区设计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文中引入生物区域规划与管理的新思路,将三江源区作为一个完整的生物地理区域,建立生物区域自然保护区网络。并简要介绍了利用景观生态学、种群生存力分析等理论和景观规划途径、GIS分析等先进方法从区域层次确立自然保护区网络,在网络的每个节点(保护区)研究核心区面积、形状,以及网络与节点的连接(廊道)的程序、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油松飞播林林分密度控制图编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根据河南省油松飞播林生长实际情况,收集了1314块标准地材料,编制了河南省油松飞播林林分密度控制图。并将未参加编表的28块固定标准地材料对等树高线和等直径线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编制的林分密度控制图适用于河南省油松飞播林。  相似文献   

17.
针对现行的林业项目沟通方式的弊端,提出了基于网络项目沟通的两个解决方案,即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企业自主的项目沟通方案和借助网络供应商提供网上项目管理平台。并对系统安全性问题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8.
林业六大工程五大转变及跨越式发展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林业在新世纪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实施六大工程,推进五大转变,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新世纪中国林业的重要特点。该文结合学习十六大精神,较深刻地分析了这三者的关系,认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仍然是统领中国林业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以生态建设为中心,推进五大转变,是中国林业前进的道路;跨越式发展是中国相当长一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六大工程是中国林业走生态建设道路的最关键的一步,是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阶段目标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9.
我国21世纪森林资源发展趋势灰色预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邓聚龙教授创立的灰色理论与方法,以我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统计数据为基础,建立灰色预测的GM(1 1)模型,对全国森林资源主要指标(1)森林覆盖率;2)有林地面积;3)活立木总蓄积量)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由于连续清查数据具有连续性、可比性特征,因此,预测结果经检验,精度较高,可以作为宏观决策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生态区保护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区和生态区保护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法,它是在更大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进行保护,是目前比较有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法。在对生态区的特点、生态区保护的目标及原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生态区保护的内容、工作步骤及其在长江淡水生态区、黄河中游湿地生态区中的应用,为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