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6 毫秒
1.
截干高度对刺槐造林成活率及生长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研究了截干高度及基径对刺槐造林成活率及生长量的影响。通过试验表明,刺槐造林截干高度10cm以上(不超过20cm)的成活率高,截干高度5cm的成活率最低;基径1.0~1.2cm的刺槐苗木造林成活率高,树高生长量也大,而基径0.8cm的刺槐苗木造林成活率低。  相似文献   

2.
在浅山丘陵区粗麻骨石荒地及中低山以上的宜林荒山造林困难地,选择耐旱耐瘠薄树种五角枫容器苗造林。通过不同整地方式、不同栽植方法、不同保墒措施等综合性技术进行对比试验,探讨五角枫困难地造林配套技术。通过对比分析,翼状鱼鳞坑整地较鱼鳞坑整地成活率提高11. 1%,保存率提高11. 9%,较穴状整地成活率提高20. 7%,保存率提高18. 3%;截干深栽造林比截干正常栽植成活率提高10. 2%,比全株造林成活率提高28. 9%,当年新梢生长量比截干正常栽植提高22. 2 cm,比全株造林栽植提高45. 1 cm;4种保墒方法中,盖枯叶压石保墒方法造林成活率最高,为94. 6%,比覆盖地膜、施保水剂、对照分别提高9%、18%、40%,苗高净增长比对照提高35%。翼状鱼鳞坑整地+截干深栽造林+盖枯叶压石保墒为五角枫困难地造林最佳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3.
该文从整地、浸根、截干、窄坑、复踩等几个方面介绍承德市抗旱造林、提高造林成活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中阳县地处干旱的黄土丘陵沟壑区,造林成活率低,成林难。该文在总结多年造林实践的基础上,从旱地育苗,提前整地,截干栽植,造林密度等方面,提出了提高刺槐造林质量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李根柱 《林业科技》2002,27(1):15-16
对不同整地季节、不同保湿措施、针叶树大苗深植、阔叶树截干等项造林技术进行了试验 ,初步提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和生长量的一些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6.
杨树造林方法主要是植苗造林和截干植根造林。单纯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多提倡截干植根造林,仅从提高造林成活率角度分析,截干植根造林因成活时需水量少,较植苗造林成活率高一些,但是对生长影响尚无报道。本试验通过在相同立地条件下,进行截干植根和不截干植苗造林进行对比试验,主要研究其对生长量(材积)的影响,提出更能提高杨树生长量的造林方法,以期达到最佳济经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7.
檫木在东南沿海地区常规造林成活率偏低,对檫木裸根苗进行截干造林试验,结果表明:造林前两年檫木截干与未截干造林在成活率和地径、树高、抽高等生长量指标除了在第二年树高差异为显著水平外,其他指标在年度、性状间均为极显著差异;截干造林明显提高檫木造林成活率,造林第一年成活率100%,第二年成活率98%,两年生时截干造林成活率比未截干造林提高30.15%;明显促进地径生长,地径年生长量29%以上;大幅度提高抽梢生长量,第一年增幅222.78%,第二年增幅94.49%,檫木截干造林在东南沿海地区效果明显,是值得推广的造林方法。  相似文献   

8.
樟子松防风背阴整地造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樟子松春季造林时,在主风方向(西北向坡)通过防风整地、迎风整地、向阳整地、背阴整地、防风背阴整地和对照进行对比试验,结果是:防风背阴整地可大幅度提高樟子松春季造林成活率,防风整地效果次之,背阴整地效果不佳,向阳整地和迎风整地造林成活率很低。  相似文献   

9.
火炬松(PinustaedaL.)主根明显且具有深根性。通过截根后,一方面可促使苗木多生侧根,扩大根系吸收面积,提高苗木质量,另一方面,造林时能防止窝根、坐根,提高造林成活率,既能方便操作提高工效,又不增加整地深度。截顶后尚可防止苗期枯梢病流脂等现象  相似文献   

10.
1995年在陇县火烧寨乡的梁坡荒山上,分别采用苗高1/2处截干、3号ABT生根粉200pyg蘸根30秒、1:100倍SA型保水剂标准液蘸根三种方法处理苗木后造林(对照不处理),结果表明:(l)五角枫、山杏截干处理的成活率分别为62.4%、33.3%,比对照提高19.0%和17.3%;(2)核桃、刺槐用ABT生根粉处理后的造林成活率为76.7%。59.3%,分别比对照提高24.4%和15.0%;(3)核桃、刺槐用SA型保水剂处理后的造林成活率为37.5%、41.5%,分别比对照提高19·8%和14.8%。采用上述三种措施,均可不同程度地提高干旱区造林成活率,值得在干旱、半…  相似文献   

11.
在调查分析不同整地方式、整地时间、造林树种、造林时间与造林成活率关系的基础上得出,在西北干旱地区,采用汇集径流整地方式、夏秋两秋两季整地、春季造林、青杨插干造林成活率较高,效果较好。另外,从林木生长状况即当年侧根数和高生长量来看,也得出相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常用抗旱造林的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减少植苗造林时土壤和苗木水分的蒸发,保证成活率,现简介以下几种常用抗旱造林方法。①深栽浅覆:造林时,将植苗穴挖深到湿土层(离地表30厘米以下),覆土时填满坑穴,以便存蓄雨水,确保成活。②截干造林:对具有萌生能力的树种,如剌槐、白榆、臭椿等可进行截干造林。截干可在掘苗时或栽植后进行,留桩高度应离根头5—10厘米,以利萌发新条。截干造林无论春季、秋季都能保证较高的成活率。③穴面盖草:植苗后,在穴面盖上一层茅草,或在穴面覆盖一层虚土,以减少土壤蒸发,保持穴内湿润。④压埋苗干:可用于苗龄较小的阔叶树种…  相似文献   

13.
沙区气候环境条件恶劣,特别是近年气候变化异常,致使沙区造林成活率较低。试验得出:整地比未整地地块造林成活率提高17.09个百分点;整地秋季埋根造林比翌年春季植干造林成活率提高6.3个百分点;未整地秋季埋根造林比翌年春季植干造林成活率提高9.3个百分点;实施林农复合经营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抚育方式;采伐迹地造林,整地是造林成败的关键环节,通过农事活动整地,可及时清除伐根,改善地力。  相似文献   

14.
杨树是当前我国造林过程中比较常见的树种,相较于其他树种而言,杨树的造林存活率高、造林方法简单且生长迅速。但是在既往的工作之中,针对干旱地区通常采取常规带根植苗造林法,整体成活率较低,不利于起到良好的防风固沙效果。杨树截干埋干造林法则可以有效地提升造林的存活率,促进造林效果的提升。分析了截干埋干造林法促进杨树成活率提升的原因,并探讨了其对造林工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杨树造林方法主要是植苗造林和截于植根造林.单纯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多提倡截干植根造林,仅从提高造林成活率角度分析,截干植根造林因成活时需水量少,较植苗造林成活率高一些,但是对生长影响尚无报道.本试验通过在相同立地条件下,进行截干植根和不截干植苗造林进行对比试验,主要研究其对生长量(材积)的影响,提出更能提高杨树生长量的造林方法,以期达到最佳济经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
红椎裸根苗截干造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景兵  廖桂声 《广西林业科学》1998,27(2):99-100,106
通过对红椎裸根苗截干造林与红椎裸根苗常规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裸根苗截干造林成活率高,不同截干高度与造林成活率之间的关系不明显,截干造林14年生材积生长量大,胸径,材积与常规造林的差异程度随树龄的增加而增加,树高则呈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17.
浅谈干旱地区造林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干旱是西北地区造林成活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如何提高造林成活率是林业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现介绍几种西北干旱地区常用的抗旱造林方法。1、阔叶树种截干造林对于萌芽力强的阔叶树种,可采取截干的方法进行造林。以刺槐为例:在造林前对已准备好的刺槐苗,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区7种落叶树种截干造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区典型区域甘肃环县甜水镇选择相同立地条件,进行了紫穗槐、丝棉木等7种落叶树种截干留茬与留干造林2种造林技术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截干造林较留干造林能够显著提高造林成活率,增加新稍生长量和发枝数,促进地径的生长,提高苗木的越冬能力。在截干留茬造林技术下造林成活率对比关系为白蜡柠条紫穗槐丝棉木黄刺玫河北杨刺槐,其中白蜡、柠条和紫穗槐的成活率大于89%。  相似文献   

19.
用95杨常规带根栽植和插干造林作为对照,对95杨不同插干深度和不同截干高度造林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截根插干造林技术,以80 cm的插干深度的95杨成活率最高,平均达88.5%,而不同截干高度的处理对95杨成活率影响较小。在栽植成本上,95杨截根插干造林成本明显低于常规带根栽植。  相似文献   

20.
五角枫困难地截干深栽造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项目是在以往困难地常规造林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理论和技术经验,选择耐旱耐瘠薄防火树种五角枫,在西峡县的浅山丘陵区粗马骨石荒地及中低山以上的宜林荒山困难地造林,通过截干深栽造林技术试验,最终探索出提高五角枫困难地截干深栽造林技术。试验证明,截干深栽造林比截干正常栽植成活率提高8.5%,比全株造林成活率提高28.1%,截干深栽当年新梢平均生长量比截干正常栽植提高22.1cm,比全株造林栽植提高44.7 cm。该试验的成功,为其他树种困难地造林提供了依据和经验,攻破了西峡县困难地造林技术瓶颈,合理有效地提高了困难地造林成活率、保存率,更为西峡今后困难地造林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