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75年我县从南京引进黑杨派六个新无性系,即Ⅰ—214,Ⅰ—45/51,Ⅰ—63/51,Ⅰ—69/55,Ⅰ—72/58,加龙杨.总的说来,这六个新无性系在泗阳地区的生长表现,都比当地栽植的加杨小意杨突出,它们都具有主干通直,生长极为迅速,出材量大,具有早期速生丰产的特性,因此,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经过四年试验证明:以Ⅰ—214为对照,加龙杨生长量仅次于214,Ⅰ—45杨秋季易感病害,这两个品种暂不发展.Ⅰ—214,Ⅰ—63/51,Ⅰ—69/55,Ⅰ—72/58四个品种是我县主要推广品种.但除214外,其余三个品种,  相似文献   

2.
经测定研究表明,在沿淮河平原的暧温带、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区,Ⅰ—72杨、Ⅰ—69杨和Ⅰ—63杨早期表现了显著的速生特性,是短期内培育大径材的理想树种;沙兰杨和Ⅰ—214杨虽前期生长量较小,但后期生长量大,生长持续时间长且比较稳定,亦应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3.
一九七五年以来,我们在本省南京、泗阳,沭阳、丰县、射阳、仪征、南通、武进、太仓等地进行了Ⅰ—214杨、Ⅰ—72/58杨、Ⅰ—45/51杨、Ⅰ—63/51杨、Ⅰ—69/55杨、哈佛杨、鲁克斯杨、加龙杨8个杨树新品种的区域试验。为了掌握这些杨树新品种的生育特性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1975—1976年在南京、泗阳两地系统观察了杨树新品种的生育期、高生长、胸径生长、材积生长进程。现将两年来的试验结果整理于后,供参考。 一、年生育期 植物的年周期生长发育能否正常进行,常作为判断引种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杨树新品种的年生育期如表1所示。  相似文献   

4.
意大利杨树六个无性系即Ⅰ—72/58、Ⅰ—63/51、Ⅰ—214、Ⅰ—69/55、Ⅰ—45/51和加龙杨,1972年秋引入我国,次年引进我省,经几年的试验、推广,目前在全省大部份县、市均有栽植.为了解这些无性系在我省的生长情况,于1980年下半年,我们前往徐州、淮阴、盐城、扬州、南通、镇江地区30多个地方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的情况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5.
速生杨树即Ⅰ—72/58、Ⅰ—63/51、Ⅰ—214、Ⅰ—69/55、Ⅰ—45/51和加龙杨,于1973年引入我省,经过几年的引种试验,已经表现出生长迅速、适应性强、繁殖容易、成材期短等优点,是优良的速生用材树种,目前正在全省普遍推广.1980年我们曾用63、72、69、214和加龙杨进行人工控制授粉,并采收了自由授粉的72及69杨的种子,共得F_1苗木2,334株.今年我们对F_1苗木生长及形态变异进行了调查,并进行苗期选择.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 意杨新无性系——鲁克斯杨(Ⅰ—69/55).圣马丁诺杨(Ⅰ—72/59)、哈佛杨(Ⅰ—63/51),均为速生优良品种。自一九七二年由原中国农林科学院从意大利引种在江苏泗阳县试种初步成功后,全国各地相继引种扩大区域造林试验,  相似文献   

7.
Ⅰ—214杨1976年开始在临夏引种栽培试验,1984年进行中试。通过试验,使栽培区域向西推进400多公里,海拔上移700多米。Ⅰ—214杨在当地2000米以下有灌溉条件的川原地区可以正常越冬、生长和发育,材积生长量比当地造林当家品种北京杨、青杨成倍增长。试验结果说明,Ⅰ—214杨在我国黄土高原西部温暖指数大于55℃,寒冷指数小于-40℃的地方可以栽植并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意大利杨树六个无性系Ⅰ—72/58、Ⅰ—69/55、Ⅰ—63/51、Ⅰ—214、Ⅰ—45/51和加龙引种我省业已开花.1980年春我所进行人工有性杂交,获得杂种,播种又得到一批杂交苗木.现将不同杂交方法对69×63杨杂种种实发育和苗木生长影响简报如下:一、杂交方法以63杨为母本,69杨为父本,采用以下三种杂交方法:1.温室切枝杂交 1980年3月4日从大树上采集花枝,在温室内进行水培.4月2—4日连续3次进行人工授粉.5月11—26日朔果成熟.  相似文献   

9.
1972年农林部由意大利都灵杨树研究所引进的1—45/51杨、1—63/51杨、1—69/55杨、1—72/58杨,首先在江苏省泗阳县引种成功。后来,我省先后从泗阳转引,目前全省各地都正在进行引种试验。关于这几个品种的适应性,我们曾在茌平县王老苗圃、邹平县东范后大队、肥城县宋台大队作过调查,现整理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丰富我国引进的美洲黑杨品系,作者从1982年开始收集新品系,1985年在江苏铜山县对引进的4种源18个品系进行造林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各无性系均表现出早期速生性。南方种源W系号在试验点能安全越冬,生长均超过了I-69,I-72杨。北方种源POP系号大多数超过了I-214杨,并具抗寒、耐瘠薄、干通直等特性,可向北扩大引种试验。  相似文献   

11.
用法国Beaufils的综合诊断法[Di-agnose and Recom mendation Inte—grated System(DRIS)]通过对杂交杨无性系Ⅰ—45/51的叶片分析,诊断养份的平衡。对试验田进行施肥处理,用林木直径增长量评定氮、磷、钾、钙及镁的标准量。  相似文献   

12.
1 引种与推广概况我省杨树引种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3—1974年,引种了沙南杨、银白杨、北京杨和163、169、172、加龙杨等,在澧县、西湖农场、岳阳等地栽植成功但未形成规模;第二阶段是1976年—1978年江苏泗阳全国平原绿化会议后,我省汉寿、沅江、澧县先后引进黑杨派Ⅰ63、Ⅰ69、Ⅰ72、Ⅰ214和Ⅰ45、加龙杨六个无性系。1978年汉寿县林科所用扦插苗营造试验林9.6亩,沅江林科所扦插栽植试验林30亩。引种试验表明,Ⅰ63、Ⅰ69、Ⅰ72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1981年以来,引进露伊莎和西玛两个杨树无性系在11个点上作试验,造林2000亩。经7年观测,该两无性系均比当地主栽种沙兰杨生长快、干型直、材质优、抗性强。建议在河南北部和华北平原地区扩大种植。  相似文献   

14.
对安徽省马鞍山市长江滩地8年生的Ⅰ-72、Ⅰ-69和中林46计3种杨树无性系混交林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中林46杨的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量均明显小于Ⅰ-72杨和Ⅰ-69杨。8年生的中林46杨平均材积只有0.199m3/株,Ⅰ-72杨和Ⅰ-69杨的平均材积分别是0.499 m3/株和0.360 m3/株。Ⅰ-72杨的胸径明显大于Ⅰ-69杨,但树高差异很小。就以上3种杨树无性系而言,中林46杨不宜在长江滩地上进行造林;Ⅰ-72杨和Ⅰ-69杨较适宜,尤其是在大株行距造林中,采用Ⅰ-72杨则更容易培育大径材。  相似文献   

15.
<正> 美洲黑杨I-63/51杨,Ⅰ-69/55杨,欧美杨Ⅰ-72/58杨是近代杨树的优良品种,它们生长迅速,适应性较强,生长期长,抗病虫能力强.这三个无性系的亲本起源于北美洲南部,位于北纬32°17',年降雨量1200mm,年平均气温16.2℃,极端最低气温为-17℃.我县位于北纬29°59',年降雨量1370mm,年平均气温为16.9℃,极端最高  相似文献   

16.
本文估算了Ⅰ—69杨×青杨、Ⅰ—69杨×小青杨、Ⅰ—69杨×美洲黑杨的 F_1群体苗木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认为依据苗木生长的表型值进行 F_1无性系选择是可行的。由1~7年生林木生长相关分析结果,提出7年生时是选择优良无性系的合理时机。通过杂种无性系生长特性的测定与分析,选出两个优良无性系——Ⅰ—69杨×美洲黑杨52号和Ⅰ—69杨×青杨(长安)1062号,选择后的遗传增益分别为20.23%、101.15%。  相似文献   

17.
意大利杨树,即Ⅰ—214、Ⅰ—72/58,Ⅰ—69/53和63/51杨等,于一九七二年引进我国,次年引入我省,一九七六年由南京林产工业学院和省林科所共同主持,泗阳县林苗圃、睢宁县林科所等单位协作,进行区域性试验,现已获得良好结果,一九七九年经省科委组织鉴定,目前正在我省大力推广。 实践证明,这类杨树具有生长快、抗性强,适合平原地区生长的特点。这组照片就是泗阳引种点的杨树生长情况的掠影。该县106万亩耕地,已有一半农田实现杨树林网化,绿化公路230公里,5年全县共植500万株左右,营造试验林、成片林18600多亩,育苗1240余万株,并先后有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154个单位引种。 我们要大力推广意大利杨树,  相似文献   

18.
我国引种的Ⅰ—214、Ⅰ—72/58、Ⅰ—69/55、Ⅰ—63/51 4个杨树无性系,已在生产上推广,但Ⅰ—63/51、Ⅰ—72/58、Ⅰ—69/55生根比较困难,移栽成活率较低,给大面积推广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为了给淮北地区增加一批生长快、干形好、抗病、易成活的优良杨树无性系,进一步提高杨树生产水平,我们进行了杨树人工杂种新无性系引种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为了扩大繁殖濒危树种天目铁木,于1987—1990年进行了扦插繁殖试验。试验表明,冬季取幼苗休眠枝,先用ABT-1号生根粉100ppm液处理,露天沙藏过冬至春季芽萌动前扦插于细沙和珍珠岩混合插壤中,成活率可达20%。  相似文献   

20.
以7个立地因子的分级数据作自变量,I-214杨优势木树高作因变量,应用数量化理论I进行回归,得到7个项目至单个项目的类目得分表,用于宜林地立地质量评价和林木生长预测。结果表明,I-214杨的最佳立地条件是土壤种类二合土,地下水位1—2米,速效钾含量100ppm左右,有机质、速效磷、全氮和碱解氮的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