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位于陕西秦岭东段,周边紧邻保护区有4个乡镇和4个国营林场。人员情况复杂,管理难度较大,抓好社区工作是有效保护自然资源的基石。因此,做好自然保护区社区工作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工作现状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山脉东段,地处长安、宁陕、柞水三县交界处,横跨秦岭南北坡,东西长28公里,南北宽15公里,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6420公顷。区内森林资源丰富,动植物区系复杂,种类繁多,是动植物种的天然基因库,也是秦岭东部最具保护价值的地区。区内无居民,周边社区涉及三县四乡,紧邻保护区居住的共有十个自然村组。农田、私人柴山、集体林与保护区交错相连,居民日常生产生活对保护区构成较大威胁,火灾隐患较高。因此,做好森林防火工作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本文在对牛背梁保护区森林生态旅游资源描述的基础上,就森林生态旅游开发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4.
大力发展自然保护区周边节能立体生态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的自然保护区多以秦岭为核心,向四周辐射。受山区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诸因素制约,以及历史原因所限,其周边社区多为贫困地区。如何既能发展当地经济又不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一个急需思考的课题。以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保护区总面  相似文献   

5.
2009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路线调查与访问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牛背梁保护区血雉种群数量与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血雉仅分布于牛背梁保护区境内秦岭主脊以南海拔1 725~2 615m的地带,而以光头山、小甘沟、牛背梁与花门楼地区海拔2 115~2 387m的分布最为集中。血雉在区内的分布面积为41.7km2。根据调查数据计算,牛背梁保护区境内血雉的间接数量为1 902只,在整个保护区内的平均分布密度为11.288只/km2。  相似文献   

6.
210国道位于牛背梁保护区西部,从保护区内及边缘南北穿越12 km,直接隔断了该区野生动物东西方向水平迁移扩散的通道。通过样带监测和实地调查,摸清了公路两侧野生动物的分布和活动现状,结合车流量现状和变化规律,分析讨论了210国道对牛背梁保护区羚牛等野生动物东西迁移扩散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7.
能源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特别是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能源的建设发展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计,而且直接影响到森林资源的消长、水土保持的效果、生态环境的平衡以及保护区内森林资源的安全。因此调查社区能源现状、消耗、利用情况及其发展趋势,分析能源利用的经验和教训,探讨社区合理开发、持续利用能源的途径和方法,对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规范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摸清试点区太白山、佛坪、周至保护区及牛背梁保护区能源利用情况,我省各项目保护区自1997年8月20日以后陆续开展了外业调查及内业分析…  相似文献   

8.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生态旅游的类型、特点、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讨论了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并对开发利用牛背梁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对保护区资源的合理利用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自然保护区受周边社区活动严重影响,为了进一步做好陕西新开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策略,协调好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关系,我们以社区居民及相关工作人员为对象,重点调查了保护区周边社区活动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适合该保护区管理的可行性建议。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农业活动、盗伐林木、盗猎、采集非木材林产品、采集薪材等行为都会对保护区产生不利影响。新开岭保护区今后应更进一步完善监测体系和巡护制度,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开展社区共管。  相似文献   

10.
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野生植物资源,对牛背梁保护区野生木本彩叶植物资源种类进行了调查和整理。结果表明,牛背梁保护区野生木本彩叶植物资源共有24科38属79种,其中槭树科、蔷薇科、壳斗科和卫矛科植物种类最丰富,并将其按观赏季节分为秋色叶类、春色叶类,按叶色性状分为单色叶类、双色叶类、斑叶及花叶类。  相似文献   

11.
珠穆朗玛峰世人称誉为地球的第三级,是判定全球环境生态质量的“本底”.1994年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被中国国务院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脱隆沟核心保护区是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唯一的东喜玛拉雅南翼湿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代表.近年来,这块世界上少有的净土,正在受到人类活动越来越严重的损害,森林生态系统呈现脆弱势态.本文就这一地区的山地垂直生态系统特征,人类活动对其影响,做出了详细的阐述,并对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2.
首次对饶河大佳河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进行了多样性调查,得出了大佳河自然保护区研究样地中有植物89种,隶属于62科78属。经计划得出样地中植物群落多样性及优势度指数阔叶林最高,均匀度以阔混交林最高,灌木林和针阔混交林的相似度最高,分析了大佳河自然保护区植物对于环境变化的影响,为湿地植物保护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3.
针对西藏芒康滇金丝猴国家级保护区存在的原保护范围、功能区划不合理等问题,提出了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区调整的原则与方案,并从影响评价方面论证了调整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思茅松人工中龄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坡向、坡度和坡位对思茅松人工林SOC储量的影响,为精确评估思茅松人工林碳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不同坡向、坡度和坡位不同土壤层次的SOC含量、全氮、土壤密度、C:N和SOC储量进行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土层的SOC储量和全氮、土壤密度、C:N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思茅松人工中龄林,SOC含量、全氮和C:N随着土层加深而减少,土壤密度随着土层加深而增加。不同的坡向和坡度显著影响SOC储量大小,阳坡的SOC储量要显著高于阴坡,坡度为20 30°的SOC储量要显著低于10 20°和0 10°,坡位对SOC储量大小无显著影响。在0 100 cm土层中,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不同立地条件的思茅松人工中龄林的SOC储量呈减小趋势,不同坡向、坡位和坡度0 20 cm土层SOC储量均显著高于其它土层。坡向和坡度显著影响0 20 cm土层的SOC储量(P0.05);坡位对各层SOC储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0 20 cm土层中SOC储量和土壤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和坡向、坡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除2040 cm土层外,其它土层的SOC储量与全氮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SOC储量和坡位与C:N在任一土层均无显著相关关系。[结论]立地条件差异影响SOC储量的大小与分布,尤其是坡向和坡度的不同会造成思茅松人工中龄林SOC储量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植被调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辽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长白山脉龙岗支脉向西南的延伸部分。经调查和考证认为,区系是长白植物区系内部,并具向华北植物区系过渡性。保护区内物种丰富,包括地衣植物13科84处,苔藓植物50科204种,维管束植物120科1156种,真菌50科344种。植被类型复杂多样,依中国植被分类系统并按植物生态环境和植物群落演替的动态因素划分10个植被类型,植被分布因生态条件及海拔,坡向华北植物区系过渡性群落本  相似文献   

16.
In the 1970s, public opposition to clearcut harvesting in hardwood forests of the eastern United States led forest managers and scientists to consider alternative practices that retain a low-density overstory forest cover. From 1979 to 1984, a form of clearcut-with-reserves harvesting was applied in 80-year-old Appalachian mixed-hardwoods to create four experimental stands with two-aged structures. The residual stand basal area averaged 5.3 m2/ha, comprising an average of 36 reserve trees/ha. The reserve trees were evenly distributed throughout the stand, initially with considerable space between their crowns, thus providing the sunlight and seedbed conditions needed to recruit desirable shade-intolerant reproduction after harvest.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response of the 100-year-old reserve tre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20-year-old natural reproduction located in their immediate vicinity.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Dbh), height, and relative position were recorded for all reproduction ≥2.5 cm within transects adjacent to northern red oak (Quercus rubra L.) and yellow-poplar (Liriodendron tulipifera L.) reserve trees. Each transect was divided into five zones, which represented positions relative to the reserve tree crown edge, and basal area was computed for each of three shade tolerance classes within each zone. A repeated measures ANOVA was used to compare basal area of reproduction by tolerance classes and zone. In general, basal area of reproduction, particularly that of shade-intolerant species, increased with distance from the reserve tree. Regression analyses also indicated that dbh and height of reproduction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distance from the reserve trees. Although height growth of reserve trees was similar for both species, northern red oak exhibited significantly greater dbh and crown radial growth than yellow-poplar.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reserve trees influence the growth rate and species composition of reproduction in their immediate vicinity. Basal area of reproduction increased from 10.1 to 17.7 m2/ha with increasing distance from the reserve trees. Basal area of intolerant species more than doubled along the same gradient. Basal area of reproduction in the two-age stands was 30–40% less than that observed in even-aged stands on similar growing sites, but the reduction was offset by growth of the reserve trees. The surface area covered by the reserve tree crowns increased approximately 88% for northern red oak and 44% for yellow-poplar. Since the sphere of influence of reserve trees increases over time, forest managers must consider their long-term impact on reproduction when prescribing clearcut-with-reserves harvests and other practices that involve retaining trees for many years.  相似文献   

17.
自然保护区周边地区管理的策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国内外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的基础上,提出自然保护区周边地区是“位于保护区边界外一定距离内的区域”,实施周边地区管理的理论基础是可持续理论和参与式农村发展理论,实践周边地区管理是以地方政府为主导、各利益相关群体是主体;周边地区管理计划既是一个独立的区域综合发展计划,又是保护区综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了利用TM数据得到NDVI数据进行植被变化监测的方法,并以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利用1987、1992、1997、2002年TM数据,分析了该保护区1987年至2002年间植被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从1987年到2002年,该保护区植被总体受到了有效的保护并向好的方向发展,但部分地区植被有被破坏变差的现象,尤其是在人为活动较多的海拔较低的地区。  相似文献   

19.
实施国家储备林项目,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途径,是林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国家储备林建设所需资金量大,传统的以财政为主的投入方式远不能满足需求,政府鼓励市场主体运用开发性政策性金融资本建设国家储备林。通过分析近年来央地合作共建国家储备林的探索与实践,结合对重庆市国家储备林项目创新机制的研究,提出把握“公益性”、“民生性”、“创新性”,做大做强国家储备林的有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隆阳管理所,辖面积45 700hm^2。其周边社区为多民族聚居区,生产落后,生活贫困,村民在保护区乱采滥挖,破坏生物多样性,构成了对保护区的威胁。近几年来保护区改变思路,实行社区共管,成立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实施中荷合作森林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必须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