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研究比较了丘陵地区油茶单作、花生单作及油茶-花生间作三种种植模式下五种土壤酶(蔗糖酶、蛋白酶、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差异,并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油茶种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油茶生产中培肥和改良土壤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影响明显。与油茶单作相比,油茶-花生间作显著提高0~10 cm土层土壤蔗糖酶、蛋白酶、脲酶及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以及10~20 cm土层蔗糖酶活性;与花生单作相比,油茶-花生间作显著提高了0~10 cm土层土壤蛋白酶活性。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较高,特别是脲酶和酸性磷酸酶。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对蔗糖酶产生显著的直接影响,有机质和速效磷是影响蛋白酶的主导因子,土壤全氮是影响脲酶的重要因素,土壤全氮和速效磷是直接影响酸性磷酸酶的重要因子。综合看来,与油茶单作相比,油茶-花生间作模式可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酶活性,对提高土壤肥力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沙质海岸防护林林地土壤改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沙质海岸林地土壤干旱瘠薄的特点,采用绿化压青、根际覆盖和施用有机肥3种方法,对林地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磷钾、水溶性盐分以及脲酶、过氧化氢酶、转化酶和磷酸酶的活性进行了研究。为沙质海岸土壤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探索。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找到更加适合当地骏枣生长发育的施肥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在新疆佳木果树学国家长期科研基地骏枣示范园内进行大田试验,设置常规施肥(T1)、常规施肥+有机肥(T2)、常规施肥+有机肥+微生物菌剂(N22P8P18K7)(T3)、常规施肥+有机肥+微生物菌剂(N22P7P18K24)(T4)、常规施肥+生物炭(T5)、常规施肥+木本泥炭(T6)共6个处理,分别在5个时期(幼果期、果实膨大期、白熟期、脆熟期、完熟期)测定骏枣园土壤、叶片的养分含量及枣果的品质指标,进行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并对枣果品质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与T1处理相比,T3、T4、T5处理能显著提升骏枣各生育期土壤碱解N、速效P、速效K含量及叶片K含量;T5处理提升了不同时期枣果N含量,T2、T4处理显著提升了不同时期的枣果K含量,施肥处理能够使枣果N、P、K积累量升高,且最大值均出现在完熟期。在完熟期,与T1处理相比,T6处理能够显著提升枣果的维生素C含量,增幅达28.26%;T2、T3、T5处理均能显著提升枣果的蛋白质含量,各处理增幅分别达到39.63%、33.01%、26.4%;T5处理提升枣果可溶性糖...  相似文献   

4.
雷明  李昌晓  陈伟  魏虹 《林业科学》2012,48(11):15-22
以三峡水库岸坡系统常见的5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林地、草地、退耕地、耕地、消落带)为对象,研究不同用地类型下土壤酶活性、土壤化学性质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林地土壤的过氧化氢酶、脲酶、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在所有用地类型中最低,这与耕地土壤中的蔗糖酶、蛋白酶活性最低形成鲜明对照。与之相反,退耕地土壤中的脲酶、蛋白酶活性最高,而草地中的蔗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居于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活性与全氮、速效氮、全磷、有机质含量以及pH值分别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但碱性磷酸酶活性与速效磷含量呈现出极显著的负相关。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则与全氮、速效氮、速效磷、pH值也呈显著的相关性。脲酶与有机质含量之间、蛋白酶与全氮、速效氮、pH值之间均分别呈显著相关性。林地土壤的全氮、速效氮、全磷、速效磷含量在几种用地类型中居于最低,岸坡林地能够有效减少可能进入三峡库区水体的N,P含量。消落带土壤中的速效氮、速效磷以及全磷含量在所有用地类型中最高,消落带的人为耕作可能是加剧水库水体N,P元素富营养化的重要来源之一。建议在三峡库区进一步增加林地,限制在消落带进行耕作等农事活动。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无公害防治金丝皇菊连作障碍的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以百部、苦参、薄荷、紫苏和青蒿组方不同配比中药复方肥料对金丝皇菊田土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用中药复方肥料增加金丝皇菊全生育期土壤有机质和有效氮磷钾含量。生长旺盛期,施用中药复方肥料土壤细菌数量比对照增加8.24%~31.68%,土壤真菌数量降低6.06%~18.09%,T2(即苦参:百部:薄荷:紫苏用量比为2:1:2:1)细菌数量比其它处理增加17.54%~24.08%,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比其它处理高14.47%~32.69%和12.45%~25.42%。采收期,T2处理金丝皇菊根腐病发病率最低、产量最高。可见,施用中药复方肥料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养分,调控土壤微生物区系,是防治连作障碍、生产优质金丝皇菊的一种可行方法,其中T2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杉木桤木混交林土壤酶与土壤肥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杉木桤木混交林和格木纯林土壤酶与肥力因素的分析表明,混交林下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磷酸酶,蔗糖酶活性都高于用木纯林,脲酶,磷酸酶,蔗糖酶几乎与所有土壤肥力因素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杉木桤木混交林下土壤酶活性的提高,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7.
对杉木桤木混交林和杉木纯林土壤酶与肥力因素的分析研究表明,混交林下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磷酸酶、蔗糖酶活性都高于杉木纯林;脲酶、磷酸酶、蔗糖酶几乎与所有土壤肥力因素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杉木桤木混交林下土壤酶活性的提高,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8.
滇中亚高山不同森林土壤酶活性对模拟N沉降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不同森林类型中模拟N沉降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旨在为N素对区域森林土壤酶活性及土壤活动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滇中磨盘山典型森林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林、高山栎(Quercus semecarpifolia Smith)林、华山松(Pinus armandii Franch.)林和常绿阔叶(Evergreen broad-leaf)林为研究对象,于2018年1月—2018年12月设置:对照(CK,0 g N·m-2·a-1)、低N(LN,5 g N·m-2·a-1)、中N(MN,15 g N·m-2·a-1]和高N(HN,30 g N·m-2·a-1)4种N处理,测定不同施N水平4种林地0~5、5~10和10~20 cm土层蔗糖酶、淀粉酶、脲酶、天门冬酰胺酶、酸性磷酸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活性。[结果 ]表明:土壤深度对4种森林类型中8种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均表现为10~20 cm土层土壤酶活性低于5~10 cm土层,降幅最高达76.8%,常绿阔叶林与云南松林土壤过氧化氢酶和高山栎林与云南松林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则在0~5 cm土层受到抑制,活性最低时仅为5~10 cm土层活性的15.4%;施N水平对土壤酶活性影响较为显著,LN显著抑制了高山栎林土壤蔗糖酶与淀粉酶活性;各N处理对脲酶、蛋白酶无显著影响;除常绿阔叶林外,LN处理显著提高了0~10 cm土层天门冬酰胺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各N处理抑制了华山松林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各林分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促进了高山栎林、云南松林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森林类型对土壤蔗糖酶、淀粉酶、脲酶、天门冬酰胺酶、酸性磷酸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影响显著(P 0.01)。[结论 ]森林类型和土壤深度是影响N沉降下土壤蔗糖酶、淀粉酶、脲酶、天门冬酰胺酶、酸性磷酸酶、蛋白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差异的重要因素;土壤多酚氧化酶对施N水平反应敏感,对森林类型反应较不敏感;8种土壤酶中,天门冬酰胺酶对不同土壤深度、不同施N水平和不同森林类型三者交互作用的响应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9.
筇竹不同林分类型土壤酶活性的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云南省大关县木杆镇选择4种筇竹林分类型:天然筇竹—阔叶树混交林、天然筇竹—山茶混交林、天然筇竹—人工黄皮树混交林、人工筇竹—黄皮树混交林等,研究不同筇竹林分类型、不同土层深度(0~20、20~40和40~60 cm)的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结果表明:1)天然筇竹—阔叶树混交林的土壤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高于其他3种林分类型,人工筇竹—黄皮树混交林的土壤蔗糖酶活性高于其他3种林分类型,说明人工施肥处理对提高蔗糖酶活性有一定的作用;2)除天然筇竹—阔叶树混交林的蔗糖酶外,4种林分类型的土壤酶活性在土层0~20 cm达到最大值,并且随着土壤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3)除天然筇竹—人工黄皮树混交林的蔗糖酶和脲酶与过氧化氢酶、人工筇竹—黄皮树混交林和天然筇竹—山茶混交林的酸性磷酸酶与过氧化氢酶、天然筇竹—阔叶树混交林的酸性磷酸酶与蔗糖酶无显著相关外,其他酶活性之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P<0.05或P<0.01)。研究表明林分类型和土层深度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砂寻求最合理的铁尾矿基质改良措施,为铁尾矿土壤改良与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铁尾矿砂与无机肥、有机肥和土壤的不同配比处理的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改良方法对尾矿基质理化性质及油松和樟子松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随无机肥施肥比例增加,铁尾矿土壤密度、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饱和持水量和总孔隙度与100%尾矿砂处理均无明显差异;随着有机肥施用量增加,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饱和持水量及总孔隙度均明显增大,土壤密度呈下降趋势,其中10%猪粪施肥配比与100%尾矿砂处理差异显著(P <0.05);随着掺土量增加,铁尾矿土壤密度逐渐降低,而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饱和持水量逐渐升高,掺土比例达到75%时,除了田间持水量,其他指标均与100%尾矿砂处理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 <0.05),电导率和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全氮全磷全钾养分含量、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随施肥与掺土比例的增加而显著增大;10%猪粪施肥配比处理的全氮、全磷含量最大,分别是100%尾矿砂处理的6.38和3.33倍,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是100%尾矿砂处理的5.78,12.5和4.32倍;随掺土比例增大,尾矿中全磷含量减小,而掺土后全钾含量显著增高;掺土比例达到25%时,速效养分含量开始明显提升,客土处理达到最大值(78.41,44.43和58.67 mg·kg -1);施5%比例的有机肥和添加无机肥 NH4NO31.76 g、KH2 PO40.88 g的混合处理的速效养分含量与单纯施5%比例猪粪的单因子处理差异不明显;掺土比例25%和添加无机肥 NH4NO31.76g、KH2PO40.88 g混合处理的速效养分含量也和掺土比例25%的单因子处理无显著差异;掺土和施加无机肥会促进油松和樟子松幼苗的生长,施有机肥则会抑制它们的生长,相同处理情况下,油松较樟子松出苗率高、生长情况好。【结论】有机肥对铁尾矿基质的理化性质、全效养分含量和速效养分含量都有显著的改善作用,掺土处理对提高碱解氮、速效钾含量作用明显,但有机肥与无机肥、掺土与无机肥的混合配比对提升速效养分的效果不明显。不同处理对油松和樟子松的生长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表现为掺土和施加无机肥促进2树种生长,施加有机肥抑制2树种生长;在相同的处理情况下,油松比樟子松的生长要好,更适合作为铁尾矿废弃地修复树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林下植被不同管理措施对培育杉木大径材林分土壤酶活性及土壤质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培育杉木大径材林分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林下植被保留(UP)、林下植被去除(UR)和林下套种(IP)3种林下植被管理措施培育杉木大径材林分土壤酶活性差异,并以土壤酶作为土壤生物活性指标,结合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定量评价。[结果]IP处理提高了0~20 cm土层蔗糖酶活性,而20~40、40~60 cm土层3种林下植被管理措施间土壤蔗糖酶活性差异较小;相比于UR和IP处理,UP处理提高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脲酶活性则相反,UR和IP处理间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差异较小;3种林下植被管理措施下,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高低排序为IPURUP,多酚氧化酶活性高低排序为UPIPUR;林下植被不同管理措施间土壤脲酶、蔗糖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差异较大,其中,多酚氧化酶对于林下植被管理措施的响应更灵敏,且能反映于较深土层;除酸性磷酸酶活性外,其余土壤酶活性均具明显表聚性,且随土层加深而递减。有机质和水解性氮含量与各种土壤酶活性具有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有效磷含量与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速效钾含量与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物理性质与土壤酶活性相关性较弱。将土壤酶活性作为土壤质量指标之一,结合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出3个主成分,反映了原信息量的75.31%。林下植被不同管理措施的土壤质量指数排序均为:IPUPUR。[结论]培育杉木大径材林分中,林下套种楠木的林下植被管理措施对于保持和提升土壤质量效果最佳,其次为林下植被保留措施,林下植被去除措施的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2.
复合经营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样分析不同耕作模式的土壤酶活性和肥力因子,结果表明:所有模式的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多酚氧化酶的季节变化趋势一致,复合经营模式的土壤肥力和酶活性高于单种作物土壤。将土壤酶活性和土壤肥力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蔗糖酶活性与有机质(r=0.558 7)含量极显著正相关;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全钾(r=0.524 7)和水解性氮(r=0.442 5)含量极显著正相关;多酚氧化酶活性与有机质(r=-0.577 9)、全氮(r=-0.619 7)和全磷(r=-0.638 5)含量均极显著负相关;脲酶活性与有机质(r=0.908 5)、速效钾(r=0.900 6)、全氮(r=0.843 5)、水解性氮(r=0.796 5)、速效磷(r=0.763 0)和全钾(r=0.676 4)含量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水平。  相似文献   

13.
采用盆栽试验,运用正交试验设计(L9(34)),研究了酸雨、重金属镉和农药敌杀死复合污染情况下对土壤脱氢酶、脲酶、蔗糖酶和转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农药敌杀死是制约土壤酶活性的最为重要的因素;Cd对土壤脱氢酶和脲酶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达12.8%和61.3%,但对蔗糖酶和转化酶影响很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无统计学意义;酸雨仅对转化酶有显著影响,最大抑制率为4.4%,对蔗糖酶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显著,时脱氢酶和脲酶的影响很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采用典型样方法,在浙江省临安市设立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v.pubescens)林分条件和环境状况较一致的代表性样方12个,研究了集约经营毛竹林蔗糖酶、纤维素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4种土壤酶活性对不同水平的模拟氮沉降(低氮30 kg N·hm-2·a-1、中氮60 kg N·hm-2·a-1、高氮90 kg N·hm-2·a-1和对照)的初期响应。结果表明:模拟的氮沉降显著降低了集约经营毛竹林0~20 cm土壤蔗糖酶、纤维素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显著抑制了20~40 cm土壤蔗糖酶的活性,对纤维素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徐淮平原农田防护林树木奶系对土壤中蔗糖酶,碱性磷酸酶,脲酶和蛋白酶活性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1)在林带附近土壤酶活性较高,距林带较远处酶活性较低,根际土土壤酶活性大于非根际土;(2)各土壤酶活性的垂直变化规律比较复杂,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自上而下逐渐减小,尤其是蔗糖急剧下降,脲酶和蛋白酶活性变化幅度较小;(3)树林根系,尤其是根径小于1mm的吸收根和细根数量的增加,能够显著提高土壤酶的活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荒地为对照,对黄土高原沙棘、刺槐和油松三种人工林0~80cm土壤养分与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沙棘、刺槐和油松人工林土壤有机质含量8.1~11.9g·kg-1,全氮含量0.53~0.82g·kg-1,全磷含量1.34~1.75g·kg-1,含速效钾85.5~175.5μg·g-1,碱解氮32.9~66.4μg·g-1,速效磷3.08~5.14μg·g-1。与荒地相比三种人工林林地有机质和土壤养分明显增加。土壤表层(0~20cm)与下层养分含量差异显著,表层以下差异不显著;人工林地表层土壤土壤养分含量相对较高,向下逐渐降低。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转换酶、脲酶和酶活性总体水平表现为刺槐林沙棘林荒地油松林;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以辽宁省鞍山地区油松纯林和油松-杜鹃混交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两种林分类型对林下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可知:混交林相对纯林,在微生物的细菌、放线菌、真菌和土壤酶的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蛋白酶活性变化上都有显著提高,对土壤质量的改善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不同连茬代数杉木人工林生长及土壤性质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20年生的第1代与第2代的杉木林生长及土壤化学性质和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第2代的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优势高及蓄积量比第1代显著的低;第2代的土壤有机质、水解N、速效P、速效K、交换性Mg比第1代明显下降;第2代土壤过氧化氢酶、蛋白酶、磷酸酶、蔗糖酶、多酚氧化酶与脲酶的活性显著地低于第1代。这表明杉木连载后土壤的化学性质和酶活性都明显劣变,进而导致第2代杉木生长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猕猴桃果实产量与品质,在猕猴桃园以套种蕺菜、清耕和对照作为试验处理,测定不同时期猕猴桃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和果实产量及品质,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套种蕺菜后猕猴桃根际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比对照处理提高13.95%、7.92%和3.94%,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分别提高19.01%、28.89%和16.32%,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磷酸酶活性分别提高17.02%、12.63%、17.57%和7.98%,单果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分别提高7.14%和7.68%,维生素C、干物质、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和可滴定酸含量分别提高7.97%、18.29%、2.09%、12.37%和14.18%。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套种蕺菜后猕猴桃根际土壤速效钾含量与土壤中细菌数量、真菌数量、放线菌数量、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磷酸酶活性极显著正相关。土壤细菌数量与蔗糖酶活性显著正相关,与磷酸酶活性极显著正相关。土壤真菌数量与蔗糖酶活性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放线菌数量与蔗糖酶活性、磷酸酶活性显著正相关。土壤速效磷含量与维生素C含量、可滴定酸含量极显著负相关,与干物质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溶性总糖含量极显著正相关。土壤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与维生素C含量极显著负相关。土壤真菌数量与维生素C含量显著负相关。土壤脲酶活性与干物质含量显著正相关,与可滴定酸含量显著负相关。维生素C含量与土壤蔗糖酶活性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磷酸酶活性显著负相关。套种蕺菜有利于提高猕猴桃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增加猕猴桃果实产量,改善猕猴桃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20.
研究湖南会同连栽第2代杉木人工纯林和撂荒对第1代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0~30 cm和30~60 cm土层中,撂荒地土壤有机质、养分含量普遍高于连栽杉木人工林地,且腐殖质碳、有效磷含量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全磷含量在0~30 cm土层中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0~30 cm土层中,撂荒地过氧化氢酶活性极显著高于连栽杉木人工林地(P<0.01),磷酸酶、脲酶、蔗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连栽杉木人工林地(P<0.05),30~60 cm土层中,撂荒地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也显著高于杉木人工林地(P<0.05),磷酸酶和脲酶活性也高于连栽杉木人工林地,但差异不显著(P>0.05).林地土壤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脲酶、蔗糖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养分含量之间均呈较好的正相关,而且与水解氮、速效磷、腐殖质碳的相关性高于其与有机质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在林地土壤质量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脲酶、蔗糖酶和磷酸酶可作为林地土壤质量评价的指标.撂荒具有更好地恢复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能力,对维持杉木人工林地持续生产力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