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柳杉毛虫幼虫食叶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柳杉毛虫幼虫的饲养观察,测定出该虫龄期、取食量、死亡率等数据,为制定柳杉毛虫预测预报技术规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采用9株不同Bt菌株侵染柳杉毛虫4龄幼虫,依据其形态、行为和死亡率等指标,筛选出高致病力菌株;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测定幼虫在感染高致病力菌株后不同时间阶段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变化趋势,初步探析柳杉毛虫幼虫被侵染后的生理应激机制。结果表明:(1)供试的9株Bt菌株中,HQ47菌株致病力最强,在侵染试验中校正死亡率达100%,致死中时为3.62 d;(2)柳杉毛虫幼虫被HQ47菌株侵染的72 h内,体内T-SOD、CAT和GST活性总体上均高于对照组,其中,T-SOD呈现先激活后抑制的变化趋势,CAT和GST则呈现激活-抑制-再激活-再抑制的变化趋势,3种酶活性均在侵染后的36 h达到最大值,分别为532.92 U·mgprot^(-1)、51.10 U·mgprot^(-1)、167.44 U·mgprot^(-1),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筛选出的Bt菌株为柳杉毛虫的生物防治提供了可应用的菌株资源。  相似文献   

3.
柳杉毛虫预测预报虫灾级数表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柳杉 Cryptomeria fortunei 树冠级数表研究 ,柳杉毛虫 Dendrolimus houiL ajonguiere幼虫饲养观察的基础上 ,研制出柳杉毛虫预测预报虫灾级数表 ,为制定柳杉毛虫预测预报技术规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柳杉长卷蛾是一种猖獗性的柳杉食叶害虫。在福建一年发生二代,以2~3龄幼虫在被害的针叶内越冬。幼虫共6龄,2龄前幼虫在针叶内取食叶肉,为害状似叶部病害,3龄后钻出叶外吐丝缀叶形成虫苞,取食针叶和嫩枝皮。为害期长达230多天,一年有4月中、下旬,8月上旬二个为害烈期。化学防治该虫关键要抓住越冬代3~4龄幼虫,选用2.5%澳氰菊酯乳油,或50%甲胺磷,或90%敌百虫晶体弥雾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5.
应用5%复方敌杀死乳剂、25%菊乐合脂乳剂,进行飞机超低量喷雾,防治马尾松毛虫,效果显著。其中,复方敌杀死每亩用药3、4毫升,防治3~4龄幼虫,平均死亡率为95.2%、97.8%;每亩用药4.5毫升,防治5~6龄幼虫,平均死亡率为96.6%。药效稳定,成本较低,并可延缓害虫产生抗药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用复配杀灭菊酯乳油1号、2号对柳杉毛虫4~5龄幼虫的室内及林间毒杀试验,得出用1500倍浓度对该虫的毒杀作用分别为90.9%和91.5%。  相似文献   

7.
2种生物农药防治柳杉毛虫林间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用林得保、苏云金杆菌2种生物农药对柳杉毛虫(Dendrolinmus latipennis walker)3~4龄幼虫进行林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与苏云金杆菌相比,林得保与轻质碳酸钙1∶10、1∶20、1∶40、1∶80和1∶150配置比例杀虫效果均达80.75%以上,其中1∶20配置既经济效果又好,适合林间大面积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8.
柳杉毛虫(Dendrolimus houi Lajonquiere)是柳杉上的食叶害虫,通过用4种不同浓度的森得保生物农药进行柳杉毛虫药效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0倍粉浓度的森得保效果最佳、稳定性最强;林间喷粉14d后,杀虫率为92.47%,连续2年应用后虫口率为0;应用森得保林间喷粉防治柳杉毛虫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1991~1992年,应用不同浓度的除虫脲胶悬剂防治各代马尾松毛虫试验结果表明,幼虫中毒后,食量明显减少,不仅使幼虫致死,还会影响残存害虫化蛹、羽化、产卵;每亩用3、5、10、15g20%除虫脲胶悬剂,幼虫、蛹的累计校正死亡率为90.4%~100%。  相似文献   

10.
柳杉毛虫抽样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确定柳杉毛虫空间分布型的基础上,采用Iwao回归序贯分析方法,对柳杉毛虫幼虫的序贯抽样作了分析研究。得出了不同允许误差下的最适抽样数量。对柳杉毛虫的双重抽样进行了研究,得出以底部2根枝条平均虫口数量通过预测式y=9.7544×1.1574来预测全株虫口数量。  相似文献   

11.
用不同浓度的肋果茶枝叶提取物溶液,浸泡云南松针叶饲喂4~5龄的文山松毛虫幼虫和2~3龄的思茅松毛虫幼虫.对其饲喂后的胃毒毒效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肋果茶枝叶提取物对两种松毛虫各龄期幼虫有不同程度的毒效活性,该毒效性以幼龄幼虫为高,其毒效性随肋果茶枝叶提取物浓度的增加而加大,其松毛虫幼虫的校正死亡率为40.9 %~68.3 %.  相似文献   

12.
用天幕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Nucleus Polyhedrosis Virus,NPV)对黄褐天幕毛虫Malacosoma neustria testacea Motschulsky幼虫以胃毒方式进行生物测定.结果表明:NPV对黄褐天幕毛虫幼虫具有较强的致病力,幼虫感染后的死亡率与病毒浓度呈正相关.1.824×102,1.824×103,1.824×104,1.824 × 105,1.824 × 106,1.824×107 PIB/mL 6种病毒浓度接种天幕毛虫幼虫后死亡率分别为26.63%,34.78%,48.37%,72.83%,80.98%和94.57%,致死中浓度为1.096×104 PIB/ mL.接种1.824×10 7,1.824×106,1.824×105 PIB/mL浓度的幼虫致死中时分别为6.8,8.2,9.1d.  相似文献   

13.
研究我国林业重要食叶害虫——柳杉毛虫保幼激素结合蛋白(JHBP),对于揭示其生长发育、化蛹、摄食、交配生殖及抗药性等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参照模式昆虫家蚕的41条JHBP蛋白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并对这些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二级结构、疏水性、蛋白质序列基序和三级结构等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利用heatmap可视化工具分析柳杉毛虫JHBP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柳杉毛虫JHBP基因共有JHBPa、JHBPc、JHBPd 3个亚家族,分别包含6、26、15个JHBP基因;蛋白序列至少含有1个JHBP结构域,且其中Dho05G001220蛋白序列不仅含有JHBP结构域,还含有Grp_allergen结构域,各蛋白序列的疏水性区域呈明显的聚集分布,亲水性区域的聚集分布则不明显; JHBP基因在柳杉毛虫的低龄和中龄幼虫、蛹和成虫中显著表达,表明JHBP明显参与调控不同虫态的发育或变态过程。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明确柳杉毛虫JHBP基因家族的生物学功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1松毛虫的生活史及习性 松毛虫的生活史一年一代,大部分以3~4龄在树干基部枯枝落叶层下卷曲过冬,翌年4月中旬日平均气温达10℃时,越冬幼虫开始上树为害,一般在4~5月份上树为害。6~7月份老熟幼虫在树上结茧化蛹,7~8月份羽化为成虫,数天后产卵,卵期约10~12d孵化成幼虫,8~10月份新生幼虫开始上树为害。11月份下树越冬。  相似文献   

15.
森得保林间防治柳杉毛虫的药效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森得保1000,1500,2000,2500倍液防治柳杉毛虫幼虫的效果均达到83.2%以上,其中1500倍液达96.3%,防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几种生物制剂对黄褐天幕毛虫的生物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持续地控制黄褐天幕毛虫对林木的危害,同时还要尽量避免在对害虫进行化学防治时破坏生态环境,选用了苦参碱、蛇麻子、白屈菜、走马芹等植物的提取液,Bt生物杀虫剂以及黄褐天幕毛虫病毒对黄褐天幕毛虫幼虫进行杀虫试验。结果表明,上述药剂的不同浓度溶液对黄褐天幕毛虫幼虫均有不同程度的杀虫效果,其中蛇麻子500倍效果最好,第1d就达到100%的死亡率;蛇麻子1000倍、1500倍、2000倍、2500倍,25%灭幼脲500倍、1000倍在第2d也达到了100%的杀虫率,而其他杀虫剂中苦烟乳油,阿维菌素.灭幼脲,0.3%印楝素乳油,白屈菜,走马芹效果也较好,到第4d累计死亡率达到了98%以上。黄褐天幕毛虫病毒在7d后达到了60%以上。  相似文献   

17.
利用室内饲养和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湖南地区思茅松毛虫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并选用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WP、苏云金杆菌WP、阿维菌素+苏云金杆菌WP、灭幼脲3号SC和氯虫苯甲酰胺SC五种制剂对思茅松毛虫4~5龄幼虫进行了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思茅松毛虫在长沙年生2代,以幼虫在松树表皮树缝或枯枝落叶层越冬。第一代幼虫始于7月上旬至9月上旬,越冬代幼虫始于10月下旬至翌年的6月上旬。0.18%阿维菌素+苏云金杆菌WP表现出较好的前期防控效果和后期持续效果,综合防控效果可达90%左右,1 000倍剂与2 000倍剂无显著差异性;25%灭幼脲3号表现出较强的持续性防控能力,但防治10d后,防效仅为70%左右,且3个稀释浓度均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松毛虫病毒防效不甚理想,主要原因与其病毒的来源存在较大关系。结果可为湖南地区思茅松毛虫监测及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柳瘿蚊以幼虫在柳树皮下危害,被害部位臃肿形成瘿瘤。在枣庄市一年1代,以老熟幼虫在被害部位皮下越冬。于5月份以50%久效磷乳油5倍液防治老树皮下幼虫和以5倍、10倍液防治幼枝皮下幼虫,死亡率均能达100%。  相似文献   

19.
组建自然种群生命表来研究思茅松毛虫的种群动态。研究结果表明,思茅松毛虫平均存活率达1.63%,种群趋势指数为1.6529。在各虫态中,危害期幼虫期死亡率最高,其中主要影响因素是气候因素和被捕食,捕食性天敌影响很大,思茅松毛虫的防治关键时期也在幼虫危害期。根据这一结果和生物灾害精确管理原理,编制了思茅松毛虫防治历。  相似文献   

20.
鞭角华扁叶蜂自然种群消长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鞭角华扁叶蜂是柏木、柳杉林中和重要食叶害虫,自1998年以来浙江、四川、湖北、福建等省柏木、柳杉产区成灾,导致中幼林乃至上百年大树被害致死。自1991~1997年间进行了鞭角华扁叶蜂自然种群消长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林间幼虫期逐期残存率占期总和的60.4%,回归系数r值0.9629,b值0.6559,其中,危害期幼虫回归系数b值0.5673,滞育幼虫b值0.3409;卵期b值0.3027,r值0.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