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湖南省化石燃料和工业过程碳排放的估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与《湖南省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资料,利用ORNL提出的CO2排放量的计算方法,对湖南省2000~2005年期间化石燃料消耗和工业生产过程中碳排放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2000~2005年湖南省碳排放量为23351.97×104t,折合CO2量为85623.97×104t,其中化石燃料是最大的排放源,占89.74%,工业生产过程排放占10.26%;在各类碳排放源中,煤炭的碳排放量最高,占碳排放总量的68.10%,占化石燃料碳排放总量的75.89%;碳排放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并且增长率高于同期GDP增长率;人均碳排放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但低于同时期的全国平均水平;万元GDP碳排放量在2002~2004年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05年又急剧上升.分析了湖南省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原因,并提出了碳减排的措施建议,为湖南省碳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近年来我国松脂资源的动态变化及发展趋势,分析论证松脂资源变化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我国松香产业发展提供基础资源数据。【方法】基于已经公布的2002和2012年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采用"径级株数法"对我国采脂松树资源和松脂贮量进行计算估测分析。【结果】目前我国成规模的采脂松有马尾松、云南松、思茅松和湿地松4个树种,林分面积和蓄积分别为985.5万hm~2、5.821 2万m~3,447.8万hm~2、4.947 5亿m~3,55.8万hm~2、5 982万m~3,10.5万hm~2、515万m~3。全国可采脂松树总面积为1 499.6万hm~2,较2002年减少33.2%;松脂总贮藏量为562.1万t·a~(-1),较2002年增加118.4%;林分单位面积的蓄积量和贮脂量分别为76.1 m~3·hm~(-2)和1 090.5 kg·hm~(-2)a~(-1),较2002年分别增长57.56%和89.1%。其中,近、成、过熟林面积占总量的35.1%,增加13.0%,蓄积占总量的57.0%,增加12.8%;幼、中龄林面积占总量的64.9%,减少13.0%,蓄积占总量的43.0%,减少12.8%。主要用于采脂的用材林和薪炭林面积为889.7万hm~2,占总量的59.3%,增长4.8%,数量较2002年减少38.2%;单位面积蓄积为67.6 m~3·hm~(-2),较2002年增加52.2%;松脂贮藏量为404.7万t·a~(-1),占总量的72.0%,下降8.9%,数量较2002年增长150.3%。【结论】我国采脂松树资源林分质量有所提高,松脂资源总量增长,单位面积贮脂量增加,后续采脂资源中幼龄林减少较多,本土传统优势的采脂松树马尾松数量剧减。可采脂松树资源中近、成、过熟林比例大幅增加,面积由原占22.1%增至占35.1%,蓄积由原占44.2%增至占57.0%,幼、中龄林大幅减少。全国17个省(市)区均有规模采脂松树资源分布,云南的资源量和贮脂量最多,各地的数量前后期相比较发生了较大变化,松脂资源由过去主要在沿海分布转向西南内陆地区的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3.
核算了我国31个省区旅游住宿碳排放量,并分析了其时空动态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该碳排放在2000~2003、2004~2006及2007~2010年间分别经历了起伏、线性与起伏3个增长阶段。两次起伏可能是由于"非典"疫情及金融危机的影响作用。2分省区看,北京总量和人均量均最大,表明其旅游住宿资源开发最为齐备,未来可开发的空间相对较小。同样地,海南、广东和上海也较小。但海南的碳排放强度总最大,表明其经济增长对旅游业依赖性最大。相反地,北京经济增长越来越不依赖旅游业发展。碳排放密度则西北小,东南大,呈现类"胡焕庸线"特征。3影响因素按大小可依次排序为:交通活动、研发活动、电信配套设施建设活动、宏观经济活动、城镇化建设活动、教育活动、传媒活动、医疗卫生活动及人口增长活动。据此,提出了一些降低旅游住宿碳排放的对策建议供决策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碳排放量是评估胶合木生产环境影响的重要指标,现有碳排放数据多引用国外和基于理想模型测算,难以真实反映我国当下生产条件碳排放水平。以赤松(Pinus densiflora)胶合木柱为研究对象,基于现场调研分析胶合木柱生产工艺过程的碳排放源,从辅料、能源两个方面建立碳排放边界模型和物料清单,计算产品碳排放量,并分析生产过程碳排放特征,从生产工艺角度提出减碳方式。结果表明:胶合木柱的碳排放量为330.16 kgCO2e/m3;锯材生产阶段、胶合木及木柱制作阶段的碳排放量分别占总量的78.5%和21.5%;窑干、接长、施胶、搬运经优化后,可实现碳减排44.3%,优化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森林管理作为减缓气候变化最有潜力的方式之一,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文中阐释了森林管理的定义,对比分析了附件Ⅰ缔约方之间及我国的森林管理固碳能力,得出在2008—2010年间俄罗斯、挪威、斯洛文尼亚等8个缔约方森林管理碳信用额占基准年源排放的比例大于其承诺的减排比例,但俄罗斯、瑞典等9个缔约方在抵消3.3条款下活动碳信用额的作用随着3.3条款下活动碳排放的减少而变弱,而我国2010年森林管理碳源/汇与附件Ⅰ缔约方相比,仅小于俄罗斯和欧盟。在国家、区域及项目3个尺度上对一般的森林管理碳计量的方法及参考水平(基线)的建立进行了探讨,对计量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及分析:在国家水平上,总—净与净—净核算方法的选择,自然干扰等不可抗力是否予以考虑,建立森林管理参考水平是否有利于缔约方减排成了谈判的争议焦点,采用数据的精度及方程的适用性成了计量难题;而在区域及项目水平上,建立基线情景在选择方法及具体操作上面临很大困难。未来研究方向应集中在基线情景的确立,区分具体的森林管理活动进行碳计量及应用模型预测未来森林管理碳储量变化上。  相似文献   

6.
在现实的经济和科技水平下,实现碳中和就必须首先实现碳达峰。研究世界主要碳排放国家的碳达峰基础和碳汇能力对于我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选取了世界224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总量排名靠前的24个国家,根据其1960—2018年间的CO2排放量、GDP总量、能源消耗、森林碳汇能力等数据进行分析,认为经济大国在碳达峰之前,CO2排放量均与GDP、人均GDP呈正相关。进一步分析表明:在人均GDP达到2.0万~3.5万美元、低碳能源占比达到35%以上时,有实现碳达峰且碳排放出现下降的可能;天然气能源占比50%以上,或者煤炭和石油供应占比不高于55%,人均GDP达到3.5万~4.5万美元时,也有实现碳达峰且碳排放出现下降的可能。可见,能源供应结构是实现碳达峰的第一决定性因素,即低碳能源占比越高,碳达峰越容易实现;人均GDP是实现碳达峰的重要条件,只有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才有提高减排技术的能力。目前,研究所涉及的各国森林碳汇能力均在不断提高,但占其本国的年碳排放量比例较低,大部分国家不足15%,一些国家的森林碳汇能力还在降低,实现碳中和仍需要相当长时间...  相似文献   

7.
随州市总量减排工作现状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尧德 《绿色科技》2014,(8):176-178
指出了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手段,是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深入分析了随州市“十二五”前三年总量减排工作现状、取得的工作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加强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指出了旅游业作为我国部分城市乃至区域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在为地方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尤其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问题。如何加快构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旅游业的永续发展是重要研究课题,而提高旅游企业员工节能减排素养是实现旅游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了12家旅游企业员工有效样本240份,同时应用SPSS22.0进行了数据分析,以探究旅游企业员工节能减排素养。结果发现:旅游企业员工节能减排素养较低,尤其是对于节能减排与行业发展的关系感知较弱,节能减排态度较低。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贵州省喀斯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碳排放和碳足迹生态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贵州省2006—2016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应。结果表明:1)贵州省2006—2016年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呈现上升趋势。2)碳排放总量总体呈增长趋势,其中,建设用地是主要碳源,林地是主要碳汇。3)碳吸收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林地、草地的碳吸收总量趋于上升,但保持相对稳定趋势。4)碳排放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由2006年的2.65t/万元下降到2016年的1.23t/万元。而碳排放强度下降率远小于GDP增长率,远远不能实现碳排放的绝对减排。5)生态承载力呈增加趋势,但远远不及总碳足迹的增加速度,生态赤字随着总碳足迹的增加逐年增加,说明贵州省自身的生态系统不足以补偿能源消费的碳排放;从不同能源消费碳足迹来看,煤炭能源碳足迹远远大于石油和天然气碳足迹,说明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会带来更大的总碳足迹。6)碳排放量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人均碳排放逐年增加,主要是由于净碳排放量的逐年增加,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碳排放均呈增加趋势,以建设用地碳排放量为主。  相似文献   

10.
焦硕  刘丽敏 《技术与市场》2023,(12):123-126
产业碳排放是我国碳排放主体,其中工业碳排放占比高达70%,促进产业特别是工业低碳化发展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其中,煤炭企业占据了碳排放中的重要地位,加强环境成本控制管理是煤炭行业的当务之急。因此,对碳中和与环境成本管理的含义进行了阐述,并在碳中和目标下,对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管理的意义进行分析,并指出煤炭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采用节能措施,以大数据为导向构建环境成本控制体系,加快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增强会计人员的环境成本管理能力,促进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大兴安岭呼中区2010年森林火灾碳排放的计量估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火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特殊而重要的生态因子,亦是导致植被和土壤碳储量动态变化的重要干扰因子.森林火灾的碳排放对气候变化及大气碳循环具有重要影响,科学有效地对其进行计量,对了解区域和全球的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和碳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大兴安岭野外森林可燃物的调查数据和2010年森林火灾统计资料,利用GIS技术工具,通过野外火烧迹地调查与室内控制环境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种计量参数,从林分水平上,采用排放因子法,估算大兴安岭2010年森林火灾碳排放量和含碳气体排放量.结果表明:大兴安岭2010年森林火灾碳排放量为117 870.62t;含碳气体排放量CO2、CO、CH4和NMHC分别为379 606.01,23 425.74,1 081.46和758.61 t.虽然针阔混交林火烧面积占总过火面积的26.35%,但是碳排放量只占总排放量的13.79%,而2种偃松林型的火烧面积只占总过火面积的29.92%,碳排放量却占总排放量的50.35%,对此提出了相应的林火管理策略.研究结果为正确认识森林火灾对区域碳平衡及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2.
我国用材林建设呼唤企业造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对木材的需求越来越大。巨大的木材缺口使我国木材工业企业不得不依赖于木材的进口。2003年,我国木材及木材制品(含纸制品,但不包括家具)进口相当原木量近1亿万立方米。1991年木材进口占木材消耗总量的9%,到2001年升至32%。仅就原木而言,2002年进口2433万立方米,比2001年增加44.3%,其中阔叶材占35.1%;进口金额为214万美元,其中阔叶材占53.4%;进口锯材540万立方米,比  相似文献   

13.
基于幂律分布的森林燃烧生物量卫星遥感估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长时间序列卫星遥感数据产品按森林类型建立大区域燃烧生物量估测模型,并按年生成不同森林类型的燃烧生物量,为我国年林火碳排放估测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手段。【方法】采用覆盖我国陆地区域的2001—2014年MODIS火产品数据(MOD14A2),按3种森林类型分析该数据产品中的火灾辐射率(FRP)分布特性,并按森林类型构建基于幂律分布的燃烧生物量估测模型,对我国2001—2014年各年林火消耗的森林生物总量进行估测;利用对数形式的概率分布函数线性回归拟合方法求解模型幂参数m;选取每年10场左右的典型森林火灾建立回归方程,修正每年的火灾持续时间d,并以年为单位估测我国不同森林类型因燃烧消耗掉的生物量;同时,利用林火排放物计算模型结合MODIS火烧迹地数据集(MCD45A1),对估测的燃烧生物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阔叶林、针叶林和灌木林的FRP数据均呈幂律分布规律,在2001—2014年14年中,林火导致全国的阔叶林年消耗总生物量在0.94~1.37 Mt之间、针叶林在0.80~1.92 Mt之间、灌木林在0.37~0.53 Mt之间。通过与林火排放物计算模型对比分析发现,这2种方法的估测结果在某些年份差异显著,甚至林火排放物计算模型估测的某些年份森林燃烧生物量超过本文研究方法估测的14年总结果。相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森林火灾发生次数和森林过火面积,本文研究方法估测的结果和年际变化更符合我国森林火灾发生规律。【结论】基于长时间序列的MODIS火产品数据表明,我国阔叶林、针叶林和灌木林燃烧释放的能量具有幂律分布特性;基于该分布特性,构建按森林类型估测全国森林因燃烧消耗的年森林生物总量模型,并估测出逐年森林因燃烧消耗的森林生物总量,通过与林火排放物计算模型估测的全国同年林火消耗掉的森林生物总量进行对比,该方法比林火排放物计算模型的估测结果更准确。  相似文献   

14.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足迹效应研究对区域碳循环及影响机制、优化各类用地布局、制定有效的节能减排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碳达峰背景下基于土地利用的碳排放及碳足迹模型对广西山林地区的碳排放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信息熵和均衡度总体呈缓慢升高的趋势;建设用地是主要的碳源,其净碳排放量从2009年到2016年增长了2231.13×10~4 t,增长率为66%,林地是主要的碳汇;碳排放强度随着广西GDP的增长呈下降的趋势,但其远小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化石能源消耗中煤炭类是主要的碳排放能源,生态赤字明显,8年间从932.256×10~4 t增长到1577.807×10~4 t,林地、草地等生态系统的碳吸收不足以承载建设用地人类活动能耗产生的碳排放量;土地利用方式与碳排放的关系密切,相互影响显著。因此,提出了广西应合理调整用地布局,控制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张,通过节能减排和固碳增汇途径减少碳排放。  相似文献   

15.
湖南省森林生态系统碳汇经济价值初探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通过利用立木蓄积量及森林面积等基本监测数据,对湖南省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及其经济价值进行了初步估算。结果表明:湖南省森林生态系统总贮碳量为2164.95Mt,年固碳量为12.73Mt,其经济价值分别为6603.10亿元和38.84亿元;湖南省森林生态系统平均碳密度为215.42t·hm-2。预计我省森林生态系统固碳增长潜力415.51Mt碳或1524.93MtCO2,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平均每年可达60.35亿元。同时还对湖南14个市州的森林碳汇及其经济价值分别进行了估算,并进一步对通过林业建设实现CO2减排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未来中国森林碳蓄积预估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我国林业部分的规划,在持续、有序绿化的前提下,从2005~2044年,中国森林从大气中净吸收的C可达到51.74×108~125.30×108t,约占同期我国CO2排放总量的27.1%~65.6%。年吸收量呈逐年递增态势,2025~2044年间的年平均吸收量可达1.91×108t。在实现国土绿化的过程中,我国森林资源将强烈抑制大气CO2的升高,具有极其可观的生态效益、环境效益。我国森林资源CO2同化能力和碳蓄积量的双双提高,将为我国的经济发展预留更广阔的CO2排放空间,对我国参与国际间环境以碳排放的谈判具有实质性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于采伐剩余物的生物质固体燃料生态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采伐剩余物为原料发展生物质固体燃料技术,能有效缓解我国林木质资源浪费和能源匮乏现象。采用简化LCA法和IPCC法,对以采伐剩余物为原料的生物质固体燃料技术应用,从收集直至转化为可利用能源的全过程生态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采伐剩余物在生物质发电过程产生的总碳排放为0.82 t/hm2,碳汇为17.55 t/hm2,净碳为16.73 t/hm2,净固定CO2为61.38 t/hm2,表现出"碳汇功能";产生碳排放最多的是加工成型阶段,占总碳排放的68.97%;其次是燃料使用阶段,占14.94%;运输阶段受运距影响,在原材料运距20 km产生的碳排放占5.57%;成品运距30 km,产生的碳排放占7.21%;人工收集阶段产生的碳排放最少,占3.31%。能量效率为0.032,转化效率较高。从生态效益角度来看,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技术具有较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落地实施,各地相继出台了减排降耗方案,均围绕《气候框架公约》的3种减排机制制定。该文针对碳排放交易所交易碳排放权(ET)机制,从国内外碳汇交易现状、碳汇计量方法和影响森林碳汇交易因素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结果表明,未来辽宁碳汇交易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9.
节能减排效果是各级政府部门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效益的关键性考核指标,也与绿色化发展对降低碳排放要求的理念相吻合。作者根据湖南省"十一五"以来(2006—2015年)的森林覆盖率数据来衡量区域绿色化发展水平,并结合其几种主要能源消耗数据来衡量碳排放情况,运用脱钩理论分析绿色化发展水平与碳排放动态脱钩变化,以检验湖南省节能减排效果。分析表明,湖南省绿色化发展水平与碳排放之间存在由弱脱钩到强脱钩的转变,说明湖南省绿色化发展水平取得一定成效。下一阶段应继续调整产业结构,稳定森林覆盖率水平,完善节能减排制度。  相似文献   

20.
碳排放是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必然产物,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生存发展的权利。中国碳排放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2005年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但2016年人均碳排放仍仅为美国的46.28%。2030年中国CO_2排放总量将可能达到170~190亿t/a。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需要改变能源结构,改进减排技术,使能源结构更加合理,煤改气是当前减排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到2060年,中国森林植被年固碳能力将达到或超过7.591 4亿t,年吸收CO_2能力将达到27.835亿t,以此目标控制碳排放,必须在2017年碳强度基础上降低95.39%,达到640t CO_2/亿元。中国陆生植被(森林、草原)的年固碳能力将达到13.803亿t,年吸收CO_2能力将达到50.693亿t,以此控制碳排放,中国的碳强度要在2017的基础上降低91.70%,达到1 152t CO_2/亿元。由此表明,中国碳强度在难以达到零排放的条件下,保障和提高森林植被固碳能力对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