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通过测定6种白腐菌火木层孔菌Phellinus igniarius及粗毛盖菌Funalia gallica、三色革裥菌Lenzites tricolor、冬拟多孔菌Polyporellus brumalis、偏肿拟栓菌Pseudotrametes gibbosa和血红密孔菌Pycnoporus sanguineus分解山杨材一定时间后的木质素含量,研究木材白腐菌对山杨材木质素生物降解机制。测定结果表明,按照木质素的减少百分率,这6种白腐菌对山杨材木质素的分解能力依次为血红密孔菌、偏肿拟栓菌、三色革裥菌、冬拟多孔菌、冬拟多孔菌、火木层孔菌;6种白腐菌对山杨材木质素及综纤维素的分解量X1、X2及分解时间Y这3个量之间存在多元回归关系;冬拟多孔菌是较多分解木质素、较少分解纤维素的木材白腐菌。  相似文献   

2.
池玉杰 《林业科学》2005,41(2):136-140
选择火木层孔菌及 5种木材降解能力较强的阔叶树上的白腐菌 :粗毛盖菌、偏肿拟栓菌、三色革裥菌、冬拟多孔菌和血红密孔菌 ,采用国内外红外光谱分析的标准方法 ,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测定未腐朽材木粉和受 6种白腐菌腐朽 12 0d后的腐朽材木粉试样的红外光谱图。刮取未腐朽的山杨木材样品和受 6种白腐菌腐朽 12 0d时的山杨木材样品表层少许 ,在干燥条件下 ,分别放入KBr中 ,磨细 ,压片 ,然后在FTIR光谱仪上进行测定 ,得到经 6种白腐菌降解 12 0d后的木材木粉和未腐朽材木粉其木材和木质素官能团谱峰位置和谱峰相对吸收强度的振动变化状况 ,进而分析腐朽后的山杨木材和木质素官能团的变化情况 ,以作为木材白腐菌对山杨材生物降解机制的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 ,受 6种白腐菌腐朽后的山杨木材和木质素官能团都受到一定程度的降解 ,但各自的变化情况有所不同。对木质素的降解主要是存在于侧链上 ,虽然苯环骨架变化不明显 ,但木质素苯环间的羰基、CH2 结构、紫丁香基和愈疮木基等侧链已部分被降解。从各吸收峰相对吸收强度的变化大小来看 ,血红密孔菌、冬拟多孔菌、三色革裥菌和偏肿拟栓菌对木质素降解的程度大于粗毛盖菌和火木层孔菌对木质素降解的程度  相似文献   

3.
6种木材白腐菌对山杨材木质素分解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池玉杰  于钢 《林业科学》2002,38(5):115-120
由于不同的木材腐朽菌的生理特性不同 ,所分泌的酶及酶的活性各不相同 ,因此 ,不同的腐朽菌分解木材的各种成分及相对速度就各不相同 ,而且对于木质纤维基质会有不同的中间代谢产物。本项研究选择了火木层孔菌 (Phelliusigniarius)及另外 5种木材分解能力较强的阔叶树上的白腐菌 :粗毛盖菌 (Funaliagallica)、三色革裥菌 (Lenzitestricolor)、冬拟多孔菌 (Polyporellusbrumalis)、偏肿拟栓菌 (Pseudotrametesgibbosa)和血红密孔菌 (Pyc noporussanguineus) ,研究了它们对山杨木材木质素的分解能力 ,测定了经 6种白腐菌分解一定时期的山杨木材木质素的含量 ,作为木材白腐菌对山杨木材木质素生物降解机制的初步研究 ,旨在为山杨木材生物制浆造纸提供应用基础理论研究 ,同时也可为木质素合理的生物转化为有用的化学品、生物漂白、酶处理防止机械浆的返黄、废水治理、纤维素酶解糖化的微生物前处理等提供相关的借鉴研究 ,以期在生产实践中减轻环境污染并充分利用木质素资源。在无菌的条件下 ,将山杨木片样品分别放入以上 6种白腐菌的平板培养基中受菌侵染 ,一定时间后取出 ,去除木片表面的菌丝体 ,然后分别测定未腐朽材和受菌侵染 4 0d、6 0d、80d和 12 0d时木片样品中木质素的含量 ,分析 6种白腐菌对山杨木  相似文献   

4.
东北林区64种木材腐朽菌木材分解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14  
池玉杰 《林业科学》2001,37(5):107-112
采用常规重量分析法,分别测定了64种木材腐朽菌对红松、青杨、白桦木块的木材分解能力,测定了受菌侵染46d后木材样品的重量损失百分率和木块的颜色变化。结果表明这些木腐菌的木材分解能力显著不同。采自长白山林区的厚黑层孔菌Nigrofomes castaneus(Imaz.)Teng是木材分解能力最强的褐腐菌、它分别引起白桦、青杨、红松木材样品的重量损失百分率为64.9%、52.2%和16.9%。白干酪菌(Tytomyces albidus),灵芝(Ganoderma lucidum)、冬拟多孔菌(Polyporellus brumalis)、三色革裥菌(Lenzites tricolor)、棱孔菌(Favolus alveolaris)、朱红密孔菌(Pycnoporus cinnabarinus)、彩绒革盖菌(Coriolus versicolor)等是几种木材分解能力强和较强的白腐菌。  相似文献   

5.
采用5种木材腐朽菌,分别对30株天然林白桦木材进行木材腐朽处理,检测并比较腐朽木材和新鲜木材中未质素、纤维素等主耍化学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木蹄层孔菌腐朽后的白桦木材其重量、木质素和纤维素损失率最高,桦剥管菌次之,白囊耙齿菌最低;木蹄层孔菌腐朽后的白桦木材纤维素含量略高于新鲜白桦木材,其他4种茵腐朽后的白桦木材纤维素含量都低于新鲜白桦木材,其中桦剥管菌和彩绒革盖菌腐朽后的白桦木材纤维素含量较低。木蹄层孔菌腐朽后的白桦木材1%NaOH抽出物含量最低,苯醇抽出物含量中等,纤维素含量最高,木质素含量较低,相比之下它腐朽白桦木材的能力较强,适用于以白桦木材为原料的生物辅助造纸。  相似文献   

6.
白腐菌对杨木腐朽过程的扫描电镜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当白腐菌在木材中生长繁殖时,它通过菌丝所分泌的酶,分解木材胞壁中的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同时分解木材中的色素,使木材的颜色变白,故而得名。遭受白腐的木材,往往变成筛孔状、层状、大理石状和海绵状,使木材的机械强度受到严重的损害,甚至丧失其使用价值。我们观察了木材在白腐腐朽过程中形态结构的变化并提出了防腐改性措施,这对研究木材的腐朽机理、以及扩大速生杨木的利用,具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我们利用扫描电镜对紫楠、杉木、楸木、檫木、白栎和杨木等多种木材在受白腐菌腐朽的不同阶段中木材组织微细结构的变化及菌丝在木材细胞中生长、蔓延的情况进行了研  相似文献   

7.
中国储木及建筑木材腐朽菌(Ⅰ)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首次系统报道了生长在中国原木、建筑物(包括房屋、桥梁、涵洞、栅栏等木质结构材)、坑木、枕木、矿柱、电杆、薪材等上的腐朽菌107种.其中24种引起木材褐色腐朽,83种引起白色腐朽.褐色腐朽的种类主要发生在针叶树木材上,白色腐朽的种类在针叶树和阔叶树木材上都常见.在针叶树原木上常见的木材腐朽菌有黄薄孔菌、红缘拟层孔菌、深褐褶菌、硫磺绚孔菌、冷杉附毛孔菌.在阔叶树原木上常见的有紫褐多孢孔菌、黑管孔菌、一色齿毛菌、红贝俄氏孔菌、硬毛粗毛盖孔菌、皮生锐孔菌、淡黄木层孔菌、鲜红密孔菌、淡黄裂孔菌、毛栓孔菌、锗栓孔菌和云芝栓孔菌等.这些种类来自作者长期的采集、记载和鉴定,全部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生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8.
对采自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塔河县和呼中自然保护区的桦褐孔菌子实体及其引起腐朽的木材标本经室内分离、纯化、鉴定,并与白桦健康木相应部位作对照,以揭示该腐朽木上的真菌种类组成。结果表明,从桦褐孔菌腐朽木上共分离出真菌32属,优势菌为青霉属、桦褐孔菌及散蠹菌属;相对于健康桦树木上真菌多13属,其中独有种类23属,两者共有真菌9属,健康桦树木上独有种类10属,说明木材腐朽菌桦褐孔菌可引起树干真菌群落结构显著变化。腐朽木树皮上的真菌种类最多,达到27属。在白桦腐朽木上各个区域内都分离到了桦褐孔菌,但在健康的白桦树各个部位都没有发现。  相似文献   

9.
腐朽过程中毛竹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毛竹为原料,选择1种白腐菌和2种褐腐菌对竹材进行腐朽试验,利用X射线衍射和傅里叶红外光谱等手段,测定竹材的失重率、相对结晶度和化学官能团。结果表明,随腐朽时间的延长,竹材的失重率不断增加,结晶度不断下降。通过对腐朽竹材主要官能团的观察,发现白腐菌的侵蚀能造成竹材主成分的分解,其中对木质素的分解能力更强。褐腐菌的侵蚀主要破坏竹材综纤维素。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东北杨树上的木腐菌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是中国东北地区木腐菌研究结果的一部分,简要论述了中国东北地区杨树上的木材腐朽菌,共报道了生长在杨树或杨树木材及腐木上的担子菌121种。其中多数生长在杨树倒木或朽木上,大多数造成白色腐朽,少数导致褐色腐朽。硬粗毛孔菌Funaliatrogii(Berk.)Bondartsev&Singer和浅黄褐栓菌Trametesochracea(Pers.)Gilb.&Ryvarden等为人工林及行道树上常见种类;中国锐孔菌OxyporussinensisX.L.Zeng和瓦尼木层孔菌PhellinusvaniniiLjub.等种类只发生在杨树原始林或保存完好的天然林分,它们当中有的为稀有种或濒危种类。杨纤孔菌Inonotusrheades(Pers.)Bondartsev&Singer和大孔薄孔菌AntrodialeucaenaY.C.Dai&Niemel 等是杨树上特有种类;杨木层孔菌Phellinustremulae(Bondartsev)Bondartsev&Borisov和树舌灵芝Ganodermalipsiense(Batsch)G.F.Atk等为杨树上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11.
模拟大庆原油污染土壤,研究不同接种量和土壤湿度条件下,复合菌剂(采用产酶量高的东北土著白腐真菌:青顶拟多孔菌Polyporellus picipes+糙皮侧耳菌Pleurotus ostreatus+偏肿拟栓菌Pseudotrametes gibbosa)对原油的降解效果及土壤的pH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复合菌剂的接种量越高,对石油的降解率也越高。复合菌剂在投加前40 d对石油的降解效果明显,尤其前20 d降解效果极其显著。保持一定的土壤湿度,有利于复合菌剂对石油的降解.在第20 d,在定期添加蒸馏水的条件下降解率达到33.43%,原油的残余量减少了16.571g/kg,比同期不添加蒸馏水的多去除8.762g/kg。  相似文献   

12.
木材白腐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白腐菌是木材的主要腐朽菌之一,白腐菌菌丝在细胞内形成多种降解酶主要是木素降解酶,次则是纤维素降解酶及半纤维素降解酶,以降解细胞壁物质中的木素、半纤维素及纤维素,作为木腐菌的营养。由于这些木材组成的降解,必然改变木材的化学及物理性质。近年来,在白腐菌的营养需求、降解酶传递途径,对木材主要组成酶降解机理及对材性的影响,产酶的分子遗传等领域的研究均取得一定进展,可望不久将来能利用生物工程改变白腐菌基因,  相似文献   

13.
八种城市旱垂柳林木材腐朽菌分解能力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8种城市旱垂柳Salix matsudana var.pseudo-matsudana的木材腐朽菌,树舌Elfvingia applanata(Pers.)Karst.、香栓菌Trametes suaveolens(L.)Fr.、单色下皮黑Cerrena unicolor(Bull.:Fr.)Murr、桦革裥Lenzites betulina(L.:)Fr.、黑管菌Bjerkandera adusta(Willd.:Fr.)Karst、毛革盖Coriolus hirsutus(Wulf.:Fr.)Quél.、云芝Coriolus versicolor(L.:Fr.)Quél.、多毛盖菌Funalia gallica (Fr.)Pat.对旱垂柳木材的分解能力,研究其生物降解规律.结果表明:8种旱垂柳木材腐朽菌的降解能力排序为:毛革盖>云芝>香栓>多毛盖菌>单色下皮黑>树舌>桦革裥>黑管菌.其中毛革盖和云芝的分解能力最高,在100 d内即可将柳材样品分解解体,降解率超过50%.  相似文献   

14.
荣磊  高振华 《林产工业》2012,39(2):27-30
在氨水存在下,杨木经苯酚-甲醛低聚物浸渍改性后,尺寸稳定性有了较明显改善,力学性能也有所提高。随着氨水添加量的下降,试样的静曲强度呈单峰型变化,且较未改性的试样均有所提高。当氨水添加量为0.5mol时,改性杨木的综合性能最优,其中,静曲强度相对未改性的参比提高了约6.9%,20℃水泡24h的体积膨胀率相应下降了36.2%,其他性能也相应的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15.
16.
The white-rot fungi Trametes versicolor and Bjerkandera spp. are among the most frequent decomposers of angiosperm wood in forest ecosystems and in wood products in service. Wood extractives have a major impact on wood properties and wood utilization. This work evaluated the ability of two white-rot fungal strains (Bjerkandera sp. strain BOS55 and T. versicolor strain LaVec94-6) to degrade the main lipophilic extractive constituents in Scots pine (Pinus sylvestris L.). The time course of wood decay and wood extractive degradation was monitored in stationary batch assays incubated for eight weeks. The strains tested eliminated high levels of total resin, 34 to 51% in two weeks. Wood triglycerides were the most readily degraded extractive components (over 93% elimination in only two weeks). Free fatty acids and resin acids, which are potential fungal inhibitors, were also rapidly decomposed by the fungal strains. Sterols were used more slowly, nonetheless, the fungal degradation of this extractive fraction ranged from 50 to 88% after four weeks. Received 19 March 199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