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高效培育麻竹笋用林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通过对麻竹笋用林立竹密度、施肥量、截梢、灌溉等技术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4种措施对竹笋产量有显著影响,前三者与竹笋产量呈抛物线型关系,竹笋产量随立竹密度、施肥量、截梢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竹笋产量与灌溉次数呈直线相关,竹笋产量随灌水间隔时间增长而减少。4种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施肥量、立竹密度、灌溉、截梢。提出高效培育麻竹笋用林的优化模式为:施肥量为1800kg/hm^2,立竹密度为3600株/hm^2,灌溉为发笋期连晴10d浇水1次,截梢是保留竹秆高4m为宜。  相似文献   

2.
应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灌溉次数、施肥量和立竹密度对博爱县斑竹笋产量、竹笋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斑竹发笋指标的各因素主次关系以施肥量为主导因子,其次是灌溉次数,立竹密度影响最小;不同因素对发笋指标影响程度不一样,施肥量对各指标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灌溉次数对发笋数量影响显著,对鲜笋产量影响不显著,立竹密度影响均不显著;影响发笋数量和鲜笋产量的因素排列顺序为施肥量>灌溉次数>立竹密度;3个因素对提高斑竹笋蛋白质含量和降低灰分含量有促进作用,可提高斑竹笋品质。获得最多发笋数量、鲜笋产量的处理为立竹密度9 000~11 000株/hm2、施肥量3 000 kg/hm2、灌溉次数为6次/年;提高斑竹竹笋品质的最优水平组合为立竹密度9 000~11 000株/hm2、施肥量2 250 kg/hm2、灌溉次数为5次/年;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最优水平组合为立竹密度5 000~7 000株/hm2、施肥量2 250 kg/hm2、灌溉次数为6次/年。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料慈竹现实林分为对象,按照生态学原理,以竹丛构成竹林的基本单位,探索每丛立竹数,竹丛的年龄组成结构与产量的关系。随竹丛平均立竹数量的增多,新竹产量有随之提高的趋势;随竹丛平均年龄的增大,新竹产量有下降的趋势;随幼壮竹株数百分率的提高,新竹产量也随之提高。  相似文献   

4.
丛生竹笋用林施肥试验简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2年的试验,施肥最佳搭配为留母竹株数9株/丛,施肥次数3次/年,施肥量1.0kg/丛次,幼林阶段0.5kg/丛次;竹丛培土高度30cm,各因素对产笋量影响程度;留母竹数〉施肥量〉培土高度〉施肥次数。  相似文献   

5.
粉单竹纸浆林施肥制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4年的试验,粉单竹纸浆林施肥最佳搭配为竹丛结构1 ̄3龄,每丛留竹10株以上;8月施肥;肥料配比N:P:K为5:1:1;施肥量2509/g丛。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作者在云南南部筇刺竹集中分布地区所做的调查观测,对筇刺竹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形态特征、生态习性、个体结构规律和发笋率与竹丛结构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筇刺竹是我国南部热区的适生竹种,尤其适于在河谷地带、盆地边缘和低山丘陵地区发展;筇刺竹秆形指标(f1.3)为0.695,明显大于其它相近竹种或树木;竹秆最大直径和最长节间出现于秆之中部;胸径与秆高呈指数函数关系,可用H=2.246473D0.926725来表达;胸径与秆重呈正线相关,可用W=0.193395(D2H)0.690404来表达;竹丛发笋率、成竹率与秆丛密度和竹丛平均秆径有较密切的关系。本文对竹笋采收指数与老秆采伐年龄的确定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以引进竹种Guadua amplexifolia为对象,进行了适生性和多种人工措施对幼林林分结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竹种适生于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气候过渡区,笋期长达7个月,笋芽萌发能力强;栽植后前2年丛新竹数、新竹地径变化显著,栽植后第3年始需进行人工去除弱小立竹和竹笋、科学适量挖取种苗等方法的竹丛结构调控,促进竹丛良好生长;可采用竹丛全年多次连续育苗法,显著提高优质种苗繁殖规模,其中以6月份移栽2~3株立竹带1~2株老竹的竹丛效果好.栽植后第3年始竹丛趋于散生状生长,根系发达,根径与立竹地径呈线性增长关系,根幅面宽,固土作用强.  相似文献   

8.
对天然茶秆竹采取不同垦复措施后的出笋数、成竹数、成竹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年度的天然茶秆竹采取相同的垦复措施,垦复效果一年比一年好;(2)茶秆竹林采取不同的垦复措施效果不同:采取劈山+全锄+施肥处理,2a出笋数10995株·hm-2,比其它2种措施提高15 5%~16 0%。成竹数7455株·hm-2,提高20 5%~23 3%;成竹率67 8%,提高4%~5 9%,明显高于其它2种措施;(3)经过劈山+全锄处理的茶秆竹发笋个数和新竹株数与劈山处理的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2006~2013年10月,在云南省新平县建兴乡不同密度人工龙竹林分内设置10 m×10 m样地进行生长情况调查。对竹丛秆龄结构、秆径生长量、竹材产量、发笋率和成竹率、种植效益等进行分析。结果认为,对于人工龙竹林分,不加强抚育管理而使其处于自然生长状态是导致竹林提早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在高密度林分中表现尤为明显。藉此提出高效的经营管理模式及方法。  相似文献   

10.
对屏边县3个样地天然毛花酸竹林1 455株竹秆进行每秆调查,分别调查秆龄、胸径等因子以研究其林分结构,结果表明:屏边天然毛花酸竹3月19日前后开始发笋,6月14日前后结束,其中4月26日至5月24日发笋较为集中;竹秆数随胸径变化呈正态分布;发笋存在大小年之分,初步判断奇数年是小年,偶数年是大年;相对直径为0.27~1.91,比一般树木林分的直径变动幅度更大;立竹整齐度为2.564,立竹均匀度为2.108,说明为不整齐竹林、不均匀竹林;林分密度与胸径存在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